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王稼祥在上海大学附中
关注上海大学及时掌握权威信息,了解学校最新动态!
1922年
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
第一所正规大学上海大学成立
“红色基因”根植于
每一位上大师生的血脉之中
2022年,是上海大学的
“传扬之年、迎评之年、笃行之年”
传承红色基因 创建一流大学
百年初心 历久弥坚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师生
为各地党团建设和革命事业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们继续推出
“久久溯源 百年传承”系列
一起走进
王稼祥与上海大学附中的故事
1925年5月中旬,在芜湖圣雅各中学高中部读书的王稼祥参与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大批学生宣布退出教会学校,作为两名代表之一的王稼祥于5月26日离开芜湖去安庆,向省教育厅请愿,要求解决教会学校大约500名退学学生的转学问题,经多次陈述、交涉,得到解决,省教育厅同意发给退学学生转学证书。
6月3日,王稼祥由安庆返回芜湖,目睹了芜湖各界正在声援“五卅”运动的热潮,也获悉了自己被芜湖圣雅各中学开除的消息。
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怎么办?人生的道路往何处去?王稼祥一时有些迷茫……
这一天,王稼祥正翻阅着报纸,浏览着各种消息,一则《上海大学暨附中招生广告》映入眼帘:“‘关于特别转学’,本校行政委员会已通过上海学生联合会请求宽于收容因此次‘五卅’风潮而退学之教会学校学生之议案,凡属该类学生一经证实即予免考收录”。
一瞬间,恽代英同志在芜湖各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上激昂慷慨的演讲、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一篇篇文章;上大学生、安庆党组织负责人薛卓汉同志在芜湖圣雅各中学学潮运动中给予的鼓励;上海非基督教同盟代表张桐同志在学潮期间给予的声援......一幕幕浮现在王稼祥的眼前。
十九岁的王稼祥作出了人生中一个关键性的抉择:到上海去。到“最革命的学校”之一 ——上海大学去,到“革命之大本营”去。
为了筹措去上海大学附中的学费和路费,王稼祥从芜湖来到了他父亲王承祖经商的地方——安徽省南陵县弋江镇。而父亲却并不支持他的选择,面对父辈的劝说,王稼祥说:“我的志向不是留在家里做生意,而是要去上海上学和干革命”。而后,他找到父亲的朋友和老乡,在弋江镇经商的董恕斋先生,准备先借钱去学校报到,然后再还钱。董恕斋先生为人爽快,一贯乐于助人,听闻此事,决意帮助,背着王承祖,资助了王稼祥一百块银元,使他得以去上海大学附中。(全国解放后,王稼祥托人向董恕斋归还了这笔钱,并写信给董恕斋先生表示感谢。)
王稼祥离乡去上海大学附中时上船的码头
第二天清晨,王稼祥的大姐夫吴之松将王稼祥送到弋江镇码头边,王稼祥乘船离乡,进入上海大学附中,开启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一到上海大学附中,王稼祥就被上大的革命精神所感染。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是上海大学培养学生的方法之一。课堂上,恽代英、萧楚女、蔡和森、张秋人等教师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人入胜;各界名人,特别是共产党领导人,不时受邀来校演讲,王稼祥和同学们前去听讲,深受教育,颇有收获,对中国革命和国际形势的现状有了进一步认识;课余时,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参观工厂和农村,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上海大学附中的老师们就是这样教育学生,培养革命人才的,王稼祥就是在这样的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的。
王稼祥在上海大学附中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发展过程的重大飞跃,从一个普通知识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觉悟的青年革命者。从时间顺序上看,下面几件事起着重要影响:
在上海大学附中学习期间,王稼祥感悟到——为了革命,必须加入政党。他在给同学王柳华的信中说:“怎样革命才可实现呢?我们必须加入有组织的政党,以一定政策,一定的方法,群策群力,同去干国事才行”。“青年是国民之一,尤是国民的优秀者,自然应该负救国的责任,既要救国,就必须加入政党”。“我们应当负改革中国政治的责任”。王稼祥向上海大学附中的团组织提出了入团的申请,团组织经过考察,批准了他的入团申请,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王稼祥致王柳华的信手迹
信中写道:“上大为革命之大本营,对于革命事业,颇为努力,余既入斯校,自当随诸先觉之后,而为革命奋斗也。”“欲解放青年,必自改革社会始。事理昭然,不可否认,愿你三复斯意,决定做一有用改造社会之青年。”
王稼祥还积极参加了各种进步社会团体的各种活动,作为上海大学附中学生会主席,参与了上海学联、上大学生会布置的许多工作;参加了上大“非基督教同盟”组织的许多活动。“五卅”运动后,为了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并筹款救济他们的亲属,中国济难会于1925年9月20日在上海召开第一次筹备会,推举韩觉民为主席,选举恽代英等13人为筹委会正式委员,侯绍裘等5人为候补委员,王稼祥也参加了中国济难会的工作,“扶助革命烈士(遗属)”。
作为上海大学附中部主任、中共上海大学附中党小组长的侯绍裘同志将王稼祥的表现看在眼里,并把他的学习和参加革命活动的情况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可以说,侯绍裘同志是王稼祥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侯绍裘(1896—1927)
1925年8月任上海大学中学部主任
1925年10月,党中央决定从各地选拔学生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侯绍裘同志向组织推荐了王稼祥,并代表党组织找王稼祥谈话,问他是否愿意去苏联学习,并说明那里生活很苦,要有思想准备。王稼祥立即表示愿意去。临行前,他给同学王柳华写信:“我们既要革命,必须先研究革命理论,实习革命方法。于是我毅然决意到莫斯科进中山大学,去预备革命了”。
王稼祥在上海大学附中学习的这段经历,对他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是巨大的。
正因为上海大学汇聚的名师贤达
培养的共产主义战士
对中国近代教育和革命事业
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海大学成为20世纪20年代
名副其实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
而这座“革命熔炉”
如今依旧燃烧着传播真理、铸就英才的
青春烈火,
坚守着“养成强国济世人才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使命
作者:
吴志力,王稼祥大姐王招德之孙。王稼祥之孙王光龙对本文亦有贡献。
史料出处:
徐则浩著:《王稼祥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
徐则浩编著:《王稼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戴惠珍著:《青年王稼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图片来自:
《百年上大画传》《民国日报中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档案馆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吴志力
图片:《百年上大画传》《民国日报中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档案馆
编辑:刘佳文、王梦莹
责编:周婷南
往期推荐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为赓续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