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闻丨有声与无声之间 ——陈梦家先生诞辰108周年纪念会

4月14日,中华书局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了陈梦家先生纪念座谈会。中华书局推出“陈梦家著作集”新书三种:《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订补本)》《中国铜器综述》及其英文稿General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作为陈先生诞辰108周年的献礼。


陈梦家(1947年)


1

诗歌与兴趣


座谈会上,与陈梦家先生有过接触的王世民、杨泓、赵珩三位先生分享了与陈先生交往的点滴往事。


王世民先生提到陈梦家见多识广,踌躇满志,观察敏锐,且对后辈关怀备至。


杨泓先生提到去陈先生家看他的明清家具收藏,与陈先生谈论戏曲、诗歌等,曾请教《雁子》一诗结尾处之心境,陈先生为他一一解析。


赵珩先生则回忆起小时候因为和陈先生住得近,陈先生经常来家里聊天,还一同去看地方戏等种种往事。


大家都提到陈先生兴趣极广,短短五十五年的生命,在诗歌、甲骨、青铜器、考古学、年代学、度量衡、古文字学、明清家具、地方戏曲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惊人的才华。


《梦家诗集》


作为新月派后期的著名诗人,陈先生曾写下“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一朵野花》)、“没有忧愁,也没有欢欣;我总是古旧,总是清新”(《铁马的歌》)等美丽隽永的诗句。


陈梦家先生的侄女赵晖女士提到自己非常喜欢姑父陈梦家的诗歌,并回忆姑妈赵萝蕤的话说:“与西方诗人相比,梦家用感情写诗,纯然的感情流露,品读他的诗,一如他的人。


陈梦家、赵萝蕤与父母合影


后来陈先生转入学术领域,研究甲骨、青铜器、考古学、古文字学等,留下了多本重要著作,这是学术界所熟知的。用赵珩先生的话来说:“在三十年代末,陈先生突然转向,中国文学史的诗坛上少了一位诗人,但是中国考古学界升起了一颗新星。


除此之外,陈先生还热衷于收藏古典家具,是一位优秀的收藏家。


王世襄先生受陈先生影响很大,他的《明式家具珍赏》扉页即题写“谨以此册纪念陈梦家先生”。


上海博物馆徐汝聪女士、湖州博物馆刘荣华女士分别展示了两馆入藏的陈先生生前所收明清家具。


徐汝聪指出,陈梦家在收藏中带有独特的研究、品味和情趣。作为一位考古学家,他的收藏是广泛和有灵感的;作为文物学家,他的收藏是科学和标准的;作为诗人,他的收藏是漂亮而富有诗意的。


刘荣华则提到,陈梦家的家具收藏反映了他所欣赏的中和、中庸的审美论。


陈梦家先生


陈先生对地方戏曲也颇有兴趣,据与陈先生有过接触的王世民、杨泓、赵珩等先生回忆,陈先生很爱戏曲,经常去吉祥戏院看戏,且不论剧种,对各种地方戏曲都颇为爱好,还撰写了大量的戏曲评论文章,并曾经出资支持邯郸的豫剧团。


陈梦家先生学识之渊博、兴趣之广泛对当今学者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赵珩先生指出,陈先生在多个领域都有涉猎,由于文化是互通的,这对做任何学问都有益。而我们今天有很多学者,其学术水平可能超越了前人,但都很专,其学术面相对来说较窄,这是我们教育中的很现实的问题。陈先生正是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



2

格局与视野


除了兴趣广泛,陈梦家先生的学术研究中也体现了广大的格局和视野。


朱凤瀚、苏荣誉、孙庆伟、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王睿、董珊、韩巍、雷勇等专家和学者都围绕陈先生的学术成就、研究体系、研究特点、学术格局等发表了讲话。


