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踔厉奋发,这些卓越时刻见证上海大学科技荣光!②

上海大学 2023-02-17

   关注上海大学及时掌握权威信息,了解学校最新动态!


编者按

2022年是上海大学的“传扬之年、迎评之年、笃行之年”,“上海大学”官方微信等学校媒体平台,逐步推出以“献礼之年话赶超,传扬之年更笃行”为主题的上海大学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大学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矢志攀登,不懈奋斗所取得的成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上海大学的发展历程
就是一部鲜活的创新史学校师生始终面向基础科学问题和前沿关键技术抢抓发展先机,勇担创新使命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重要科技领域创下多个“高光时刻”让我们一起回溯这些属于上大的科技荣光

上海大学

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骄人成绩,学校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


1

最先研制出“上海二号”搬运机器人

1985年5月9日,“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在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的前身之一)成立,它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机器人专业—“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为我国培养了最早一批机器人领域领军人才。1987年5月17日, “上海二号”首台搬运机器人研制成功,代表上海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工业机器人展览会,并荣获198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孙晋良院士团队率先研发出

“碳/碳复合材料”技术

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是国内碳基复合材料及其预制体研制的重要基地,依靠自主研发形成了系列碳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工艺先进可靠,装备自主可控,相关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孙晋良院士团队长期为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配套关键材料,配套的多种型号在抗战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国庆60周年和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检阅。此外,研制的纤维预制体材料应用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以及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1000公里以上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周邦新院士研发“锆合金”技术

周邦新院士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对锆合金耐腐蚀性能及腐蚀吸氢性能的影响、氧化膜显微组织和晶体结构在腐蚀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氧化膜生长各向异性特征与合金织构取向和成分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模型,研发出了多种耐腐蚀性能优良的锆合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技技术一等奖”。2种锆合金完成了知识产权转让,堆内辐照考验结果良好,有望应用于第三代压水堆包壳材料,为我国核用锆合金国产化、自主化及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

李三立院士研发推出

自强2000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李三立院士带领计算机学院以高性能计算与网格技术为主流研究方向,建设上海高校网格平台,促进高性能计算和网格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李三立同志作为我国首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负责研制多台超级计算机,其中两台进入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深超-21C”(2003,146位)和“自强3000”(2004,126位)。他负责研制成功的上大自强2000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速度达4500亿次/秒,是我国当时民口研制的峰值速度最高的超级计算机。


5

吴明红院士研发

新型碳基复合环境功能材料

吴明红院士团队开启核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应用,研发高性能碳基环境功能材料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致力以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在石墨烯这个“诺奖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吴明红院士研究成果“Ion sieving in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via cationic control of interlayer spacing”(通过离子控制石墨烯氧化膜层间距实现离子筛分)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是上海大学首篇在nature上以第一单位发表的论文。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可通过溶液中的离子精确控制石墨烯氧化膜的层间距,控制精度达十分之一纳米,吴明红牵头完成的“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1年,吴明红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校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女院士,标志着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6

董瀚教授研发钢铁材料的高性能化技术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董瀚教授团队注重钢铁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该团队在钢铁材料微晶高强化技术和M3(多相、亚稳、多尺度)组织韧塑化技术的基础上,探索钢铁材料的极限化,2019年提出了多形合金化思路,形成了稀土耐蚀普碳钢技术、银合金化抗菌毒钢铁材料制品、超高纯铁制备与应用、2500MPa级超高强度钢等。提出了特殊钢产业发展的“材料生产—零件制造—服役评价”匹配说,形成了新型装甲防护与身管材料技术、系列紧固件等基础件材料技术。


7

翟启杰教授研发脉冲磁致振荡

连铸方坯凝固均质化原创技术

先进凝固技术中心(简称CAST)在翟启杰教授带领下,秉承“源于工程需求,高于工程实践,引领工程发展”的科研理念,坚持面向冶金工程需要的适度超前研究。他们通过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脉冲电流细化金属凝固组织的机制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脉冲磁致振荡(简称PMO)凝固均质化原创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苏钢、中天钢铁和新兴铸管等多家企业,为解决铸坯均匀性这一制约国际冶金界产品质量的瓶颈问题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国钢铁协会组织评价认为,该成果是冶金领域一项原创性技术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该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此外,翟启杰教授的“基于特征单元热相似性的冶金凝固过程热模拟技术”2020年荣获中国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中的连铸坯凝固过程热模拟试验机荣获日内瓦发明展金奖。


8

国内第一个IEC低压电涌保护器领域

国际标准提案

2021年8月,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周歧斌老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我国首个低压电涌保护器(SPD)领域IEC国际标准提案获立项。该项目基于我国在智能型SPD领域的技术积累和长期实践,针对智能型SPD的主要部件——电涌保护器监测装置(MSD)制定技术规范。该国际标准的成功立项,既标志着中国低压电涌保护器领域的技术在国际标准中获得主导地位,也代表由中国制造企业率先研发并推向市场的智能型SPD产品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成为我国利用先进技术保障公共防雷安全的重要里程碑。


延展阅读



奋进话赶超!见证上海大学这些科技“高光时刻”!①


OUR SCHOOL

不管是“第一”还是“唯一”,都离不开上海大学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彰显了上大人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上大人勇担使命、争创一流的价值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大学将秉承“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和“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大道明德,学用济世”的上海大学精神,抢抓机遇,善于作为,以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昂扬斗志,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奋力谱写上大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科研管理部

编辑:黎南希

责编:周婷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