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的大麻烦才刚刚开始,IMAX 的坏成绩只是冰山一角
“技术+大幕+IP”模式可能已经走得足够远,是时候想点别的了。
IMAX 裁员这件事情,之于整个电影行业而言的意义,可能比很多人理解的要重要得多。
就在几天前,这家来自于加拿大的电影技术公司宣布裁员。包括 IMAX 在北美的总部以及它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在内,裁员总人数达到 100 人,占整个公司员工总数的 14% 左右。
业绩不佳是最直接的导火索。今年第一季度,IMAX 的营业收入从去年同期的 9200 万美元下滑到 6800 万美元,净利润更是从 1400 万美元跌到负数。而他们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同一时期的核心净利润也下降至 170 万美元,缩水接近 90%。
电影公司出现波动并不罕见。这个行业偶然性太大,一部电影的失利就可能导致一个季度的业绩低迷。即使是派拉蒙这样的公司,没有了《变形金刚》的那个季度,收入就一下子降低了 3 亿美元。
IMAX 也同样适用这条规律,毕竟它的一部分收入来源于 IMAX 电影的票房分成。“首先,必须要记住,去年第一季度是创纪录的。” IMAX CEO 理查德·格尔方辩解道。他强调,今年还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和获得 20 亿美元全球票房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相比。
但这并不是这家公司全部的生意。影院设备销售也同样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分别占 IMAX 中国和 IMAX 总收入的 77% 和 33%。这一部分才是 IMAX 收入下滑最快的地方,IMAX 分项列出的影院系统销售和租赁收入从 1800 万美元下滑到 694 万美元。
理论上,影院设备销售不应该是一门受周期波动影响的生意。只要电影市场前景乐观,就会有更多的影院愿意花钱购买 IMAX 放映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IMAX 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而且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否则 IMAX 的股价也不会跌到四年来的新低。
最直观的体现自然是票房。
2016 年,北美票房虽然增长了 2.2%,但电影票价也在同期增长了 2.6%。折算下来,这一年 13.15 亿的观影人次还不如 1995 年的水平。同一年,中国 457 亿元的总票房也仅比前一年增长了不到 4%。扣除春节档的增长,全年票房几乎停滞,其中有 5 个月还出现了下滑。
人们并没有减少花在娱乐上的时间。视频网站的用户数始终在快速增长:Netflix 的用户人数首次超过有线电视;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孙忠怀预言,付费用户少于 3000 万的视频网站会被淘汰。根据 newzoo 的报告,全球游戏市场也同样会从 2016 年的不到 1000 亿美元增长到 1200 亿美元。
只是唯独对电影兴致索然。在其他各类娱乐方式占用人们更多的时间、金钱的时候,停滞不前的电影业更像是一种倒退。
续集大片的泛滥要为此负上很大的责任。“《加勒比海盗》?这都第五部了。《变形金刚》?这也第五部了。”这是 20 世纪福斯北美电影发行负责人 Chris Aronson 的说法,“有些电影就是实力不行。”
风流倜傥、桀骜不羁的杰克船长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加勒比海盗》的北美票房超过 3 亿美元。然而,一个月前上映的《加勒比海盗 5》在北美第一天的票房创下了这个系列的新低,最终票房也不会再有什么突破。
紧跟着上映的《新木乃伊》,即便有汤姆·克鲁斯的加盟,还重启了 1999 年经典的《木乃伊》系列,首周末票房也仅为 3100 万美元。考虑到影片 1.25 亿美元的成本,这个数字惨淡至极。环球影业重启暗黑宇宙的计划看上去一片黑暗。
几部拉开 2017 年暑期档序幕的电影都未能取得成功,基本注定了好莱坞会重蹈他们在去年夏天经历过的失败。用时任派拉蒙副主席 Robert Moore 的话来说,“一个艰难的夏天。”
有些讽刺的是,续集大片在十年前还被视为好莱坞的救星。彼时,电影特效行业逐渐发展成熟,特效大片因为华丽的视觉效果带来的新奇感,聚拢了一大批观众。投资上亿美元的特效大片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投资增大,风险也增大。为了降低失败的概率,好莱坞盯上了已经积累了一定粉丝基础的续集电影,或者是由经典小说或者电影改编而来的故事。这个思路后来演变成中国电影人常说的 IP 这一概念。围绕着续集电影做开发,就成了好莱坞运作的基本模式。
IMAX 实际上就是由这样一种模式孕育出来的公司。它能够从众多的电影放映系统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营造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展现视效大片的魅力”的品牌形象,就像 IMAX 在宣传《新木乃伊》时写的那样:”只有在 IMAX 大银幕前,你才会回想起当年被沙尘暴和木乃伊所压制的恐惧。“
过去几年,视效大片高歌猛进。北美票房冠军逐渐从《雨人》、《小鬼当家》、《阿甘正传》变成《哈利波特》、《复仇者联盟》、《侏罗纪世界》,IMAX 也确实扶摇直上,年收入从 2006 年的 1.3 亿美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3.7 亿美元。
反过来,当人们不再对沙尘暴和木乃伊感兴趣的时候,IMAX 存在的根基也就被瓦解了。像是目前排在 2017 年北美票房第七位的电影《逃出绝命镇》,利用的是种族问题做出的心理惊悚感,它并不需要 IMAX 这样的巨型银幕和 3D 效果来展现自身的魅力。