朱凤瀚教授指出,陈先生的著作涉及领域虽不同,但每部著作都有自己的研究体系,体现了一种覆盖学术专题的系统的学术格局。所谓学术格局,即研究某一领域具体学术问题时,尽可能对其牵涉到的历史背景、学科理论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做整体思维,对于相关联的其他领域的研究状况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有体系性的研究架构。这点是年轻学者尤其应该注意的。


董珊教授认为陈梦家先生有传统的学术背景,又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其《殷虚卜辞综述》在前人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的研究方法,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研究水准,还能笼罩后来的研究全局,可以作为出土文献整理的学术范式。陈先生的《西周铜器断代》上部做断代和释文,下部做横向专题研究,实际上是西周青铜器综论性质的著作。


《殷虚卜辞综述》


韩巍教授也提到陈先生的大局观念,这跟他眼界宽广有关系,陈先生对任何一个学术领域,都要首先搭建一个大的框架,梳理所有的基本材料,列出目前能看到相关著作,如此,这个领域现在研究到什么程度,将来发展方向在哪里,就一目了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陈先生在做学术研究时有设计师的观念。


孙庆伟教授提出,陈梦家先生学术研究的鲜明特点在于其系统性,《殷虚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迄今仍是研究甲骨文和西周铜器的必读经典。另一方面,陈梦家先生学术研究的倾向性体现了“学有天性”的特点。正因其治学方法与传统的古器物研究完全不同,陈梦家先生成为器物研究从传统到现代方向上升的开拓者,也启发后辈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时从个人特点出发。


《西周铜器断代》


苏荣誉研究员以“陈梦家先生中国青铜器的技术观”为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叶慈、高本汉、郭沫若、梅原末治、郭宝钧、容庚、李济、唐兰、罗越等学者都对陈梦家先生的青铜器研究有所启发。其中,郭沫若先生对于陈先生的影响最大,影响了陈先生研究的整体格局和追求。陈先生的青铜技术知识主要来自阅读,主要包括叶慈、近重澄真、道野鹤松、梅原末治、小松茂、郭宝钧、王献唐等人的著作。可见陈先生学术中融汇中西的特点。


苏荣誉研究员还认为,陈先生对于青铜铸造的看法是准确和富有远见的,若陈先生后来得以继续青铜器研究,中国青铜器研究必有更大突破,局面必早有改观。


朱凤瀚教授指出,陈先生的著作具有宏大的视角,而且有当代西方学者研究的思路,这和他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美欧的学术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是在新旧学问相遇的时候有代表性的学者。


3

芝加哥大学之“陈梦家日”


此次中华书局出版的《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和《中国铜器综述》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陈先生在美国进行青铜器调查与研究的成果。


朱凤瀚教授提到,从1947年《中国铜器综述》的目录即可看出,其明显与此前以及他同时期研究者不同。其论青铜器已经不止于记录出土地和铭文,而是把视野扩展到考古发掘、地域分布,从而把中国青铜器研究更深刻地纳入了考古学研究范围中,同时把青铜器和历史学研究相联系。其中某些观点虽有其局限性,但从将青铜器研究纳入现代体系的角度看,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在研究格局、学术体系方面,陈先生有很大的推动。


芝加哥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潘思婷(Elinor Plearstein)女士进一步介绍了陈梦家先生在美国期间的学术活动。陈先生于1944年12月至1947年9月在美国写作了《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和《中国铜器综述》,接触了一百余位相关人员以丰富和完善相关资料。


1945年,陈先生到达芝加哥大学,计划进行为期九个月的教学活动和个人研究。陈先生的美国之行是太平洋两岸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费正清、梅贻琦、金岳霖等人的努力下,陈先生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前往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陈先生积极授课,并参与在职教授的讨论,进行中国艺术研究,翻译了一些中国青铜器的铭文并进行注释。


在此期间,陈先生结识了许多美国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他从不同学科视角看待自己的研究课题提供很大帮助。陈先生与艺术史学家巴赫霍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者也影响了他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进行青铜器研究。


