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了 17 年的戏剧海报设计师,她既是戏剧的参与者,也是记录者

2017-09-20 晏文静 好奇心日报


“海报就是 3 秒钟的艺术,强烈的突出。没人趴那儿仔细看,就是一晃眼,回头看那一下。”

聂竞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但她 80% 的朋友都是中央戏剧学院的。从大学上学到现在,17 年的时间里,聂竞竹一直在做海报设计。这其中,也是戏剧海报居多。

2017 年是北京青年戏剧节 10 周年。9 月 5 日开幕那天,聂竞竹的海报装置展作为北京青年戏剧节的一部分开始在蜂巢剧场展出,策展人是孟京辉。

展出被命名为“第二舞台”,在宣传海报上有一句拉丁文:Ut pictura theatrum,意思是“你在画的,其实也是戏剧”。

这句话来源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原话是说:Ut pictura poesis,“你在画的,也是诗歌。”在意大利,一直以来就有人变换原句来做引申。这次做第二舞台的展览,这句话也被沿用过来。

“剧同画道”是聂竞竹很喜欢的一种叙述。海报会浓缩地表达戏,以及导演的观念。就像是纸上做戏,演出人员在剧场里面演,海报则是在外面,相当于是戏剧的第二舞台。

“第二舞台”海报装置展一共展出了 16 张戏剧海报。包括《局外人》、《图兰朵》、《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悲观主义三部曲》、《尼伯龙根的指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他们是 2005 年到 2017 年不同机构、不同导演所创作的不同类型的戏剧。

装置展中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海报(观众在不同的方向能够看到海报里的眼睛闭上、睁开和流泪)


1999 年,聂竞竹还在央美视觉传达系读大二。那年,由廖一梅编剧、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在北兵马司胡同的青艺剧场首演。

编剧史航形容首演的“盛况”,说整个剧场外面站满了等着看演出的人,胡同里的老大爷觉得人太多、太吵,跑到剧场里来骂。忙乱里,廖一梅冲出去要找大爷理论,以为后面跟着一堆人帮忙,结果出去一看,后面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她一个人冲出来了。

当时演出,聂竞竹也在。考大学的时候,她的艺考培训老师叫赵海。赵海是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的。当时他是孟京辉的舞美设计,后来他也做过张艺谋和冯小刚的美术设计。因为赵海,聂竞竹认识了孟京辉和很多中戏的朋友。

《恋爱的犀牛》首演的时候,她做了很多小册子,也不是正式合作,就是在剧院大厅里“自产自销”,相当于是志愿者,帮着戏做宣传。戏在里面演,她们在外面能跟着把台词都背出来。

一年后,聂竞竹接了第一个海报设计的工作。找到她的是人民艺术剧院的制作人刘维,邀请她为话剧《风月无边》制作海报。这是一部由林兆华导演,濮存昕和徐帆出演的话剧。聂竞竹笑说这是命好,一接手就是著名导演的项目。但其实也是因为市场需要,就是在那几年话剧开始卖票,需要宣传了。

《风月无边》剧照


当年,徐帆已经演过贺岁片《不见不散》,它卖了 4300 万,是 1998 年的全国票房冠军。2000 年,《风月无边》在北京演了100 多场,被当做话剧市场的成功案例。第二年,北京之外的城市开始引进这部话剧。2001 年,《风月无边》在成都演出时,最高票价敢于订到 980 元,因此上了当地的新闻。

这之后,2002 年,聂竞竹做了孟京辉执导的电影《像鸡毛一样飞》的海报。2003 年,跟大学时的好朋友苏航一起合作,做了话剧版《恋爱的犀牛》的海报。慢慢地,聂竞竹做了很多戏剧海报。

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北京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杭州当代戏剧节都成了她固定的合作伙伴,包括林兆华、孟京辉、赖声川、林奕华、田沁鑫、王翀、陈佩斯、铃木忠志在内的知名戏剧导演都与她有过合作。

与戏剧同时期,电影行业也开始越来越商业化,戏剧海报做得多了,也有部分电影的海报找她来设计,包括 2006 年刘杰的《马背上的法庭》、2009 年陈可辛的《十月围城》、 2010 年吴宇森的《剑雨》。


对于聂竞竹来说,做海报设计师都没有一个决定的过程存在,她说她就是被推着走的。做了一个,接下来又有别的海报设计的事来找她,就这么一直做下去了。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的老师、话剧编剧郭琪说,过去的这十年是中国戏剧商业化的十年。以前看戏都是送票看。这十年才市场化。所以海报就有了必要,戏剧演出需要吸引观众,而海报就成为了戏剧和观众的桥梁;对于北京青年戏剧节来说,这是“第二舞台”展览另一重很重要的意义。

在“第二舞台”海报装置展的宣传页上,北京青年戏剧节官方这样介绍聂竞竹:她的“平面设计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戏剧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为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等国家级演出机构常年合作伙伴,与国内顶尖的戏剧艺术家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构筑出当代戏剧美学的认知符号。”


