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图书

新书丨近期新书简录(2023年6月所见)

编者按:

本公众号将不定期发布信息较为简略的新书资讯,题为“近期新书简录”,供读者参考。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提供资讯。

石鼓文研究文集


作者:归之春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定价:128元

ISBN:9787550833418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三十多年来研究石鼓文文字的结集,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石鼓文产生的年代,作者随着地下文物的发现,不断引经据典,推断为战国后期。继郑樵“秦鼓说”后,又有新的论证。书中详细记述了石鼓文考释历史概况,及石鼓文对常熟汲古阁、铁琴铜剑楼及常熟书法家杨沂孙、萧退庵等的影响。


第二,对于石鼓文发现1300年来疑难未识之字,作了新的考证。发前人所未发,让死字复活,并列有简表,为石鼓文书法爱好者消除了一些未识字的创作障碍。


第三,影印原《石鼓》杂志刊载的可与安国三本相媲美的北宋石鼓文“济”字未损全拓本,供读者参照。并附有作者集石鼓文诗词、楹联及书法作品供石鼓文爱好者赏阅参考。


出土文献《诗论》《五行》与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重构


作者:常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300元

ISBN:9787301311745


内容简介:

《诗论》《五行》等中国早期典籍重见天日,意味着中国古典学之本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们以大量汉初以来人所未知的事实,修正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典学的历史叙述;中国古典学不得不重新开始和建构。毫无疑问,并非所有简帛古书都有如此巨大的学术思想史意义。《出土文献《诗论》《五行》与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重构(上下册)》立足于深度挖掘新出土简帛古书与传世文献的关联,以历时性探析,揭示以《诗论》《五行》为代表的新出土早期儒典在《诗经》学、《尚书》学、儒学、诸子学多个层面上的价值,剖析它们在思想乃至思维、表达层面对嗣后儒、道、墨各家学说以及屈原辞的塑型或影响作用。在这里,《诗论》作为早期儒家诗学与《诗经》学经典的特质和意义被深入挖掘;孔子至子思时代《尚书》学、《诗经》学的影响得到了崭新的呈现;依儒家礼文诠释《诗经》的定式以及它所面临的历史限度得到了清醒的反思;儒家心性学说之观念体系和历史轨迹,从《诗论》到《五行》等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著论,再到《孟子》和《荀子》,得到了完整的梳理。一方面,《孟》《荀》之前那段湮灭已久的重要学术思想史得到了开掘,另一方面,在这一由残缺而变得圆满的历史发展序列中,《孟》《荀》在观念体系和思想架构上受到的塑型作用得到了崭新的剖释。而作为原始儒学的核心理论和价值体系,《大学》被放回到它所由生成、所曾关联和影响的完整历史语境中诠解,“汉儒已失其义”的格致学说次被如此“近距离地”观照,《诗论》和《五行》等新出土早期儒典的价值再一次彰显;它们与墨、庄、屈诸家交光互影的新图景,也灿然绽放。


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研究

作者:丁四新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定价:198元

ISBN:9787554574003


内容简介:

《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研究》为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丁四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上博楚竹书儒道哲学文献研究”(12JJD750003)的最终成果。上博楚竹书是1994年上海博物馆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并入藏的一批战国楚地竹简,包括大量子书和经书性质的文献,在重新认识、还原和建构先秦哲学、思想的基本结构和内涵上有重要作用。该书采取点面相结合的办法,既关注重点篇目的研究,又同时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该书分为“思想研究”和“竹书注译”两个部分,较为全面地梳理、论述和讨论了上博楚竹书的哲学内容和内涵,并形成其思想研究的成果,同时从上博楚竹书中挑选出了一批思想性较强的篇目作简明而直接的注译。该书推进了学界对于上博竹书哲学文献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先秦哲学和思想的认识。


目录:

上编 思想研究


第一章 竹书《孔子诗论》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孔子诗论》的主要内容与相关研究

第二节 《孔子诗论》的原则:情、志、意

第三节 《孔子诗论》的价值取向:由色至礼

第四节 《孔子诗论》的历史意义:从春秋到两汉


第二章 竹书《性情论》的心性学说

第一节 上博简《性情论》与郭店简《性自命出》文本的比较

第二节 性:普遍而向善的人性

第三节 情:作为礼乐根基的美情

第四节 心:主宰性情与心术

第五节 教化与心性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竹书《容成氏》“禅让”观念论析

第一节 尧:“禅让”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 舜:禅让的继续及其内在否定因素

第三节 禹:禅让内涵的改变与禅让制的终结

第四节 小结:尧、舜、禹禅让的思想要点


第四章 上博藏孔子类战国竹书的思想

第一节 孔子类竹书的为政思想

第二节 从孔子类竹书看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三节 从孔子类竹书看《论语》的文本演变

第四节 结论


第五章 上博竹书的儒家政治哲学:以政权问题为中心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性质:天、民与天下公器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天命、民意与贤德贤能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获得与维系原则:“仁以得之,仁以守之”

第四节 政治权力的转移:禅让、世袭与革命

第五节 结语:至善至公至正之仁道:早期儒家视域中政治权力观念的实质


第六章 竹书《恒先》的三重宇宙生成论与气论思想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三重生成论与宇宙生成的“始源”

第三节 《恒先》气化的生成方式与特性:“自生自作”“伸”“复”

第四节 结论


第七章 “或”:竹书《恒先》的一个疑难概念研究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或”既不读为“域”,不训为“宇”,也不等于“虚霩”

第三节 “或”是不定代词“某物”之义及其作为宇宙论概念的典籍考察

第四节 结论


第八章 浑天说的宇宙生成论与结构论溯源:兼论竹书《太一生水》《恒先》与浑天说之理论起源

第一节 研究述评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浑天说的宇宙结构论和生成论:以《浑天仪注》《灵宪》为中心

第三节 从汉代文献推考浑天说的形成

第四节 竹书《太一生水》《恒先》与浑天说的理论来源

第五节 结论


第九章 流形成体与察一察道:竹书《凡物流形》的思想

第一节 文本的统一性:《凡物流形》两大部分的关联

第二节 流形成体的世界与“人死复为人”的人鬼观

第三节 “察一”“察道”的功夫与功用

第四节 《凡物流形》的思想特质与学派性质


第十章 竹书《参德》篇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天、地、民、王相参及其与三才观的关系

