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 3 年来,有这么多关于古拉格的中文书出版?
古拉格,全称“劳造营管理总局”,是苏联镇压反对异见人士的工具,被囚禁人士数以百万计。
当在法国驻华大使馆工作的林苑默默地开始翻译《古拉格气象学家》的时候,陈丰也收到了法国 Points 出版社的邮件,内容是这本书的电子版。陈丰是新经典的副总编辑,跟她已经有 15 年合作历史的 Points 出版社会把它们的书定期寄过来。
这本电子书第一时间吸引陈丰的并不是文字,而是好多小画。再看下去,这个有着文艺名字的作品并非小说,而是一部非虚构,而那些用铅笔或水彩画的小画来自于古拉格,是集中营里的苏联气象学家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范根格安姆画给自己不满四岁的女儿艾莱奥诺拉的。
画作中有北极光、黑狐狸、猫、鸟、西瓜和飞机等,父亲靠从古拉格写信,画这些小画,隔空教给女儿基本的算术和几何。比如“一片叶子的裂片数量可以表现基础数目,形状呈现对称或不对称,一粒松果可以阐述什么是螺旋”等。
“那是个科学家,你们年轻人老爱说理工男。那么文艺,有种柔软的东西在里头……一个人在古拉格监狱里还这样,然后慢慢读进去了,不止这些东西,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陈丰觉得,《古拉格气象学家》这本书“不是控诉”,“体量并不大”。主人公不是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那样的“大人物”,也“不参政”,更不是“有独立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而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安居乐业的科学家”。
而古拉格——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全称“劳造营管理总局”,是苏联的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分支部门,执行劳改、扣留等职务。这些营房被囚人士中包括不同类型的罪犯,日后成为苏联镇压反对异见人士的工具,被囚禁人士数以百万计。 1973 年,“古拉格”一词透过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著作《古拉格群岛》传到西方,“古拉格”一词在西方开始指苏联的劳改营和所有形式的苏联政治迫害。
…… 80 年后,我写着他的故事,犹豫着要不要加上这可悲的一笔,为什么呢?因为我更愿意他像叶夫盖妮娅一样不妥协,我更愿意去敬仰他,但他没有什么值得敬仰之处,但也许这正是事情有意思之处,他就是个一般人,一个不问问题的共产主义者,或者说直到后来才被迫开始问问题,而且是经过怎样的震动才能让他怯生生地走到问问题这一步。
他是个平庸的无辜之人。貌似德雷福思也很让人失望,以另外一种方式。“就因为他遭遇不公的审判,”贝尔纳·拉扎尔如是说,“我们就对他百般苛求,要他十全十美。他是清白的,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古拉格气象学家》
上面这段话是《古拉格气象学家》作者奥利维埃·罗兰为他笔下的主人公,也就是气象学家阿列克谢·费奥多谢维奇·范根格安姆本人作出的说明。
2012 年 4 月,法国作家、 1968 年巴黎街头抗议学生军的“军事领袖”奥利维埃·罗兰在俄罗斯碰巧看到了艾莱奥诺拉为纪念父亲所出版的画册,随后在法俄往返 20 次翻档案找材料,终于找全了古拉格这个宏大叙事之下的“小人物”所有相关信息,由此写了一本书。如果不是这样,书当然不会存在,范根格安姆这个名字也无人知晓。
这本书没有腰封,原版的封面仅仅有云,中文版的则稍稍加了些法语和河流印在封面,没有一句推荐语——这一切的设计的确让它更像一本文艺小说了。它在海外的销量平平,中国倒还好些,如今有接近一万册的发行量。
纵观整本书在中国的落地,从所有“热心人”共同把范根格安姆这个人物挖掘出来,到用法语写成书,译成中文,再到顺利出版,这本身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广西师范大学的编辑魏东面对的一切好像都是反过来的。他的书的作者是个大人物:瓦尔拉姆·沙拉莫夫,俄罗斯三大劳改营作家之一,其作品宏大叙事,全集厚达整整七卷。不过,魏东不知道去那里着手联系这本书的版权。
魏东对《好奇心日报》回忆,他从 2012 年开始找版权,“大概找了一年多才把版权找到”,然后找译者翻译,前前后后差不多四年,第一本厚达784页的《科雷马故事》终于在 2016 年 9 月出版了。随后还将有三到四卷沙拉莫夫的作品出版,“(全部)出完,相当于《古拉格群岛》的篇幅”。
比较幸运的是,魏东找到的两位七十几岁的译者同样在没有联络版权的情况下,10 年间自行翻译了科雷马故事系列的 60 多万字。
