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苹果,为什么谁也卖不好 3000 元以上的智能手机了?

2015-10-08 周韶宏 崔绮雯等 好奇心日报


爆发后的智能手机市场,今天只剩下 iPhone 和便宜 Android 这两种选择。

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卖场挑选手机,你基本上只有两钟选择:5000 以上的 iPhone 和1000 - 2000 元的 Android 手机。曾经活跃的 3000 - 4000 价位中端产品已经基本消失了。


国庆前,iPhone 6s 开始正式发货,起价 5288,曾经定位稍低的 c 系列停产。同一周里,两个活跃的中国互联网手机品牌小米、魅族也发布了新机。小米的新机小米 4C 售价 1299 元。目前在售的 8 款小米手机里,除了 1999 的小米 Note 以外,售价均低于 1500 元。而魅族在发布会前宣称要突破 3000 价位的新一代产品 MX5 Pro,最终定价也只有2799 元,并且看上去更像是刺激提升品牌形象的产品。



2010 - 2015,手机平均售价的变化。很显然,除了 iPhone 以外其它手机越来越便宜了。


最近一年半中国主流手机厂商发布 104 款手机,只有 14 款定价高于 3000。而这几款定价稍高的手机并没能卖出一个好数字。根据最大手机电商京东的数字,目前销量排名前 30 的 Android 手机里,平均售价不过 2102。而中国最大 Android 应用统计工具友盟的数字显示,目前中国地区使用最多的 Android 手机是小米手机 3:


▲友盟、京东手机平均价格


今天已经不再是 Android 手机可以卖出高价的时候了,曾经将主力产品价格定到 iPhone 水平的三星和 HTC 经历了两年的快速下滑。三星卖得最好的是 3000 出头的 Galaxy A 系列,而 HTC 已经没什么机型能卖好了。


仅仅三年前,HTC 还在卖 5000 元以上的 HTC One X。而三星卖得最好的手机也是它最贵的 Galaxy S 和 Note 系列,上市价格都超过 5000 元。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只要是智能手机,看上去都差不多


今天的智能手机,除去 iPhone 以外,基本全都采用 Android 操作系统,使用相同的第三方应用。


同类型产品想卖不同价格,必然得通过足够的差异化让用户掏钱。但从最基本的外观开始,智能手机已经没有什么差别。走进商店,柜台上是一排又一排薄薄的小平板。


在苹果进入手机市场之前,手机界的外形曾经丰富得多:



到 2010 年,随着 iPhone 地位的稳固,厂商已经基本放弃在键盘手机上的创新,手机通通变成了又薄又轻的方块状了。曾经的翻盖、滑盖以及各种千奇百怪的手机造型都消失了,几经进化后的智能手机通通变成了 iPhone 一样扁平没有按键的直板触摸手机。


为了强调外形上的不同,厂商们只有挖掘曾经不被人重视的细节:


  • 小米手机 4:奥氏体 304,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

  • 魅族 MX4:Edge Coating 边缘保护,领先世界的点胶方案。

  • 乐视手机:创新全悬浮屏幕,极限,生来孤独求败。


除了厂商市场部和媒体记者,没有人真正在意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缺少变化的硬件,不只是手机外壳


独有的新技术是产品卖得更贵的一个好理由。但今天手机里面用到的所有元件也变得千篇一律,处理器、屏幕、摄像头、指纹识别等关键元件基本都只有两三家公司的产品可供选择。



以计算设备最核心的处理器(更准确地说,SoC)为例,Android 手机厂商除了自行生产处理器的三星和华为以外,基本只有高通和联发科两个选择。比如高通 801 这一款处理器便是小米 Note、一加、OPPO N3、锤子手机 T1 等不同品牌机型的共同选择。


5 年前,手机厂商的选择除了高通和联发科外,还有德州仪器(TI)、英伟达(Nvidia)和飞思卡尔(Freescale)这三个选择。


随着竞争加剧,后三家公司已经基本与手机处理器市场无关。德州仪器和飞思卡尔早期都曾依靠诺基亚。随着诺基亚衰败、苹果和三星选择自己的处理器,德州仪器在 2013 年宣布退出智能手机市场处理器市场;今年,飞思卡尔被恩智浦(NXP)以大约 11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伟达的移动芯片未能占据市场,依然在依赖 PC 图形芯片业务,今年甚至传出要被联发科收购的消息。