除了广泛参观博物馆,陈先生还结识了卢芹斋,后者成为他收集青铜器资料最得力的助手。卢芹斋为陈先生提供了一批活跃在美国的艺术家和收藏家名单,并协助他拍摄了青铜器的照片和拓片,提供了数百张青铜器照片。


陈先生于1945年至1946年期间在美国进行了三次收集青铜器资料的旅行,回国前仍从芝加哥前往欧洲继续造访各大艺术博物馆和知名收藏家。


在此之后,陈先生前去夏威夷和洛杉矶,这一阶段收集的材料在其英文手稿中没有体现而在中文著作中进行了补充,体现了陈先生著作的不断完善与丰富。


《中国铜器综述》的译者之一王睿研究员认为,《中国铜器综述》一书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其中考古学、类型学的研究,其精妙程度可以和梅原末治的研究相提并列。


王世民先生指出,陈先生在研究方法上接受现代考古学理念,较早根据大量资料进行文史类型学分析,做出了青铜器研究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发展,更加注重多方面关联进行详细对比,力求对相关资料清理得比较彻底,并且关注同时期出土的陶器等等。这些特点在《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和《中国铜器综述》中,都有突出的体现。


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的夏含夷教授宣读了来自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一份决议:


为纪念陈梦家先生赴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工作75周年,并庆祝陈先生著作《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和《中国铜器综述》出版,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特将2019年4月14日定为“陈梦家日”。


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关于将2019年4月14日定为“陈梦家日”的文件


4

“八小时之外”


陈梦家先生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固然是因为他有极强的天分,然而也离不开他的勤奋与努力。


王世民先生回忆陈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对考古所的年轻人说:“从事学术研究不是八小时工作制,每天除掉吃饭睡觉,应该全部精力投入。晚上你到戏院去看戏,散戏以后回到家,至少还可以工作两个小时,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地努力。”陈先生自己正是这样做的。


陈梦家学士照


王世民先生还回忆道:“梦家先生无论研究甲骨文、铜器、汉代简牍以及其他方面都融会贯通,自成体系,取得了高水平的学术成就。我觉得梦家先生论著的突出特点是旁征博引,逻辑严谨,他往往用稿子把一个问题有关资料抄写,放在那儿,过了几年又拿起来再写一写,经过几年的积累才拿出去。当然梦家先生也不免会有个别疏漏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前人的水平,这跟他勤奋的治学精神和妥善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他有计划地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逐步深入扩大。他做的都是全面性的综合研究,涉及到哪个领域就对哪个领域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5

从“待刊”变“遗稿”


关于陈梦家先生著作的出版,王世民先生回忆道:“1979年3月在考古所重新成立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上,根据夏鼐所长提议,决定恢复陈梦家筹划多年的编撰工作,组织整理陈梦家学术著作,统一交给中华书局出版。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当时都由我主要负责,直到现在正好四十年了。


王世民先生翻看《中国铜器综述》


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先生就中华书局“陈梦家著作集”以及本次推出的新书情况发表了讲话。他指出,中华书局一直以来致力于二十世纪学术名家著作出版,“陈梦家著作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早年书局即单行出版过陈先生的《殷虚卜辞综述》《汉简缀述》《尚书通论》《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等著作。


顾青总编辑发言


2004年确立了“陈梦家著作集”的出版计划,当年出版了当代青铜器研究领域非常有分量的《西周铜器断代》,又陆续将之前的《殷虚卜辞综述》等单行本纳入著作集重新出版。


2006年出版了《中国文字学》《梦甲室存文》与《梦家诗集》三种,作为陈先生诞辰95周年诞辰的纪念。


《中国文字学》(修订本)


《梦甲室存文》


2016年,整理出版了《陈梦家学术论文集》,作为陈先生105周年诞辰的献礼。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


2017年,又出版了《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一集和第二集。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