近三年,与古拉格相关,涵盖以苏俄和东欧为题材的图书似乎引来了一个小爆发。除了上面提及的两本命运截然不同的作品,还有 2016 年 8 月出版的《古拉格之恋》,它的经历也不错,作者奥兰多·费吉斯的前作《耳语者》“反响很大”,这本书的出版也“顺理成章”。
《古拉格:一部历史》、《从莫斯科到古拉格》、《通往古拉格》、《生活与命运》、《二手时间》、《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耳语者》、《布达佩斯往事》……这些书凑在一起就好像一个巧合。如果你恰好是一个关心类似题材的读者,你会绵绵不绝地看到相关作品出现在你眼前。它们来自不同的出版社,经过不同编辑之手,然后走到了一起。
态度
从 1934 年 1 月 8 日被逮捕,到 1937 年 11 月 3 日被枪决,气象学家范根格安姆都没有放弃给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写申诉信。他爱着自己的家庭和女儿,“热爱他的工作”,热爱“在他看来属于伟大的政治科学成就的时代”,热爱斯大林,相信共产主义制度。
而奥利维埃·罗兰是个法国作家。陈丰“很好奇”,一个外人去看这段历史,“会有什么感受”。结果,“我发现他的态度是非常宽容的态度,这点跟我们,比如说我们现在讲到文革,讲到反右,或者俄罗斯人讲到他们那段历史就不会有这种冷静和宽容的态度。”陈丰说。她补充说,比如 2016 年是老舍去世 70 周年,一些文人“谴责老舍(文革)那时候软弱”,就完全没有“站在受害者的立场”,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
“总之,一个人,和所有人一样,有他的正直和忠诚,也有他的盲从和轻信”,奥利维埃·罗兰写道。
《古拉格气象学家》的封面浅色系,看着明快一些——这个设计是新经典总编辑陈明俊定的。相比之下,《古拉格之恋》则延续了自己所属“理想国译丛”(M系列)的设计风格,灰色冷峻的封面上只有简单的出版信息和一个大大的“M”,即 Mirror (镜子)的首字母,意味着“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反思自我”。
《科雷马故事》稍微显得丰富一点,有着两张劳改营的图片和两句简单的推荐语。之所以有这样的封面,《古拉格之恋》的编辑吴晓斌认为,“花哨的推荐”会“影响读者的判断”,“不喜浮夸”。
陈丰说,古拉格这类题材“跟你身边某些事有点相像”,她认为潜在的读者会是“想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但是又下不了决心看大厚书的人”。有鉴于此,书名也从原版的《气象学家》改为《古拉格气象学家》,让中国读者更熟悉。
“其实古拉格这个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很关注的一个话题。”魏东说。理想国译丛则从策划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虽然是译丛,但“关注点和落脚点却是我们中国自身”,“我们迫切地需要他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应对难题”。
这些考量,可能正是这类书近几年在中国市场上大量涌现的原因之一。
顾虑
很多人认为这类书的问世,出版比制作要难。
“我没顾虑,但是有人有顾虑。反正你现在做什么书,人家叫你敏感你都得敏感,反正这些东西,都没有什么。我就说,我也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陈丰说。
《古拉格气象学家》的确说的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只不过它埋在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古拉格之恋》说的则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的爱情故事。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 1200 多封。《科雷马故事》虽然被人当作信史,但从体裁上看还是一个个短篇小说,关于个人故事,没有直接尖锐地批判。
“它不是那种针对某种制度,针对某个人,虽然它写的意图是这种,但整个叙述里不是这样的,还是历史的细节,把那种展现出来,它不做过多的价值判断,制度上的判断。”吴晓斌说。
魏东觉得,所谓的“敏感”也是“历史原因”,现在“形成了想象的一部分”。这种想象由此给一些编辑设定了禁区,出版的时候不敢触碰这些题材。即使拿了版权,比如《耳语者》,最后也可能由于顾虑而放弃出版。而且,这种“想象的禁区”问题在于,它没有明确的界限。关于什么题材不能写,什么题材能写,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所以一些人就采用了一刀切的简单做法,“你只要跟他说一个题材,他马上红灯就亮了。其实他也没看这个,敏感在什么地方,反正一听这个就敏感”,陈丰说。
