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如果你无聊,就不要想着那些人类

2015-02-24 夏雨青 好奇心日报



这里有一张科幻地图


在你开始旅程之前,这里有一张涵盖了所有重要科幻作品的地图,由 Ward Shelley 绘制。


从 19 世纪至今,泛幻想文学渐渐衍生出了「科幻」这个庞大的分支,光怪陆离的各种平行宇宙,英雄和冒险故事,家庭与生命延续、重力、时间旅行、死亡和复生。它变成了构想庞大的太空歌剧,连接一切的赛伯朋克,泛着金属光泽的蒸汽朋克,和其它无数个兔子洞。


我们生活在陆地上,却从未停止仰望星空。因为我们所居的角落不过是宇宙一隅,因为生而为人。


「基地」、「沙丘」和「火星」


这是科幻史上最著名的三套三部曲。


「基地」:宇宙是一部精心织就的编年史


「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的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噶声。」


——「基地」


即使你不熟悉科幻,大概也无法忽略阿西莫夫这个名字。他的代表作「基地」三部曲则直接跳过了花花绿绿的「幻想文学」书架,被分在经典类别下。


声称「基地」系列改变了一代人和整个科幻小说也许还低估了它,这部书的地位使得任何希望介绍它的人都要反复斟酌自己的词句。在我之前推荐过「基地」的人包括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使得我不得不谨言慎行。


然而这么说应该是公正的:任何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都试图猜测、拼凑过宇宙运行的规律,「基地」是我们对宇宙掷出的一个想法,也是你梦想中的那种书。它的背景设在帝国的衰落末期,为了避免衰落后的长期萧条,科学家谢顿试图设计历史。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两个「大人的游戏」 在这套书里被具象化成谢顿对人类历史的精确计算和推测,帝国、独立星球和基地的军事和经济交锋,变成试图拯救人类的「千年计划」。


这种演算还有个全新的名字,「心理史学」。用克鲁格曼的话说,阿西莫夫提出的假想是「有可能存在一种严谨的社会科学数学模型,它可以预测社会如何改变,并可以推进这些变化。 」这个想法本身就让人激动,也涵盖了我们探索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尝试——试图找到一种精确的模式,试图找到某种计算模型,试图预测、被证伪、再度预测。


在有限的已知条件中,我们试图找出这个方程式的所有未知常量,试图拼凑宇宙这个无限大的谜题。「基地」是一个人想像中的史书,是一个星球与无数星系和生命周旋,试图建造一个乌托邦社会的搏斗。


阿西莫夫开始写「基地」时只有 21 岁,他的灵感来源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建议一读。


「沙丘」:一花一世界


「你,保罗·阿特雷兹,国王的后代,公爵的儿子,必须学会统治,这与你祖先所学的完全不同。」保罗睁开眼说,「那使我愤怒,我说我父亲统治着一个星球,可她说,『他正在失去它』。我说我父亲正要得到一个更富庶的星球。她告诉我,『他也会失去那个星球』。」


——「沙丘」



出于不知名的原因,「沙丘」在国内名气不如「基地」系列响亮。把它归在「三部曲」里也不完全公平——虽然前三部曾经被冠以「三部曲」之名,中文版也只出了这三本,不过赫伯特去世前完成了六本「沙丘」小说,他的儿子还写了一系列前传和后传。


「沙丘」和「基地」是两套非常不同的书。「基地」对于科技文明的想像是近乎线性的,技术的进步在未来既直接又理性,并且沿着一条计算好的轨迹向前发展。「沙丘」的世界里,一切都那么凭空出现。


比如说未来世界的技术完全摒弃了计算机;作为故事主角的香料能让人洞察未来;出产香料的巨大生物沙虫,恶劣的沙丘环境……


「沙丘」在传统意义上是反技术的,它看起来其实更像一部奇幻小说。或者说,如果你抽开这个故事的所有细节,它的主干情节其实是个老套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可以发生在阿拉吉斯,也可以发生在古罗马,还可以发生在石油短缺的今天。


但「沙丘」的迷人就在它的细节。如果说「基地」想像的是宇宙的编年史,「沙丘」则以无数细节织就了一个构架庞大的异世界。要支撑一系列六本小说,对于这个世界的设定恐怕需要十倍于此,而它有完整的造物、宗教、权利和生态体系。这一切在系列小说中看起来都非常轻易,并不因设定宏大就只拘泥于世界的细节。「沙丘」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然后才是一个伟大的设定集。也因此,对于「沙丘」的衍生讨论总与宗教、人类制度和经济政策相关。