陈梦家先生在美国期间,以一人之力调查中国铜器后,留下了英文稿,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铜器综述》,第二部分为图录(即《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



出版的过程非常坎坷:陈先生在芝加哥大学留下了英文打字稿和图片,原计划是在美国出版,但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下来,留在美国的书稿后来也不知所踪。


英文稿首页


陈先生带了副本回国,准备在国内出版,结果因错划为“右派”被搁置,由于图录部分非常重要,在196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书名被更改为《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著者姓名也被隐去。1966年陈先生不幸辞世,待刊的著作,竟然变成了“遗稿”。




《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订补本)》(全三册)


与图录对应的《中国铜器综述》——也在淹没七十二年后,直到今天才正式面世。


《中国铜器综述》


其实是在2004年,中华书局与社科院考古所商定了出版计划,图录采用考古所收藏的陈先生捐赠铜器原照片和拓本,由王世民先生主持订补工作,并恢复原名——《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中国铜器综述》则由王世民先生约请王睿、曹菁菁、田天、孙莹莹四位进行翻译。翻译工作颇为不易,直至2015年才交稿。


《中国铜器综述》的译者王睿研究员、曹菁菁研究员、田天教授分别就翻译的过程和体会进行了讲述。王睿研究员表示,翻译过程十分艰辛,历时十余年。翻译和编辑团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增补了大量的图片、按语,多次校对、勘误。


为了更好地保存陈梦家先生的学术成果,此次不仅出版中译本,也将英文原版一并出版。


General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


中华书局对陈梦家先生著作的收集、整理与出版工作还在继续,今后还将陆续推出《北欧所藏中国铜器集录》《陈梦家诗文补编》等。


6

“想见其人而不得”


座谈会最后,李零教授作总结发言。李零教授感叹“余生也晚”,想见陈梦家先生其人而不得,只能通过阅读陈梦家先生的著作来缅怀其人。李零教授认为,陈梦家先生作为古文字研究的第三代学者,作出了十分杰出的学术贡献。陈先生在治学方面具有博通的特点,从甲骨到汉简,所有古文字的门类几乎都有所涉及,并且在每一个方面都有非常有体系的研究。


李零教授认为,陈梦家先生由诗人到学者的转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表示,诗人需要许多可贵的品质,比如真诚的热爱和兴趣,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我国的老一代古文字学家中,郭沫若先生原本是文学家,王国维先生最先也对文学感兴趣。类似的,陈梦家先生也是从文学转向考古学。他作为诗人的想象力对于他的考古研究很有帮助,他的热爱也驱动着他不辞辛劳地进行研究,将考古视为生命、生活中的一部分。


李零教授还谈到如何认识陈梦家先生学术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他表示,后人给陈梦家先生的著作找错无伤大雅,可以促进学术不断进步。陈梦家先生从事学术研究时往往饱含热情,突然对某一个题目感兴趣时便说干就干,说学就学,集中地阅读相关材料,十分投入。但陈梦家先生并不是做事十步九回头的人,不会反复地检讨自己是否在论证中犯了错误。换句话说,陈梦家先生并不追求完美,在研究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李零教授表示,陈梦家先生的治学的精神,尤其是他像热爱诗歌一样热爱学术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李零先生感慨,陈梦家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命运相似,二人都热爱文学,均在五十多岁时离世,让人不胜惋惜。最后,李零教授用一句话来概括陈梦家先生的治学特点:“他是知道大道理是管着小道理的。

 

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但我们可以收集、整理、出版其著作,作为无声的纪念。

 

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梦家著作


附  录


本次纪念座谈会由中华书局学术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主持,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陈梦家先生亲属赵晖、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汝聪、湖州博物馆副馆长刘荣华、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芝加哥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潘思婷(Elinor Plearstein)、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凤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董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韩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雷勇、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曹菁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田天、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副教授苏晓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中华书局编辑李碧玉先后发言。最后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李零总结。


与会人员合影


信息来源:中华书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