但真正出版下来,像陈丰、魏东和吴晓斌这样的编辑感觉“完全没有遇到障碍”,“也没有遭遇到什么大的阻力”。
当然,这种“想象的禁区”不仅发生在编辑身上,也发生在读者身上,让人觉得“禁的都是好”,“禁书更加想看”。但可能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它为什么会成为禁书”。
不过,即使是“想象的禁区”,编辑在出版过程中也得小心翼翼。选择“平和”,不“刺激人”的推荐语,比如《科雷马故事》封底:“他讲述无尽的痛苦,以他自己不妥协的真实——他唯一的武器——使人们对这个曾经生活在地狱里的人顿生怜惜,肃然起敬。——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倾向于文学价值,而不是批判。
所以,古拉格这类书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特色,设计寡淡,没有名人推荐,也没有什么营销活动,译者默默地翻译,编辑静静地出版。
有时候,编辑也会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来含蓄地表达。比如魏东特意在《科雷马故事》的封面用红色字体放着“醒目”的一句话:“劳动是光荣豪迈而英雄的事业。”这句话曾刻在苏联所有劳改营门框上,魏东将其突出出来,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不出错”成了出版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因为这种警惕,甚至像《追风筝的人》这种通俗畅销小说,在出版前也转手了好几家出版社,大家害怕里面牵涉到苏共、伊斯兰等所谓敏感话题不敢出版,其中有专家评审还挑出了 100 多个政治错误。
一些被采访对象说,现在的人都会“自我审查”,因为“大家都怕失去这点儿既得利益”,要“显得很乖”。
魏东倒是有积极乐观的一面:“我们现在尽量地在尝试,出现问题就出现问题,没出现问题就没出现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线在那里。”
巧合
在解释这些书的出版缘由的时候,编辑们认为“其实是一个巧合”。
但陈丰不这么认为,“这是对当下的一种参照。中国的事儿不说,那就说别人的事儿,说别人历史上的事儿。”
不过这样的想法,魏东和吴晓斌也是有的。
在《古拉格之恋》之前,吴晓斌做的更为有名的是和《古拉格之恋》同属“理想国译丛”,也是同一个作者的《耳语者》。这本书在 2014 年一经出版,就引发了强烈关注,被众多媒体排行榜和知识分子列为当年十大好书,发行量达 5 万册。
《耳语者》是“理想国译丛”的第一本书,该译丛现在已经出到第 17 本,内容大多是历史与政治的话题,其中好几本都是苏联和东欧的题材,如《布达佩斯往事》《苏联的最后一天》等。而这套书出版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希望自己通过他者,尤其是和中国相似的苏联和东欧,来反思中国。
与《古拉格之恋》类似,《科雷马故事》属于“文学纪念碑”丛书的一部分。该丛书自 2011 年出版第一本《纳博科夫传》以来,现已经出版了 19 本,内容集中在俄罗斯文学的非虚构领域,包括回忆录、日记和传记等。像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的《捍卫记忆》、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的《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第二本书》等都在此列。“我们不能很随意地谈论我们自己那段历史,大概就是通过这些作品,关注这样一种题材。”该丛书主编魏东说。
陈丰提及《古拉格气象学家》里的一个细节,气象学家范根格安姆本来是和太太约好去看歌剧,结果他太太一直等不到他来,他就失踪了。几个月后,他太太才知道他被秘密警察组织给抓走了,原因则是莫名其妙的“里通外国”。
“这种东西挺让人毛骨悚然的,一个普通人安居乐业,好好的,说没就没了”,陈丰说。这些书的话题离我们也并不远,“文革期间那么多人划清界限,夫妻离婚,这种事情太多”,吴晓斌说。
好奇心日报之所以发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检索书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古拉格”,但当我们问编辑们这是否是一种现象的时候,他们又回到了“巧合”这个说法。
吴晓斌举例说,像广西师范大学北京公司一年出版 120 多本书,全国一年出版几十万本书,“古拉格相关的才有多少,这能是一种现象和时尚吗?”
