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教育

学闻丨砥砺深耕 笃行致远——“读马王堆医书札记”讲座纪要

砥砺深耕 笃行致远

——读马王堆医书札记


1973年底至1974年初,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和竹木简牍。其中,医学方技的古书有十四种及别本一种。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等在文本释读注释方面,作了深广的研究。然而,出土文献的整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利用近年来出土、公布的新材料,可对旧材料进行残片拼缀、缺文补释、字词训释等。6月24日晚,《中医药文化》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先秦秦汉医药文献与文物综合研究”团队、教育部新文科改革与实践团队、中医古籍阅读科教融合团队、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试打破学科壁垒,特邀上海中医药大学丁媛老师主讲“读马王堆医书札记”,本次研读活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袁开惠老师主持,复旦大学周波老师点评。

主讲环节


补释缺文 考证病名


丁媛老师讲座分为两部分:其一,通过与张家山汉简《彻谷食气》对读,补释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缺文;其二,考释《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疑难病名。


一、试补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中的缺文。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去谷食气》(帛书整理小组原拟名为“却谷食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合抄在一幅帛上,内容多有缺文。新近公布的张家山汉简《彻谷食气》与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后半部分内容极为接近,前者文字保留更完整,可以补释后者的缺文,并为帛书残片的拼缀提供线索。


(一)简本《彻谷食气·择气》简83—88载有五种不可食之气,与帛本第4—5行内容相近,故可依简文,发现原先残片的补缀位置和所补缺文皆有误。


《去谷食气》有一帛书残片,存三行六字,第一行仅存“彳”旁,第二行存“者入骨”三字,第三行存“者苑”二字。帛书整理小组将此残片补缀在帛书第3—5行最末。通过与简本对读,发现“者苑”二字当补缀在第4行最末。

又,根据周波、卢林鑫《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导引图〉拼缀及相关文字补说》、郑健飞《马王堆帛书缀合研究》找到的两块帛书残片,对帛书释文作了修改。

参考周波、卢林鑫《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导引图〉拼缀及相关文字补说》一文,认为“阴”字前应补“凌”字,帛本第3行末尾和第4行开头的释文作“【凌】阴者,入骨【□□□黑】四塞,清风折首者也”。简本作:“凌阴者,黑四、寒,清风折首者也。”帛本“塞”字,简本作“寒”,疑作“塞”是。马继兴指出“四塞”一词在传世古籍中多指雾气而言,并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旁魄四塞,云尃雾散”,以及《太平御览》引《汉书》《晋书》“黄雾四塞”。其说可从。“黑四塞”,当指黑气充斥四周。“清风”之“清”,似当读为“凊”,指寒冷。“清风”,指寒冷之气。


帛本“【汤风者】,□风也,热而中人者也”,简本则作“汤风者,风而热中人者也”。帛本“风也”字前有一残字作“”,与马王堆《房内记》第43行“”,以及马王堆《十问》简30“”的右下部相似。又,《择气》简63:“汤风者,在夏畫〈晝〉,风而温如汤。”因此,帛本“【汤风者】,□风也”,或可补释为“【汤风者,温】风也”。“温风”,指温热之气,与上文“清风”(寒冷之气)正好相对。


帛本“苑气”,简本作“菀气”。“日失(昳)”,指太阳偏西。“苑气”或“菀气”似乎与太阳相关,是太阳偏西之后,自然界中的一种不可食之气。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人体正气与自然界阳气同步消长,致病的邪气也随之发生改变。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菀气”,可读为“苑气”,指病气,是自然界中致病的邪气。《淮南子·本经训》:“故闭四关则身无患,百节莫苑。”高诱注:“苑,病也。”


(二)帛本第2行后半部分和第3行的大部分文字是关于食气时,四时所避之气和可食之气。简本《择气》简54—69也是相关内容。


简本中四时所避之气,每一季只避一种不可食之气。又,马王堆《十问》简32—33载:“食气有禁,春辟(避)浊阳,夏辟(避)汤风,秋辟(避)霜(雾),冬辟(避)凌阴。”可见,秋季所避仅“霜雾”一气。帛书整理小组补释的帛本第3行“【秋食一去□□】霜〓霚(雾)”,可能有误。“霜〓霚(雾)”应该直接接在“秋食一去”之后,中间不当补二字缺文,缺文应属上文。


至于四时可食之气,简本有两种说法:前一种说法,每一季仅一种可食之气;后一种说法,每一季较前者增加一至二种可食之气。帛本每一季都有多种可食之气,且名称和数量都与简本后一种说法不尽相同。现将四时可食之气对比如下:

帛本春季可食之气似可补为“行暨”。四时可食之气的名称,简本与帛本主要有四处不同:一,简本“正阳”,帛本因避秦始皇讳,作“端阳”。二,简本“俞(渝)”,帛本作“输”,此二字可通。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三下:“输读为渝……输、渝古通用。”三,简本中的“汵(阎)光”,帛本作“銧光”。四,简本“阎清”,帛本作“昬(昏)清”。帛本中的春季可食之气较简本多出一种,根据残片所存“彳”旁,并参照下文可食之气的名称,似可补为“行暨”二字。


二、试释“强吹”与“扁疝”