但「沙丘」也是一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故事,关于生存、适应或者改变环境。


1984 年,大卫·林奇曾将「沙丘」改编成电影。另一些网友表示,更喜欢「沙丘」的原因是还没有恐怖组织用它命名。


「火星」:一个极具野心的人类学实验


「他们正沿着霍曼二椭圆轨道向火星挺进。这条路线虽慢但把握性大,是从众多的可供选择的线路中确定下来的。这主要是因为当飞船最终准备就绪的时候,两大行星正处于这条路线最恰当的位置。在黄道平面上,火星大约位于地球上方 45 度。在航行过程中,他们刚好环绕太阳半圈多,这样,他们与火星会合的时间就晚三百天。广子把这段行程叫十月怀胎。」


——「红火星」



不,我们推荐的并不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三部曲,尽管它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杰出科幻作品。


Kim Stanley Robinson 描述的火星是这样一个世界:一群地球上的精英背井离乡,移民到新大陆。他由此引出的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关于人类适应或改造环境,建造一个新伊甸。听起来很熟悉吗?这就是数百年前美洲移民故事的翻版。


由「红火星」、「绿火星」和「蓝火星」组成的三部曲其实是个旧故事。它描述的不是一群新移民在火星上的文化和政治矛盾,而是我们在一个「新地球」上所会遇到的种种冲突。在这种极端的情形下,我们获得了从一个截然相反的角度检视人类社会的机会,以及在无人监视时考验所有常识和道德标准。任何试图关注整个人类命运的作品,野心都值得敬佩。


火星三部曲是一部经过精心演算的人类学实验。它的目标其实比「基地」系列宏大,也是最注重技术细节的科幻作品之一。然而因为这些特点,它也为自己的读者群设下了特殊的门槛。不过重要的是,Kim Stanley Robinson 的这个系列完全改变了火星移民系列作品的一贯路数。


如果你热爱火星(我们都知道你爱),Ray Bradbury 的「火星编年史」同样不可错过。


「1984」、「美丽新世界」和「雪崩」


反乌托邦是科幻永远的主题。


「1984」:老大哥在看着你


「两行有着杜松子气味的泪水从他鼻侧流了下来。不过那样也好,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他赢得了跟自己的战争,他热爱老大哥。」


——「1984」



「1984」奠定了其后所有反乌托邦作品的基础,我个人对「反乌托邦」的最初概念则来自于乔治·卢卡斯的电影「THX 1138」。一个苍白、秩序第一的反智世界;技术先进,但被用来扼杀而非鼓励人性。


在这里对「1984」的推荐更多是象征性意义的,引用王小波的这段话已经足够了:


「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不管怎么说,乌托邦和历史还有一点区别。前者未曾发生,后者我们已经身历。前者和实际相比只是形似,后者则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他们推己及人,觉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既然人同此心,就该把理想付诸实现,构造一个更加彻底的无趣世界。」


「美丽新世界」:人的命运从出生就决定了


「稳定,」总统坚持说,「稳定。那是第一也是最后的需要。因此才有了眼前的这一切。」


—「美丽新世界」



一个美丽的世界,「九十六个多生子女操作九十六部完全相同的机器!你们现在才明白了自己的地位,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社会,本分,稳定。如果我们能够无穷无尽地波坎诺夫斯基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个新的世界,「我们也预定人的命运,设置人的条件。我们把婴儿换瓶成为社会化的人,叫做阿尔法或爱扑塞隆,以后让他们掏阴沟或是……」主宰世界。


一个世界,「『稳定,』总统说,『稳定。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闻名。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个人的安定。』」


「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另一部,也是理解以后科幻作品对于反乌托邦概念的基石。你可以在任何此类作品中看到它的影子——通过复制人追求绝对精确的机器式生产,从出生起决定人的命运分配,通过控制情绪来保持社会稳定。