戏剧导演田沁鑫在接受《财经天下》采访时,回忆过这十几年来中国话剧市场的变化。2003 年 9 月,她推出《赵氏孤儿》,剧院开始卖票了。她知道戏剧市场化是势所必然,但这个改变对于戏剧行业来说也是冲击。

田沁鑫说她当时来不及想好,就已披挂上阵:“从刚开始戏剧没人看,到大家看戏不买票,再到买票看戏,这一过程我和其他几位同时期的导演是一起经历过来的。我们可以说是幸运或不幸的人,无论是被迫加入还是主动推波助澜,都是一个明显的参与者。”

聂竞竹也是,作为戏剧海报设计师,她既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

Q:好奇心日报

聂竞竹:海报设计师

Q:为什么愿意一直做海报设计师?

聂竞竹:我是一个一直怀有好奇心的人。海报设计不像那种永远千篇一律的工作,那种一直做也一直不会进步的工作。做海报设计师,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故事,每天都要调动脑细胞,不会乏味。不会乏味就会觉得挺好玩的。

我做海报设计师没有决定的过程,永远都是被推着走的。做了这个,接下来又有别的来找。很多人在说工作和生活如何分别,我觉得在我这儿从来没有分别。

另外,我喜欢所谓的有命题的创作。因为它本身有一个扎实的、有文学底蕴的(基础),踩在大师的肩膀上去做(创作)会更有意思。


Q:你做海报设计师刚开始的时候,工作就很饱和吗?

聂竞竹:我刚开始做的那几年工作不饱和,最近几年很饱和了。但刚开始那几年也不觉得困难。艺术家都是在浪费时间的过程中产生的。

Q:应该不是每一个在央美学视觉传达的人都能做海报设计,你的这种技能是从哪里学到的?比如在央美的学习很重要吗?

聂竞竹:我觉得做这个,你在任何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主要是要张开学习的触角。在学校,一方面是老师教你,另外一方面是同学互相学习,你在一个不掉链子的学校,每个人脑子都特牛逼。

其实我从中戏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在美院,大家都是“艺术家”,喜欢单打独斗。但是在中戏,就都是团体的,大家特别抱团。

我为什么一直喜欢在戏剧领域混迹,就是因为这里不冰冷,特别温暖。做个什么事情,会有一帮朋友来帮忙。

还有,在美院办一个画展,跟观众之间有疏离感。但做戏剧海报,跟观众的感觉是不冷漠的。我特别喜欢这种群体的感觉。

Q:电影圈呢,温暖吗?

聂竞竹:当然电影也很温暖,但是戏剧更牛逼。你看国外电影行业里的那些腕儿,都得演过戏剧。国内也是,你看黄渤、孙红雷、袁泉……他们都是演过戏剧。你想想演一个话剧,一个半小时,台词不能错。它对演员功力要求更高,没有那么大的气场和台词功力根本撑不下来。《尼伯龙根的指环》那样的戏就更不用说了,一场下来七个小时。


Q:你合作最多的戏剧机构是孟京辉工作室吗?

聂竞竹:我合作最多的应该是国家大剧院。但是我喜欢跟工作室合作,先锋戏剧这块儿会更有意思的。时间长了,也比较有默契。我还是受导演(孟京辉)的影响比较大。你看我做了那么多,他对我来说,如影随形,但是他不是影子,他是光。他对我的影响已经不能总结了。

我骨子里本来是文艺小清新,孟京辉比较男性化,喜欢的戏剧是德国的,有力量的。也是很巧,我美院设计学院的院长谭平,也是德国留学回来的。你看这个展览的介绍上有一段拉丁文,这个就是“剧画同道”的意思。

Q:那个红底的《恋爱的犀牛》的海报被用得很多,当时为什么想到这么设计它?

聂竞竹:首演时的《恋爱的犀牛》的海报是我师傅赵海做的,用了郭涛的照片做的一个海报。(红底犀牛)这个是 2003 年,我跟大学时的一个好朋友苏航合作,一块儿做了《恋爱的犀牛》的海报,有红色的一个强烈的背景,大背景有下一只小的犀牛,我很喜欢那种“大的世界,小的人”的这种冲突感。

这个犀牛是蜡笔画的,当时我记得还是在中央歌剧院特别小的工作室里。

黑白红,孟京辉老用这三个颜色,因为它强烈,是很硬朗的颜色,也是我比较偏爱的颜色,受德国风格的影响。海报就是 3 秒钟的艺术,强烈的突出。没人趴那儿仔细看,就是一晃眼,回头看那一下。


Q:对你有影响的人还有谁?