这也是为什么 IMAX 业绩下滑对于好莱坞来说是一件大事的原因。这是一个警报,好莱坞依赖已久的特效续集大片模式开始变得难以为继。
特效续集大片这一模式改变的是整个好莱坞。制片厂都去拍大片去了,电影业容不下那些有创造力的创作者们,因此这些人就转去拍电视剧。
大卫·芬奇在 Netflix 做出了《纸牌屋》;大卫·林奇时隔 26 年重启了《双峰》的第三季;拿过金棕榈的科恩兄弟和索德伯格也都有电视剧项目正在筹备。曾经出品过《被解救的姜戈》的韦恩斯坦影业也在不久前表示要加大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投入。
创作者的流失意味着好莱坞真的想要摆脱特效续集大片的话,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之前,中国市场原本被好莱坞寄予厚望。
《变形金刚 4》以及《速度与激情 7》在 2014 年和 2015 年连续打破了中国引进片的票房纪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尤其是后者,在北美市场的票房成绩是 3.53 亿美元,而在中国,它的成绩则是 3.91 亿美元。
这一切在 2016 年也化为了泡影。为了救市,广电总局甚至开放了分账片的配额。原本说好的每年引进 34 部分账片,现在变成了 38 部。6 月和 11 月都出现了好莱坞分账片扎堆定档的消息。但他们都没有起到想象中的效果。
而和北美一样的是,尝试来分这块蛋糕的变多了。2016 年中国上映的国产片达到了 364 部,比 2015 年增加了超过 60 部,但当年国产片票房反而从 271 亿下滑到 266 亿;2016 年最终共有 90 部进口片上映,比 2015 年增加了三分之二,但进口片票房只增加了不到 20%;中国总银幕数达到了 41000 多块,增长接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单银幕票房下滑也接近三分之一。
电影市场的颓势延续到了 2017 年。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市场电影票房累积 143.43 亿,较去年同期的 144.9 亿非常接近。但实际上,扣除官方在年初纳入票房统计口技的电商服务费的话,这一季度的票房仅 135 亿,同比下降达 6.7%。五年以来,第一季度票房首次负增长。
IMAX 中国的业绩也受到影响。2016 年,IMAX 中国的票房收入下滑 5%,从而导致影片业务的收入从 2850 万美元下降到 2680 万美元,即使在这一年上映的 IMAX 电影从原本的 41 部增加到了 46 部。
未来 IMAX 面临的挑战只会更复杂。首先,中美观众的审美趣味开始出现差异。目前在北美排在年度票房前三的电影,《美女与野兽》、《银河护卫队 2》、以及《金刚狼 3》在中国的表现都不突出。反倒是在北美遇冷的《极限特工 3》和《生化危机 6》在中国获得了超过 10 亿元的票房。
尽管以上提到的电影均有 IMAX 格式,但也说明大部分电影都无法兼顾中美市场。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IMAX 的应对方式要么将更多的电影转制成 IMAX 格式,要么就是放弃某一个特定的市场。无论选择哪一种,IMAX 电影的利润率都会有所下降。
其次,以《银河护卫队 2》和《速度与激情 8》为例,前者的主要受众在一线城市,25% 的票房产自这里,三四线城市加在一起不到 30%。但是后者在三四线城市却是主力,贡献的总票房超过 35%。
传统影院用不着太担心这个,因为他们可以放映的片源充足。《速度与激情 8》受欢迎就多放几场,《银河护卫队 2》没人看,就找几部国产片来替换。IMAX 影院则不然。每年上映的 IMAX 电影也就几十部,这意味着《银河护卫队 2》如果在三四线城市表现一般,那也只能硬着头皮放下去。
同样是特效大片,有的简单粗暴、打打杀杀撑满全片,有的则怀有更强的文化属性、需要观众仔细体会。不同的电影需要不同的宣传手段和排片策略,这样的弹性操作空间,也并不是现在的 IMAX 影院所享有的。
最麻烦的,可能还是中国观众对于特效大片的接受程度似乎也有消退的趋势,看上去就像是延续了北美市场对于特效大片的厌恶。
《美国队长:内战》号称是《复仇者联盟 2.5》,然而比起真正的《复仇者联盟 2》,票房还是少了 2 亿左右;同样是《星球大战》系列,今年上映的《侠盗一号》有了姜文和甄子丹的加盟,票房也就是《原力觉醒》的一半左右。
这两组影片在中国上映的档期相近,都属于同一个 IP,因此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他们当然无法代表整个中国电影的趋势,但同样的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提示可能到来的危险。
事实上,这个市场也已经有了不少先例。2013 年,赵薇导演的《致青春》拿到了 7.2 亿票房之后开启了一波青春片的热潮。最后,作为一种类型片的青春片在中国彻底崩坏,成了人人唾弃的产物。
IMAX 和它背后的好莱坞特效续集大片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它有全球积累最雄厚的电影工业作保障,所以它不会像青春片那样在短短两三年内就彻底腐败。但两者共同点是,他们都没有把电影创作当成是这个产业的核心,而是寄希望于一些简单的公式,比如续集、翻拍,比如青春、堕胎,就能赚到钱。
结果就是,那些被引诱进电影院的观众,因为电影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自己而感到厌倦,最终转向其他的娱乐方式,无论是中国还是北美都是如此。
如果拍电影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电影业的大麻烦才刚刚开始。
题目和文中图片来自豆瓣电影和 Wiki Commons
猪流感、1918大流感、埃博拉......这些疾病的名字不仅表达恐惧,还有羞耻
把课外作业做成最酷的独立时尚杂志之一,什么人干的?
阿里巴巴又改了统计口径,最大的这几个互联网公司都是怎么用数字说故事的?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