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说 | 夏谷鸣:从英语教学走向英文教育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专家库”首批专家,浙江省中小学外语教学学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先后担任初高中英语教师、省英语教研员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研究领域主要是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和批判性思维与阅读。
脚印,重力的作用/那是努力的刻录
脚印,过去的痕迹/那是前进的路标
脚印,肉体的印记/那是大地的亲吻
脚印,心灵的彰显/那是古老的感应
一步一脚印,走在外语教学改革的漫漫征途,刻录努力,昭示希望,予人温暖,从36年前一穷二白的山里中学到今天璀璨耀眼的杭州外国语中学,斗转星移,这也正是改革者、实验者夏谷鸣老师的探索之路。
在英语教学改革界,夏谷鸣可以说是鼎鼎大名。无论是在宁波效实中学、浙江省教研室还是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他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典范,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的课堂让学生口口相传,他开设的新课都让学生充满期待。他的教学用书、他设计的教学活动、他设计的试卷,既瓷实又俊逸。
夏谷鸣是“文革”后最早的一批大学生。1977年,百废待兴的中国在无数期待中恢复高考制度。夏谷鸣成为570万名考生中的幸运儿,虽经历曲折,最终被宁波师范专科学校(现宁波大学)英语系录取。
1980年,19岁的夏谷鸣大学毕业后,服从“统分”安排,收拾行囊,来到浙江象山县西周中学。学校在象山半岛的象山湾南岸,所谓学校,其实连围墙都没有。这里距离夏谷鸣宁波的家坐车需要三四个小时。全校只有三个英语教师,其中一个还是一名兽医,自学的英语,是他入行的“师傅”。有时候刚上课,就有人过来请他去给牛看病。
在象山农村,夏谷鸣待了八年。“在象山的八年是我教学经历的起步阶段,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蜗居在象山半岛的八年,他的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在看书。大量的阅读,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让他的思想得以沉淀,思考更加深睿。同时,因为无经验可循,初为人师的夏谷鸣基于一个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理解,开始在一线岗位上对英语教学进行不断探索,尝试了音乐背景教学、分层教学、情景教学等许多在当时看似很独特但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学生也喜欢你。”这是夏谷鸣在那八年的最大成就感。而基于英语爱好者的学习体会是其教学思想的基础,也是其教育哲学的基础。
1988年,夏谷鸣调往宁波效实中学,在这里开启了另一段为期十三年的教学一线尝试。创办于1912年的效实中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母校,是一所非常有名的省重点中学。到效实中学后的前三年,夏谷鸣一直都是“特殊班”的班主任和英语教师。所谓“特殊班”,是为了适应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的类似职业高中的班级。这个班级没有高考和应试的压力,给了夏谷鸣更多的空间来进行他的教学改革和尝试。在这三年,他深深感受到了英语的功能性和任务型教学的重要性。
1991年,夏谷鸣被派到刚成立的、当时隶属效实中学的宁波外国语学校担任英语教师。这是他理论生长、逐渐成熟的时期。在这十年里,在进行专业的一线教学实践的同时,他不断为自己充电:考取了在职研究生,阅读了大量外文书籍,参与了众多教师培训和各类赛课,发表了许多至今仍有广泛影响的论文。
从英语教学走向英文教育
从2001年起,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一场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俗称“新课改”。新课改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夏谷鸣的英语教学改革,远早于国家主导的这场教改。
1988年效实中学特殊班的教学尝试,给他印象特别深刻。宁波是一个外贸企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企业对于涉外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当时的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也不太可能分配去企业,为了缓解这种供需关系,效实中学开办了一个类似于职高的外贸会计班,夏谷鸣担任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和英语教师。
“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目标、规划,那都是全新的,别人的压力是升学,我的压力是三年后他们能不能找到工作,有没有单位愿意要他们。”夏谷鸣特别感谢这场空白纸上的尝试。那时候的教材大多都是知识传递,但在他看来,教学至少要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发展思维,提高素养。带着这样的教学目的,夏谷鸣开始认真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细节——学什么内容、用什么教材、采用什么教学方式等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外语教材种类还很少的情况下,他亲自去上海为学生挑选教材,新颖的《新概念英语》、商务英语实用型的《温哥华来客》均囊括其中。在课堂教学方面,为了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他也别出心裁,不断设计教学场景。比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面试氛围,他让学生去电话亭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避免了学生照本宣科的弊病;模拟海关,让学生体验入关需的各种手续等等。在这场实践中,他以跟其他老师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去思考,学习不是学一门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用语言去做事情。后来,这一届学生毕业后发展都非常好。
