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何拓展职场人脉?我们采访了 20 个专业人士
所谓的职业社交网站真的可以帮上你的忙吗?要是想认识人,到底怎么做比较好?
在硅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位工程师在早上更新 LinkedIn 的个人档案,午餐时他就能收到五份工作邀约。”
这句话很早就被中国的职场员工和创业者们记在心上。他们和职业社交平台 LinkedIn 的创始人 Reid Hoffman 一样坚信,认识职场上的陌生人有助于员工改变职业生涯,也有助于公司改变自身。另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关于视频公司 Netflix 的。2012 年 Netflix 公司评出 170 名明星员工,其中只有 9 位员工没有注册 LinkedIn,CEO 督促他们每个人都需注册,因为他希望员工可以通过 LinkedIn “找到公司人脉的节点”。
通过 LinkedIn 网站,你可以用学校、公司、专业背景等条件筛选出你想找到的职场人士,甚至可以私信你的目标公司,建立你的职业人脉。在美国,这种模式开放、平等且有效。人们持续地摸索,哪些模式可以复制到中国,并获得成功?
几年前,在中国创造类似职业社交平台的愿望就一直很强烈。天际网、大街网、优士网、若邻网相继出现,但有些你可能没有听说过,有些在你听到之前就倒闭了。天际网在 2009 年和 viadeo 合并,想依靠这个全球非英语国家的职业社交网站积累用户,但在去年年底终止服务。大街网曾和新浪微博合作,推出了微招聘、微人脉等功能,但影响力乏善可陈。
在同样可以被用来认识职场陌生人的问答平台“知乎”上,时不时地有人提问,国内的社交平台还有机会吗?一位叫夏振强的知乎用户总结说:“国内目前的职业社交网站大多面临用户粘度不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
当备受瞩目的 LinkedIn 终于在 2014 年进入中国时,它也没有达到预期。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去年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承认, LinkedIn 上线一年多,仍然无法吸引大部分的中文使用者,他将瓶颈归咎于产品本身——“不能用手机注册、不能二维码分享”这些在移动端落后的问题。
不过,问题似乎比这更多。职场社交的需求依然存在,但我们就是不太习惯LinkedIn 式的办法,它为结识职场陌生人设计的“入场券”除了英文的基本需求外,还需要一份包含专业工作经历的专业简历,和对陌生人的充分信任。
在中国,基于详尽职业资料库和平等开发平台的职业社交“入场券”,有可能被其它东西所取代吗?
为了回答“中国人如何拓展职场人脉”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 20 个人,并挑选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回答。
王欣,前金山软件副总裁/馒头商学院创始人
在中国,要想认识职场上的陌生人,什么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在中国,点对点式的陌生人社交是个“伪”需求,中国人更适合群体社交,例如中国的校友会、老乡会,我们金山软件离职人员还有“旧金山会”,在同学会上打招呼是有由头的,你哪年进的、哪年离开的,你当时的老板是谁。馒头商学院的学员也是一个虚拟课堂里的同学,是一个班级群体,而点对点的关系,你绕不过微信。馒头来源于英文 mentor(导师),我们在网上教授课程,主要以互联网 PM(产品经理)的课程为主,结束后再把学员拉进微信群,互相讨论课程内容。 馒头从建立至今有 40 多万用户,有 100 多个微信群。
这种职业社交的方式和通常意义上的商学院有什么区别?
我在金山软件工作 10 年后,就到中欧商学院读了 EMBA,商学院会想各种办法让我们接触不同的人,我那一届中欧商学院北京上海的同学经常一起组织活动,运动会、各种论坛等。这种跨界交流把同学打散了,让你接触到不同班级、不同领域的人。
但是商学院动辄七十万、四五十万,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算。商学院教授的课程更适用于工作 5-10 年的人 ,而对于刚毕业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学习知识和积累人脉的渠道。
于东钰,奥美咨询师
你在哪里认识职场上的陌生人?
回国后,我经常参加南加州大学北京校友会举办的活动,基本每个月都有一次,有饭局、爬山、沙龙、创业论坛等等,去年我还参加了校友瑞格传播的董事戟二卫发起,校友会主办的影视行业沙龙,当时有 100 多人参加,遇到了各个行业的人。这样的大型活动有上百人的规模,小型聚会有二三十人,偶尔遇到一些 BAT 的行业前辈。校友会也会和其他学校合办活动,比如 4 月份我们会和死对头 UCLA 举办线下的 CS 大战。
你觉得这样的方式有效吗?
有,校友之间的互相帮助特别重要,因为近两年留学生回国人数增多,北京办事处应需组织了在线的留学生招聘会,邀请了 80 家国内外企业参加。 8 月份还会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两场线下海归学生专场招聘会。我们也有自己的微信群,群里经常会看到校友发布自己公司的招聘信息,就会有校友互投简历。
李昌业,普仕英才管理咨询(猎头)
你在哪里认识职场上的陌生人?