传统科幻作家通常是乐观的。一个文明的发展过程可以曲折,但他们认为技术进步一定带来更好的生活、更多选择。让「美丽新世界」成为科幻经典的原因则是,一切技术都在这个世界里成为虚假自由和虚假幸福的助力。睡眠教育方法为洗脑服务,胚胎分裂为机械劳动服务,炭疽疫菌杀死了自由主义。梦醒了,人类苦苦追求的技术不再是未来或希望。这个世界里的任何科技都被用以限制人的自由,并制造一种幸福的假象。


「美丽新世界」,一个看上去充满选择,却无法可选的世界。


「雪崩」:超级公司就是超级帝国


「『我们的事业』深入研究了各种专业问题:将在客户门前为送达时间而争执的发生频率画成图表,为早期的速递员装备跟踪仪器,记录并分析郊郡中产阶级白人使用的辩论技巧、声音紧张度的矩形图以及独特的语法结构。」


——「雪崩」



认真的科幻迷或许认为,「雪崩」该被放在下一页的赛伯朋克类科幻小说介绍,不过大部分赛伯朋克小说都同时构建了一个反乌托邦故事。


「雪崩」开始于一个超级披萨连锁送货员弘,他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是超元域的创始人和最强黑客之一。尽管故事围绕弘和超级病毒「雪崩」展开,故事的主角却并不是弘。书中更多笔墨被花在构建超元域这个虚拟世界上。在「雪崩」出版的 1992 年,英特网尚未普及。它被视为科幻经典的原因就是预言了多个科技设想,比如一个近乎全息投影虚拟社区——在超元域里所有人都以「人」的形象出现、行走——一个拟真世界。


2003 年诞生的网络虚拟社区游戏「第二人生」看上去无限接近小说里描述的概念。「雪崩」的世界虽然是科幻和未来的,但因为把时间设在不久的将来,看上去熟悉可信。


「雪崩」的世界不仅关于英特网,也关于它所描绘的被超级公司垄断的世界——反乌托邦小说的又一主题。在「雪崩」的世界里,巨型经济体是毫不掩饰的控制人。法律让位于更赤裸的经济利益,公司之间的冲突成为社会矛盾及战争。「雪崩」对 1992 年的垄断和商业社会进行极端推演,结果是这个畸形又混乱的「乌托邦」。你几乎可以从文字里感到作者的极端厌恶和毁灭欲,因而有了与大公司和社会对抗的弘,因而有了超级病毒「雪崩」。


「神经漫游者」和「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赛伯朋克想像了未来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悲观的生活。


「神经漫游者」:习惯赛伯空间的人觉得现实无聊至极


「当年他可以将网络看成蛋白质环环相扣而成的各种细胞机能,如今身处莫名其妙的绝望困境,又可以借着药力将仁清街看作一片数据的田野,全身心投入高速的漂移滑动之中,既入世又疏离,身边是飞舞的交易、交汇的信息,还有黑市迷宫里的数据组成的肉体。」


——「神经漫游者」



1984 年 7 月 1 日——「神经漫游者」的出版日已经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关于赛伯空间的想像却从未停止过。


1984 年的威廉·吉布森写出的是他关于互联网的极致幻想——一个我们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的存在。他笔下的赛伯空间是一个由无数计算机连接的超级网络,也就是互联网的雏形。在这个网络中,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存在、排列成无边无际的矩阵。巡游赛伯空间的人类需要把自己「插进」网络,通过神经系统连接上网。(还记得黑客帝国吗?)


「赛博空间。每天都在共同感受这个幻觉空间的合法操作者遍及全球,包括正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儿童……它是人类系统全部电脑数据抽象集合之后产生的图形表现。有着人类无法想象的复杂度。它是排列在无限思维空间中的光线,是密集丛生的数据。如同万家灯火,正在退却…… 」


「神经漫游者」创造了之后很多赛伯朋克小说的基调。它们一般专注于一个不太久远的未来,科技往往在这时达到某种高峰,人类的生活却不因此美好——“高科技,低幸福感”似乎是赛伯朋克小说的特征。低幸福感催生了为制造幸福感而生的各种产业,混乱的地下社会、黑市交易。不因科技改善,或者恰因科技而畸形的社会,人与机器的冲突,极权、垄断,这些合起来构成了赛伯朋克式的想像。


这种混乱是人类面对陌生事物时的本能恐惧和衍生想像,但赛伯朋克的兴起也许可以被归咎于另一个原因:我们逐渐认识到无论机器如何进步,人的问题始终是人的问题,幸福不能被批量制造。