从每本书的印量和发行量来看,吴晓斌说得没错。以这类题材最好卖的《古拉格:一部历史》为例,其销量最多不过 8 万多册。
不过,这类书从来不是一个广泛传播的产品。
《科雷马故事》的封面设计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的设计师朋友帮忙设计的,图片也是用朋友出版的《古拉格:一部历史》里的插图;戴大洪、刘佳林、毛俊杰等常常出现在这类书的译者名单上;书评人只是止庵、思郁和云也退等为数不多的人,而其中《古拉格:一部历史》也是止庵推荐给汉唐阳光总经理尚红科才得以出版的。
这些都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人。
因为印量有限,很可能这类书都在共享同一批读者,最后总是避免不了“懂的入”的结局。不过严肃著作大多如此,“古拉格”系列也不会例外。
近三年古拉格相关题材图书列表(不完全统计,排名按出版时间前后):
《科雷马故事》[俄] 瓦尔拉姆·沙拉莫夫 2016 年 9 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拉格之恋》 [英] 奥兰多·费吉斯 2016年 8 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 [俄] 乔治·尼瓦 2016 年 8 月 新星出版社
《古拉格气象学家》[法] 奥利维埃·罗兰 2016 年 7 月 上海三联书店
《第二本书》 [俄]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2016 年 5 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手时间》[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6 年 1 月 中信出版社
《通往古拉格》[英] 杰里米·普尔曼 2016 年 1 月 现代出版社( 2014 年 9 月初版)
《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美]卡蒂·马顿 2016 年 1 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5 年 11 月 花城出版社(之前 2014 年和 2012 年分别出版过)
《锌皮娃娃兵》[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5 年 11 月 九州出版社
《天鹅绒监狱》[匈牙利]米克洛什·哈拉兹蒂 2015 年 10 月 中央编译出版社
《档案:一部个人史》[加]蒂莫西·加顿艾什 2015 年 9 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5 年 9 月 九州出版社
《我还是想你,妈妈》[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5 年 9 月 九州出版社
《生存与命运》(苏)瓦西里·格罗斯曼 2015 年 8 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年中信出版社还出版了不同译本《生存与命运》,而该书之前 1989 , 1993 和 2000 年也分别出版过)
《古拉格群岛》[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2015 年 8 月,群众出版社(之前 1982 年, 1996 年, 2006 年, 2011 年分别出版过)
《官家童话》[俄]奥列格·巴甫洛夫 2014 年 9 月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苏联的最后一天》[爱尔兰] 奥克莱利 2014 年 9 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英] 奥兰多·费吉斯 2014 年 8 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失败的帝国》 [美] 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 2014 年 6 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古拉格:一部历史》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2014 年 6 月 新星出版社( 2013 年 4 月初版)
《古拉格群岛第一岛》伍宇星 编译 2014 年 1 月 花城出版社
《索尔仁尼琴传》[俄] 柳·萨拉斯金娜 2013 年 12 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俄]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2013 年 9 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流放的灵魂:索尔仁尼琴》[英] 约瑟夫·皮尔斯 2013 年 9 月 上海三联书店
《从莫斯科到古拉格》(英)蕾切尔•波隆斯基 2013 年 7 月 新星出版社
题图来自: siberiantimes
做了 14 年、卖了几亿部,联想手机到收场也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从自助点餐到外卖平台,技术让麦当劳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2016 大公司数字化①
阿里开始“内容化”之后,大大小小的商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双11洞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