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莹原创】大山深处

2016-11-10 王莹 丹凤论坛

大山深处


作者丨王莹

原创作品

最近,有机会去县城南面的几个镇。

秋冬之交,寒气逼人。道路蜿蜒曲折,一眼看不到头。远处山峦叠嶂,层林尽染,浓郁的秋色映入眼帘。大山像一副画板,上面涂上了红的、黄的、绿的色彩,引人遐思。冷风吹过,叶子簌簌的飘落。深秋的树叶没有落完,冬天的脚步就悄悄的来了。


岭上坡上,房前屋后,到处都有柿子树。树叶已经凋零,柿子却依旧火红,孤零零地悬在枝头。一些大树被秋风吹得光秃秃的,树干枯萎,只剩下黑褐色的枝桠向天空伸展。榆树已经褪尽了绿色,没有一点生机。山茱萸颗粒饱满,繁星点点,在枝头停留,如红豆大小,等待采摘。油松不惧风霜,端直挺立,还保留着旺盛的绿色。路边的野花迎风绽放,给灰蒙蒙的天带来一抹亮丽的黄。

地无私载,秋收冬藏。农家屋檐下,挂着一行行金灿灿的玉米。既有一年劳作的辛苦,又有收获带来的喜悦。乡间小道上,随处可见晾晒的山茱萸、奔跑的鸡狗、飘动的炊烟。诗人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出现在眼前。在一处空旷的地方,看见一群鹅,后面有一个养殖大棚。听同行的朋友讲,养鹅是为了防范黄鼠狼。黄鼠狼会来吃鸡,鹅又吃黄鼠狼。这个食物链的规律被当地的养殖户掌握,在鸡舍前看到鹅就不足为奇了。

山坡植被茂盛,农家的房屋紧靠着山坡,掩映在树丛中。在距离竹林关8公里的地方,看到“土门公社”,古朴别致的装饰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山坡上有土门公社自留地的宣传字样,这里以无公害的农产品、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而扬名。在寺坪境内,有一处农家乐,叫“山丹鱼村”。这个地界是丹凤和山阳的交界处,听说是山阳人开办的。山坡上有鱼塘可以垂钓,四周扎着竹篱笆。鱼塘里波光闪动,能看到风吹过的影子。

路过一座学校时,我们去了解情况。毛里岗乡随着机构改革已经撤并,这里只剩下两个完全小学。询问后得知,学校里总共有五个教师,三十多个学生,有二十多个因为路途遥远都是住校生。让人欣慰的是,有陕西省营养餐试点工程,为山里的孩子增加营养,增强体质。每周县上有专门的配送车,给学校送去需要的蔬菜和肉类。下课的铃声响起,几个小男孩飞快的跑到操场,手里拿着乒乓球拍,开始对打。他们稍显稚嫩,但是手法却很娴熟。几个小女孩走到操场,看见有陌生人,怯生生的站在原地,脚步停了下来。山里孩子胆小羞涩,但是也保持着那一份纯朴的本色。

走村入户时,在一处沟脑上,有一条窄路,排列着六户人家。等我们走近小路,才发现只有一家大门敞开,其余的都闭门上锁。有的房屋年久失修,土筑的泥墙看起来并不牢固。门上张贴的对联已经被风吹得支离破碎,看不清字迹。门前杂草丛生,寂静荒凉。几个石磨石条随意地堆在路边。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从黑暗的屋里走出来,眼神呆滞,反应迟钝,对询问的事情都是模棱两可、支支吾吾。看着她枯黄的面容,散乱的头发,真不知道她一个人在家里呆了多久,让人心酸悲哀。这种现象在山大沟深的地方,在偏僻边远的村组屡见不鲜,年轻的出去打工,有能力能搬走的都搬了,剩下的都是孤苦无依、寡弱病残的可怜人。

走在路上,还为刚才看到的一幕而感伤,又被一个村委会的热闹所吸引。门外是村委会的牌子,有值班安排。刚巧当天是集体坐班日,不大的房子里人气高涨,声音喧哗。一个村干部模样的人看见我们,赶紧搬来凳子,握手问侯,热情地做了自我介绍。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大声地说,我们今天在进行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呢,要把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人确定下来,再落实包扶措施!”他的语气坚定有力,透出一股信念和乐观。让人仿佛看见,不远的路上,山里群众开心的笑容,仿佛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

在寒冷的冬天,脱贫攻坚工程就像一道冬日暖阳,照亮了大山深处,照亮了人们的心。


作者简介:王莹,1979年生,陕西丹凤人,在行政机关工作,业余时间爱好写作。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分享经历,感悟生活。今年以来在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文章六十余篇。


相关阅读

【原创】冰火两重天

王莹|九月的心事

【王莹原创】牵着你的手,慢慢走

【王莹原创】等待

【王莹原创】往事如烟

【王莹原创】信仰是前行的动力

【王莹原创】学着长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