第二节 “天时”与皇天上帝

第三节 “天礼”及其宗教禁忌

第四节 人君之德与治道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一章 竹书《鬼神之明》的鬼神观及其学派归属

第一节 “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辨义

第二节 竹书《鬼神之明》的鬼神观

第三节 竹书《鬼神之明》的学派归属


下编 竹书注译


凡例


壹 儒家竹书甲类

孔子诗论

缁衣

民之父母

子羔

仲弓

内礼

季康子问于孔子

君子为礼

弟子问

孔子见季桓子

颜渊问于孔子


贰 儒家竹书乙类

性情论

从政

昔者君老

容成氏

天子建州

武王践阼

君人者何必然哉


叄 道家竹书

恒先

彭祖

凡物流形


肆 其他竹书

参德

鬼神之明

慎子曰恭俭


参考文献(一)

参考文献(二)

后记


肩水金关汉简整理与异体字研究


作者:黄艳萍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定价:78元

ISBN:9787549568413

 

内容简介:

《肩水金关汉简》是新近出版的重要出土简牍文献,其语料价值非常丰富。本书即以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异体字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一、文献解读及释文校释;二、对异体字系统梳理、分类解析,从结构和书写两个层面讨论简文异体字的类型;三、构件的书写讹混是异体产生的重要因素,专题讨论简文中典型的讹混构件;四、简文异体字变异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等四个部分对肩水金关汉简进行了研究。


目录:

凡例/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肩水金关汉简及异体字的界定/1

一、肩水金关汉简概况/1

二、异体字的界定/3

第二节 肩水金关汉简研究现状/10

一、异体字研究/10

二、书体研究/13

三、文字编/16

四、肩水金关汉简异体字研究的意义/18


第二章 肩水金关汉简文献解读/20

第一节 肩水金关汉简中的纪年简/20

一、相关简牍的纪年简研究概述/22

二、纪年简校订/24

三、纪年简考证/43

四、纪年简拟测/67

第二节 肩水金关汉简内容分类/82

一、西北汉简分类研究概述/82

二、肩水金关汉简分类/85

三、小结103

第三节 肩水金关汉简的书体/104

一、书体及相关研究/105

二、肩水金关汉简的书体类型/107


第三章 《肩水金关汉简》释文校订/125


第四章 肩水金关汉简异体字概况/153

第一节 肩水金关汉简异体字及其分布情况/153

一、肩水金汉关简异体字形的判断标准/153

二、肩水金关汉简异体字的分布/155

二、肩水金关汉简异体字分布与字频的相关性/158

第二节 肩水金关汉简异体字的来源及分类/162

一、构件层异体字/163

二、笔画层异体字/242

第三节 肩水金关汉简与其他西北汉简异体字的比较/261

一、肩水金关汉简未见的异体字形/261

二、肩水金关汉简新见异体字形267


第五章 肩水金关汉简典型讹混异体字举隅/274

第一节 肩水金关汉简中典型构件讹混异体字举隅/275

一、构件“宀”/275

二、构件“手(扌)”/276

三、构件“木”/278

四、构件“攴”/279

五、构件“又”/280

六、构件“艹(䒑)”/281

七、构件“彳”/283

八、构件“雨”/284

九、构件“日”/285

十、构件“亠”/286

十一、构件“矢”/287

十二、构件“禾”/288

十三、构件“灬”/290

十四、构件“卩”/291

十五、构件“刀”/292

十六、构件“心”/292

第二节 肩水金关汉简形体混同异体字举例/293

一、形体混同异体字与错别字、同形字的区别/293

二、肩水金关汉简中形体混同异体字/296

第三节 肩水金关汉简讹混异体字的特点/303

一、讹混关系的复杂性/303

二、讹混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304

三、讹混构件类推的有限性/305

四、讹混具有一定的渐进性/306


第六章 结语/309

第一节 肩水金关汉简异体字的成因/309

一、书写时代跨度长/309

二、书体复杂多样/310

三、文书种类丰富/312

四、书写者众多/313

第二节 肩水金关汉简异体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315

一、异体产生了大量的简化字和简化构件,为简化字溯源提供了历史依据/315

二、异体字进一步推动了汉字的隶楷化进程/316


附录

引书简称对照表/318

参考文献/321

后记/335


拘校道文——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研究

作者:郜同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178元

ISBN:9787522717265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本书有两个特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以纲絜领。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已如上述。其余六章的内容分别为写本学、道经的文本演变、道教徒造经、佛道经因袭关系、道教文范以及道教文献对语言文字研究的价值。这六章看上去似乎是互不相关的专题,会使人误以为论文的结集。其实这里面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在那儿的,即从文本演变的角度看待道经文献中的相关问题。文本演变研究是当今文献学界的“新潮流”,对典籍文本的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予以考察,探寻它如何在传承过程中流变,怎么样成为最终的定本的。第三至第六章,从章名即可知其内容与文本演变有关。第二章第二节《〈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新探》,虽然谈的是道经文本的复原,但文中根据《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两部道经对于礼天尊与礼真人的前后顺序及真人人数的记载、每卷对应多组天尊名的格式,推定它们即是因袭《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而来,从而考定敦煌写本《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五个残卷的连缀次序及十方天尊的排序,实际上也是从文本演变角度考察的结果。第七章《敦煌道教文献与语言文字研究》,其中的难词考释、文字校勘,自然与道经文本的演变息息相关。至于用词汇与音韵来考证道经的成书时代,那更是直接从文本演变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二是考证精细,并且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如第二章关于道经写本上著录的“千字文帙号”的研究。P.2337号写卷的包首题及首题下都有一个“土”字,前贤认为跟佛经写卷一样,也是千字文帙号。但方广锠教授曾经考证,《大藏经》帙号在武宗会昌废佛时尚未产生。而道经写卷基本上是陷蕃前的写本,居然已有帙号,未免惊人。经过考证,郜同麟认为这是收集道经的寺院宫观的简称,P.2337号上的“土”即指浄土寺。P.2004《老子化胡经》卷十首题下的“土”字亦指浄土寺,S.11026A《太清高圣玉晨太上大道君列纪》包首题下的“白”则指敦煌道观白鹤观。据荣新江教授研究,藏经洞文物的主体是佛教寺院三界寺的收藏品。而这件P.2337号道经写本却是浄土寺的收藏品,由此可知寺院有收集道经的传统。寺院收集道经,其中一个原因应该就是用来阅读。佛教徒阅读道经的目的自然不是信仰,而是为了在佛道论争中占据上峰。毕竟要反驳对方,首先就要先彻底了解它。据此就可以解释,那些攻击道教的佛教徒为何精熟道教经典。书中对于道经个案的研究,如《〈九真中经〉新考》,利用《道藏》本异文及《紫文行事决》《云笈七籖》引文,通过文本间的详细比较,钩稽出《九真中经》被窜改的痕迹。又如对十卷本《老子化胡经》各卷成书时代的研究,尤以其中卷一的研究,更为精彩。《化胡经》中列举了西域诸国王,同麟通过《唐会要》卷七三及《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所载进行比勘考证,论定《化胡经》卷一成书于八世纪,为前人的研究提供了确切的时代证据。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拾补/1

