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葛亮:《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
《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
作者:葛亮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定价:58.00元
ISBN:978-7-5479-2884-4
作者简介
葛亮,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与青铜器等古代器物的研究工作,编著有《复旦大学藏甲骨集》等。
目 录
一、说“古”“今”:汉字的性质 /001
二、说“音”“意”:汉字的构形 /013
三、说“书”“册”:古汉字的载体 /026
四、说“篆”“隶”:古汉字的书体 /042
五、说数字
——基础汉字之一 /059
六、说干支
——基础汉字之二 /089
七、 说“爱”“忧”
——客观看待汉字演变 /128
八、 说“安”“家”
——分析汉字应重视早期字形 /143
九、说“邦”“国”
——解读古书应重视出土资料 /156
十、说“保”“育”
——字形提示本义的功能 /169
十一、说“凤”“朋”
——勿以假借为引申 /179
十二、说“美”“好”
——正确理解会意字 /194
十三、说“世”“易”
——字形的截取与省变 /206
十四、说“乌”“于”
——释字中的综合考量 /217
十五、说“无”“亡”
——一词借用多字现象 /232
十六、说“夏”“雅”
——文字证史的局限性 /246
十七、说“月”“肉”
——一形对应多字现象 /261
十八、说“朝”“暮”
——汉字构形的有理与无理 /278
十九、说“中”“外”
——文字与文物的互证 /289
二十、说“卒”“终”
——错综复杂的字词关系 /304
例字索引
前 言
这是一本写给文史爱好者、书法研习者、语文教师和学生朋友们的古汉字通识读本,旨在揭示关于汉字的“常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汉字源流的正确方法,介绍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以及相关研究取得的新知。
近几十年来,地下埋藏的各类古汉字资料喷涌而出,其数量已远超前两千年所得的总和。与之相应,专业研究者对于汉字体系、汉字个体的认识多已发生巨变。但是,要把相关新成果、新观念推出小圈子,推向社会,仍是饱学者不为、初学者不能为的难事。本书愿就此作一尝试,立足可信,兼顾可爱,为具备基本语文知识的读者讲一些关于汉字的“所以然”。
全书分三个部分:前四章为通论,介绍“再发现”汉字所需确立的基本观念,以及作者对汉字性质、构形、载体及书体的理解;第五、六两章以识读古汉字的两把“钥匙”——数字和干支——为例,浅析常用字的构形与运用;第七至二十章,每章精讲两个汉字的源流,并以之为例,分析某些文字现象、演变规律,或一般认识中存在的误区。
本书的读法并无一定,各位尽可以从感兴趣的例字入手(可利用书末“例字索引”),而不必拘泥于篇章顺序。前四章或许有些“烧脑”,先略过也无妨。本书重在“新”,不在“全”和“深”,如欲了解更多文字学知识,可参看各章所附“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本书各章曾以《古字新识》为题,连载于《书与画》杂志2020年第1期至2021年第12期,此次结集又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其中许多观点或例证已有变化,将来也很可能因为新发现而被推翻。这恰恰说明古汉字研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它既是有答案的学问,又是常常“打脸”的学问。
古代语言文字是既已存在的历史事物,它们的形音义只有一个“真相”。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土,每当“公布答案”的时刻到来,似是而非的“常识”很快就会被新知取代。因此,本书如能“速朽”,将是作者十分乐见之事。
也祝各位读者乐在其中!
左右滑动查看例字索引
专家推荐
古文字学界与书法篆刻界,原本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老一辈书法家、篆刻家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老一辈古文字学者,也有不少同时以书法闻名。《汉字再发现》每篇讲一个文字学的基本概念,或认识古文字的方法,或常见的误区。既可以成为文史爱好者、书法研习者的文字学读本,也可以作为通识教育或大学书法教育的课堂读物,其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刘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古文字学既可以为书法篆刻甚至鉴藏设计等领域提供视觉资源,亦可为其提供理论指导,避免书写创作对有限的典范过度依赖,甚至师心自用而形成的书写错误导致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在大众普及层面,让古文字不再如“天书”般令人望而生畏,既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爱护,更能唤起大众对古文字学科的兴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汉字再发现》一书的立意明确,是不可多得的古文字普及类读物。
——刘绍刚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
内页预览
感谢葛亮先生惠赐书讯并授权发布!
部分信息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微刊小编:懋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