【课程思政 以案说教】水稻提升产量的三个阶段及生产方式转变——华中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案例(2)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
学时:64
学分:4
课程类别:专业课
授课对象:三年级农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负责人:胡立勇
课程组成员:彭定祥、靳德明、陈国兴、杨国正、刘立军、王飞、汪波
1.案例主题
水稻提升产量的三个阶段及生产方式转变。
2.结合章节
第六章 水稻
第一节 绪论
3.案例意义
通过水稻育种与栽培管理的阶段性努力与艰辛过程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衣食无忧的生活与先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的伟大的科学研究息息相关。鼓励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敢于想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让学生了解水稻生产尚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对未来水稻栽培研究与技术创新做出思考。
4.案例描述
(1)教学内容:介绍水稻遗传改良和栽培管理提升产量的三个阶段的故事,即绿色革命、杂种优势、亚种间杂种优势和理想株型的结合(中国的超级稻计划)。分析未来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潜力的途径——C4水稻的培育,前景及挑战。通过课堂讨论及作业组织学生思考当前中国作物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育种与栽培关系发生微妙关系,分析以前采用的良种配良法,到现在良种要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例如机械化、轻简化等。
(2)教学方法与设计:收集矮秆育种典型材料及其代表性育种家资料(如矮秆品种矮仔占,育种家黄耀祥),介绍国内外水稻矮秆化的育种进程和重要影响,简述该阶段我国水稻栽培的典型案例,启迪学生关注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的背景、需求及过程。总结籼型杂交水稻育种和中国超级稻计划的发展历程、典型品种(如汕优63、甬优系列品种)和代表性科学家(如袁隆平、马荣荣等),总结与品种改良相适应的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如凌启鸿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通过课堂讨论展望科学家大胆设想的未来进一步改良作物产量的途径、基本原理和可行性,通过作业让学生讨论未来农业生产转型后作物栽培发展的方向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5.案例反思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是所有农作物中最快最深入的,经过几代人不断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这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过程,可以深刻体会到水稻产量提升过程中的科技的力量与贡献。以袁隆平(育种)、凌启鸿(栽培)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有着诸多的成就和感人的事迹,这些典型成果及人物的介绍,对于学生有强烈的激发与引领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同学们对进一步解决水稻生产存在问题的分析思考,产生良好效应。
6.育人效果与反馈
授课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与热爱,有学生由此产生进行作物栽培科研的兴趣。
撰稿人 | 王飞
当班编辑 | 杨依
责任编辑 | 木夕夕 喻婉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