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要做更高端的制造业生意,A 股也需要它来表决心。
6 月 8 日早上 9 点半,A 股将迎来久违的大公司上市。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那天将在 A 股上市。它的融资规模达到 271 亿,是上交所 2015 年以来 IPO 最大的融资额,也将是 A 股上 IPO 规模最大的非国有企业。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最好的公司几乎都没在 A 股上市。阿里、京东去了美股,腾讯在港股。而正在上市进程中的小米、海底捞也都在港交所发了招股书。
为了拉来富士康,证监会创了一系列纪录。这家在成立时间、无实控人上都达不到明文规定标准的公司最后算上春节假期在内只花了 36 天就获批上市。而相比之下,一般公司排队起码一年半。
富士康的名字家喻户晓,但这不等于一个好名声。这三个字还是更多和血汗工厂联系在一起。
不过这次要上市的富士康其实并不是那个 130 万人的 iPhone 组装厂。相反,它是富士康母公司在被苹果牢牢控制的消费电子供应链里进行转型和升级的尝试。
除了一个特别赶时髦,迎上“先进制造”政策的名字以外,这次要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具体是个什么东西?
鸿海集团最成功的新公司,还是一个制造业生意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的母公司,就是鸿海精密。1974 年,24 岁的郭台铭在台湾创立鸿海塑料,主要生产电视机调频旋钮。3 年后,鸿海建成第一条标准模具生产线。
今天绝大多数人知道郭台铭的生意是因为它造出了 iPhone。但其实它的起步还要追溯到苹果早年的大对头 IBM。
1981 年,IBM 推出个人电脑,台湾电子产业也同步启动,芯片制造有台积电与台联电、PC 有宏碁与华硕、芯片设计有威盛电子和联发科、屏幕面板有友达与群创……而将台湾和美国制造的零件组装成电脑的代工厂,则是鸿海与和硕。
鸿海精密最初的订单,正是为宏碁、台联电代工电脑连接器。
郭台铭赶上的另一个大时代是内地的改革开放。1987 年年底,两岸就返乡达成共识。次年 1 月,第一个台湾返乡团回到大陆。而郭台铭也在那年回到大陆,并在同一年在内地建厂,依靠内地工人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富士康”成为所有鸿海集团在大陆工厂的统称。
后来,鸿海集团业务繁多,上市的公司也多。目前已经有鸿海精密、富智康、鸿腾精密、云智汇科技、讯智海在台湾、香港上市。这些公司的规模、业务和盈利能力大不相同。
规模最大的是鸿海精密,就是组装 iPhone 的那个。2017 年营收超过 1 万亿人民币,利润约 291 亿人民币。但为华为、小米、OPPO、VIVO 提供手机组装服务的子公司富智康,2017 年亏损约 31 亿人民币。
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是鸿海集团下属的第二大业务,业务包括通信设备高精密件、云服务器设备(亚马逊是它的客户)、工业机器人(手机和汽车制造会用到的那些)等,2017 年营收为 3545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162 亿元人民币。
在重视数据的新一代制造业,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的主要业务在几乎所有环节都有覆盖,全流程监控原材料、产品生产:
产生数据。工业机器人、精密工具
传输数据。通信网络设备
储存数据。云计算设备
工业互联网服务。分析以及使用工业生产的数据
虽然覆盖了所有环节。不过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目前为客户提供的并不是囊括整个流程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
它为消费电子制造客户提供制造管理、加工设备甚至部分研发支持。而亚马逊 AWS 之类的云计算厂商要的则是一个数据中心里各种设备的生产。
这还是一个制造业生意。
虽然不再是低端组装厂,但新上市的那个富士康还是一个 27 万人的人力密集公司
不仅营收规模大,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的员工规模也很大,近 27 万员工。这些人属于目前国内的数十家工厂,分布在上海、重庆、广东深圳、广东东莞、浙江杭州、广西南宁、河南郑州、河南鹤壁、河南济源、山西太原、山西晋城、湖北武汉、河北廊坊、四川成都等地。
用之前流行的“富士康一天吃掉多少头猪”来算的话,大概得有 270 头(以每人每天吃 0.2 斤猪肉、每头猪净重 200 斤计算)。
