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你也是一个寄身自己过去影子里的客人吗?| 好奇心研究所
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but why?
对于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春节回家就相当于一场时空旅行。
不管你是三十五事业小成、二十八人生无着、还是刚上大学不不久的新晋成年人,一旦踏入父母的地界儿,都会立刻重新化身十三岁的初中少年。
你已经是个生理上的成年人了,但爸妈对你的印象没能同步更新,他们会长久的保留一些成见,比如觉得你还小,没能力决定什么是最适合你自己的;觉得你最爱的还是十岁那年一口气吃了三十个的韭菜鸡蛋水饺,觉得你一走进书房就是“儿子/闺女要学习了,小点声别吵着 ta”;在你没回来之前就兴奋地宣布:“买了双新的黄色小兔子拖鞋,你肯定会喜欢的”。
在他们眼里你还是小孩,而你却开始觉得自己在他们面前像个客人。
来看看写下《生儿育女不适合胆小鬼》(Parenting Isn't For Cowards),研究了家庭关系四十多年的心理学家 James Dobson 是如何分享自己的经验的——“我妈,从来没能注意到我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她需要适应一整套新的相处模式(program)。”
这当然很难做到,因为父母对你的印象存档在你离开家去上大学/工作的那一刻,此后每一次你回家他们都从这个存档点读取进度,提取出当时和你相处的经验,来面对一个已经学会自己打怪咔咔升级的你。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你们在很多问题上难以沟通,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了一项名为“你爸妈对你的刻板印象,你都发现了哪些?”的调查,根据来自读者的 2743 次表态以及相关的研究报告我们发现,以下三款基本误解可能是天下爸妈所共有的:
1.你离家在外,能活着回来不容易
你在外面吃了一年不干不净的垃圾食品(外卖),你心痛的爸妈早在双十一就灌好十串腊肠,在中秋节冻好二十八只大闸蟹,在端午节就包好了来年的饺子只等你回来一口气全端上桌。用充满慈爱的目光一边看着你吃,一边开始播放例行饶舌:
可怜啊,也就回家 41 36138 41 14986 0 0 2255 0 0:00:16 0:00:06 0:00:10 3465能吃顿好饭,别光顾着夹肉,多吃点菜!你看你满手肉刺指甲盖儿上竟然只有两个小月牙!
这满身是洞的裤子和毛衣是咋回事?花那钱买些残次品回来是图啥?
这菠萝针脚简直不要太容易,我上次给你织的那条大红毛衣去拿出来穿上,啊对,还有柜子里你去年留下的旧秋裤!
吃完饭帮爸妈洗个碗吧,算了你别给我打了,刚买的新碗。你说你啥家务都不会,一个人在外面咋还没被饿死?
2.你的工作没听过,感觉上就不稳定
LinkedIn 曾经做过一个全球调查,访问了 16000 人,其中三分之一的人都拥有“不太清楚儿女工作”的父母。74% 的父母搞不懂 UI 设计师是干嘛的,72% 无法理解精算师是个什么职业,61%不知道社交媒体经理是个啥……当被人问起孩子是干嘛的,他们有时候只好说:“可能是个和管钱相关的工作”“好像是电脑修理管理什么的人员”。
虽然面对的是完全不熟悉的工种,一部分沉着冷静的父母却没有放弃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进行就业指导的努力,为你提出如下贴心建议:
“为啥要辞职?你现在就发个微信就能月入上万,还能上哪儿找更好的工作。”
“目光要放长远一点,你能搞一辈子游戏?终究是不稳定。你看隔壁小张,当个公务员多适意。”
“今年没涨工资,是不是和老板关系不好,要不要给老板带点土特产?”
3.你不过也就刚过了你妈当年生你的年纪,你懂啥感情?
关于感情,父母往往有一套独特的权衡算法,主要体现为:“感觉是什么东西?感觉能当饭吃吗?”“好看是什么东西?好看能当饭吃吗?”“爱是什么东西?爱能当饭吃吗?”
