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書丨《吴榮曾先生九十華誕頌壽論文集》

《吴榮曾先生九十華誕頌壽論文集》


出版信息


編者: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定價:380元

ISBN:978-7-101-15585-3


吴榮曾先生近照


編集說明


每年的9月,除了教師節和中秋節,我們還會記住一個特别的日子,農曆八月十六日,2018年的這一天,我們尊敬的老師吴榮曾先生迎來九十大壽。


爲祝賀先生的九十大壽,吴先生的弟子門生,北大歷史學系和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的晚輩同仁,依照近年來的學界傳統,決定編集一部先生九十華誕的紀念論文集,以此向吴榮曾先生的淵博學養、道德文章致敬。


吴先生當年爲自己的恩師張政烺先生主持編集的八十慶壽論文集,取《孟子》“盡心”一典爲名,以表達弟子同仁誠心盡力、以文爲賀的心意,而且吴先生肯定了爲有貢獻的前輩學者祝壽而出論文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如今以一部論文集爲先生九十壽,其實也是在師承先生的“盡心”之意。而在我們看來,吴榮曾先生的學術人生,足可以讓學界友朋後學以同樣的方式慶壽紀念。


吴榮曾先生,1928年生於江蘇蘇州,1950年入北京大學史學系,師從北大諸名師,敏而好學,得以在中國古史和考古學領域顯才學、窺堂奥,畢業後以優異成績留校,持續貢獻於中國古史教學科研,成果斐然。除專精之學外,爲人們所熟知的,是主筆擔綱了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先秦史部分的撰寫,這一教材北大延用至今,並在社會上影響深遠。先生1960年支援内蒙古大學建校、1976年調任《歷史研究》雜誌社工作,依舊筆耕不輟,持續古史研究。1983年,吴先生調回北大歷史學系,此後以教授、博士生導師身份,在北大歷史學系常年開設中國通史之先秦兩漢魏晋南北朝史、先秦史專題、先秦史籍舉要、先秦官制史、中國古代錢幣等課程。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北大學子得以有幸親聆先生教誨,領略先生廣博學識。先生以北京市優秀教師、“最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國家教學奬等榮譽,爲長達半個世紀的教學育人生涯圓滿作結。榮退後,吴榮曾先生仍對求教的後學晚輩來者不拒,有問必答,而且不顧年事漸高,不時舉辦講座報告,並在網絡上開講春秋戰國史等系列課程。先生曾説,身爲教書匠,一生别無所長,一心只在學術。先生對於他所堅守的學術事業,以及教書育人的敬業心,確是用一生來踐行的。


吴榮曾先生學問精深廣博,尤其在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成績卓著。和吴先生請教治學之道,先生向來言必稱先賢師長,以爲前輩學者高山仰止,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承前啓後的工作。這當然是先生的謙遜低調,也更讓我們肅然起敬。聽吴先生講課,傳道受業解惑,顯名師風範;與吴先生交往,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謙和寬厚,坦蕩誠懇,如古之君子;讀吴先生文章,其文質,其事核,學養厚,識見明,是大家底藴。吴先生每每與學生説起,做我們這種古史的學問,除了要用功讀書,打牢根基,養成嚴謹扎實的學風,把具體問題研究深入;還要注意大處著眼,想大問題抓重點難點題目,這樣才能小中見大,才能爲推進學術發展做更大的貢獻。先生還會時時提醒我們,中國上古史研究涉及的學問極廣,文獻要結合考古,中國要對比世界,舉凡經濟文化、政治軍事,文字訓詁、民族民俗等等,都要有意識做專門學習,都要力争爲我所用。吴先生治學專精的背後,其實正是此種融匯貫通之學。本書收録了吴榮曾先生的一篇治學專訪和一篇談治學的專文,從中正可領略其精深以及背後的博大。先生之論著,上下先秦兩漢魏晋等數千年歷史,探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專門課題,涉及歷史考古等不同學科,而於每一問題的研究考證,理據分明,扎實可信,多有發明創獲,每成不刊之論。


吴榮曾先生的治學成就,爲國内外學術同行所公認。吴先生的做人態度,淡泊而有所守,景仰者衆。本書收録的幾篇涉及吴先生道德文章的文字,正可一窺吴先生的學養識見、風骨風采。而此次發起的慶壽徵稿,儘管限於同行同事很小的範圍,僅以友朋門生爲主,但響應之熱烈誠懇,還是出乎我們的預料,聞訊而主動貢獻文章的學者,更不在少數,使得我們的慶壽紀念文集,不但很快達成預期篇幅,而且後來超出預期規模。我們知道,所有文章的作者,都是爲了來藉此表達一份對吴榮曾先生的學術致敬,和最誠摯的祝福。