即便是有选择的部分,也变得无关紧要


2011 年的小米手机和高端的 iPhone 4S 采用同样的双核处理器,这曾被当做一个巨大的卖点。


而今天四核、六核甚至八核不但稀疏平常,对于用户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任何一款 2000 元甚至 1500 元价位的手机应付应用商店排名靠前的游戏都绰绰有余。今天的手机游戏都希望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免费下载来玩,随后靠售卖虚拟物品赚钱。


同样和手机性能相关的内存也变得过剩起来。今天,2000 元价位的一加手机 2 和小米 Note 的内存都达到了 3GB,魅族的 MX Pro 5 提供了 4GB 内存的版本。


但这二者的差别只是规格表里的数字而已,并不会给你的使用体验带来直观影响——更贵的 iPhone 6 只有 1GB 内存。


甚至连手机上最大的元件屏幕,也不再是拉开手机价位的保证。


苹果在 2010 年发布了使用“视网膜屏幕”的 iPhone 4,像素密度达到了 326 PPI——乔布斯说,“视网膜屏幕”指的是人类肉眼从 10 到 12 英寸(约合 25 到 35 厘米)的距离,看不到手机屏幕上的像素点。


2012,第二代小米手机发布,在维持 1999 定价的同时采用了 341 PPI 的显示屏。之后虽然索尼、HTC、OPPO 也有像素密度更高的屏幕出现,但高于人眼识别能力的分辨率并不能说服用户多花钱。而曾经昂贵的 IPS、全贴合屏幕等技术,也已经普及到今天所有千元以上机型都能用得起的地步。


未来的创新,看起来很难


而接下来的技术创新看起来非常遥远。


现在,Google 和苹果都将前沿的技术延伸到人工智能,苹果计划招聘至少 86 名全职人工智能专家,这些技术人员将被应用到软件开发,这里指的是 iOS 系统以及语音助手 Siri。


Google X 的实验室里正在鼓捣会深度学习的机器人,Google Now 这个语音助手也在今年的 Google I/O 大会上成为焦点,它现在可以做智能推荐以及语义识别。


不过人工智能这种投入巨大、回报缓慢的项目,短期内是不会让我们的手机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变化了。


当然,手机厂商也尝试了其他小型创新,比如三星的手写笔 S Pen、魅族的 Smart Bar、华为在 iPhone 6s 发布之前就用上了类似 3D Touch 的技术。


但对这些 Android 手机厂商来说,这样的新技术难以被普及,这就让大多数的应用开发者失去适配的耐心。拿 Smart Bar 来说,主流的应用都无法兼容它,用户体验也就大打折扣。


想要看到手机的下一次“革命”,我们可能要等很长一段时间了。


另一方面,互联网让厂商并不一定需要靠硬件赚钱


在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样普及的时候,手机和家电甚至快消品一样有着层层的线下分销体系。


一部手机从出厂到终端零售店销售,中途需要经手多少人,以及最终的售价里包含有多少经销商成本,消费者是永远不会知道的。手机卖场的店员会极力向你推销某个热销机型,这背后的动机是店员的销售业绩。


但是电商的模式绕过了所有中间代理商,手机以直供的方式从工厂发货。现在,小米线上渠道占据小米 7 成的销量。


黄牛依然存在,但线上渠道让价格更为透明,溢价的空间就变少了。在官方零售价基础上增加的每一分钱都会让用户不爽。


硬件不再是主要利润来源,它变成了互联网服务的入口。每一个智能手机内置的应用商店都是盈利渠道,游戏和应用开发者会为了商店内一个更好的推广位付钱。


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雷军称小米的应用、游戏、支付等“移动服务”今年的收入将达到 10 亿美元,是去年的三倍。


按照之前小米的预测,2015 年它的总营收将达到 160 亿美元,也就是说互联网服务占 6%——但如果按照利润,互联网服务赚取利润的效率会比低价手机高得多。


对于大多数互联网服务来说,用户规模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 Android 手机公司都将主要产品线放在 2000 甚至 1000 以内价位,而不再试图用比小米更好的产品卖更高的价格。


而互联网服务的收入也让中国智能手机的竞争不同于此前的影碟机和笔记本电脑大战,以整个市场走向 0 利润而终结。这一次,手机厂商能在低价硬件以外赚到钱,前提是它卖掉的手机足够多。



题图来自 海洛创意



12 天旅行极限之第十一天:只带手机的遇到不可抗力,不带手机的吃吃吃



他一手打造了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又两次差点毁了它 | 这个人有好奇心



上班了,用这21个理由骗自己「上班还是很快乐的」!| 每天还有一个list



「IT公论」创始人李如一近期看过的 6 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