第一节  敦煌道教文献拾补/1

第二节  吐鲁番道教文献叙录/34

第三节  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题名、缀合匡谬/81

附《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目录篇》未收敦煌文献表100

第二章  敦煌道经写本形态及复原研究/103

第一节  谈敦煌道经中的所谓“千字文帙号”/103

第二节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新探/109

第三章  层累的文本:中古道经的生成与演进/116

第一节  《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新考/117

第二节  《九真中经》新考/130

第三节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新考/144

第四章  据目造经:中古道经的一种生成方式/159

第一节  关于P.2861+P.2256“灵宝经目録”的几个问题/160

第二节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新探/190

第三节  《灵书紫文经》新考/200

第四节  《老子中经》新探/224

第五章  道释相激:佛道关系视域中的敦煌道教文献研究/252

第一节  从敦煌吐鲁番文献看中古道经对佛经的因袭与扬弃/252

第二节  《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初探/302

第三节  十卷本《老子化胡经》新考/316

第四节  S. 2081《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考论/334

第六章  敦煌道教文范研究/349

第一节  从敦煌文献看道教斋文的生成与演变/350

附 P.3562v《道家杂斋文》录文/378

第二节  S.4652→P. 4965“金录斋上香章表”研究/387

第七章  敦煌道教文献与语言文字研究/404

第一节  敦煌道教文献汉语史研究价值举隅/404

第二节  语言文字研究与敦煌道教文献断代/438

第三节  语言文字研究与敦煌道教文献校勘/450

参考文献/484

卷号索引/501

经名索引/507

后记/514


人神相接:敦煌藏文密教文献研究论集


作者:才让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148元

ISBN:9787573205896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敦煌古藏文密教文献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著作。本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密教仪轨类文献和密教经类文献。前者以研究吐蕃密教文献中的供养、奉献、超度、修行等方面的仪轨文献为主,后者为研究密教部分的重要经典。对每一文本的解读中,注重细致地梳理文本所含的信息,深入挖掘文本的背景、社会文化间的联系,探究古今之变,寻求彼此间存在的链条。


目录:

录文校订及转写说明


《七忿怒母曼荼罗仪轨》与女神崇拜——兼论佛教的吐蕃化问题
一、录文和翻译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译注
二、仪轨内容与神灵之来源 
三、七忿怒母与十二丹玛之关系
四、本土神灵的密教化
五、朗•贝吉僧格(rLang dpal gyi seng ge)其人


仪轨的力量:超越死亡,脱离轮回——P.T.245《密教超度仪轨》试探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翻译
三、仪轨的结构和次第 
四、本仪轨中的宁玛派元素 


供奉与求财:北天王信仰的实践——P.T.528《多闻子献供仪轨密咒等》部分之译解
一、P.T.528解题
二、录文校订及转写
三、翻译
四、仪轨之结构及渊源之考察
(一)《圣多闻子供养仪轨》
(二)圣多闻子修习法
(三)献供养法
五、结语


P.T.528《大天王多闻子一百零八名称赞》等之译解 ——有关多闻子天王密典研究之二 
一、《大天王多闻子一百零八名称赞》之录文、翻译和解读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翻译 
(三)简要解读
二、《吉祥勾贝热赞及心要》之录文、翻译和解读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翻译
(三)简要解读
三、《四大天王供养法》之录文、翻译和解读
(一)解题 
(二)录文校订及转写
(三)翻译
(四)简要解读
四、P.T.535《多闻子仪轨》之录文、翻译和解读
(一)解题 
(二)录文校订及转写
(三)翻译
(四)简要解读
五、余论吐蕃时期的多闻子信仰


延续寿命法:《圣净治一切恶趣顶髻尊胜陀罗尼咒》的不同译本与流传
一、敦煌本中的保存情况
(一)法藏中的写本
(二)英藏中的写本
二、P.T.54A和P.T.368之录文及P.T.368之翻译
(一)P.T.54A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P.T.368录文校订及转写
(三)P.T.368译文
三、 P.T.54A写本与P.T.368写本之比对
四、与《甘珠尔》中所收《尊胜陀罗尼》诸本间之比较
(一)《甘》A本《一切如来顶髻尊胜陀罗尼及仪轨》
(二)《甘》A本与《甘珠尔》所收本经其他版本之关系
五、《尊胜陀罗尼》之结构及旨趣
(一)缘起 
(二)佛顶出陀罗尼
(三)陀罗尼之使用及功效 
(四)仪轨 
(五)结尾 


曼荼罗与修习:身口意三密净化法——P.T.283《会供曼荼罗仪轨及次第》残卷初探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翻译
三、渊源及特殊的誓言


观世音菩萨信仰的简易文本:P.T.49《观自在祈愿文及密咒》
一、录文和翻译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翻译 
二、渊源略考
(一)祈愿文之比对
(二)部分咒语的比对 


