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气十足”已经成了时髦女生的标签,它有多流行? |好奇心人类学
这个从“耽美”衍生出的词,更女性价值取向,也更酷,更容易成为一股消费潮流。
“攻”这个字本来是给男人用的,强势而主动——当然,使用的情景更多的是在“腐女”消费的 BL (Boys love) 文化里,“攻”“受”用来形容男男伴侣的关系,“攻”(日语 seme)是主动方,而“受”(uke)是被动方,也就是英文中的 top 和 bottom。谁攻谁受?这句话同时也在问,谁上谁下?谁强谁弱?
但就从最近一段时间,“攻气十足”突然开始用到女生身上,作为一种对女性的特殊赞赏。
“攻气”常被拿来形容荧幕上的女性角色,因为她们总是被塑造得最接近理想,也最戏剧化。“攻气女主”通常有强势的性格,类似霸气外露的女性版,熟悉的例子有《太子妃升职记》中男穿女的张芃芃,《疯狂的麦克斯》里的反叛英雄弗瑞奥萨女王,百合片《卡罗尔》中的“女王”凯特·布兰切特。
它也被用来形容女明星。微博上有过一个热搜词——“天仙攻”,代表人物是刘亦菲、郭碧婷、“太子妃”张天爱。除了第三位是因为在网剧中塑造的神奇角色,前两位却是因为在中性造型、真人秀表现以及拉拉绯闻中,呈现出与之前银幕形象所不同的硬朗,在“天仙”和“攻”、性格和角色之间带着一种迷人的反差萌。
“攻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搜索栏敲下这俩字,会看到很多原本与“男人味”毫无关系的名字,都在标榜自己的中性魅力,“男女通吃”、“弯你没商量”。
为什么会这样?她们明明不是一帮“女汉子”啊!——没错,同样是具有“爷们特质”,区别于传统的完美女性形象,但所谓“攻气”,是以更理想的榜样姿态出现的。
一边是女汉子、攻气,一边是娘娘腔、女气,这些“跨界词汇”是怎么回事?
在探讨“攻气十足”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注意到一件事,关于这个词的构词——将某种传统属于男性化的特质用到女人身上。
一般来说,在最二元化的分法中,以下特质是属于女性的:柔软、细腻、精细、多愁善感。而下列特质则是属于男性的:硬朗、粗糙、更具理性。这几乎是一个常识:男人和女人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不仅是身体构造上是两个品种,同样包括性格特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
这些原本“对立”的特质如今越来越被交叉使用,但如何使用依旧是门学问。当男性被称赞温柔、体贴、讲究时,他们是乐意的。可一些更大而化之的女性标签却不受欢迎——像“娘娘腔”、“sissy” 这几个词从诞生之初至今都是贬义的,从未变过。他们甚至讨厌“中性”——现实世界里,很多男人认为这不过是“娘娘腔”的文雅说法。
而对于女性,当跨界词语暗示着她外表男性、不够精致、缺乏魅力,她是不会开心的,“男人婆”就纯粹是个贬义词。但如果你形容她像个男人一样事业成功,性格潇洒,“中性”便是个受用的词,意思差不多是:这姑娘挺酷的。
“攻气十足”也就是在这种性别特质的挑挑拣拣中诞生的,而与以往相比,它更强调女性的力量感,不是身体的力气,也无关雄性荷尔蒙过剩,而是强大、气场足、优秀——一个褒义词。
独立女性“模仿”男性特质,曾经是女权运动的开端
人们总在赞美强大的东西,进攻性的品质更容易和成功、甚至自由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另一个“事实”则是:男人比女人强——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进而深信不疑。
人类社会的伊始,身体的力量决定劳动分工的不同,弱者必须依附强者,在社会和家庭中是从属者。为了使这种关系更稳定,精英阶层归纳出很多道德准则,这样双方都能活得更心安理得。
