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培林原创】丹凤一对80后聋哑夫妻的感人爱情故事

2016-12-06 杨培林 丹凤论坛

爱就一个字 我却没说过 一对丹凤80后聋哑夫妻的感人爱情故事

作者丨杨培林

原创作品

这座城市再喧闹,没你,便是空城。

第一次见到阿南和小美,是在丹凤金山公园,我赴喜宴出来,在荷花池边林荫道看见他们。

天下着阵雨,俩人都没披雨衣,小美在前面弯着腰清扫地上的落叶,阿南在后面推着小车,捡拾游客丟弃在草坪中央的塑料袋、矿泉水瓶。雨下大了,俩人肩挨着肩躲在树下避一小会儿雨,等雨小了,又出来接着干活。

刚下过雨, 其他人都在拱桥上、垂柳下悠闲地摆pose拍照,只有他俩前前后后在忙着打扫卫生,似乎根本无暇顾及这难得的雨后美景。

朋友告诉我,那就是阿南和小美,一对80后聋哑夫妻,老家在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乡下,和朋友是乡党,小俩口勤劳、恩爱,现在在县城租房居住,招呼孩子上学,俩人靠打扫卫生、砸核桃打零工补贴家用。

几经周折,终于在周末联系到了阿南的父亲老王,走进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了解到阿南和小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遇见你之前 ,我以为我的人生充满了黑暗。

阿南和小美租住的房子只有十来个平米,里面只摆放着几件常用家具,但收拾得挺干净。

老王给儿子、儿媳介绍过我,阿南欣喜地过来和我握手,小美则忙着倒水沏茶。

眼前的阿南削瘦、精干,小美端庄、温柔。要不是看到他们交流要借助手语,根本看不出来这对精干的年轻小夫妻,竟然生活在另一个安静无声的世界里。

话还得从三十多年起说起。

1983年,阿南出生在丹凤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三个月时,一次高烧,一个诊所的一支庆大霉素,造成了阿南脑前庭听力神经损坏。此后十多年的日子里。阿南的父亲,丹凤县某单位职工老王,为了儿子,不惜债台高筑,跑遍了省城所有医院,最终确诊为医源性神经性耳聋伴听力功能丧失。

没办法治了,多陪伴陪伴孩子,防止出现心理偏差,医生劝老王。

老王瞅着儿子欲哭无泪。儿子除了不会说话,干其它事都特别机灵,村里好多孩子都请他做弹弓、做火枪,这么小就成了残疾人。

1996年,不甘认命的老王。想方设法把阿南送到了商洛地区特教学校,天生聪颖的阿南,在校期间,各方面都表现得特别优秀,多次获得学校奖励。

班上和他同样优秀的还有一个姑娘,她就是小美。这个来自洛南县灵口镇深山里的小姑娘,和阿南同岁,同样是小时候的一次高烧,结果同样是一级听力障碍,九年的同学时光,几乎每次领奖小美都笑微微地站在阿南的身边。

2005年7月,学校举行毕业文艺汇演,阿南、小美的合作排练了一个多月节目,上场珠联璧合的表演,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两颗年轻的心也第一次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毕业后,热心的班主任敬老师为俩人牵了红线,2006年3月,一对相爱的人儿在众人的祝福声中,走上了象征永恒的红地毯。

在阿南单膝跪地默默含情向小美求婚的那一刻,小美、双方父母、在场所有嘉宾都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没有阿南虽然不能亲口说出我爱你这三字。但是,每个人都分明感受到了这份无言的承诺。

2007年,老天给这对患难与共的小夫妻送来了特别的恩赐,他们的儿子降生了。

有你、有我、有温暖的家,一切就足够了。

小宝贝的到来,让一家生活陷入更加艰辛的地步,全家花销主要靠老王一个人工资维持,加之老王老婆没有工作,患有心脏病,需要长年服药,因此一家日子过得非常紧巴。

因为考虑到要教孩子学说话的实际情况,孙子从小到大,大多数时候,都是老王两口子带着。

因为听力方面原因,阿南和小美与人交流只能靠打手势,用手机写短信,多次找工作都被拒之门外。

一家人花销大,为了增加收入,小俩口不得回到老家,种了玉米、洋芋、蔬菜,每隔一段时间,就大袋小袋地抗着,乘公交车到县城,让妈妈帮忙摆摊卖了换回零花钱。即便是这样,一家人日子还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除了保证家里生活正常支出外,每个人都不敢乱花一分钱。