神灵汇集与名称诠释——如何解读《第三续》
一、现存写本与解题
二、录文校订及转写
(一)P.T.2
(二)P.T.22
(三)P.T.24
三、翻译
(一)P.T.2之译文
(二)P.T.22之译文
四、P.T.2《第三续》之结构和内容 
五、《甘珠尔》中的《第三续》
六、IOL Tib J 771对《第三续》解说
(一)IOL Tib J 771解题
(二)IOL Tib 771录文校订和转写
(三)翻译 
(四)IOL Tib J 771内容之解读


密教颂文——P.T.105《金刚萨埵赞》渊源考述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翻译
三、与《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经》中的金刚萨埵百八名称之比对
四、《金刚萨埵赞》之奥义


供养与祈愿——《毗卢遮那佛及明妃天女仪轨》译解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翻译
三、大日如来信仰及明妃、天女之渊源


奉献甘露与祈愿吉祥:IOL Tib J 376密教祈愿仪轨译解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一、录文
二、翻译
三、IOL Tib J 376之结构及所涉神灵


密教修行法门之一:《献供食子法》
一、录文校订及转写
二、翻译
三、观想五佛,献供一切生命


后记








逸周书疏证


疏证:章宁

审订:晁福林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定价:298元

ISBN:978755182829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国家图书馆藏元至正十四年本为底本,在参校诸本及诸家诸说基础上,结合先秦史、出土文献及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对《逸周书》全书及孔晁注进行全面疏解与考证。该书主要特色在于运用古注材料,力求打通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界限,对比文意相似或相近的异文,着重于旧有传世篇章与新成果的结合,对推进《逸周书》相关各篇章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基础意义和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逸周书》内容涉及史事、礼制、思想观念、政治制度、方国地理、岁时节令等个方面问题,是研究先秦时期史事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通行观念的珍贵资料,对于先秦史各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经史问答 外三种


作者:全祖望

汇校集注:朱铸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78元

ISBN:9787573207067


内容简介:

《经史问答》是全祖望经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内容为全祖望回答弟子所问之记录。其中《易》《尚书》《诗》《三传》《三礼》《论语》各一卷,《大学》《中庸》《孟子》共一卷,《诸史》三卷。是书涉及内容范围甚广,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评价,有对史书内容之论述等。《孔子弟子姓名表》辑录《史记》《孔子家语》、文翁《石室图》、苏辙《古史考》孔子弟子姓名。《汉书地理志稽疑》是全祖望关于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对“秦三十六郡名”“十八王所置郡名”“汉百三郡国增置目”等进行考辨。《读易别录》是目录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易》学书目,收录的是非正统经《易》之学的《易》外别传类文献。


先秦两汉文献与文学论集


作者:董治安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定价:92元

ISBN:9787560777153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自选集丛书之一,选取作者已发表的文章中最能够体现董先生学术研究特点的部分,也就是体现董先生在先秦两汉文史研究中的部分思考和探讨成果。鉴于董先生的文章集中在先秦两汉、内容又比较宽泛的情况,本选集大体以成果写作或最初发表的时间为序,不以内容的类别划分。这样可以大致了解董先生在各个时期关注的学术重点,更好地了解董先生学术研究发展的历程,有利于了解董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走过的学术道路,对于先秦秦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指引作用。


孟荀思想:比较与反思


主编:东方朔、张子立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88元

ISBN:9787573206695


内容简介:

孟子与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两位巨擘。 二人的思想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儒家的两条发展路线。长期以来,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二人的“性善”“性恶”论。但是,孟荀的思想世界包含远为丰富的内容,涉及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哲学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孟荀伦理学暨两岸儒学工作坊”论文集,收论文25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孟子、荀子思想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些内容,新见迭出,视野广阔,颇具学术价值。


目录:

李明辉:从丁茶山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看其四端七情论 

孙伟:古希腊灵魂观与荀子之“道”:一个比较考察

李巍:早期中国的类、类比与行动——以名墨孟荀为线索

方旭东:天学视野中的荀子——利玛窦对《王制篇》分类说的转写

邓秉元:早期儒家的名辩思想——孔子与荀子之间

刘思禾:墨子挑战与孟荀的回应——诸子时代的论辩主题(之一) 

荆雨:道·理·名·法:荀子“德性的法治”之思想逻辑

魏森群:再论荀子的元伦理学

蓝法典:从博弈视角看荀子政治设计的初衷与意义

杨泽波:“性朴说”商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荀子研究中一个流行观点的批评

余治平:“荀子入秦”何以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儒者直面法家治理的精神体验与思想评判 

宋金明:解蔽·治心·圣王——《荀子·解蔽》的哲学论旨

东方朔:荀子伦理学的理论特色——从“国家理由”的视角说起 

丁四新:《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研究与检讨——从朱陆异解到《性自命出》“实性者故也” 

胡发贵:孟子“能”之哲学初论 

林桂臻:孟子心性论的天道理路 

徐波:孟子以“水”喻性善的理论张力 

何益鑫:从“故而已矣”到“乃若其情”——《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的诠释及其衍生问题

强中华:孟子对人性恶端的认识

张子立:内圣外王的四种诠释——兼论孟荀之异

庄锦章:荀子《性恶篇》的“可以”与“能”区别的分析

朱承:王霸之辩与儒家公共性思想的限度

王正:重思先秦儒家的天人之辨

陈赟:治教分离视域下人性善恶问题之勘定

方达:先秦孟、荀“性论”差异及文献例证


康熙字典考证


作者:王念孙、王引之

整理者:舒怀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98元

ISBN:9787573207135


内容简介:

《康熙字典》是第一部以皇帝命名、第一次用“典”命名的字书,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6年,是古代字书的集大成者。然其编定、行世三百年来,誉声毁辞,此起彼伏。道光七年(1927),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合撰之《字典考证》刊行,开《康熙字典》纠缪之先。是书先由王念孙确定体例,并考证一卷示范。王引之完成考证工作之后,王念孙审阅定稿。是书共纠正各类错误2588条,进一步完善了《康熙字典》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整理,以1962年中华书局据晚清同文书局影印《康熙字典》所附之《康熙字典考证》为底本,精心校注。