我会在知乎上通过职业信息搜索,比如公司、职位;如果没有公开,我会通过知乎话题、标签、帖子回复等搜索。
你觉得这种方式有效吗?
相对有效,因为知乎还是比较聚焦知识分享的平台,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方式会打扰到他们,毕竟这里不是社交招聘平台;但我一般不太会用,真的找不到人的情况下会用用看,主要是知乎用户资料信息不完整,用户可以写也可以不写,而且真实性和时效性也不是很好。
会约这些人在线下见面吗?
线下见面主要取决于双方对于自己职业成长是否有帮助,如果我提供的机会也是他感兴趣的,我的职位机会他也能胜任,那会线下认识见面 。
曹效聪,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生
你在哪里认识职场上的陌生人?
我会在知乎上答题,回答戏剧/影视/表演类的题目,我收获了接近 3000 个赞,有次我的回答还上了知乎日报,这时候每天都有人加我,一段时间后几乎每天都保持四五个人加我微信。加我的人,考生占了一部分、影视公司、各院校相关专业同学各一部分。
我还参加过“知乎盐 club” 的线下沙龙活动,结果去了发现大家其实互相都“间接认识”, 说明戏剧圈子太小了。
你觉得这种方式有效吗?
因为我的工作包括了教育培训/剧本创作承接, 所以知乎还是帮助了我。比如我那篇上了知乎日报的小说,就是想寻找有兴趣的出版社,于是就有影视公司的朋友加了我。但知乎加到的未必立即就会有工作关系,知乎也不是猎头,但是可以作为发展对象,此外还能认识很多同行 。
师北宸,正阳新媒体 首席内容官
你在哪里认识职场上的陌生人?
去年 5 月我加入了在行,在上面教“如何通过写作打造个人品牌”。我和很多人见面之后成为朋友了,现在很多学员也经常吃饭,互相觉得挺投缘,挺聊得来的。因为写作这个话题还是偏技能的,所以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国企、外企的、创业者、民企的,还有刚毕业的新同学等。
过去 10 个月我一共和 100 个人聊过天(编者按:这个数字在“在行”平台的职场发展领域排名第 11,并不普遍), 挣了 10 万块的零花钱。最开始是 1 小时 100 元,现在是 1 小时 2000 元。 我觉得学员身上有很多可以教给我的东西,人各有所长,我在写作上教给他,但是他可以在其他领域教我,互为师徒。“在行”是相对仪式感的一个见面形式,来见我的学员会带着笔记本,一支笔,还会在见面之前把问题提前发给我,很多时候会记几页的笔记回家,非常正式。
这和一般地在网上认识一个人,就去搭讪有什么区别?
在职场社交里筛选人很重要,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个是钱,第二个是规则,“在行”就设定了一个规则。很多人会有社交的困扰,比如你的朋友或者不那么熟的人想跟你约饭或者咖啡,跟你请教一天。有些人抹不开面子,就会答应去应酬这些人。而来请教你的人,他可能准备得不充分,很多人跟你聊了之后,你也知道他没得到什么,时间花费了,但是没有价值。而“在行”的好处是它一定程度上可以逼你周围的朋友,学会尊重你的时间。我给我的时间设定了一个价格,我也告诉你我能解答什么样的问题,这个规则告诉你我可以帮助到你什么,这个规则就是很好地去筛人的一个方式。
这种方式适合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挺适合创业者群体的,就是你对某一个领域特别陌生,“在行”能一次性解决问题,解决你对一个陌生领域的熟悉和了解,有点像是 101 的基础课程,因为一个小时教不会你怎么写作,你自己可能得尝试写 10 篇、20 篇才有可能学会。
付媛,高级拓展经理,不愿意透露公司名
你在哪里认识职场上的陌生人?
我在微博上看到“我有饭”这个平台,微信上关注后,就去体验了一次,第一次去是去年 4 月份,他们会邀请行业上的大咖参加一个私房饭局,限定 6 个客人,一边吃饭一边社交。我参加过的饭局主持人有化学工程师和建筑设计师,那个设计师还在北京西边潭柘寺有一个自己设计的小院儿。来参加饭局的客人也都来自不同的行业,我遇到过金融圈,投资圈的食客,大学生也遇到过。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公司的高层,创业公司 CEO 等。
认识这些人需要多少成本?
我参加过的饭局,有 99 元的,还有 200/300 元的,稍高一点的可能达到 498 元。
你觉得这样的方式有效吗?
我以前可能只会看看电影,逛逛街,很难接触到新的朋友。所有的朋友都是自己工作圈的人,这种方式让我认识到一些新的朋友,饭局过后,我们还会约着一起去逛菜市场或者花卉市场,一起去“我有饭”的饭局。
胡雯倩,Uber 上海 HR
是否有一些认识职场陌生人的机会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的?