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第20/54—22/56行中“强吹”之“吹”可否如字读?甲本24/58—26/60行中“扁(偏)疝”是一病,还是两病?是目前研究中仍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首先,“强吹”之“吹”可如字读。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第20/54—22/56行:“钜阴眽(脉)……其所【产病】:独心烦,死;心痛(痛)与复(腹)张(胀),死;不能食,不〇卧,强吹(欠),三者同则死。”帛书整理小组等多以“欠”释“吹”,并引“《太素》卷八杨注:‘将欠不得欠,名曰强欠。’”多以“呃逆”释之。丁老师联系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简321“人所恒炊(吹)者”,整理者注:“‘炊’,读为‘吹’,《玉篇》引《声类》:‘出气急曰吹。’此处当指哮喘。”依据《说文·欠部》“吹,出气也”,指出“吹”之“出气”义见于《五十二病方》“杀狗,取其脬,以冒籥,入直(殖)中,炊(吹)之”,《去谷食气》中“昫(呴)炊(吹)”,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精炊(吹)”等。“强”为甚,过度义。《韩非子·解老》:“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强吹”可能是指呼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等。“欠”疑是“吹”之坏字,抑或是“吹”之简省。“欠”“吹”二字本义相近,皆指张口出气。

其次,“扁疝”为两病。“扁”当读为“㾫”,是《黄帝内经》中常见的“偏枯”之病,即半身不遂。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24/58—26/60行:“蹷—厥)阴眽(脉)……【其】所产病:热中,【癃,㿗,偏疝,为五〓病〓。”《马集》注:“‘为五〓病〓’,原释文补作‘□□’,不确。此处称‘所产病’数为五病,但所列举仅四病,或有脱漏。”补“五病”是,但“所列举仅四病”则非。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病症“脞瘦”“多弱(溺)”“耆(嗜)㱃(饮)”,皆是消渴病的常见症状,《灵枢·五邪》“热中善饥”,《素问·腹中论》“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热中”当指消渴。“扁疝”当为两病,《说文·疒部》《玉篇·疒部》皆谓:“㾫,半枯也。”段注:“《尚书大传》:‘禹其跳,汤扁。其跳者,踦也。’郑注云:‘其,发声也。踦,步足不能相过也。扁者,枯也。’注言汤体半小扁枯。按:扁即㾫字之叚借,㾫之言偏也。”“扁(㾫)”当是《黄帝内经》中常见的“偏枯”之病,即半身不遂。


互动环节


咬文嚼字 切磋追问


袁开惠老师提出帛书《去谷食气》“日昳以下者,菀气也”中“菀气”简本作“苑气”。异文“菀”“苑”的字际关系如何?是丁老师说讲的“菀”通“苑 ”,还是“菀”“苑”都应读为“宛”?《说文·宀部》:“宛,屈草自覆也。”“宛”为草枯萎至死义,那么“菀/苑气”是否可以释为与生气、生长之气相反、相对的向死之气?


此外,四时可食之气中,简本“汵(閻)光”,帛本作“銧光”。而《说文·水部》:“汵,水入船中也。汵、淦,或从金。”“汵”为沉义。帛书秋可食之气“銧”是否为“金+光”的合写?也即“金(淦—汵)光”呢?同时,“汵”“淦”,古也作“淊”,而“淊”“閻”声符相同,音近可通,这是不是简文作“閻光”的原因呢?则“汵光”“銧”“閻光”均言沉光,谓太阳初升时光亮下沉,近地平线。不过,结合《说文》《方言》,“閻”义或谓打开巷口之门,这与“日始出(窅)然”,太阳初升之光深远貌,恰如巷口之门被推开,其中光亮逐渐、慢慢透出来,扩展开来,恰也相合,则“閻”“汵”“銧”的关系又当别论。


点评环节


闭门造车 出门合辙

周波老师长期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作为《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去谷食气》等篇整理者,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精彩点评:


首先,肯定丁老师的讲座内容,特别是“【汤风者,温】风也”中“温”的补出,足见丁老师的学术功力。现在即使有张家山汉简《彻谷食气》作为对照,帛书《去谷食气》仍较为难读,而丁老师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及储备学养,解决了许多留存已久的学术难题,特别是有许多内容与自己研读得出的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其次,对于具体文字的释读提出了不同见解。如丁老师读“菀气”为“苑气”,释为病气。周老师持不同观点,首先,“苑”在表病义时多指枯萎、枯死,这是否能用来表示气。此外,表郁积、郁而不达、郁而不畅义的“蕴”“郁”古籍中也写作“菀”“苑”“宛”。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愈深。”《春秋繁露》:“鹤之所以寿者,无宛气于中。”“天之气常动而不滞,是故道者亦不宛气。”故此处“苑”“菀”当读为“宛”,宜考虑作“蕴积,藏而不流动”义来理解。


最后,周老师提示补充材料。就丁老师结合“热中”为消渴,提出“扁疝”当为两病,“扁”读为“㾫”,言“偏枯”病,即半身不遂。周老师提示:里耶秦简(贰)简9-244原释文:“〼涓瘅=者□执饮少□□□有膏□□〼。”其中,“〼涓瘅=者”当改为“〼消=瘅=者”。这是目前所见“消瘅”病的最早记录。“消瘅”作为病名,多见于古书。《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章武里曹山跗病,臣意诊其脉,曰:‘肺消瘅也,加以寒热。’”《灵枢·师传》:“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中热”即“热中”,与“消瘅”俱指“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膏)梁之疾也。”王冰注:“消,谓内消;瘅,谓伏热……故热气内薄,发为消渴。”病名“消瘅”“偏枯”同见,对于丁老师把“扁”读为“㾫”并理解成偏枯,是非常有利的。

文/李振阳、袁开惠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


感谢袁开惠女士惠赐信息并授权发布!

微刊小编:掾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