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流量解决一切问题的百度,现在被它害了 | 年度被颠覆公司
过去一年,经过 5 次规模上百亿的合并,烧了几年钱的互联网生活服务稳定了下来。打车、外卖、团购、电商、旅行这些服务随着智能手机深入每个人的生活。
就像过去十年里中国科技界的每一次改变,所有这些行业的胜出者都被几家互联网巨头控制着。不同的是,这次它们背后只有腾讯和阿里巴巴,另一家曾经主导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公司百度缺席了。
滴滴和快的在情人节合并,分别拿了腾讯和阿里巴巴数十亿美元的两家公司开始用专车取代出租车。而百度投资的 Uber 中国逐渐失掉了低价专车带来的一度领先。
两个月后,58 同城收购赶集网,合并为最大的生活信息服务公司,腾讯是大股东。
开始做外卖和到家服务的团购业,美团与点评在国庆期间完成,有消息称腾讯刚给它们 15 亿美元投资。另一个外卖市场的重要角色饿了么在圣诞节被阿里巴巴控股。
最近的一次是专注给女性卖衣服的美丽说和蘑菇街合并,腾讯还是主要投资方。关于电商的投资还在继续。但很明显,这生意最终只是天猫和京东之间的竞争。它们一个是阿里巴巴的部门,一个拿着腾讯投资走进微信钱包。
到 2015 年年末,靠风险投资探索了几年的生活类创业基本结束,活下来的少数几个领先者相互合并后也没能逃开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控制。就连几个卖电影票的公司和做知识社区的知乎也都和微信绑在了一起。
2015 年夏天,百度 CEO 李彦宏宣布百度未来的方向从搜索转向 O2O(线上到线下)服务之后说:“我们需要用服务连接人——移动购物、电影票之类的的高频服务。”
但曾经一度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用户上什么网站、用什么服务的百度,已经错过了这些消费服务。在线旅行可能是唯一的例外,百度控股了携程,后者三个月前收购了去哪儿。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无缘最重要的几次合并,是百度多年来选择投资追赶者的结果。
百度 2010 年投资爱奇艺,前面有优酷和土豆;2014 年收购糯米,它在团购市场份额远远落后美团和大众点评;之后投资的 Uber 中国和百信网,前面也都在追赶拿了腾讯和阿里巴巴投资的竞争对手。
一位熟悉投资事务的百度工作人员对《好奇心日报》说,百度投资的逻辑是追赶者要价更低更便宜,而自己可以用流量帮助被投公司追上竞争对手。
只是在这些靠风险投资“烧钱”换流量的行业,排第三名往往缺的不只是流量。一两年时间,靠着百度搜索框带来的流量,追赶着还是在追赶。
更大的问题是百度今天已经没有了流量优势。在 Alexa 之类的网站访问量检测服务上,baidu.com 还是中国访问量第一的网站。但 Alexa 不知道一天有多少人在手机上看微信、在手机天猫里买东西——双 11 那天,超过 2/3 的购物发生在手机上。
最根本的问题是搜索没那么重要了
互联网初期,上网看个新闻、用个服务都需要输入网址。没多少人有记网址的习惯,在搜索引擎的输入框里敲几个字才是最方便的,反正键盘永远在在你手边。
不知道搜什么也不要紧,百度收购的 hao123.com 很可能早就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在浏览器的首页堆满了密密麻麻的链接。
公平地说,百度搜索一直做得不错,2011 年 Google 出走没能成就搜狗、360 们。今天中国搜索市场依然是百度一家公司控制八成以上,其它对手各自守着个位数的份额。
靠着在搜索引擎的垄断地位,百度每年也保持着超过 30% 的收入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没有公司可以在中国的搜索市场颠覆百度。
但百度不再决定大多数人看什么、用什么。
手机上,键盘只是屏幕上出现的一个软件,大部分时候它都被藏起来。点一下屏幕就能打开的应用取代搜索引擎和网页,成为每天进入各种互联网服务的入口。
根据 CNNIC 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5 年 7 月,中国有 6.68 亿互联网用户,当中 5.94 亿使用联网智能手机。手机是最主要的上网设备,个人电脑反倒成了工作和少数游戏的工具。
搜索引擎早已不是手机用户使用率最高的服务,甚至新闻也在 2015 年超过搜索。
这只是使用量,考虑到微信、新闻、购物应用里,用户每天停留的时间以分钟计算。而在搜索引擎里只会停留几秒——搜索是为了进入其它服务。
原先指望着百度带来流量的网站,到了手机上也更希望用户直接下载应用,好在屏幕上留一个触手可及的入口。
网站被应用取代影响的不只是百度的搜索广告,还有第三方合作网站上的百度广告——网页边上写着百度推广的方块。
对于今天的手机用户,信息的阅读大部分在朋友圈、今日头条或者其它新闻应用内完成。这些阅读应用有着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文章来源。
但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不用百度平台——真想也没得用,不同于收购了 Admob 的 Google,百度在手机上一直没有广告服务。
PC 上曾经无处不在的百度推广,到了手机上,用不着你找屏蔽工具,就全部消失了。