老王说,他们家很穷,但是一家人互敬互爱相敬如宾。尤其是小美,心特别细腻,每次吃饭前都要和阿南一起端碗,阿南没回来,她就一次又一次到门外去看。家里每个人的属相,谁那一天过生日她记得清清楚楚,到时候,不用别人提醒,她就东拼西凑做一桌好吃的,全家一起庆祝。

说话的当儿,他们的儿子跑进来,扑进奶奶的怀里,亲昵地搂着奶奶的脖子。问过,孩子9岁了,在县城上四年级,学习自觉性强,不用大人操心。

小美起身一遍又一遍地给我续茶,阿南坐在一边,左手搓着右手,腆腆地冲我微笑,那是一种特别质朴特别善良的微笑。当我把釆访稿递给他俩看时,他们头挨着头看着,一边看一边笑,不时抬起头冲我竖大拇指、比划着爱心手势。老王“翻译”给我说,他们俩这是在夸我写得好。

多么纯真可怜的人啊!你们那里知道,其实真正打动你们的,不是我的文字,而是你们这份来之不易,相濡以沫、纯真无暇的爱情。

亲爱的,不用怕,就算春天也会有落叶。

老王告诉我,他今年刚刚退休,每天负责接送孙子上学,政府部门政策很好,对阿南和小美有补助。但对这个靠残疾补助过日子的家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自己身体每况愈下,要是真的有一天,他不在了,他真的不敢想像,这个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明白老王的忧虑,在这个处处需要花钱的社会里,爱情即使再怎么美,毕竟不能当饭吃。

考虑到孩子自尊心和阿美的实际情况,从幼儿园起,学校开家长会什么的,都是他和老伴代替参加,每次他拉着孙子前脚出门,小美都在家门囗偷偷地抹眼泪。

老王告诉我,自己以前也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在阿南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领导、同事、朋友帮助过他,他却无力回报。但所有人的好,他都记在心里,阿南、小美全家都记在心里,让我代替他说一声,谢谢大家!好人一生平安!

采访结束,阿南、小美、老王一直把我送出家门走了一百多米,看着这个特殊的家庭,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帮助他们。

回到家后,想了想,我用手机给老王发了一条短信,希望能鼓舞到他们一家: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

这句话挺励志,但是同样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如果有一天,这个家的顶梁柱老王不在了,阿南、小美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仅靠一点补助,他们的孩子,他们一家三口,真的会苦好多年。

我不是记者,只是一名业余撰稿人,自知影响力有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能动员更多的媒体力量、社会力量去关注、帮助他们一家走出困境,最好在丹凤本地找到适合他们的谋生之路。不仅仅是当下,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里,我们仍然还能记得,还能关注这对相依为命的80后聋哑夫妻;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加快,婚姻家庭关系越来越不稳定的年代里,看到阿南和小美的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浓浓的爱意,善待婚姻,信守爱的承诺,相知相伴走过一生。

任岁月老去,让我们依然记得我们当初爱的誓言。

撰稿人:杨培林  微信号:kaixinlinge

二0一六年十二月三日于陕西丹凤

  

【采访后记】满含热泪写完这篇稿件,为这对80后小夫妻的真诚和真爱所打动,我不知道稿子能不能传播出去,能不能帮到他们,帮助阿南和小美在丹凤本地实现创业或就业,给这个困苦的家庭带来希望。

为了最大限度不去打扰他们,文中阿南、小美均为化名。丹凤当地如有认识他们的朋友,无论在什么地方遇见了,切记不要贸然上前围观、搭话、指点、议论,拍照,请给予他们人格上的尊重,大家默默地关注其实就是最好的祝福。

作者电话:13992495833   仅供文章真实性核对联系使用。

如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有意帮助阿南和小美一家,请直接与阿南父亲本人联系。

老王联系电话:18049146577

特别提示:如有联系,请务必注意核对身份信息,避免受骗!

一并致谢!


相关阅读

56年前,丹凤,超越亲情的承诺!

【杨培林原创】我欠老乡二斤糖 (小小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