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易跟帖人,一个角落里的公共知识分子|好奇心人类学

2016-03-12 马宁忆 王文雅 等 好奇心日报


他们关心时政,关心社会,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表态。

这样一群人


70 后网友“随心所欲”是湖北的一位农民,秋冬农闲时,他习惯在网易上跟帖,特别擅长写诗。 在一则有关襄阳某包工头患病却仍被拖欠工资的文章下面,他写了一首藏头诗,首字连起来读是“十分无奈,一声叹息”。


“借诗之名发泄愤怒而已,”这位在网易被称为“诗人”的跟帖人在评价自己发表的诗歌时说,“没什么诗意。”


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动感超人超带感”和“随心所欲”并不相识,但他们在互联网上属于同一类人。他自称受到 20 世纪初《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的一句话感召,从 2014 年起开始在网易上跟帖。这位传播界的前辈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虽然只有 18 岁,但“动感超人超带感”说,他不吝于对社会发声。


网易上的跟帖人远不止这两位,但很大一部分人都可以被归结为——热衷在公共领域评论时政、传播言论,在措辞上,他们鲜明激烈,鼓舞人们向自己靠拢。



黄玉头一回看网易新闻是在高中,一时间价值观受到了冲击。现在,她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法律系一名大四的学生,已经可以气定神闲地总结出几个网易跟帖的特点——“充满地域攻击”、“美国要么是天堂要么就是狗屎”、“政府的一切都要抨击,还要来一句:这就是中国!”......


自然,这群在网易发言的人不完全符合美国作家拉塞尔·雅各比在 1980 年代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标准——有专业素养,有世界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有改造社会的行动,有担当社会引路人的勇气。


可这群人多少和 1894 年法国德雷福斯事件( Dreyfus Affair)中的公共知识分子雏形趋同。当时,作家左拉在报纸上发表《致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公开信》(又名《我控诉》),从而号召了一大批学者、教师、媒体工作者、学生来声援证据不足却被判终生流放的实习军官德雷福斯,一时间舆论反转。


拉塞尔·雅各比提出知识分子五大标准的《最后的知识分子》


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得益于以用户主导的内容生成方式发展,即使没有在报纸发表公开信的能力,这些声音也更容易被人听见,从而产生影响力。


不愿透露真名的“钻头”承认自己在网易找到了组织感。他在成都的一家文化类杂志工作,关心时政。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工作中接触的东西稍有些敏感就会被替换掉。但在网易不会。“这会让你觉得不孤独,除了自己和身边那帮人,知道中国还是有这群敢说的人存在。”“钻头”还比较了同为时政网站的“观察者网”,他觉得“网易的智商还是要更高一些”。


“王蜜桃”起初是《Vista 看天下》杂志的忠实读者,几乎每期都买,也因此形成了一些模糊的时政知识。“上了网易之后,我很欣赏这里,想法也明显地被往里头拉了。”他每天花上 1-2 个小时看网易,“刷新闻的频率比社交还高!”后来,“王蜜桃”自称成了一个“美分”——只要是跟美国有关的东西都说好,当网友和室友与他立场相对时,他很快就掌握了如何进行有效反击的方法。


哈贝马斯所批评的那种单纯地“演示”和“披露”的新闻方式正在被改变,跟帖人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双向参与新闻传播,成为了“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作为某一个阶级的代言人,想要“改变世界”——就像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的“有机知识分子”那样。


 这些“公知”遵循了一种叫“跟帖”的发言方式


2008 年 12 月 30 日,陌陌创始人唐岩还在网易新闻担任主编。


他和团队推出了一支 5 分钟的 Flash 短片作为年终盘点。这条短片的素材是编辑部花了近 1 个月的时间,从那一年 2397339 条新闻里的 41658635 条跟帖中筛选的,片中醒目地出现了“无跟帖,不新闻”的口号。


那是在“跟帖功能”发布的第 6 年,它被提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之后,它也一再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根据艾瑞咨询在 2015 年 7 月发布的数据,网易新闻月覆盖率 38.3%,平均浏览时长 23 分钟,超过新浪、腾讯、今日头条、搜狐新闻。