在员工组成中,从事生产制造的约 20 万人,大专以下学历也超过 20 万人,均占总人数超过 75%。
这 27 万员工,人均产值约 130 万元人民币,贡献利润约 58000 元人民币。
对比苹果 12.3 万员工(包括全球 500 多家零售店的店员)人均产值约 1200 万元人民币、贡献 260 万元人民币。它还远不是苹果那样的技术生意,但也不再是当年的组装工厂了。
整个富士康的成功是因为 iPhone,但它和苹果有着激烈博弈
去年,中金公司曾经拆解计算过一部iPhone X 的生产成本,大约为 417 美元,其中,属于组装的只有 4.2 美元,这就是富士康等代工厂的利润来源。
但富士康和苹果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苹果自己采购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包括铝这样听上去再普通不过的东西。
富士康生产苹果产品所用的原材料,并不是它从原材料供应商手上采购的,而是都需要从苹果手中采购。2015、2016、2017 年,富士康的主营业务成本 2439 亿元、2431 亿元、3177 亿元,其中直接原材料成本占比 82.02%、83.21%、86.51%。
富士康与苹果的这种关系,也被称作 Buy and Sell。
Buy and Sell,就是苹果先采购芯片、内存、触摸屏等核心零部件,然后卖给富士康,富士康组装完,再卖回给苹果。
这个生产模式的核心,在于账期和现金周转。
苹果对原材料厂商、代工厂采购付款的时候,都延长了账期;而对从代工厂出售原材料、收回资金时,却可以压缩账期。这在苹果的规模足够大、话语权足够强时,仅仅调节账期,就可以用别人的钱来做自己的业务,而且现金流会非常可观。
加上苹果的产品受欢迎,造出来之后平均 6 - 7 天就能脱手。这里的脱手并不是到消费者手中,是指造出来之后被移动运营商、零售渠道买走的速度。
与此同时,苹果供应链管理效率极高,它对代工厂的收款账期在 28 日内,但对原材料供应商、代工厂组装的付款账期超过 100 天。苹果的现金周转天数是负的,而且从 2016 年的 - 68 天,扩展到 2017 年的 - 80 天。
这意味着,苹果每生产一批产品,是从富士康拿到钱 80 天后,才需要支付组装费给富士康。
单从资金运作来说,富士康做苹果的生意压力很大。它的解决办法是将资金压力转嫁给其它为它提供服务和原料的供应商。
因此,富士康的财报有一个鲜明特点: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都很高。
手机产业链正发生变化,制造工厂正向上游延伸
表面上看,富士康是处于竞争中的弱势,但随着富士康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地位不断进化,那么,它的应收账款会逐年减少,应付账款逐年增多,现金周转天数下降,进而传导至营收和利润,促使营收增长、利润增加。
根据本次富士康的招股书,2016 年与 2017 年,富士康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都为 67 天左右;存货周转天数下降,说明其产品出货更快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上升,整体现金周转天数从 51 天下降为 36 天。
这意味着,富士康的出货更快,而对上游品牌商客户欠款可以拖得更久。这说明,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对手机产业链上下游的话语权在增长。
全球电子设备智能制造行业包括消费电子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电信设备、云服务设备等。其中,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所涉及的细分行业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网络设备、电信设备与云服务设备。
根据 IDC 的统计,2017 年全球手机出货量规模约为 19.8 亿台,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5.2 亿部,但这已经是智能手机的顶峰了。
一般来说,在争夺增量市场的阶段结束后,提高效率、吃掉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甚至加强自己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就会成为新的经营目标。
手机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上游元器件、中游模组、下游组装。