百度自己也清楚从 PC 过度到手机以后,自己没那么重要了。
2015 年 7 月接受美国商业媒体 Re/Code 采访时,李彦宏说:“我们意识到很多公司开始做自己的应用——它们不再允许我们索引它们的内容,而且它们在为消费者提供很好的服务。如果移动时代的用户花大量的时间在搜索以外,我们就有问题了。如果用户直接去应用获得服务,他们就不再需要搜索,因为搜索提供的只是信息。”
百度是个技术公司,但它不是 Google
投资不是科技公司唯一的出路。美国的科技巨头都没有腾讯或阿里巴巴那样的好的胃口,苹果几十年来靠更好的软件和硬件卖更贵的硬件产品,它的收购都是与硬件相关的公司。相应的,亚马逊买的公司都是电商或者前沿技术。
Google 倒是每年都要投资一二十家公司。这家同样困扰于搜索地位下降的公司也常被拿来和百度作比较。
不过你只要看一下 Google 和百度过去五年在各自的年度大会上都在谈什么,就知道这两个公司完全不是一回事。
五年里,每一次 Google 开发者大会(Google I/O)的主要议题都是 Android。当中有 Google Glass 之类的小插曲,但设计更好、速度更快、适应更多硬件产品的 Android 永远是 Google 大会上谈得最多的话题。
而一年一度的百度世界大会,每年都在讨论完全不同的东西:
2011 年,百度·易手机系统,一个用上全套百度网络服务的 Android 系统。推出后唯一的产品是戴尔 Streak Pro D43。这个系统和戴尔手机一样早已没有声音。
2012 年,百度云平台,像 Google 一样提供相册、通讯录、云储存网盘等数据的存储。今天百度云只是一个网盘。
2013 年,“轻应用”,直接在百度搜索里使用互联网服务的网页应用。两年后最常见的网页应用还是微信号。
2014 年,主题是百度大脑和三款硬件产品:据说要帮助购物的百度 Eye 智能眼镜、像实体 Siri 一样的 Cool Box,以及李彦宏亲自发布,据说可以检测食品安全并将量产的“百度筷子”。当然,最终都没有被推向市场。
2015 年,主题是人工智能。李彦宏介绍了度秘,一个类似微软小冰的人工智能助手。发布快半年,在百度自己的贴吧上,度秘的活跃度差不多是小冰的 1/10。
前三年百度还是在探索和自己生意相关的新技术,最近的两次所做的不过是堆砌每一个创业公司都会说的关键词: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智能硬件、人工智能。
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显然真的有技术。不论语义处理、图片搜索还是地图,都是长期技术投入的结果。但你看不到百度像 Google 一样年复一年地将这些技术转换成长期发展的新产品。
相反,百度宁愿浪费工程师的时间和每年传递公司信息的最佳时机去做“筷子”,或者挖了微软员工复制暂时没什么用的“度秘”、历时半年放一段视频的无人车……像乐视一样,用一些看上去更厉害的东西来装扮自己作为技术公司的形象。
或许是在公司影响舆论的同时,舆论也影响了百度对自己的判断。
装扮只是装扮。离开搜索,Google 依然有一个控制着超过 10 亿部手机的 Android 系统,以及 Play Store 应用商店。
这些年 Google 已经将 Play Store 与中国以外地区的 Android 系统紧紧粘在一起。当搜索广告逼近天花板的时候,Play 应用商店的广告收入顶了上来。
百度不能期望同样的机会。它在 2013 年靠收购 91 无线建立了中国最大的 Android 应用商店,但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
今天每一个中国手机厂商都在推自己的应用商店,大到华为、小米,小到 OPPO、魅族甚至锤子,都想靠应用商店赚钱补贴趋近于零的手机硬件利润。而这些公司才像海外市场的 Google Android 一样,真正控制着手机上的东西。
PC 上的流量掩盖了百度多年的问题。现在百度不再垄断手机上的流量,问题再也遮不住了。
2015 年博鳌论坛上,李彦宏在对谈中问比尔·盖茨早年从老一辈创业者身上学到什么。盖茨回答说:”我年轻时仰看的公司,比如 DEC,你们现在可能听都没听过。看到这些公司倒下对我可能是件好事——当市场转向、而他们没发现,再出色的人和技术都没用。“
移动、应用商店、生活服务,搜索以后的每一次市场转向,百度都来迟了。
Top 15 包括:苹果、Google、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迪士尼、麦当劳、星巴克、耐克、小米、宜家、优衣库、万达和万科。这个名单会随着公司经营、市场和趋势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会关注它们,也会关注它们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可戳“蓝字”跳转)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设定 Top 15 报道计划,请点击“阅读原文”。
题图来自 :SCMP
相关阅读(可点击标题阅读)
以“一键”著称的亚马逊,在中国想靠海淘返生还是太慢了 | Top 15 年度报道
🔥「这个设计了不起」的微信公众号上线啦,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每日发现的新鲜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