网易跟帖 2013 年广告


分水岭发生在 2003 年,作为内容总监的李学凌(现任互联网语音平台供应商“欢聚时代 YY”创始人)推出了“网易跟帖”。


2006 年,成为网易总编辑不久的李甬又一次强调了网易新闻的互动性。“光在新闻后面加一个评论页面远远不够,我们要给用户更高的权力,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内容的创造中。” 他这样说道。


当时的江湖并不是网易新闻的。新浪新闻开启了 24 小时新闻模式,用快和全面来提供最原始的“信息安全感”。 不过,它在 2000 年就推出了“我来说两句”的论坛机制,还未成气候,而言论更加蓬勃的微博也得等到 2010 年才迎来峰值。腾讯新闻阅读量大,并无硬伤,只是它由 QQ 用户组成的跟帖群体水准层次不齐。而同为门户的搜狐新闻则是另一种打法——擅长呈现重大赛事的报道。


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像网易那样看好“跟帖”,且为之用力。


网易将新闻的运营体系分成了四级,除了在最高层把握宏观方向的总编外,还有主编、高编和小编。


小编的 KPI 绩效考核指标最容易通过“跟帖”来量化。刚刚入职网易新闻 4 个月的小编孙梦需要保证每个栏目的跟帖数在 1.5 万以上,如果达标,她的奖金将会在标准上乘以 1.5。她确实值得为此想更多办法。


曾在 2006 年担任网易新闻主编的曾剑后来总结称,一个让“网易跟帖”显得出众的功能是盖楼,可最初,“盖楼”的形式只为了解决网友讨论时无法看到上下文的问题。曾剑没有想到,随着产品的迭代,这栋“楼”从原本的 20 多层延展到了 70 多层,格外热闹。


作为规则的制定者,网易还给跟帖人安排了等级制度。这些“等级制度”的名称看起来非常有趣,它们一方面用来褒奖民间的发声,但另一方面,却直白地显示了官本位文化中对“权威”的阐释:初级跟帖人被称为“科员”,之后依次为科长、处长、局长、书记,而发帖总数一旦达到 6.5 万次,就成了“跟帖局元老”。


网易官方还用红册子的方式整理出了这些有影响力的热帖,并发布在亚马逊上供所有人免费下载。红册子每 2 个月出版一期,一方面帮助沉淀出了网易跟帖文化,另一方面也为它带来了好名声,以至于一本主打深度报道的杂志《南方人物周刊》这样评价说:“网民智商有多高,得看网易盖楼团”。


很可能,网易盖楼团反过来影响了网易新闻的编辑方式。


2011 年,唐岩为网易新闻提出了新的口号——“有态度”。按照唐岩在知乎上的解释,“有态度”的意思是“一方面解决识别问题,二方面尽量对内有一定方向性的业务指导”。



此后,网易新闻的标题以一种热烈的方式响应了新口号。一篇名为”中国梦的自信在哪里“的文章从《解放军报》转载至网易新闻时,标题被改成了“解放军报: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同理的还有:“解放军报:理解不曲解”,被改成了”解放军报:领会首长意图是做好干部首要问题。”而一则关于游泳运动员焦刘洋获得金牌返乡的消息也被网易将重点放在了茅台酒上——“焦刘洋返乡受热捧,茅台接风鲜花相迎”。


网易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它觉得自己能够洞察用户的需求和情感。简单来说就是摸清“兴奋点”在哪儿。


网易“公知”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距离


人们很快就发现:那些在现实世界不会有的痛快话,可以来网易说。


在 2015 年年终盘点中,网易以《我们》为题感谢了“不沉默的大多数”。按照网易员工董明超的理解,自己“有态度”的工作意义不在标新立异,而是尊重网友的声音,并敢于替网友发声。


不止一个声音从网易发出,这是吸引人的,而网易又有意识地抵挡住了删帖的压力,替网友兜着底。


可放任也造成了粗暴混乱,让地域攻击、骂人帖变得随处可见。


《游客在哈尔滨吃饭被宰万元,一份铁锅鱼超五千》吸引了 12 万人参加、1.7 万条跟帖,在跟帖中,有关哈尔滨的城市评价成了主角。“哈尔滨就是这样,伸手不见五指”、“哈尔滨就是呵呵哒!哈站厕所的味道就是这个城市的代表”……而在其中的一条跟帖中, IP 地址显示两个分别在深圳和齐齐哈尔的网友开始了“互喷”。