尽管被认为是赛伯朋克的开山之作,「神经漫游者」其实不算是这个类别的第一本书。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出版于 1981 年,是最早以数字虚拟空间为核心的科幻小说。文奇的作品「深渊上的火」及「天渊」同样是最好的太空歌剧小说之一。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虚拟与现实又有什么分别


「只要把电流调得足够高,你醒来就会开开心心的。那本来就是情绪调节器的用途啊。调到 C 档,它就能克服自我意识之外的一切阻碍。我就是这样设定的。」他亲切地拍了拍她裸露在外的光滑肩头,感觉好极了——为了应付外面的世界,他给自己调到了 D 档。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你对赛伯朋克的第一印象可能来自「银翼杀手」,尽管你看那部影片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赛伯朋克是什么。这部影片改编自 Philip Dick 的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去掉了一些人物,把故事背景从旧金山搬到洛杉矶。


在大部分人已经移民火星的未来世界,地球是落后的代名词。人们依靠情绪调节器维持正常生活,有适合工作的频道,有的逗你开心,还有的让你——体验自我抑郁。故事用不同寻常的荒诞开场,里德从平凡的一天醒来,与妻子争执到底用调节器的哪一档。随后他爬上屋顶照顾自己的电子羊——因为负担不起一只真绵羊,里德养了一只电子羊,并且为此感到羞耻。


作为赏金猎人,里德的工作是消除仿生人。仿生人渴望自由,所以源源不断地从火星逃回地球。与人类高度相似的仿生人唯一无法做到的是产生「同理心」——同理心无法被编程,只能被模仿。但他们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生存的权力,也不明白造物主——人类,为什么让他们成为没有同理心的缺陷品。


人无法分辨电子羊和真绵羊,那么它们还有什么区别?仿生人与人类的区别不过如此。在「电子羊」里,真实和人造的区别被刻意模糊了。仿生人被证明有感情,而人类也可能失去同理心。如果是这样,有谁能判断什么是人类,什么是仿生人?「电子羊」通过现实和虚拟讨论了一个传统命题:自由意志、存在和生命。


Philip Dick 也是电影「少数派报告」的原著作者。虽然大部分作品出版于 1960 年代,之后却很少出现和他一样精巧细腻的科幻作家。


改编后的电影「银翼杀手」其实是一部和「电子羊」相当不同的作品。除了主要故事情节重合,个人认为它所展示的世界更接近想象中的「神经漫游者」——一个阴冷、潮湿、拥挤的洛杉矶,肮脏的街道,三教九流混杂的迷人地下城市。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和「你一生的故事」


好的科幻小说首先是个好故事。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当你遇到了另一个宇宙的自己


「显然,我将会写下这本书,并且据我所知,这是本半操作手册半自传的书。更准确地说,我已经写完了它。我现在要做的只是将它写下来,我需要行进到时间之流中我写书的节点上,然后穿梭时间回到过去挨枪子、把书交给我自己,好让我写书这些听着都挺合情合理的,除了一件事:我他妈何苦要折腾这些事?」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这样的书通常被称为「稀饭科幻」。


如果你还不了解,那么就像红酒党看不起啤酒党,纸书爱好者看不起电子书一样,科幻世界也有它独特的鄙视链。一般来说硬科幻指那些名词概念满天飞的作品,软科幻则恰恰相反,用科幻的壳包裹一个情感主线。硬科幻爱好者嫌弃软科幻不够技术,软科幻爱好者喜欢说硬科幻没有情节人物纸片一般单薄。


比软科幻再软一点的就是游朝凯的这本「科幻宇宙生存指南」,又被称为「稀饭科幻」。这不是对这本书的批评——我恰恰认为,科幻界需要更多这样的作品。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故事,因为它独特的文风, 也因为它是一个用科幻外壳包裹的家庭故事。科幻宇宙是一个代指——它不过是一个手段,用以表现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的无限平行可能,也用来展示我们一生中的各种巧合。这其实是个古老的科幻概念:如果在时间点 α 你面临两个可能的选择,那么应当同时存在两个平行宇宙,你在其中一个做出了选择 A,在另一个做出了选择 B。


顺着这无限分叉的选择树而下,我们的生命应当是一个象限无穷大的幂指函数。


「科幻宇宙生存指南」说的是父母、胶着的家庭关系、期待与承诺,也是把你的生命缩小到一条时间上的选择和自由意志。你有权利选择吗?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你是否有可能面对自己的生活?