担任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后,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英语教学改革,夏谷鸣的教育实践平台更宽广了。“英语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还应该能力培养;语言不仅仅是一门知识、一种工具。学语言主要不是为了成为语言学家或者翻译家。对大部分人而言,学习语言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为了今后幸福的生活,需要通过语言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包容态度,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英语教学”必须上升到“英文教育”的理念在他心里越来越清晰。
“外语教学应该以文化为导向。”这是夏谷鸣这些年一直强调的。他把学科属性定位在外文(foreign language arts),而不是外语(foreign language),关注的不只是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他认为,这个“外文”不同于“外语”,也不同于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外文或英文。“那时候的语言教学重点落在文法和文学,而现在我们把外文理解为六个‘文’:文字、文法、文本、文学、文化和文明。” 从“语”转化为“文”,里面蕴含的是从注重语言到通过语言教学来注重人才培养的深意。
其中,文字和文法指的是语言本身;上升到文本,是从语言知识点到语篇;而文学,在国外被称为language arts,是语文教学,带有人文学科的性质;再往上走就是文化,比如说跨文化交际等;最终走向的就是文明,通过教育来启蒙、教化、培养一个文明的人。他认为,前三个“文”的核心是文本,强调在语篇学习中习得语言,后三个“文”的重点是文化,从人文学科的特点,体验文化,尤其是异族文化,最终提高文明。而贯穿六个“文”字始终的是思维。理性思维是理解、习得的有效途径;感性思维是欣赏、想象的重要基础。由此,他把学校外文校本课程目标定位三个维度,即语言、思维、文化。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界受到高度重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则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批判思维的思想。
在英文教育中,夏谷鸣也特别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新教改之前,英文教学活动主要聚焦在语言的知识层面,背记单词、掌握语法成英语学习的全部,过去“背词典”也成一种英语学习的有效经验而受到美誉。
夏谷鸣在很早以前就指出,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工具。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承担着为学生打好思维基础的重任,因此在英文教育中,必须重视思维的培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
“学生从不打断老师的讲课,从不针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学生很少有相互质疑和思考的机会。”夏谷鸣认为,这些恰好说明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或批判意识,这种不足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和进步已经明显的不相适应。因此,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己成为我国目前教育中十分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全部引进国际课程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国际化
夏谷鸣认为文化教育,是基于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国际理解和国际表达的能力。教育最终要走向国际化,这是夏谷鸣在很多场合都强调的。对于国际化,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所谓国际,应该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单一的美国教育模式也不是国际教育,中国教育也不能成为国际教育,只有美国、中国、英国、欧盟等等世界各个国家、各种元素碰撞在一起,融合成为一个国际化,所以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多元的。”
在他看来,国际教育不应只谈国际(international)课程,更应该关注本土教育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d)。中国的本土教育国际化不是丢弃自身文化、放弃自己的国民教育,而是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使中国的教育走向国际。
做一个有创新思想、爱读书、爱生活的老师
在英文教学路上孜孜不倦探索三十多载,夏谷鸣积攒了很多的经验。对于年轻老师们,他全部倾囊相授。
“他们才是未来的改革主力。”夏谷鸣对年轻老师们满怀希冀。
他认为,年轻老师首先要有生活、工作理想和激情,要有创新思想。很多老师在工作几年后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种倦怠需要自己慢慢调整和消化,这也要求老师们不断寻求改变,探求追求更新更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保证职业的激情和高水准的教学质量。
其次,要把读书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素养、气质、思想方式,乃至生活态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夏谷鸣建议年轻老师们多腾出时间读各品种型的书籍,注重全面发展。“读书就好像吃饭一样,想要营养均衡,就要摄入各类食物,往往那些不喜欢的,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再次,注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对于学生有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面对学生的时分,老师们一定要留意职业操守,保持良好的笼统。
*本文由明师俱乐部撰稿,转载需注明出处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