基于地域的偏见和攻击可能素来就有。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名为《中国犯罪之乡》的地图中,江西宜春被指是开锁盗窃之乡,河南驻马店充满了色诱和假结婚,诸如此类。网易突出了地域在所有话题中的重要性:它在 2007 年初上线了自动匹配地理信息的功能,并且有意识在标题中强调城市信息。地域之争也因此更有可能在这里被激化。


事情当然不会止于地域攻击。在一则女大学生被害的新闻跟帖中,网友们起劲地在新闻下方打上“和名人睡”、“雏鸡”、“烂货”这类标签。


当广电总局下令《武媚娘传奇》回炉重剪时,连那个一度对网易的氛围不甚习惯的黄玉也体会到了“喷”的快感。“有些事情大家观点比较一致的时候,看别人喷的感觉就很好。”她说。


但“钻头”还是不屑于和跟帖人为伍,他只看帖不发帖的理由是觉得自己读过几年书,而“这群人只求一个快速的发现,不会做深度的评论。”他觉得这些言论称不上“高级”。


确实如此。在网易,越快发帖越有可能累积到最多的“赞”,从而成为热门跟帖,停留在评论区的首位。这使得网易跟帖的立场很难被翻转。黄玉说自己有时也会去微博看评论,发现那里如果发生了一场争论,多数人的意见在明天可能就跟今天不一样了,“但网易几乎是不变的。”她说道。


快速占领,不指望说得头头是道,但得有料——这差不多是跟帖“被赞”和“沉水”五五开的“动感超人超带感”总结的进阶法则,“我觉得这和推送新闻后你的发现速度有关,也和你的观点质量有关,也和跟帖审核有关”。


在评论一篇有关“丽江酒托”的新闻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靠,不少人精虫上脑智商下跑”,之后他让自己设身处地,罗列出了几个关键词。最后把这些串联一下,细节、理论、可行性都没问题,再就可以把它写成一个好读的故事,有点俏皮、代入感很强。


你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从跟帖人的口中听到这些故事。


“动感超人超带感”在 3 年时间里发布了 4700 多条跟帖,算是跟帖人中的“一号人物”了。但他更倾向于把自己的这层身份隐藏起来。他拒绝在电话中和我们谈论那个叱咤风云的“跟帖人”,他说:“除了部分信息的获取,以及获取信息花费的时间,跟帖对我生活的改变是可以忽略的。”


但至少在这里,他们使劲儿说话。


在新闻《印度学者:印度英语世界最纯正,英美人口音太重》的评论区跟帖中,网友模仿印式英语的发音,胡乱造出了 “Aglee”、“me doo”、“velly velly absolutely” 的新词。在《男子姓名含生僻字“瓛” 网购火车票从未成功》的跟帖里,他们又贡献了“颽”、“轥”、“鯶潅”、“臩矃”之类的生僻字。



2015 年 1 月,”亚洲杯“八强赛,国足对战澳洲。和赛事相关新闻的跟帖中出现了数栋 60 多层的高楼。其中有一条说:“老夫夜观星象,掐指一算,我朝蹴鞠队凶多吉少,除非。。。。。二楼承认自己是傻逼,必可以逢凶化吉,挺进四强”。


很快,帖子收到了回复,这个右上角写着 2 的对话框也叫“二楼”,这样写道:“为了国足的小伙子们,我拼了,听清楚了:我!是!傻!逼!”