甚至两性在形象上都要截然不同。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性内心要纯洁贤淑没有性冲动,外表要穿蓬蓬裙,为了穿得美,从小就要进行可怕的束腰。裙子是为了遮住腿,如果在大街上露出腿的形状,就会以有伤风化的罪名被逮捕。
有个工作就有了希望。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更多欧美女性在城市里养活自己,独立摩登女性出现了。Coco Chanel 设计出第一条女装裤子,女人不仅是柔弱,也可以优雅干练。在菲茨杰拉尔德所描绘的那个爵士时代里,美国的摩登女性被称为 flappers(刚刚学会飞的小鸟),留着标志性的波波头短发,和男人一样,抽烟、喝酒、开车、享受夜生活。
到了 2015 年,美国方言协会把“they” 这个性别中性的代词评为年度词汇(可戳蓝字阅读)。在最开放的学校里,新生做自我介绍时,除了说出自己的名字,还要介绍自己的人称代词,“请用他/她/ they 来称呼我”。
《纽约时报》则在一篇名为《“假小子”这词该过时了,谁规定女生就该是“女生的样子”》(可戳蓝字阅读)的文章中介绍了最时髦的性别观——性别不确定性,性别不应该是一种天生的归属,而应该成为一种自主的选择:“这些年,至少在自由派的形容里,喜欢棒球或者想剪短发的女孩被称作是性别不适者(gender-nonconformist)或跨性别者。”
她们完全可以让自己觉得更舒适些。但一些东西限制了她在性别选择及展示上的自由,因为在此之前,她可能首先得为自己做一些不那么轻松、时髦的“抗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 2015 年度《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指出:女性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可获得的机会分别为男性的 59%、23%。
在这种语境下,性别革命对于男女来说含义仍然是不同的。一个中性的男生,即便他不再承担固执的爷们形象,对传统社会而言意味着叛逆,以及更多元化的生活模式,但你大概不会想到“男权”这个词。
而一个中性的女生,正如我们在“跨界词汇”那部分聊到的,“中性”暗示着她事业上更优秀,与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不同——依旧和女权紧密挂钩。
与其说女权,倒不如说“攻气”代表了一种消费潮流
“攻气”和基于性别权力结构的“中性”并不完全一致,它更像是一股新兴的潮流文化,热衷于供人消费。要说有什么重合之处,在今天,“中性”身上的“酷”意味较过去都更为轻松了,它是属于年轻人的一个词。
生产者深谙此道。 在由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主导的流行文化领域中,聪明的创作者们早就懂得如何摆出洒脱的姿态,小心避开性别歧视的雷区。
我们可以举出各种例子——首先,发现童话故事的变化就是件令人非常愉悦的事情。过去,都是王子拯救公主,然后幸福地在一起。但是今天却出现了《纸袋公主》这样的新故事:公主和王子相爱了,火龙把王子掳走了,公主穿上纸袋打败了火龙,谁知王子却嫌公主穿的衣衫褴褛,生气的公主扬长而去。故事完。
在时尚界,中性化和真实自我都是这两年的流行关键词。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拍了 50 年的高级年历,50 年都是超模裸体,却在 2015 年选择展示 12 名衣冠整齐但成就非凡的女性。
到了影视剧中,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攻气女主角。《纽约时报》 2015 年 7 月刊登过一篇《女权主义已经征服好莱坞了吗?》。影评人 A.O. SCOTT 说:“以往英雄主义几乎被白人男性独享,而如今出现了更多真正推动剧情发展的女性角色,不论是梦幻女英雄弗瑞奥萨女王,《饥饿游戏》的女主角,《头脑特工队》中的虚拟妹子莱利,《少女日记》的主角米妮,这些角色挑战着人们习惯了的角色模式,那些模式对流行文化往往造成扭曲。”
