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百年老宅,如何变成了一个精品酒店的入口?
太古在中国一共有四所酒店,设计确实都下了些功夫。
北京的瑜舍是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操刀设计的,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棱格图案,大堂里成排的中药柜由他亲自挑选,艺术装置则每月更换一次。香港的奕居则坐落于香金钟的太古广场,117 间房间均可饱览城市景观。
新开业的成都博舍,位于开业不久的成都远洋太古里的东南角,由一个低矮的川式建筑和两个 L 型的现代高楼组成,酒店入口没有明显的招牌,如果不是刻意寻找,人们极容易忽略它的存在。
这家酒店是英国建筑事务所 Make 设计的。Make 的创始人名叫 Ken Shuttleworth,他曾是 Foster+Partner 的核心建筑师,2004 年 Ken 在伦敦自立门户创建了 Make,他们的设计范围很广泛,从私人住宅到医院,从写字楼到运动场所,有时还涉及到城市规划。这不是 Make 第一次和太古酒店合作了,他们之前曾在伦敦合作设计过一家酒店。
与上次的伦敦合作相比,博舍的设计显得更复杂一些:它毗邻有着千年历史的大慈寺,酒店地基上还屹立着两栋有着 100 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在古时,寺庙周边有一些供僧人聚居修佛的简单房舍,十分安静,酒店建造地原本是一个始建于清朝的中式庭院,叫作“笔帖式”,笔帖式是清朝满语,代指翻译奏章文书的文官。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计酒店,注定涉及到旧建筑的翻新和改造。
这个重任落在了刚刚入职 Make 不久的建筑师 Bill Webb 身上。
Bill 是个英国人,他从纽卡斯尔大学 (Newcastle University)建筑系毕业后随即去了香港。在去香港之前,他对中国一无所知,仅仅是因为身边的朋友怂恿他,“去中国吧,那里的体验将成为你人生中的 Big story”。
到香港后,他先是在 Arthur Kwok 建筑师事务里工作,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就在广州,那是一些幼儿园设计项目,强烈的文化冲击让他每天都有着新发现。回伦敦完成学士学位、完成了不少建筑的设计后,2013 年 4 月,他入职 Make 建筑事务所,把工作地点迁至北京,正式开始了内地之旅。刚入职,他就接到了博舍这个项目,随后的两年,Bill 变成了北京和成都间的空中飞人。
为了更好地理解甲方的酒店设计思路,其实在设计博舍前,Bill 已经和团队成员一道体验过隈研吾的瑜舍了,与其说去了解瑜舍设计中得意的地方,他发现了更多想改进的细节。他们还拿到了太古给的“设计导则”, 在导则中,太古对房间体验的要求非常直觉化,比如当人躺在床头,会发现温控的开关就在手头。他们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易用”。在设计导则的要求下,Bill 团队 8 人从细节出发,开始研究建造地上的这几幢古建筑。
▲“笔帖式”旧庭院改造
了解的第一步是给古建筑进行“断代”。Bill 和同事们开始辨别材料的年代,它们哪些属于清代?哪些属于一九五零、六零年代?断代后,第二步则是对项目新和旧、内和外进行设定,有选择地保留它们,大部分的结构是翻新和重新加固的。以刚才提到的庭院为例,翻修后的“笔帖式”被改造成了酒店的入口,建成后的院子没有封闭起来,仍旧是成都街景的一部分,人们可以从院子径直穿到成都远洋太古里去。“我希望人们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条通行的捷径,而不是感到这里被封闭起来了。”Bill 对《好奇心日报》说。在庭院两侧的保留建筑内,一个是阅读室,放置了千本中英文图书;另一个则被设计成了艺术展厅,与北京的瑜舍一样,博舍也有一个专门的艺术品展示间,我们参观它的这天,房间里展出的是成都当地艺术家的作品——一把烧焦的大提琴。
穿过古建筑改造的大厅往里走,直通接待区的楼梯沿用了四川地区的梯田景观,连绵起伏的内部庭院是成都平原高低起伏稻田的写照。如果仔细观察 Bill 使用的砖材,可以发现上部的砖要细腻一些、带纹理,颜色稍浅;下部的砖则比较糙,颜色深一些,更粗矿。这源于他们对当地的砖进行的研究,他们用现代陶土砖取代了传统的砖,通过对比加强了质感;酒店内部则使用了香槟色釉点的玻璃幕墙,塑造了通透、柔滑的感觉。