所以,是什么改变了公共知识分子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哈贝马斯提出:媒介的商业化运作将会导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阅读公众的批判”逐渐让位于消费者“交换彼此品位与爱好”,从而把“文化批判公众”变成“文化消费公众”。


现实就是这样。


曾经在网易担任记者的皮拓说自己其实清楚什么样的帖子能火。“转基因、中医、政府、文革、地域之类耸动的题一发一个准。”有一周,他负责的栏目没有达到要求的跟帖数据,于是在最后一天,他放了一篇 LGBT 的文章,顺利地补救了他的 KPI。


这里首先是一个以广告为生的新闻门户网站,高点击量和回帖数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此日复一日,人们差不多都忘了自己为何要来到这里。


“琴瘦”是个搞物理科研的,他常常把精华内容搬运到“我就是爱看网易评论 2.0 ”豆瓣小组。跟帖曾给他相对单调的生活带来外部信息,和不常有的兴奋,但渐渐地,“琴瘦”“只看标题再看跟帖,几乎不看正文了。”他承认,自己还在看网易只是因为惯性,或者找个乐子。


“随心所欲”说,他感觉到了自己在网易上的麻木:“我之前有骂必回。看到别人骂我,我心里会愤怒,就去回骂。现在已经习惯了,还会回,但已经不太生气了。”


“王蜜桃”索性觉得,只有“喷”才能显得有参与感,不然就生分了。在一篇高深的科技新闻下,他记得一条跟帖是这样写的:“这个怎么喷,在这急等。”他唯一保持距离的是地域攻击,作为河南人的他有很多次觉得这就是人身攻击。


而那些网易的老梗,比如“地域汪”、“日美喵”、“50 分”,指代唯唯诺诺政府人士的“小李” ,也以文化的方式成了网易自黑的方式。前者成为回帖时可以给别人加上的“徽章”标签,后者是跟帖内 404 页面上的图案。“ 2 楼定律”也成为了网易自我营销的一部分,既然“自古 2 楼出 XX ”的梗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了。




“近两年网易的跟帖质量真是直线下降啊。”从 2003 年就开始接触网易的“小兔的阿叔”说。随着门户网站地位的衰微和越来越多竞争者的涌现,网易间接地加大了删帖和关帖力度,以免平台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一篇《最大“地图炮”:北方人不怕冷》的跟帖因此被关闭,网易对此的解释是——“防止查水表”、打击地域攻击、人身攻击和垃圾广告。


改变的不只是网易。


拉塞尔·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标准“有专业素养,有世界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有改造社会的行动,有担当社会引路人的勇气”也正在被改变。


他们依旧掌握的是表面的、也可能是重要的一点——去最热闹的地方发表观点。但他们同样深刻地理解哈贝马斯所说的,“文化批判”这件事正在被“文化消费”所取代。


“是的,我是个公知,我就在消费政治,我就在消费时事,我就是在消费热点。”韩寒在《就要做个臭公知》的博客文章中写道。


知乎,这个起初希望由专业人士来回答问题的网站,也在扩展“知识”的外延。泛心理学和情感类的问答在那里变得流行,它时常以精妙的故事和段子的形式出现,迅速地培养了这些领域的意见领袖,并让这个平台在更大众的范围内受到欢迎。


网易就像是他们的缩影,它鼓励人们尽早地发声,最好出其不意,掷地有声。就像哈贝马斯说的“文化互动性”,如此,公共知识分子就在时代和平台一同盖起的“高楼”上快速现身了。


网易跟帖风俗习惯与文化词典


1、跟帖:


专指网易评论,区别于现有网上评论的“跟帖”。 发展阶段如下:2003 年 12 月 03 日网易跟帖问世。2005 年 02 月 24 日网易第一座楼层盖起。2007 年 01 月 20 日网易跟贴开始加入 IP 地址识别。2008 年 12 月 30 日“无跟帖,不新闻”专题上线。


2、二楼定律:


“自古二楼出 SB ”。 一些急于在二楼回帖的网友或只顾顺杆子往上爬,或不明就里匆忙留言,导致出言愚蠢、滑稽,常常被人耻笑,这是“二楼定律”的初级形态。



3、地图炮:


地图炮原指《超级机器人大战》系列中的一种地图攻击类型的武器,后用于通称一些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或魔法。 在网络上,“地图炮”引申含义为对某个群体进行言语攻击的行为,网络中常指地域攻击者,或是以少数人的行为否定某个群体的行为。 通常指因为某个地方的人说了某些话而对该群体所有成员进行通盘否定。


4.嘴炮:


指那些常常发表一些自己无法做到的言论的人。通俗一点来解释就是“吹牛的人”。 在 ACG (动画、漫画、游戏)文化中,指主角充分利用口齿伶俐的特点通过对敌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以及声嘶力竭的吼叫对敌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是一种常用“技能”。