碑帖鉴定概论


作者:仲威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258元

ISBN:9787573203878


内容简介:

《碑帖鉴定概论》一书是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先生根据三十多年碑帖鉴定实战的经验所得,做出的关于碑帖鉴定方法论的总结,亦是该领域内首部概论性、综合类的研究专著。此次推出“增订版”,作者基于十余年来在碑帖鉴定实践中的新创获,对全书进行了全面的增补与修订。此外,配以大量碑帖实物图版,高清全彩印制。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碑帖鉴定总论”,第二章“碑帖拓本的形式与内容”,第三章“碑帖拓本的称谓”,第四章“碑帖鉴定的参照点”,前四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了碑帖鉴定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碑帖作伪手段与防范策略”,详细揭露各类碑帖造假和作伪手段;第六章“碑帖名品的鉴定案例”,名碑依时代排列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篇,名帖则依类型分为丛帖与单贴,一一介绍各种碑帖的刻拓时代、原碑状态、版本流变、递藏情况、书法艺术、鉴定要点及掌故等;附录部分收录了碑帖拓片的国家鉴定标准、关于古今碑帖收藏风气变化的采访稿,以及本书配图说明等。








区域文明与沟通的意义: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建构


作者:施劲松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定价:150元

ISBN:9787501079162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地理空间封闭的成都平原,以青铜器为代表的贵重物品、以祭祀遗存与墓葬为代表的遗迹,分别是贯穿全书的两条主线;通过“物”“区域”“整体”“比较”四个研究视角,揭示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础、青铜时代的文化和社会样貌、秦汉时期的统一融合,突出了沟通交流之于区域文明产生发展的意义。


目录:


导论 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建构

一、学术简史

二、研究对象、视角与目的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背景与基础

第一节 桂圆桥与宝墩文化

一、桂圆桥遗址

二、宝墩文化的发现

三、宝墩文化时期的社会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终结

一、关于“三星堆文化”

二、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的开端

三、新石器时代最后的遗存

第三节 成都平原与域外的沟通

一、西北的源头

二、东方的影响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三星堆

第一节 三星堆遗址

一、三星堆城址

二、城内遗存

第二节 1、2号祭祀器物坑

一、既有的研究

二、方法检视

三、1号坑和2号坑的比较

四、1号坑的内涵

五、2号坑的内涵

六、对1、2号坑的再解释

第三节 沱江上游与成都地区的遗址


第三章 青铜时代的金沙

第一节 金沙遗址

一、遗址概貌

二、祭祀遗存

三、其他遗存

四、都邑形态与年代

第二节 十二桥遗址

一、十二桥遗址与十二桥文化

二、十二桥遗址与三星堆文化

三、同时期遗存的归属

四、十二桥遗址的木构建筑

第三节 其他遗址


第四章 三星堆—金沙时期的文化、社会与早期国家

第一节 三星堆—金沙文化

一、问题的缘起

二、两个文化的知识与价值体系

三、三星堆—金沙文化的确立

第二节 三星堆—金沙文化的来源与对外交流

一、三星堆—金沙文化的来源

二、成都平原的商周文化遗存

第三节 三星堆—金沙文化时期的社会与早期国家

一、社会特点

二、四个区域的比较


第五章 东周秦汉时期的变革与融合

第一节 东周时期的变革

一、“过渡期”与变革的开端

二、战国时期的墓葬

三、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四、巴蜀符号

第二节 东周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与社会的新样态

二、变革的根源

第三节 融合与延续


结语 考古学建构历史的可能性

一、历史的线索与图景

二、“中原”“周边”和“区域文明”

三、“实物”的历史及其建构的开放性


蜀山琢玉:丧葬制度与帝国气象


编者:霍巍、王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定价:566元

ISBN:9787301337721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汉唐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丛书”之一,收录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霍巍、王煜两位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的专业论文34篇,内容涵盖“制度文明”“礼俗文化”“精神世界”和“民族交融”四个方面。本书试图通过对相关考古材料的梳理和问题的探讨,以考古学研究为主体叙述,面向中国历史本身的重大问题,推进对“物”背后相关的“人”和历史事件的多层次、多面向、多视角的认识,阐释、活化汉唐文明,建设中国特有的连续型高级文明形态的历史时期考古学叙事。


目录:


霍巍、王煜:序 


制度文明


庞政:战国秦汉时期的马纛及相关问题

焦阳:汉代题凑墓结构体系与功能演变

齐广:宫殿与墓葬传统的交融:东汉地上石人的起源与意义

顾大志:试论汉代石阙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金弘翔、王煜:墓道的“延伸”:魏晋南北朝墓葬制度演变的一个关键点

金弘翔:南朝神道石柱在墓葬体系中的功能和象征

李孟雅:五代墓室星象图研究

吕瑞东:宋代多层墓葬研究


礼俗文化


霍巍、庞政:试论中国境内出土的下颌托

焦阳:再论汉代的漆木“面罩”