Uber 每个月几乎都有 Happy Hour,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都举办过,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或者说当我们这个城市缺职位的时候,我们会做 H5、海报,但微博微信还是两块最主要的宣传渠道。我们会根据递交上来的材料进行审核,筛选出 50-60 个人参加酒会 。
酒会的形式是什么?
一般会在随性一点的小酒吧举行,大家签到后,Uber 的员工会分享一些公司的现状以及正在招聘的职位,随后我们会把大家分成很多小组,每个小组有 1-2 个 Uber 员工和 10 个左右的候选人,我们会给大家一些主题自由讨论,也有 Q&A 的环节,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会观察他们的表现,和他人的互动,最后我们会和感兴趣的人进行单聊,过了酒会这一关后,候选人会被邀请进入正式的面试阶段。
齐特佳,脉脉产品经理
脉脉是一款和 LinkedIn 相像的中国职业社交和招聘平台,有发现中国市场的什么特点吗?
脉脉最开始做匿名的职场社交和招聘,但发现招聘功能用户的粘性不高,毕竟一个人一年能换几次工作呢?但匿名八卦(编者按:可以吐槽公司,打听公司薪水等)反响很好,但还不完整,因为匿名只是职场的一部分,于是我们推出了实名动态。我们逐渐地发现了社交的价值,于是逐渐增加了社交的比例。中国的职场社交才刚刚开始。
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职业社交场景可能是有效的?
我们设置了两个典型的场景,(一个场景是)我们会按照大家所在的行业和所在的职业方向进行分组,也就说每个人会以更高的概率看到自己这个圈子内的东西、人和内容。大家在同一个圈子内,发实名状态也可以评论回复其他人的状态,来促成一些好友的结交,这是冲着人来的。
另一个场景,就是行业资讯、关注点,大家讨论自己行业所发生的事,跟刚才的互相认识是相对照的,行业资讯是冲着内容来的,大家共同讨论,吐槽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等。
这种方式适合什么样的人?
一类用户是以招聘为主,有明确的找工作的目标。二是他的目标不明确,他需要在社交活动中逐渐去找到合适的人,看到合适的内容。这两种的比例大概是 1 比 5。
常濛 看准网/Boss 直聘策略研究负责人
在 Boss 直聘上认识职场陌生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你不需要在投完简历以后有漫长的等待,在 Boss 上只是需要看到这个职位,就可以自己毛遂自荐上去跟雇主打招呼,把我所有的资料送过去,Boss 是一个以去中间化、直接沟通的形式来做招聘。某种程度上这种方法是把求职者放到甲方的位置,因为有大量的老板是主动发起聊天的。
你自己会在哪里认识职场上的陌生人?
我差不多有十几个微信行业群,最多的是 TMT(科技、媒体、通讯)行业的行业研究群,以及经验交流群是最多的。在 TMT 这样的群里,大家更多地在探讨趋势、风向,甚至一些很干货的实战操作的事。经常有人跑进群说,有没有谁认识哪个公司的人,我们想联络一下合作或者是沟通,最后就会有人给他联系方式。
你觉得这样的方式有效吗?
看情况,我会在群里面待一段时间,来判断这个群的活跃度和聊天人的素质,以及聊天的质量,OK 的话我就继续待,不 OK 我就出去了。
刘欣,满欣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听说你也加入了一个陌生人的职场群,它有什么不同?
我交了 5000 元加入了“共同成长”支付宝群,这个群和微信群看起来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每个群都设定了加入金额以及配有一个管理员。(编者按:这类群通常会设立两个规则,首先你需要交一笔年费,年费随群组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另外,你还需要承诺一年之内在群里分享一次你的经验,不限行业。某种程度上,价格不断变高的机制其实是在鼓励你越早加入越好,但从时间成本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并不是没有道理。)
你觉得这样的方式有效吗?
我觉得有,我进入群后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后群里的十几个人加我为好友,我把这些人拉进另外一个我建立的支付宝群,价格低一些 598 元,我交的 5000 块一下就赚回来了”。
这种机制听起来有些像金字塔传销。你觉得对于认识职场陌生人来说,群的价值在哪里?
我觉得我在群里认识一个对的人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那 5000 块,比如群里有人成了我公司的员工,也有人成为了我的合作伙伴。每天在微信上有很多人申请加我为好友,最初我也会答应到线下见面聊天,但很多人说的话都不落地,都没有具体合作,但在共同成长群里约到线下见面,因为事先知道了对方的擅长之处,交谈时就可以立马落地,比如互推公众号,就是件马上落地,又容易执行的事。
安全不一定是随身带一堆防身工具,这 14 个应用能给你一些帮助丨Hack You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