《疯狂的麦克斯》是去年最酷的电影之一,不过片中真正的英雄不是肌肉男而是查理兹·塞隆扮演的铁血复仇者——弗瑞奥萨女王,她在沙漠中的阶级第一个觉醒并反叛,教化被暴徒奴役的妻子们,而女王在反抗路上也少不了支持者,除了被她折服的汤姆·哈迪,还有——一干骑摩托的老太太。
弗瑞奥萨女王出现之后,最开心的是女观众们,终于有个为之疯狂的同性对象了。要知道普通人爱上流行故事中的完美主人公,最重要的是一种代入感,体验理想中的奇妙人生。因为我们做不到,所以偶像那么与众不同。因为我们很无聊,所以偶像一定得酷。她已经彻底成为女生们模仿的榜样——连那头超短发也成了 2016 最火发型之一(当然颜值要求有点高)。(可戳蓝字阅读)
即使在观念更加保守的中国,变化也的确发生了。
虽然言情玛丽苏故事一直是女性向作品的主流,可从 1990 年代末开始,女主的特质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还珠格格》中,相比大家闺秀紫薇,典型假小子型的“小燕子”更为当年的中小学女生喜爱。哭哭啼啼的琼瑶剧不可能再流行了—— “抄袭者”于正能够成功,起码也基于捕捉到了新东西,例如他 2013 年翻拍《笑傲江湖》,让陈乔恩来演东方不败成为热门话题。其实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徐克电影版本中,林青霞所塑造的经典中性形象。
就在最近几个月,《太子妃升职记》红了。完全可以理解中国女生对于芃哥这种魔性女主的喜爱——但凡有个智商高一点的选择,也不用抓着“可爱”两个字不放啊。
《芈月传》令人大失所望的原因也与之有关。人们本来期待看到导演郑晓龙和女主演孙俪的第二部《甄嬛传》:将宫斗戏拍到极致,一个在男权社会中混到顶端的女性,最后还为了真爱毒死皇上,是最高权力的反叛者。但可惜的是,《芈月传》女主设定的“攻气”形象最终名不符实。号称的“纵横帷幄,统一六国”都是假的,只有“三个男人都爱我,我爱谁”,连陪衬的女配们都更弱了。
“攻气”女生成为女性新榜样,除了自由之外,留住直男的欣赏也很重要
(漂亮的)攻气女生常常既可以让小女生觉得 man,也可以让直男觉得性感。福布斯全球片酬最高女星“大表姐” Jennifer Lawrence,在青春片《饥饿游戏》里拯救世界,在文艺片中拿到奥斯卡女主,艳照门之后说“不知道要为什么道歉”,美国人民眼中的 cool girl(酷女孩儿)。
这里有一个问题,同样代表中性,为什么女生们不待见“女汉子”?“攻气十足”却可以?
事实上,全体女生早就形成默契,“女汉子”= “女” + “汉子”,构词非常粗暴,更大程度上是方便直男的理解,与传统的“软妹子”和“女神”作为反义标签出现。到后来,这个词更是产生了一种暧昧的含义——部分女生们开始喜欢用它来强调自己没有心机,和所谓“绿茶婊”划清界限。
总而言之,这个词太弱了,也不美。
“攻气十足”则填补了某种表达空缺,这个词很完美,至少目前来看,精准实用而体贴。它有种微妙的平衡感——“攻”来自耽美用词,一个由女性读者主导的世界,这决定了它不是由男性审美决定的,更像是女性群体的内部心得,同时又能用来形容女人眼中的男性。
当女生们选中一个词,她们让它发挥得更充分。女权和性魅力在历史上经常被迫二选一,现在却得以和平手牵手,受到两性的喜爱,重点是男女通吃。这很难得,我印象中,大概只有古希腊的萨福和上世纪中期的左翼女知识分子西蒙·波伏娃、苏珊·桑塔格们有过这种待遇。
现实中,女性身上的“攻气”带着的折衷意味。Buzzfeed 在《Jennifer Lawrence 和 cool girl 的历史》中写到,cool girl 有所谓 tomboy 的特点,努力和男人并驾齐驱,但同时又保留“女性特质”,对直男有吸引力。她们难得地既先锋,又有其落后性,保持形象的圆滑,能够在保守派眼中,不那么的“离经叛道”—— 这都特别符合中国女生的实际需要。
对于女性偶像,贴上攻气标签,是获得女性粉丝的“潜规则”
