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幸存者说:“我在山顶昏迷了2个多小时,命悬一线。”恩人是一位放羊大叔…
昨天(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发生意外。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随即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
截至23日9时30分,本次赛事中的最后一名失联者被找到,但已无生命体征。本次事件共造成21人遇难。
5月23日中午,记者联系到其中一名选手张小涛。据他表示,他是该赛事中的选手之一,“我在山顶昏迷了2个多小时,命悬一线。”
张小涛说,22日他与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名选手,在景泰县参加黄河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此前的天气预报说多云,但他们起跑的时候就已经刮起了大风。
据张小涛介绍,该赛事22—33公里都是山路赛段,选手要开始爬升。出事的选手多发生在cp3附近。这段山路,车辆无法上去,补给物资很难运上去。山顶就是cp3,没有补给,只负责打卡。“当时风很大,能把人吹倒,估计有九级大风,山顶上是雨夹雪。”由于风太大,到了cp点,也没见到志愿者。“估计避风去了。”张小涛说。
过了cp3,约33公里处,张小涛再一次摔倒。他回忆称,雨夹雪中已摔倒好几次,身体都僵了,手发麻。这是他最后一次摔倒,怎么也起不来,之后在山顶昏迷了2个多小时。“我倒地后,潜意识打开了保温毯,把自己包起来,并按下了GPS上的SOS键。”
张小涛属于跑在前面的第二梯队,在他之前还有梁晶、黄印斌等人领先他约一公里。“都是短裤背心打扮,很难扛得住这样的天气。”
与其他人相比,张小涛无疑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放羊大叔。大叔喊醒他,告诉他要坚持住。大叔与另一个退赛选手把他抬下了山,包括张小涛在内的6名选手被救到一个窑洞里。大叔特地生了火,帮他脱掉湿衣服,用被子把他包了起来,他才逐渐恢复了意识和体温。
下山的路也不好走。他们最终走到了20公里的保障点,被送回了住处。“我一晚上都没睡觉,有心理阴影了,心情没办法平复,还有那么多人没回来。”张小涛说,“我是最幸运的,大家一定要记得,装备太重要了,要提高户外能力,研究路线,随时认怂。”
“闭上眼睛,脑海里都是满山躺着的跑友们。”张小涛泣不成声。
“越野跑是一项高风险运动,不管你是大神还是小白,都要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心,该带的装备一定要带,宁可用不到,也不要追悔莫及!”张小涛说。
比赛的终点不是最后的终点
安全回家才是终点
希望每一位越野赛选手
户外运动爱好者都安全回家!
为何一群热爱运动、热爱生命的人
却被意外无情地剥夺了生命
究其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就是失温
↓↓↓
失温是怎么一回事?
有多危险?
马拉松比赛的最适宜温度大约在10-15℃,但身体对外环境温度(冷、热环境)的适应也非常重要,而体温调节又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当产热速率低于散热速率,体内热量越来越少、不足以保持体温,就会出现“失温”现象。
户外运动中失温的原因主要有:
环境温度过低和穿着太少,使得人体通过体表传导流失的热量太多;
身体能量不足,特别是运动进行到后程,因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没有足够能量供以产热维持体温。
温度过低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进而抑制人体机能,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失温有哪些症状?
失温可分为轻度失温和重度失温。
轻度失温
患者体温下降到33~35℃,同时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重度失温
患者体温降到32℃以下,并且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肌肉不再痉挛、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
为何夏季也会出现失温死亡现象?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原体,随时随地和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其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
即便在夏季,也会有早晚温差,由于马拉松运动会造成人体流汗湿度加大,再加上风力加大,也极容易出现热量迅速流失,造成失温现象,更不用说遇到了恶劣极端天气。
出现失温,具体如何施救?
第一步:安全转移
在众多失温遇难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引发失温。
错误做法:继续暴露——在队友出现失温症状时,直接在垭口、山顶等暴露地带进行救援,风雪环境中的患者会加剧失温。
正确做法:转移或扎营——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
第二步:冷面隔离
患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冰冷的地面仍然会继续蚕食宝贵的热量,此时救援队第二步是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
错误做法:接触地面——如果让患者直接躺在地上,或者帐内没有铺设睡垫,地面会将患者仅存的热量一点点拽走。
正确做法:隔绝地面——在转移患者之时,救助人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睡垫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减缓热量传导过程。
第三步:干燥处理
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可能在风雪中已经徒步很久,内层衣物已经被濡湿;外部雨雪也会打湿衣物。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保持患者身体干燥,减少由于衣物潮湿带来的热量流失。
错误做法:身着湿衣——如果任由被雨雪打湿的衣服贴在患者身上,身体会一直处于一个潮湿的小环境中。衣物中的水分成为传热导体,同时水分的蒸发也会带走更多热量。
正确做法:更换干衣,进入睡袋——无论患者穿了多少层衣服,只要被浸湿,都应迅速将湿掉的衣服全部脱下,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换上干燥衣物,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
第四步:核心区域加温
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也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对四肢进行加温是错误的。
错误做法:搓手搓脚——一种常见的错误方法是搓手心脚心。首先,摩擦在患者有冻伤的情况下会造成二次伤害;其次,四肢温度升高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
正确做法:核心区域加温——核心区域加温的方式可以是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
第五步:能量注入
人之所以会失温,便是身体的产热敌不过流失。而身体产热的源泉便是能量。失温严重的患者能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需要通过进食来补充,让身体尽快恢复供暖能力。
错误做法:饮酒——让失温患者饮酒,是常见的错误做法。喝酒的确会有一种“暖和”的假象,但是随后会加快热量流失。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而且它会造成血管的扩张,加快血液循环,由此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扩张的血管也会加速冷血回流到核心区域。
正确做法:补充流质热食——失温救援的根本是身体恢复产热,所以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
如何预防失温?
注意内衣的选择。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要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
注意衣物的增减。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注意保暖防护。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
及时补充体能。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希望大家重视野外失温现象
及时做好预防和预判
避免悲剧重演!
更多
视频微课
牛老师教学实录:写作《五官新说》练习册中的一个写话小片段如何发展出一篇大作文(1)
微课:场景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统编五下第七单元园地词句段运用)
微课:四下第7单元《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
微课:统编五下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微课:五下第6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视频作文:牛老师讲习作《形形色色的人》如何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
视频作文:牛老师讲解一篇来自小粉丝投稿的作文:《我眼中的爸爸》
微课:如何阅读总分总式的文章(课例统编五下第22课《手指》
最新合集资料
微课:如何阅读总分总式的文章(课例统编五下第22课《手指》
最新合集资料
下册预习资料
其他下册资料
部编语文下册(1~9年级)预习合集【本文留言邮箱可获得电子稿资料】
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分享【可下载编辑】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