特别讓我們感動的是裘錫圭先生。裘先生身患眼疾,久已無法正常讀書寫作,但聽聞老友九十大壽,以耄耋之年,仍堅持在夫人董岩女士和助手劉嬌協助下,精心寫成數萬字宏文,其中艱辛,可想而知。不僅如此,文集書名裘先生本欲親題,但因眼疾,多次嘗試仍無法完成,最終裘先生特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秦漢文字的石繼承先生集秦漢簡古隸而成,在此誠致感謝。而吴先生的摯友周清澍先生,更是在第一時間爲吴先生送上祝壽文章。此外,要感謝的人還很多,在此一併謝謝大家。


最後要就徵文到出版歷時長久向吴先生和大家致以歉意。


祝吴榮曾先生健康長壽。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



2019年吴先生九十慶壽會合影


目録


吴榮曾先生九十華誕頌壽論文集編集說明 / 1


吴榮曾:我和先秦史及秦漢史 / 1

吴榮曾先生訪談 / 10


周清澍:恭賀吴榮曾師兄九十大壽 / 44

宋德金:我印象中的吴先生 / 52

臧振:魯殿靈光,史家風範——從吴榮曾先生的來信想到的 / 55

裘錫圭:從古漢語中“善”的用法談到《老子》中的“善” / 68

蔡鋒:夏商手工業者的身份與地位 / 169

楊博:喀左銅器群禮器器用與殷周族群文化興替 / 179

杜勇:漆即豳都考 / 186

何景成:西周銅器銘文“毋望”含義説解 / 192

董珊:秦武公銅器銘文的新發現 / 202

[韓]李裕杓:温銅銘札——所謂“仲催父鼎”的器主辨析 / 213

朱鳳瀚:棗莊徐樓春秋墓分析 / 218

葛志毅: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考論——論墨子的勤儉苦行精神 / 239

邢義田:山東鄒城南落陵村畫像的故事——“豫讓刺趙襄子”或“秦王謀殺燕太子”?/ 258

吴良寶:讀幣札記(二) / 268

黄錫全:圜錢“衛”試析 / 275

閻步克“遵者”名義小考——《鄉飲酒禮上的遵與僎》補論 / 283

陳恩林:《周易》是中國古代内容充實,理論體系完備的哲學著作 / 290

晁福林:《禮記·禮運》篇“殽地”解——附論“地”觀念的起源 / 303

彭林:周代的人文覺醒與天文探索 / 315

衛崇文:先秦伐鼓救日考——日食救助方式中非理性因素研究 / 326

楊振紅:《嶽麓秦簡(伍)》001—008簡補釋 / 336

沈剛:也談秦簡所見縣屬守吏 / 344

張春龍:沅陵侯國志 / 366

郝本性:廣州南越國宫苑遺址出土木簡釋文十則 / 373

鄒水傑:“蕭何爲主吏”考 / 378

王子今:論樓蘭“當空道” / 392

汪桂海:漢武帝“立樂府”新解 / 405

孫家洲:《肩水金關漢簡》所見漢武帝“茂陵邑”探微 / 419

劉釗:肩水塞漢簡研讀劄記二則 / 429

蔡萬進:天長紀莊木牘所見榬姓考 / 442

岳慶平:漢代“賦額”試探 / 453

劉樂賢:居延漢簡《彭與子侯書》校釋 / 472

李均明: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陰微”解 / 483

孫聞博:璽書考——兼論漢代詔書的若干問題 / 488

黄樸民:王充“崇漢頌聖”文化情結平議 / 516

張積:論漢代的法律教育 / 524

馬怡:簡牘時代的書寫——以漢晋視覺資料爲中心的考察 / 538

[韓]具聖姬:漢代的靈魂觀與死後世界觀 / 563

曹永年:《晋書·北狄匈奴傳》兩漢記事辨誤 / 572

羅新:統萬城與統萬突 / 579

陳蘇鎮:北魏、北齊的門下省 / 585

李志生:唐虢國夫人衣食住行研究 / 589

舒大剛:道德仁義禮:“蜀學”核心價值觀 / 616

何晋:試論宋以來史注中評點之風的興起與發展 / 629

宋德金:金代買地券述略 / 635

徐凱:滿洲旗人家族的權力傳承、地位與利益——以八旗文武官員“兼佐領”爲視角 / 650

孟繁之:納蘭性德之詩學思想與詩作——讀詩札記之一 / 673

周清澍:回憶王承祒 / 691

韓巍:學術史上的失蹤者——王承祒先生對古史研究的貢獻 / 697

李零:波斯統一度量衡與中國之比較研究 / 714

張榮强:中國古代的虚歲與周歲 / 725

張帆:中國帝制時代“君主專制”問題片論 / 733

李孝聰:東亞農牧交錯帶的城址與環境——基於田野考察之歷史地理思考 / 739

王健:論我國古代運河在統一國家疆域形成與發展中的歷史作用 / 766

馬清源:佛教大藏經的整理與數據庫建設——以明《永樂南藏》爲例 / 787


感謝中華書局惠賜書訊並授權發布!

微刊小編:老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