这是本双关笑话特别过瘾、也时常精确地击中你的书。有几本科幻小说能做到这样呢?


电影「环形使者」以这本书的时间旅行设定作为灵感来源,也是部值得用来打发时间的电影。


「你一生的故事」:当语言能同时代表因果,预知未来


「我真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体验七肢桶的世界观,以它们的方式感知世界。如果真是那样,我可能会像它们一样,觉得每个事件都有其必然性,并且全身心融入,彻底理解这些必然性。它们一定是这样的。相反,我的一生都将浅尝辄止,跟随大小事件随波逐流,为这些事件所裹胁。」


——「你一生的故事」



如果一定要提「华人科幻」这个概念,特德·蒋是个不能错过的名字。他的产量很低,作品大多篇幅不长但获奖无数。特德·蒋区别于大多数科幻作家的特点是,他真的能讲一个好故事,他的故事永远有令人难忘的人物。


这也是科幻小说的难点。当你把关注点扩大至宇宙、星系和人类命运时,「人物」看起来不过是被历史玩弄的傀儡。「三体」的人物描写被评价为「纸片般单薄」,大多数科幻小说甚至没有像样的对话描写。


特德·蒋不是这样。他的作品首先是好的小说,其后才以科幻概念取胜。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是他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部作品,你很难既介绍故事背景情节又不毁掉读者慢慢探索的乐趣。这篇介绍能做到最低级也最直截了当的其实是,指着它说:快去读,你不会后悔的。


在这里引用著名科幻译者丁丁虫的一句书评,「这篇小说,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动人的是情感,然而真正让它成为神作的却是里面的科学思想。」


「宇宙奇趣」


「宇宙奇趣」:宇宙有一位吟游诗人


「我穿过虹膜的半液体化球体、瞳孔的暗室、视网膜的镜宫,再漫无边际地向我们真正的元素扩展。」


——「卡尔维诺经典:宇宙奇趣全集」



qfwfq 是「宇宙奇趣」的主角,我们却始终对他是谁摸不着头脑。我们知道的是,qfwfq 从宇宙形成之前就是一位观察者。更确切地说,他曾用原子玩弹珠游戏、亲历恐龙的兴盛和灭亡、带领星系从宇宙的一端奔向另一端、用生命的形成打赌……


宇宙是他的游乐场。


而「宇宙奇趣」是世界的连环画,就像它那个轻巧的名字所叙述的一样,Cosmicomics。这本书其实是两个故事,原出版于 1965 年的「宇宙奇趣」和 1967 年的「时间零」。


它也的确像一个轻巧的连环画故事,宇宙的起源、星系变换被叙述成了 qfwfq 的恋爱轶事和家族传奇。但「宇宙奇趣」更是一则科普寓言,每篇的前言都有一段枯燥的物理学知识介绍,也就是 qfwfq 每一场冒险的主旨。写于 1960 年代的这本书在用一种奇特、轻盈又充满符号想象力的方式解读宇宙的形成、生命和万物。


这也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最擅长的想像。在「宇宙奇趣」之前,他花两年时间收集整理了 200 多篇意大利民间童话。「宇宙奇趣」是他创作高峰的开端,在此之后的十年内,他连续出版了「命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等代表作。


「宇宙奇趣」是一本需要耐心的书,就像 qfwfq 自己所说:「如果你不耐心的话,那我解释也没用。」它是一则数字和宇宙的童话,是卡尔维诺对世界和万物的想像。qfwfq 也许是一粒浮游于天地间的夸克,也许是一个从星际尽头而来的旅行者,也许就是生命本身。他是宇宙的吟游诗人。


「索拉里斯星」和「接触」


一个科幻书单不能缺少外星人小说。


「索拉里斯星」:你会选择虚拟还是真实?