王煜、皮艾琳:“祭祀是居,神明是处”: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图像配置与叙事

王煜、杜京城:“祭我兮子孙”:沂南汉墓画像的整体配置与图像逻辑

王煜、左紫薇:从“朱鲔石室”祠主问题出发——兼谈汉代墓地祠堂、祠堂画像与墓葬、墓主的关系

金弘翔:魏晋南北朝时期衣物疏地域传统的形成与交流——兼谈高昌衣物疏的渊源

马伯垚:北魏平城尸床葬俗研究

淡雅:试论南朝墓志与买地券的结合现象

孙宇:再论韩琦墓前建筑遗址的性质——也谈宋代功德寺与祠堂关系


精神世界


霍巍、齐广:四川地区汉代画像砖的排列、组合与意义

霍巍、姜伊: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星象图及相关问题补议

王煜、康轶琼:抽象宇宙:汉代式盘类图像的图式观察

庞政:汉代“凤鸟献药”图像试探

张倩影、王煜:成都博物馆藏东汉陶仙山插座初探

焦阳:钱树枝干图像的整体研究——兼论钱树的主要内涵与功能

王煜、陈姝伊:敦煌佛爷庙湾魏晋壁画墓鹦鹉图像初探

马伯垚:墓葬中的石窟:邢合姜石堂壁画略论

吕瑞东:北宋溧阳李彬夫妇墓出土俑像研究


民族交融


齐广:成都新津宝墩西汉墓出土“羌眇君”印考

祝铭:拉萨大昭寺银壶及吐蕃金银器相关问题再探究

王文波:唐代敦煌地区着狮(虎)皮形象再探讨——兼论吐蕃大虫皮制度的来源及影响

刘人铭:敦煌石窟回鹘王身份属性再思考

刘人铭:榆林窟第39窟主室布局内涵探析

王文波:泸州宋墓石刻武士“虎头盔”形象试探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


作者:李梅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268元

ISBN:97875732071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古墓葬资料的全新阐释,研究内容、方法和结论都有一定的创新,对历史时期的墓葬研究有一定的推进作用。首先,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探讨了中古时期的丧葬模式及其演变的成因;其次,基于创新的方法论建立了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丧葬礼制研究,也不同于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阐释范式,注重从丧葬礼仪行为来阐释墓葬遗存,在静态的考古遗存与动态的古代社会之间建立了联系;纠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误认识,对丧葬空间、明器与祭器、丧葬图像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此外,本研究还注重墓葬遗存中的人文价值及其传承脉络,这对方兴未艾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死亡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对田野考古发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录:

前言/001


上卷


第一章 认识墓葬:墓葬考古研究方法论的回顾/003

一、考古学理论下的墓葬研究/003

从文化历史考古学到新考古学/004

后过程考古学/007

“过渡礼仪”理论/008

二、作为礼制的墓葬研究/011

三、作为礼仪空间的墓葬研究/018

四、作为观念史的墓葬研究/022

五、本书的思路与结构/026


第二章 魂魄所归:丧葬礼仪的象征性/029

一、魂魄二元论/029

二、招魂礼/031

三、寓情于礼的丧葬礼仪/035

四、藏形于墓/038

五、安魂于庙/041

六、墓祭引起的墓葬功能转变/045

七、小结/049


第三章 黄泉之下:先秦至西汉井椁式的丧葬模式/060

一、黄泉与幽都/060

二、藏形的井椁/063

史前木椁的出现/063

殷商井椁的构筑/064

周代井椁的变革/069

秦汉时期的井椁/074

墓道的礼仪功能/079

三、陈器之道/081

器物的来源/081

器物的礼仪含义/083

四、丧葬美术的兴起/090

葬具画像/090

漆器画像/094

帛画/096

五、小结/100


第四章 宅第内外:汉代宅第化的丧葬模式/112

一、秦汉帝陵陵园空间/112

秦始皇陵开创的陵寝制度/112

西汉陵寝制度/116

东汉陵寝制度的变革/125

二、墓室的宅第化/134

空间形态的新旧转变/134

西汉诸侯王墓的宅第化/138

东汉宅第墓室的普及/144

三、祭祀空间的配置/149

墓地的祭祀设施/149

墓内的祭祀空间/154

四、陈器之道的转变/169

五、丧葬美术的勃兴/173

画像的原境与主题/174

画像的结构与叙事/189

六、丧葬中的道教与佛教元素/195

道教元素/195

佛教元素/211

七、小结/214


第五章 微缩宇宙:魏晋变革下的丧葬模式/219

一、魏晋模式的形成/219

二、墓室空间形态/227

墓室的单室化/227

魏晋模式的传播/234

三、墓内祭祀与空间营造/241

四、魏晋墓室画像/246

河西地区/248

东北地区/255

南方地区/268

五、遣策与随葬之物/269

六、小结/275


下卷


第六章 复古创新:南北朝地域社会中的丧葬模式/281

一、地域社会中的丧葬模式/281

二、墓地空间与设施/300

从平城到洛阳/300

邺城与长安/309

建康地区/311

三、墓室空间/317

平城/317

洛阳/324

邺城与晋阳/329

长安与原州/335

建康与襄阳/339

四、丧葬图像的场景与主题/342

北朝石葬具画像/342

北朝墓室壁画/387

南朝画像砖/409

五、若即若离的佛教与丧葬/426

佛教图像在墓室空间中的意义/428

平城墓葬中的佛教意涵/430

佛殿式的墓室:邢合姜石椁/436

仙佛同墓:长川1号墓/443

墓寺一体:方山陵园/447

以窟为墓:瘗窟/449

佛教与丧葬的“边界”与“合作”/452

六、小结/456

地域传统的形成/456

空间形态/457

石葬具画像/459

墓室壁画/460

佛教对传统丧葬的影响/462


第七章 秩序重建:隋唐一统下的丧葬模式/478

一、陵园空间的承旧与创新/479

空间布局的演变/479

等级秩序的形成/492

陵园内的礼仪活动/495

二、地下的墓室空间/498

隋代的埋葬方式/499

唐墓的等级秩序/505

三、画像的配置与内容/518

石葬具画像/518

墓室壁画的空间意涵/540

四、关中模式的对外辐射/579

京畿以外的高等级唐墓/580

漠北突厥贵族墓/593

五、小结/597


第八章 结语:不知死,焉知生?/601

一、中古生死观的变迁/601

二、反思墓葬研究的目的/609

三、刍议死亡考古学/612

丧葬空间/612

丧葬仪式/616

丧葬观念/622

参考文献/625

插图索引/683

表格索引/691

后记/693


求索集

作者:殷玮璋、曹淑琴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68元

ISBN:9787101161212

 

内容简介:

第一册:本册收入作者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先秦考古研究、科技史与年代学方面的论文几十篇。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首次对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这两种基本方法和无隔梁发掘法作了论述;还对我国史前文化的区、系、类型作了划分;此外,对考古研究中违背考古方法、不按科学规程操作的现象作了反思与讨论。在先秦考古研究方面,围绕二里头、琉璃河遗址、大洋洲商墓等夏南周时期的重要遗存,就它们的年代、文化属性、社会形态等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科技史与年代学方面,这些文章对先秦时期的采矿、冶炼,髹漆工艺及古代科技的历史成就等进行研究;对夏商周三代年代框架的构建和郑州南城、北京建城年代、商王武丁的年代等作了探讨。