电子元器件,主要包括芯片和零部件两类。芯片包括基带芯片、处理器、传感器芯片等;零部件包括内存、面板、镜头、天线等。主要公司包括:高通(芯片)、豪威(图像传感器)、京东方A(面板)、舜宇光学(摄像头)、三星(内存)等。
模组,主要包括背光模组、内存模组、摄像头模组等。苹果的摄像头模组厂商之一富士康(以及它收购的夏普)。比较著名的模组公司还有欧菲光、舜宇光学等。
组装,就是将模组组装为整机。主要公司有鸿海/富士康、和硕、龙旗科技等。
在这个产业链上,技术含量最低的是组装环节,平均毛利率只有 6.92%。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其对大规模、弹性制造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富士康的话语权其实变得更强了。
换言之,消费电子的新产品,需要找稳定的、大规模的、智能高效的工厂来做模具、组装。这个趋势已经开始显现。除了苹果,近年富士康新增的客户就包括亚马逊 AWS(云服务器)。
即将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接手的更多就是这样的生意。
富士康在 A 股上市,也是内地金融改革实验的开始
去年年底《财富》杂志在广州办它的年度论坛。郭台铭上台对谈时提到富士康得到的各种支持,比如当晚要见广东省的多位高官,早先与特朗普碰面后被美国十个州的州长联系等等。
不同于大众对于血汗工厂、连续跳楼的记忆,富士康因为庞大员工数量带来的就业可能一直颇受各地政府欢迎。也不只在中国,美国威斯康星州为了富士康工厂开出 40 亿美元减税政策。
而这次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在 A 股上市也脱不开政策的关系。
到申请上市的时候,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成立不满三年、无实控人。按照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对公司需要持续经营超过 3 年的明文规定以及发审委对无实控人公司的高否决率,它本来不会在今年年初获批上市。
但它不仅过会,而且是以破纪录的从递交材料到获批只用了 36 天,期间还隔了一个春节。相比于一般 IPO 企业起码一年半的排队时间,富士康的速度相当惊人。而且本次富士康融资规模 272 亿,也是 2015 年以来最大 IPO 融资规模。
快速过审的背景,是内地资本市场、上交所深交所需要面对港交所的竞争。
在 2017 年,上证 50 上涨 25.08%,但主要是银行、地产、白酒等板块作出的贡献。原本是代表新一代公司的创业板惨不忍睹。
与此同时,阿里、京东、网易在美股不断创新高;港股整体也变得活跃。2017 年全年,港股资金净流入 3399 亿港元,较 2016 年增长 40%,恒生指数全年涨幅达 36%。腾讯参与投资扶持的多家公司都在香港上市。
在这种情况下,港交所在 2018 年还启动了 20 多年来最大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互联网公司上市。港股对于 A 股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显著。
今年以来,小米、嘉楠耘智已经在港股提交招股书,连餐饮业里的海底捞也因为 A 股行业与财务限制的原因而选择了港股。
A 股监管层和投资者,都意识到 A 股已经来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关口。
因为钱是有限的,而且钱会跟着有潜力的公司跑。互联网公司都去香港、美国上市,那追逐互联网公司的资金也会流向这些市场,哪怕外管局对于资金流出有着越来越多的限制。
最近正在推进中的海外上市企业通过 CDR 回归也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发生。
“新经济”、“独角兽”,成了监管机构会用的词。为了表明态度,监管打破各种自己立下的规则引来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
不过,A 股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按规则行事的市场?
制图/冯秀霞、龚方毅
题图来源:搜狐、Radovan on Unsplash、motherboard(Liam Young/Unknown Fields Division)
有想法的人都向往 706,因为它尝试各种可能 | 这里是五道口,年轻人很多②
iOS 12、防沉迷系统、自动提醒你涂防晒霜的 Siri,苹果发布会有十个值得关注的软件更新
苹果冲向万亿市值,它是怎么做到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