「说不定索拉里斯同样也是你的神婴的摇篮。」斯诺接着说。他的眼睛周围布满了纯净的褶皱,但眼睛里却荡漾着越来越清澈的微笑。「也许,按照你所认可的神,大洋恰恰就是万千形态之祖,是绝望之神的种芽,也许它充满活力的童趣远远胜过它的智能……」


——「索拉里斯星」



索拉里斯是颗神秘的星球。在这本 1961 年出版的波兰小说里,它的表面几乎全被海洋覆盖。一群人类科学家登陆后,发现索拉里斯星可能就是一个外星人,由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对于这个星球的研究。


至此,「索拉里斯星」科幻的部分就交代完了,所以称它为一本哲学小说或许更加恰当。像不少特别好看的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借用了一个科幻背景,为某些抽象话题的讨论赋予具体语境。索拉里斯星制造出的女孩海若,在小说里挑战的是人的定义和范畴;整个索拉里斯学关注的是「交流」,如何与一个超越我们存在的生物沟通;「我」和斯诺用了漫长的时间讨论神的定义与宗教;对索拉里斯星的观察又涉及到科学研究和伦理学问题。


「索拉里斯星」的科幻不在于对于技术的描写,而是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观察和探讨。这些哲学意味沉重的叙述和对话被包裹在一个外星人故事里,看起来特别天马行空。以这本书的篇幅描写它所探讨的内容,足以证明它的杰出。


1972 年「索拉里斯星」被导演塔科夫斯基改编成电影,也是不少人最初认识这本书的缘由。被译为「飞向太空」的这部电影一直排在我个人科幻片的前三名,索德伯格重拍的 2002 年版也不错。


「接触」:另一个庞大的社会学实验


「我,比如说我自己,就有一个愿望,想知道这个信号究竟是什么意思,想知道织女星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切对地球有什么意义。很有可能其它国家的科学家是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也许我们需要他们的数据。也许我们需要他们的智慧,头脑和想法。我能够想像的到,所有这一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仅仅凭借他们自己的能力,是难以胜任的。」


——「接触」



要推荐「接触」的第一个原因是,「三体」这么走红,同题材同类型的「接触」却很少有人提及,甚至连中文译本都已经停产多时。


「接触」说的是一个现在看来有一点老套(而且相当熟悉)的故事。搜寻地外文明多年的人类接到了织女星的信号,一个素数,一段地球对外播出的信号和一张机器蓝图。科学家于是按图制造机器,穿越虫洞去寻找外星人。


这样一个听起来单调的故事在卡尔·萨根的小说中被赋予了两层更丰富的骨架:对于人类社会的描述,和对于太空知识的科普。「接触」是较早一批点燃天文学和搜寻地外文明热情的小说,萨根的科学家背景让整本书充满丰富的太空和天文技术细节,甚至被人抱怨「太硬」阅读有障碍。另一方面,外星人的故事不过是一个观察人类社会的契机。在这个背景下,他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人的反应——惊恐和期待的普通人(降临派和拯救派),国家和宗教团体博弈,不同民族的文化。「接触」其实是一部 1980 年代的社会史。


卡尔·萨根的「接触」几乎算是硬科幻入门教材,最早写地球对于外星文明从发现到追寻的小说之一。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非常好看,推荐。


「What If?」和「万物简史」


最好的科幻小说也许不是关于未来。


「What If?」:如果……会怎样?


「人们说没有愚蠢的问题。那肯定是错的,例如我关于硬和软的问题就挺愚蠢。但我发现,试图详尽地回答一个蠢问题可以带来一些有趣的发现。」


——「What If?」



「What If?」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科幻小说。这里的一部分原因是,科幻小说这个最需要想像力的类别开始缺乏新意。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所有听起来稍微令人激动的科幻概念都已经老了。黑客?这里有几百个。太空歌剧?最起码有十套数百万字的经典作品。赛伯朋克?能摆满一整个书店。


另一个原因是,「What If?」确实是部好书。它的副标题叫做「对荒谬假设性问题的严肃科学回答」,完美解释了这本书的主题。具体来说,「What If?」解决了如下你时常扪心自问的大难题:


如果地球和其上的所有生物停止旋转,但大气层保持它的速率,会发生什么?(提示:灾难)


当你试图击出一记达到 90% 光速的棒球时,会发生什么?(提示:灾难)


如果时间旅行让你回到历史上的同一个地点,那么在 10000,100000,1000000,1000000000 年前的纽约时代广场会是什么样?1000000 年后呢?