第二册:商周两代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数以万计,其中有铭文的铜器超过一万五千件。它们蕴含的信息是研究商周历史重要的素材。人们常常对长铭之器争相考释,对铭短字少的铜器甚少关注。这不符合考古学以古代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的宗旨。我们从发掘资料中认识同一作器者在同一时间所铸之同组器必具共性特征,采用组合进行分期断代会更加准确。而且,同组器中的有铭铜器虽有长铭、短铭之分,但自有规律可循。我们在收集上万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分析,不仅对有铭铜器记述的史事进行恢复,而且对这些有铭器的年代、族属等进行论证。本册所收的文章分别对亚疑、天黽、光、丙、龙龚、庚、噩、杞、薛、先、楚、蔡、北以及伯矩、太保、员等铜器群进行分析,把一些先秦文献不见或少见的国族与人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青铜器在先秦史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得以提升。


目录:

序(第一册)


一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长江流域早期甬钟的形态学分析

早期甬钟的区、系、型研究

从青铜乐钟的类型谈中国南方青铜文化的相关问题

矿泊考古方法探索

铜绿山古铜矿采矿技术的思考

再论早商文化的推定及相关问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的反思(一)

有关夏文化探索的几个问题

夏文化探索中的方法问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的反思(二)

科学研究必须按科学规程操作——“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的反思(三)

把对象置于特定条件下考察(关于考古研究方法的思考)

在反思中前行——为“夏商都邑暨偃师商城发现30年学术研讨会”而作


二 先秦考古研究

二里头文化探讨

二里头文化再探讨

近儿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南方考古的重大突破

关于财政起源与商代财政的考古学观察

关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儿个问题

在北京建城38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的

发言

早商文化的推定与相关问题

殷墟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

琉璃河燕部遗址的地理特点

关于龙文化研究中的儿个问题

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绪论

商都亳研究论集•序

关于具茨山岩画的思考


三 科技史与年代学


湖北铜绿山铜矿 

铜绿山古矿址的发现在古史研究中的意义

概述矿冶考古四十年辉煌成果   

记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西周漆器

琉璃河遗址的文化分期与西周年代

三代年代学研究的新突破

郑州商城的年代问题

中国考古的世纪回顾


序(第二册)


铜器及其相关问题

记我们看到的一批传世商周铜器

寿县朱家集铜器群研究

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

关于铜怔的形态学分析

伯矩铜器群及其相关问题

光国(族)铜器群初探

灵石商墓与丙国铜器

新出土的太保铜器及其相关问题

周初太保器综合研究

先秦铜铎及其相关问题

商周时期的龙、龚铭铜器及相关问题

天恒铜器群初探

噩器初探

庚国(族)铜器初探

浅谈古越阁藏青铜兵器

臣辰诸器及其相关问题

西周员器初探

商周时期的杞国

北国铜器初论

蔡公戈研究

刘家河商墓铜盘“昜”字铭探讨

奚氏与薛国

“析子孙”铭研究








太一:楚文化、秦汉国家祭祀与原始道教探源


作者:林勰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定价:99元

ISBN:9787010256894


内容简介:

太一信仰产生于战国楚地,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宗教与民间祭祀中重要的元素。西汉中期以来太一神一跃成为郊天祭坛上的主神,至东汉末年仍是官方祭祀中的神,对民间信仰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战国秦汉太一信仰综合研究,是探索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宗教与民间道教发展脉络的一把钥匙。 本书前三章按时间顺序探讨太一信仰性质的变化及其原因:章以出土简牍为基础分析战国楚地太一信仰之特点及哲学内涵,兼及秦人的太一崇拜;第二章解读秦咸阳城与汉长安城的象天体系与太一信仰之联系,梳理汉武帝时期太一进入国家祭祀的过程;第三章探讨西汉中晚期宗教改革背景下太一祭祀的变化,指出东汉谶纬学说的盛行、星象观测的发展导致了太一神格的分化。后两章为专题研究:第四章讨论传世及出土文献中的各类太一方术材料,分析其背后反映的汉代社会生命观;第五章将与太一相关的汉画像材料按题材分类研究,从侧面反映两汉间太一信仰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战国时期太一信仰的演变

第一节 祷祠简中“太”神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楚地黄老思想与太一的性质

第三节 “东皇太一”名称的内涵

第四节 秦地的太一崇拜与上帝信仰

小结 战国太一的性质及其演变


二章 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太一信仰的演变

第一节 “象天设都”与秦都咸阳宫殿营造

第二节 齐地八神与西汉长安城象天体系

第三节 汉武帝时期国家祭祀中的太一

小结 天极崇拜与西汉国家祭祀中的太一


第三章 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太一信仰的演变

第一节 西汉中晚期太一祭祀的变迁

第二节 谶纬学兴起与太一的多重神格

第三节 “真人”与汉代的修道者群体

小结 东汉太一神格的演变


第四章 两汉太一方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出土及传世文献中的太一方术

第二节 东汉镇墓文中的“天帝”与“黄神”

第三节 镇墓文献与汉代的魂魄二元观

小结 太一方术与汉代人的生命观


第五章 两汉太一图像研究

第一节 表现星神太一的图像

第二节 表现太一出行的图像

第三节 表现太一与昆仑升仙观念的图像

第四节 汉画像所见“抱持神”与北斗崇拜

小结 从图像看太一信仰的发展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先秦文献所见宇宙生成模式举例

附录二 河西地区出土汉代“日书”材料举例

附录三 东汉宗教性随葬文献所见“天帝”与“黄神”举例

附录四 东汉环绕式神兽镜“边则太一”铭举例

附录五 东汉五段式重列神兽镜“五帝天皇”铭举例

附录六 东汉以来三段式神兽镜铭文举例

附录七 汉画像西王母与执便面、蛇尾侍从组合造型举例

附录八 汉画像“抱持神”相关形象举例

附录九 汉画像伏羲、女娲铺首衔环交尾组合造型举例


参考文献


后记


从封建到大一统:《史记》中的历史中国


作者:韩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128元

ISBN:9787108050946


内容简介:

《史记》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在正史中,它是第一部完整记述从黄帝到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的通史,上下三千年,讲述了我们这个民族从哪里来,如何在强敌如林的环境中坚韧不拔地崛起,建立的文化为什么能够有如此魅力,将周边的部落族群先后吸引而至,从而成为泱泱大国。从民族成长到文化传统形成,其中又有多少启发心智的根本道理。本书以《史记》的记载为基本主线,论述中国这段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通过对每一个重要节点的探讨,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


作者多年研读《史记》,颇有心得。在本书中,作者系统整理自己对《史记》的认识,全书不仅仅是讲《史记》,而是通过《史记》的相关内容教授,试图厘清中国历史的脉络,揭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作者自己的历史观。


目录:

序论

一 人生必须读历史

二 史家绝唱《史记》

三 用生命体悟历史


上编 时间轴线上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 黄金时代:中华民族始祖传说的意涵

第一节  人文始祖:黄帝

第二节  政治楷模:尧舜禹


第二章 青铜时代:满天星斗到众星拱月

第一节  夏朝:从“禅让”到“家天下”的剧变

第二节  商朝:有文字证据的文明

第三节  周朝:农业文明的确立


第三章 铁器时代:春秋霸业

第一节  齐国

第二节  晋国

第三节  宋国

第四节  楚国

第五节  吴国

第六节  越国

第七节  秦国

第八节  何谓“春秋”


第四章 战国争雄

第一节  三家分晋

第二节  变法运动

第三节  弱国外交:合纵联盟

第四节  强国外交:连横

第五节  高超的谋略:远交近攻

第六节  奠定胜势:长平之战


第五章 秦朝:最初的帝制王朝

第一节  制造秦始皇

第二节  征服六国

第三节  秦朝君临天下

第四节  政变迭起与民众暴动


第六章 楚汉战争

第一节  项家军

第二节  刘邦起义

第三节  鸿门宴

第四节  破局:项羽失策兼失人

第五节  正合奇胜


第七章 汉朝:帝制的扎根与定型 

第一节  推行文治,与民休息

第二节  从经验主义向理性主义的转变

第三节  制度结构性矛盾:帝制与封建制 

第四节  治国理念的提升:从“与民休息”到“黄老之治”

第五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建立


下编 空间轴线上的自然与社会


第八章 历史地理与风土人情

第一节  九州攸同

第二节  得关中者王天下

第三节  鼎立中原

第四节  百里不同风

第五节  南北不同俗


第九章  商人与侠士:永远的利益和变动的道义

第一节  经济法则与商业伦理

第二节  商人的逐利活动

第三节  上古伦理的义和侠

第四节  侠义的式微


后记


东汉的崩溃:西北边陲与帝国之缘边


作者:谢伟杰(Wicky W. K. Tse)

译者:刘子钧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定价:68元

ISBN:97875457254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两汉时代的西北地区——凉州为中心,分析其自然与人文地理如何造就该地域的尚武文化和军事化进程,并融合了当地的多元族群特色而产生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认同。随着西汉与东汉的政治文化与国家战略的变迁,凉州地区及其军事精英在帝国战略顺序中的位置也有升沉,并由此形成了西北武人与东汉洛阳朝廷之间的紧张关系。西北地区与洛阳朝廷的矛盾和冲突当然并非东汉帝国崩溃的唯一原因,但其影响匪细却是本书一再强调的。


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


作者:袁灿兴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定价:88元

ISBN:9787553818016


内容简介:

本书从瘟疫的视角重新审视东汉至魏晋这一“黑暗时代”下的个体命运、战争进程和社会风貌,以多维、宽广、立体的视野,深层次探讨瘟疫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本书内容主题广泛,不仅是一部汉末魏晋社会史,更是一部汉末魏晋生命史、思想史,堪称疾病、军事、政治、魏晋玄学、文学、宗教的复调交响曲。


目录:

第一章 文明、瘟疫与政治

“文明病”的源起/002

疫病的种类:从伤寒到疟疾/011

幽暗时代: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及成因/024

瘟疫与东汉政局的崩坏/034

疫病下的三国纷争与魏晋乱局/042


第二章 防疫:古人如何应对瘟疫

官方的彷徨与无措/054

皇家驱疫:大傩之礼/062

厌胜:巫术的力量/069

中医之光:张仲景与华佗的救世/080

花椒、生姜与茱萸:香料也能避疫?/088


第三章 瘟疫与战争

诅军之术与匈奴的兴衰/098

瘟疫改变历史:赤壁之战的真相/108

血色要塞:魏吴合肥之战始末/114

南征之踵:南蛮瘴气与诸葛亮的失败/121

王敦之乱:独享天下的碎梦/129


第四章 儒者的精神世界

妖言如何惑众:谶纬之兴与群体心理/140

谁是正统:五德终始与皇朝更替/147

天人感应的真相/156

生命意识的觉醒:魏晋玄学的历史/165

奔竞与浮华:魏晋名士的隐秘面孔/174


第五章 大疫与道教兴起

太平世界的构想/184

苍天已死:太平道的崛起与覆灭/192

妖妄国度:天师道的兴衰/201

诛仙之殇:小霸王孙策之死/209

葛仙翁的辟疫方/216


第六章 疾疫与魏晋风度

服散:人的失调与背离/226

疫病、美酒与名士/234

名流雅器:麈尾、如意的特殊意义/241

隐逸:陶渊明的田园世界/248

虱蚤:身体的反抗/256


第七章 大疫的文学叙事

《髑髅赋》中的挽歌意识/266

建安七子的陨落/274

曹氏父子的人生追问/281

志怪小说的疾疫幻想/288

王羲之的兰亭雅集/296


第八章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从误解到信受:佛教初传的历史/304

化干戈为玉帛:佛道之争及其融合/310

探索幽冥:死后世界的想象/317

借医弘佛:僧人与中外医术交流/326

挣脱疫病枷锁:写经、斋戒的功德/334


第九章 大疫下的中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344

辟邪:神狮西来/351

外来香料的神奇功效/358

槟榔的魔力/366

天谴:安东尼瘟疫与中西交往/373


后记/382


信息来源:当当网

微刊小编:人行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