折衷的特质让效仿也变得没那么难。就像男明星抓住了卖腐,女明星抓住了攻气——这都能助他们快速获得女性粉丝,用心良苦。
刘涛,之前人们总会把她和《天龙八部》里的阿朱和电视剧《贤妻》联系起来——但现在她却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定位,在宣传中强调自己的“攻气”一面。去年的《琅琊榜》本来找她演温柔娴淑的静妃,她却说服片方演了统领军队的霓凰郡主——在这部男人戏为主的电视剧中,“攻气”的霓凰仍然得到了女观众们的喜爱。
而范冰冰的走红则更加是从她被称为“范爷”、摆脱金锁形象开始的——当然这个称呼的得来,与银幕角色没有多大关系,这大部分得归功于摄影师陈漫为她塑造了霸气的时尚大片,以及她在媒体采访和真人秀节目中尽可能地表现出独立和勇敢。
“攻气十足”有时候是真的,有时候纯粹是为了让观众们对自己更感兴趣的办法。微信公众号“严肃八卦”写过一篇文章《范冰冰是真豪爽还是假豪爽?》,分析的是她和男友李晨上《康熙来了》的所有霸气举止,例如大方说自己体重数字、突然要亲小 S 一下——你很难不认为这是她知道“豪爽”应该是什么样,而刻意表现出来的。但就算“范爷”是思考再三再曝光自己体重,看起来她也深谙吸粉之道。
另一个转变形象的例子是刘亦菲。她以前的标签是“天仙”,可能很多女生有这种印象——中学班级里的男生有一半都会把刘亦菲奉为初恋理想型,而女生们对她的态度,就如同《我的少女时代》里所表现出的恶搞讨厌沈佳宜(《那些年》里的中学女神)一样。但是如今,她上《快乐大本营》的中性打扮,帅气高冷路线,变成“天仙攻”,都成功让很多女生黑转粉。
至于当年暗恋她的男同学们——在他们心里,她仍然是美的。
最后来说说,“攻气十足”和“腐女”、和“百合”的关系
你应该可以想象,“攻气十足”这个词也被用在很多女性性伴侣身上,就像最初被用在男性性伴侣身上一样。事实上,因为“攻”字源自耽美,最早使用这个字的群体,和“腐女”有很大的重叠。腐女们不仅热衷男男伴侣,百合恋情也一样受到欢迎。
这些女观众并非都是同性恋,还是那句话:因为现实中的自由是有限的,相比按部就班的异性恋和近在眼前的婚恋问题,到了二次元,当然是打破禁忌的耽美、百合、双性、泛性、女尊、NP、ABO……更性感啊。(如有不懂词汇,满十八岁请自行搜索。)
所以张天爱演完太子妃变身“国民老公”,女观众们不仅喜欢看她和太子上演霸道总裁标准言情,更爱她调戏丫鬟绿篱和四大妃子的百合戏码,还有那句已经变成撩妹示范的台词,“你就是那春茶,我就是那刚烧开的水,我想泡你啊”。想想这种无厘头台词,在过去的华语故事里,都是周星驰这种男主的特权,铁打的星爷,流水的妩媚的清纯的星女郎。
当然,你也可以这么理解:人对虚拟人物的感情就是很随心所欲的,女性可以把鹿晗当成“傻狍子”宠物,也可以把帅气强大的女生当成理想情人的替代品。这就是为什么攻气女生常见于影视剧作品和娱乐明星中。
日本的宝冢歌剧团,从 1914 年开始就由全女性阵容出演,最受欢迎的就是男装的女演员们。代表人物天海佑希,被称为宝冢奇迹,在华丽浪漫的舞台上,展现纯男性化的帅气与性感。
知乎网友@ 围观者 Erica 说:“宝冢男役身上有着对女性致命的吸引力,她们是女人,所以明白女人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男人,她们又在扮演男人,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与表演让她们比男人还男人。”
而当天海佑希离开宝冢,又在电视剧里取得成功,虽然是以长发裙子的女装形象,但所扮演的角色都拥有强大的能量。在去年的《伪装夫妇》中,她扮演了假装端庄、其实厌恶人类的 45 岁女性,内心拥有足以拯救他人的温柔,以至于被一位遭受到家暴的单亲妈妈求爱,“无法接受男人了,只有你可以”。
难怪日本男人们有一句感叹,幸亏天海佑希不喜欢女生——实在是很难帅过她啊。(他们大概都自动忽略她是直女了。)
题图来源:豆瓣电影、刘亦菲微博
听说你不想上班?这 8 个应用能缓解懒癌|春节打败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