总的来说,这些春风拂面的人生忠告都在提醒你,谈恋爱是一件和“感觉”“容貌”“爱”都关系不大,而跟“饭”关系很大的事。同时,由于你长这么大都没学会好好照顾自己的胃,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你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从而提出另一些春风拂面的人生忠告:
“住都住到一起了,不结婚整天瞎混算怎么回事?(痛心疾首)”
“既然结不结婚没啥差别,那到底为啥还不结?!(痛心疾首 x2)”
“不婚丁克啥的,说着玩玩可以爸妈也不会当真,等你碰到合适的人就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笃定)
“事业当然重要,但家庭还是第一位的,最终给你养老的还是你的儿女。”
“妈不是想催你生小孩,但 25 岁是黄金生育期,我就想提醒你一下过了年你已经虚岁二十八了,努努力还能抓到黄金的尾巴。”
这类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结构性的。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去年底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7》,2016 年有 2.45 亿流动人口,其中“80 后”“90 后”占 64.7%,粗略地计算,现如今每十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是不在父母身边工作的年轻人。
从上大学期间,十年间你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累积起来可能不超过半年,新的极其短暂的相处经验很难撼动你在家时朝夕相处时留给他们的印象。异地工作的时间里,你和他们有的沟通就是在电话/视频时的简单交流,但我们习惯的家庭沟通方式又不巧叫“报喜不报忧”。
涨工资了,认识了新朋友,换了个条件更好的出租屋,讲给爸妈能一起高兴高兴,至于“工作没成绩个人没成长不知道该怎么调整”“总是宅在家根本没有机会认识可以发展的对象”“没有接到通知就被砸了隔断墙”这些真切的苦恼要怎么开口呢?“说了他们也不会懂”,结果越不说越不懂。
你会忍不住抱怨、投诉、或是温柔调侃父母对你的误解,但他们能够重新认识你的方式实际上也相当有限。
在这种聚少离多,沟通不畅的代际关系中,给后辈贴标签,其实是父母试图消除心理上的距离感的一种方式。而标签虽然能节省认知成本,但它不准确,有滞后性,常常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在好奇心研究所的调查中有位读者提到:我爸可能连“对我的连刻板印象”都没有,而仅是来自于社会上已存在的“孩子”形象的简单反映。我们认为,他观察到的可能是某种普遍存在的代际真相。
爸妈爱给小孩贴的标签大多大同小异,我们整理了以下 13 种,你一定都不陌生:
争气:在外是熬夜赶需求,腰带日渐宽发量日减少的苦兮兮程序员,回到家你就是金光闪闪的“从小第一名,名牌大学毕业生,BAT 工作,干的啥不知道,但总归是个小头头!”
懂事:“你是从小知道疼人儿,听得进道理的,在这事上你也得听我们的,要不趁我们腿脚还利索就赶紧生,到时候谁给你带小孩?你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
老实:“没让你坑别人,只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太过实诚就是缺心眼,就是傻,可别吃了亏还帮人数钱”,你忧心忡忡的母亲第一千零一次叮嘱你。
死心眼:不跟老板套近乎,不忽悠小姑娘,感情不强求,有啥事不争不抢。你看自己是得道高僧,你爸妈看你是扶不起的阿斗——“春节就知道抱着手机抢红包,就不能给你们上级领导发个祝福短信”。说两句吉祥话都不会?实在不行群里你小姨发的那条不错,用标点符号拼了个狗头那个,你去转发一下。”
不安分:“二姨介绍的铁路上的工作多好,离家又近,要是当初一毕业就回来,现在工作稳定,住着自己的大房子,还用得着为了居住证犯愁?”
倔:回到你亲爱的老母亲身边,大好的生活图景就在你眼前,为啥就是在北上广死撑也肯不回来,不肯好好过日子,“我说这话你可能又要觉得妈妈说的不对,但我看你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皮:就是闹腾点、话多、爱演,人来疯,“一肚子坏水,但没有坏心眼”。
翅膀硬了:明明已经过了青春期,叛逆却不减当年。“自己能赚钱了又怎样?不听老人言,早晚回来哭。”
白眼狼:“吃我的穿我的喝我的,现在倒好,一个礼拜电话都不打一个回家,一提找对象就急眼,也不听我的话去见见老李家的儿子,对方小伙子家有三套房两辆车自己创业融资到 B 轮了,就算不处对象,交个朋友总行吧?”