「What If?」做的比我们脑补「大灾难!」要多一些。比如对于棒球那个问题,作者 Randall Munroe 的回答是:很多事情会在同时发生。棒球将与空气分子剧烈冲击,每个冲击都会释放出伽马射线和散乱的微粒。它们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射线与微粒泡泡,以光速向打者前进。棒球本身会被这些冲击完全侵蚀,变成一个子弹形状的离子云团。大约 70 纳秒后,这个云团到达本垒。打者完全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因为传输这一信息的光会与离子云团同时达到他眼前。然后?「Boom!」球场周围一英里内将被夷为平地。


你不需要身在太空才能「科幻」,回到地球脑洞一样可以很大。「What If?」专门解决那些我小时候在幼儿园无法午睡时的胡思乱想。


「What If?」的作者 Randall Munroe 还是极客漫画 xkcd 的作者,在国内已经颇有名气。这本书暂时没有中文版。


「万物简史」:宇宙史本来就很科幻


「首先,你现在来到这个世界,几万亿个游离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以复杂而又奇特的方式创造了你。这种安排非常专门,非常特别,过去从未有过,存在仅此一回。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我希望)这些小粒子将任劳任怨地进行几十亿次的巧妙合作,把你保持完好,让你经历一次极其惬意而又赏心悦目的旅程,那就是生存。」


——「万物简史」



你想读科幻,我明白。不过这里是几则事实:「基地」系列的灵感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沙丘」参考了众多宗教战争和石油史。你所读到的最宏大的那些科幻小说总有个源头。


我们说的这个源头是?人类。地球。这个宇宙。


Bill Bryson 把枯燥的万物史写的轻松易懂。但你为什么要在意万物的历史呢?


他在前言里是这么说的:


「在一个横跨太平洋的漫长航班上,我随意注视着窗外月光点亮的海面,突然带着不适发现我对自己生活的唯一一个星球一无所知。举例来说,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海水是咸的,五大湖却不是。一点儿也不清楚。我不知道海是否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咸还是相反,或者它的盐度是否值得我关心。(我想很高兴地告诉你,直到 1970 年代科学家也不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只是不大声讨论这些问题罢了。)


当然,海洋咸度只是代表我无知的一个小例子。我不知道什么是质子,或者蛋白质,我无法区分夸克和类星体(quark and quasar),不明白为什么地质学家能看着一块岩石告诉你它有多大岁数——完全不知道任何事情。我被一种安静、不寻常又坚持的渴望抓住了——了解这样的事情,理解人们是如何发现科学的。直到今天这都是最让我惊奇的——科学家们如何找到真相。人们怎么可能知道地球有多重,岩石有多少岁,地底到底埋藏了什么?他们怎么可能知道宇宙什么时候诞生,它诞生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情形?他们怎么知道原子里有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科学家们看起来对那么多事物无所不知,却仍然无法预测地震,或者告诉我们下周三比赛时要不要带伞?」


于是 Bill Bryson 决定空出生命中的几年,用以了解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就有了这本「万物简史」。


如果你对未来和科幻感兴趣,有一定几率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同样会让你感到惊奇。你生活的宇宙就是一本科幻小说。


雨果奖和星云奖


让一个人举出自己所有心爱的科幻小说难免有失偏颇。


由于篇幅关系,我们没来得及推荐刚刚推出全新中文版的「海伯利安」,四本伟大的作品。我们未曾提及阿瑟·克拉克和他的「太空漫游」四部曲,科幻史上不可能被漏过的名字。我们选择不花时间介绍已经红遍中国的「三体」,漏过了三位顶级作家:库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猫的摇篮」)、H. G. 威尔斯(「时间机器」)和伊恩·班克斯(「游戏玩家」)。并且,忍痛割舍我的个人最爱——指出宇宙真理的「银河系漫游指南」和美国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


第一次做科幻图书推荐,我们希望它是一个简短、经典又相对特别的清单。


即使这样,这个书单也够你读上很久。你入门后,大概也能顺藤摸瓜找到这些名字。毕竟光比拼列书单的本领,我们一定比不上 NPR 的 100 本最佳科幻小说,或者是雨果奖和星云奖。


雨果奖和星云奖应该成为你的风向标,科幻剁手书单,等你不满足于只看「经典」后慢慢享用。


另一个提示是,科幻作品的翻译质量一般是主流文学作品中偏差的,受作品难度和稿酬限制。外文科幻书籍的引进速度也一直比较慢。如果有英文阅读能力,我们强烈建议直接阅读原版。


Well,如果你还需要其他主题


回复“无聊”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