▲楼梯模仿了梯田景观
▲泳池
新与旧的对比还体现在接待厅和客房。改造后的博舍共 100 间客房,并不多,另外还有 42 个服务式公寓。这些现代化的房间都位于两个独立的“L”形的楼体内,现代建筑的围合也还原了传统空间的精神。
▲房间内部
▲窗外是成都远洋太古里
▲房间内部
▲Bill Webb
跟所有精品酒店一样,博舍也有泳池和健身房,还有三家自营的西餐厅。太古另聘了一家专注于餐厅设计的事务所设计了这三家餐厅,咖啡厅全天候营业,设计中规中矩,提供早中晚三餐;门口的鸡尾酒吧和负一层的意大利餐厅都是纯正的西式风格。除了主体建筑,还有一处民国时期老宅院改建的水疗中心及茶室,内饰和建筑都保留了川西民居的风格。
▲茶室
▲庭院
▲水疗室
与瑜舍、奕居的定位相同,博舍瞄准的是市场上一小撮创意行业的商务人群。“多数酒店都更关注金融服务业住客,但相比之下,我们更关注来自音乐、媒体、娱乐、时尚、设计、建筑等领域的人。”太古酒店行政董事韦博文(Brian Williams)在接受《好奇心日报》的采访时说。他觉得创意行业的人崇尚独特,也更能欣赏酒店个性化的设计。
除了在硬件、艺术品、餐饮上吸引创意人群,个性的员工也很重要。这里有很多员工来自香港或北京太古旗下的酒店,大部分一线员工是从本地招聘的,他们没有经过传统的员工培训,太古也没有程序化的员工手册、不要求员工照本宣科,他们希望员工能有独立的个性,因为员工与住客的互动也成为了住宿体验的一部份。
Bill 后来向我们说,太古是一个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业主,他们定位很清楚,如果客户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业主方、设计方都会陷入尴尬。
当然,博舍也有一些劣势。“许多全球顶尖酒店都已进入了成都市场,太古酒店门口没有很大很明显的招牌,可能不容易发现这里是一家酒店。”韦博文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而酒店的三家餐厅都是西式的,这三个风格的餐厅与钟爱火锅的当地人口味截然不同,全西式的餐饮要被住客接受,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太古看好成都,是因为它位于中国西南部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成都的基础设施正在快速发展,包括新铁路、地铁和双流机场的二号客运大楼,它们把成都与其他城市的距离大大拉近,会展业的发展也为酒店带来了潜在客流,而博舍作为成都远洋太古里的配套酒店,有着地段、商圈等天然优势。但火热的市场就意味着更大的竞争——万达瑞华、成都绿地中心酒店、W 酒店、华尔道夫等酒店均将在几年内完工,据媒体的报道,未来两年进入成都的高端酒店将不低于 60 家,这些酒店在硬件上均不差,争夺客流更多就要靠个性。
“未来的酒店可能越来越小、越来越精品,因为人们细化的需求会越来越高。毕竟一家 500 间客房的酒店是很难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韦博文对我们说,大而全的商务型五星级酒店确实竞争激烈,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但随着人们居住经验的增多,他们的需求却越来越差异化。
未来的酒店可能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设计和个性层面上,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只是服务本身,得代表一种生活方式。除了居住,人们希望它是一个能孕育灵感、创意和新想法的地方。酒店从业者们也意识到了这类需求,他们在设计中开始注重融合地域景观,让住客人不出酒店也能体验到当地的文化,以此抬高文化溢价;再者是注重个性化服务,进行补缺式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有艺术、有个性的精品酒店来说,这个市场竞争可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