懒骨头:试问哪一个钟情葛优瘫的丧系青年,不曾得到过爸妈“能坐着绝不会站着、能躺着就不会坐着”的高度评价?
嘴刁:你从小挑食吃肉不吃菜,盘子里不能出现一点花椒粒,最爱吃的是家里自制的油泼辣椒酱,大学时候还因为吃不惯食堂的饭让爸妈寄一瓶去配饭。今年又准备了一桌你最爱吃的饭,你却说你现在只吃沙拉菜和水煮鸡胸肉?拿手菜复习了一整年,没曾想最后出了道超纲题。
手笨:你扫地不干净,洗碗费水,声称要露一手结果家里锅子差点磕坏,就连盛碗米饭都别着胳膊不得劲儿,距离成为生活的强者可能还需一百年。
没眼力见儿:“大人来了也不知道叫人?忙翻天了也不知道搭把手?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我这么心灵手巧咋就生出你这么又懒又拙的儿?”
其中大部分标签所指向的,都是一个“缺乏自理能力,好吃懒做,听不进劝”的 typical 青少年形象。
人们常说“在爸妈眼里你永远长不大”,这一切都是出于他们对你的爱。但有趣的是,当你搜“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时,会发现有两种极端的搜索结果,一边是孩子在抱怨为什么我爸妈不能停止对我的指手画脚,另一边是为人父母者的煽情表白“孩子别怕,爸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前文提到的心理学家 James Dobson 建立的关注亲子关系的 NGO 组织 Focus on the Family 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问人们在与父母相处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结果排名第一的就是“我爸妈始终不能接受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30 岁、40 岁、甚至 50 岁的受访者都表示,因为父母总在批评、纠正、试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而感到困扰。
“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事实上默认这样的说法可能会带来三个不小的问题:
一方面父母会小瞧自己的孩子,不相信 ta 具备作为独立个体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能力。进而可能想要控制和干预 ta 的大大小小的各种人生选择。
常见的方式是质疑,比如你就穿成这样出门?你买玩意儿的时候是咋想的?你咋会做这种事儿?没有说出的话是“你是不是傻”。还有暗示——“这个你不会爱吃的”“你其实没多喜欢 ta”“你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吗?”,示意他们才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
另一方面他们同时会过度美化自己的小孩,觉得你做什么都像小时候一样 adorable,惯出巨婴人格。给别人带来麻烦也只是“调皮”,虽然“你笨手笨脚啥都不会”,但不改变也没啥问题,就因为这样你才能意识到在母亲身边能被照顾地有多周全。
此外,这种亲子相处模式很可能会成为你信念系统的一部分,让你不知不觉间把自己所习惯的冷嘲热讽和强烈的控制欲再照搬到下一代身上。
要想做出改变需要你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他们得接受你已经是能够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的大人了,而你也得学会在家里表现的像个大人一样。
我们常常调侃说自己回到家前三天是和父母相处最融洽的时间,超过一个星期必然会相看两厌大吵一架,美国心理分析师学会的 Sue Kolod 说,这是因为人们在压力情境下会启动名为 Regression 的心理防御机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比如感到冒犯立刻进入应激对抗模式,不由分说地唾弃爸妈的一切观点,或者干脆逃避沟通。
所以说,不止你爸妈对你的印象停留在你的少年时期,你回应他们的方式其实也一样,并没有更成熟一点呢。
插图:林小妖
MC 天佑被“跨平台封禁”,一个喊麦偶像的职业生涯戛然而止
最后一家潮店关闭,曾经充满想象力的上海长乐路,终于空了
这里是沈巷村,它是工业城市苏州的缩影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