聂竞竹:赵海,我还在中学的时候,他就给我灌输一个概念。就是:只要这事儿我答应了就得弄完。关键时候别掉链子。就是责任心,这是工作底线。所以很多年轻人在这一行可能扛不住了就放弃了,跑了。但我坚持下来了,时间会给你回报。

另一个对我有影响的老师是张新华,他画漫画,他当时画了一个挖井的漫画,高考题用过,就是一个人不停地挖井,一个都不出水。但其实放弃的每一个井其实再多挖那么一下就会出水了,再多挖几下就好了。我做这一行,中间可能有很多比我有才华的人放弃了不干了。我觉得还是要坚持做自己的事情。不过你确实不喜欢了,换另外一个喜欢的也行。


Q:做海报设计师这 17 年里,你进步最快或者转折都发生在什么时候?

聂竞竹:其实是每天都进步一点点。要说转折,我觉得一个是当时帮查明哲(话剧导演)做了一个系列演出的设计。之后到2009 年,国家大剧院的宣传就找到我和我合作。大的歌剧项目就都给我设计,之后还有很多别的设计,包括他们的剧在境外的海报都是由我来设计了。

还有一个是戏剧节。2011 年,我开始做北京青年戏剧节的设计,这个跟做一个戏的设计不一样。做一个戏你只需要了解艺术家生涯,故事就可以做。戏剧节是大的项目,整个形象。你需要整体来做一个设计,里面有很多戏。之后就接了很多戏剧节,光国家大剧院就有很多的戏剧节在做。

Q:就这两个?

聂竞竹:就这两个转折,人生这么长,关键处就两三步。我人生才刚开始呢,有两三个就可以了。

Q:戏剧海报的报酬和电影海报的报酬是差很多吗,会差多少?

聂竞竹:你想一场戏一晚上这里就 375 个座位,电影一个小厅就 300 多个人。电影是卖拷贝的。

我听说黄海(海报设计师)做一张海报就 100 万了,我不确定啊,但这是可能的。100 万,已经够排两个话剧了。

但 100 万在电影,你哪怕多给别人带来 200 万的票房别人也觉得值。电影随随便便就上亿了,别人愿意花这个钱。

当然,电影海报相比于戏剧海报会有很多局限,电影海报的婆婆太多了,发行方、制作方都要管,女明星的脸就得给审多少遍,脸够不够瘦,脸上的包是不是全给 P 好了,不弄好不让放出来。戏剧演员更坚强。电影演员被保护得太好了。

为什么黄海老师会跳出来,就是电影海报基本都是拼人头的,把明星列出来就行了。

所以做戏剧,会比电影更自由。(那你愿意做电影海报吗?)当然愿意,有钱赚谁不赚啊。



大家老觉得中国的设计不好,其实是被电影海报带偏了,中国海报做得特别好,就是因为电影是公众媒体,它的海报做得不好就把人们给误导了。

中国特别多好设计师,做的海报都很好。我有同学做海报做得很好,但他们就是参加的是海报类的双年展,他们做的是那种大爱的东西,环保啊,什么的,主题是那一类的。我幸运的是,找到了相对公众的平台。今后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做得更艺术,更有意思。 年轻人一直都是看戏剧的主流人群,海报是戏剧和他们的桥梁,我觉得我任重道远。

Q:怎么能更艺术,更有意思?

聂竞竹:我想把戏剧、当代艺术和海报结合起来。我看李笑来说了一个东西很有意思,讲跨界。你只做一个行业,你在这里做到 100 分就是一百分。但如果是两条线,就会形成一个面,每一条线上做到 50,50 乘以 50 ,就是 2500。再加一条线就是体,即使都是 50 ,乘起来就变成了 125000。

这个展览很多都是二度创作的,利用到的媒介和材质,都是当代艺术的东西。《图兰朵》的海报是一面镜子,这跟剧情相关,卡拉夫给图兰朵出了一道谜题,这个谜题的谜底是他的名字。另外,什么样的海报能让观众觉得我喜欢,想拍照。大多数人关注自己多于关注别人,所以想到了把海报做成镜子。

聂竞竹坐在《图兰朵》海报前拍摄的照片


《局外人》的海报了有一只粉色的大手,下面加了一抔土。这会让人体会到加缪作品的那种荒谬感,下午的时候,挂这个海报的那个地方,光会从它上面的窗户洒进来,会有一种追寻自由的感觉。

装置展上的《局外人》海报


之后会把这些想法用到正式戏剧演出设计上。我们马上要去埃及演出,希望做一个设计,让观众入场的时候就感觉到戏剧已经开始了,空间上就可以做很多装置,就是会做延展性的东西,整个这个戏的气氛让大家能感受到。

Q:在这个行业里你最想成为谁?

聂竞竹:这个行业里我就想成为我自己。当然,我们这个行业有我们这个行业的祖师爷:穆夏,他是捷克的戏剧海报设计师。他设计的东西有很轻柔的,也有很有力量的。还有比亚兹莱,也是设计师。我觉得一个设计师一定要特别拧巴。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很拧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阿里、京东开起了便利店,都打算怎么开?


诗人上网,17 年前“七天七夜”论战背后,是怎样一个江湖? | 网络文学 20 年④


10 个词,帮你了解美国 50 年前那个“除了爱就没别的了”的夏天(一)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