5.高级黑:


指比较隐晦的内容,委婉地讥讽或揶揄某些人或事的行为。 在网易跟帖里经常会有网友在一些新闻下面,通过高级黑的方式,用单条跟帖或者盖楼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6、火星网友:


在整理 IP 地址库时,遇到一些没有地理位置的或者只显示“ ICCAN 未分配”的 IP 段,网易统称其为“网易火星网友”。 因为不能被识别而且网友使用到的 IP 其实不多(不包括地址匹配错误的),所以火星网友的出现概率极低,偶尔出现时会引起大家骚动和仰慕。


7、老衲、贫尼/小李/局长:


老衲、贫尼代表的是弱势群体,常对社会不公发牢骚,表达方式是戏谑幽默尖锐。小李代表政府基层办事员,态度始终是唯唯诺诺。局长代表官员,表达方式妄自尊大。


网易过去一年出现了哪些热门跟帖?


“好,支持,威武,有希望了”:


时政新闻下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跟帖。在网易,它们大部分的意思是表达和字面意思相反的内容。


“开门有快递”:


以往追捕罪犯的时候为了让其开门一般都会编一个借口。最开始是自称查水表,后面渐渐衍生出各种版本,比如“开门,快递,查电表”。 在网易跟帖中,一旦发布了什么过于激烈的言论,就会有人回复:开门,顺丰快递。意思是你知道的太多了,算是一种调侃。


“歪妖妖灵吗,场面快控制不住了”:


跟帖讨论较激烈时,跟帖人为了缓和气氛的常用回复语。


“欠快播一个会员”:


去年 1 月份关于快播涉黄受审事件的网易新闻下面,跟帖网友一面支持王欣。跟帖中,网友以讲述我与快播的故事的形式,打感情牌追忆快播。 当时产生的标语有,“这个中国最有种的男人被抓了”“快播虽倒,屌丝不哭,草榴依在”。


跟帖人有哪些不同的身份?


跟贴达人可以分为“诗人”“有才犀利党”“分身党”“执着哥”“李菊福党”等。


“诗人”:


指的是在跟帖中写诗的人。比如著名诗人“李不白 y”在近期一则“曾出版史学专著高中生林嘉文因抑郁症离世”新闻下面称:“此地空余黄易楼”。擅长改词的像“明前毛峰”。还有形成组织(甚至线下)的诗人团体,常一起组团盖楼。


“有才犀利党”:


他们会发一些不同于平常角度的短评、吐槽。比如 ID 名为“随心所欲”的网友在一则“妹妹照顾久病在床的哥哥多年”的社会新闻下面的跟帖角度是:因为二胎放开了。他解释为,二胎放开后,“妹妹照顾哥哥”才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谈。


“分身党”:


他们会常常伪装成新闻里面的具体人物跳出来进行跟帖。比如“快尿手韩冲”,在跟帖中你会发现,“此人干过服务员,当过大老板,时而在西洋留学,时而在非洲打猎”,每一条跟帖都仿佛是亲身经历,不认识他的人随时可能就信了。


“执着哥”:


每天发一个同样的跟帖。或者每天在同一条新闻下面跟帖。


“李菊福党”:


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对于每个点进行逐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文中钻头、孙梦、皮拓为化名,其余为实名和网易跟帖、豆瓣 ID) 


题图来自 roarmag 


好奇心人类学


“攻气十足”已经成了时髦女生的标签,它有多流行? |好奇心人类学


如果豆瓣是一个国家,它的国民都是什么样的人?|好奇心人类学


B 站里的人和他们眼中的世界|好奇心人类学


朋克到底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又渐渐不见了|好奇心人类学


英国是如何成为“腐国”的 |好奇心人类学


是谁在支持“疯子”特朗普?|好奇心人类学


为什么我们喜欢“跨越种族”的爱恋? | 好奇心人类学



我们体验了一天企业微信,你的工作以后可能离不开它



坐拥最大电影评分体系的豆瓣,为何只能办个冷清的“奥斯卡”?



从办公楼到精品公寓,他围绕上海老房子做了一整套生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