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红颜到白发:上大的他们,拥有爱情最美的模样

请收藏 上海大学 2024-01-04


缘分使然,相濡以沫

相爱相守,白首不离


最美的爱情莫过于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与深情共白头

岁月中每一个剪影

都是一个瞬间的记忆

那些爱的世界从未改变

春夏秋冬的记忆之书

翻开一页又一页

深情的笔墨刻满了温暖的印记




2007—2021年,离退休党委、工作处每两年举办一届离退休教职金婚庆祝活动,至今已举办了8届, 256对金婚夫妇参与了庆祝活动。金婚承载了漫长岁月间的相依相守,最美的爱情藏在时光里,这样的活动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期待的。为了让更多学校教职工感受到上大人尊老敬老的真情,今年金婚活动扩大了参与面,增加了配偶为非学校教职工的金婚、钻石婚、白金婚的庆祝活动,今年共有金婚、钻石婚、白金婚的双职工、单职工538对。


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有着怎样动人的模样?带着羡慕和感动,我们一共选取了6对夫妇,与大家分享他们爱与包容的岁月故事。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带来3对夫妇的故事:


延展阅读:

耄耋之年的爱与浪漫!上大这些老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

“六十三年山与水,相濡以沫到如今”


钻石婚夫妇——章永浩、骆奇奕

章永浩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教授

骆奇奕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我们两人的相遇是缘分使然。”被问及相识往事时,九十岁的章永浩眼中依然闪着亮光。


故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杭州,少年时代的两人在学校组织的舞会上相识。豆蔻年华,作为舞伴的两人互生情愫,缘分从西湖畔延续到上海滩。“她在上海读书,我在上海进行雕塑创作,”章永浩回忆道。1956年6月,章永浩进入上海油雕院从事雕塑工作,骆奇奕也在他的影响下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此后,两人琴瑟和鸣,一生相随。


谈到63年来相伴相知的幸福秘诀,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样的答案:志趣相投。在创作《刘伯承元帅纪念像》时,章永浩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融入雕塑中,历时两年完成创作。为使得雕塑与环境和谐共生,从事环境建设的骆奇奕则对雕像落成地的公园进行了规划设计。他们的互相成就,使得雕塑作品更加气度不凡。



两人不仅是创作中的默契搭档,还是生活中的知心至交。“在我的低谷时期,一直有她的陪伴和理解。”章永浩笑着说。生活中,骆奇奕会用视频记录下丈夫创作时的点滴,章永浩也会用心欣赏妻子的水粉、速写画。“这是我夫人画的”,在介绍骆奇奕的画作时,章永号的眼角眉梢总是带着骄傲,走进客厅,能在显眼位置看到以骆奇奕为原型创作的《夫人像》。有了思想上的共鸣,他们互相欣赏,共同成长。


退休后,两位老人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热情与好奇,一起旅游,携手看世界。同时,章永浩依旧坚持雕塑创作,在城市雕塑领域躬耕不辍,《宋庆龄纪念像》《抗战英烈姚子青》等凝聚着心血的雕塑作品,构成了章永浩“以简抒繁”生活的全部。



当爱情归于平淡,依然觉得对方是今生最爱,而平凡中相伴相守的日子,成为生命中不能缺少的部分。





5

同行共进 情谊深长


金婚夫妇——林焕佑、王爱珍

林焕佑   上海大学资产公司   原总经理

王爱珍   上海大学组织部  原正处级调研员


1960年,林焕佑和王爱珍共同进入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学习,直到1965年毕业后共同留校,彼时二人还只是一起工作的同志,但缘分的种子已在萌芽。1967年年底,王爱珍和林焕佑经同学介绍第一次正式见面,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在相处中两人逐渐认定彼此,于1969年正式结为伉俪。



两人的工作都很繁忙,但夫妻俩配合得很好。“他比较忙,我就支持他,”王爱珍除了在单位里忙工作,还承担了大部分的家中琐事。“七十年代中期,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托付在她身上,同时单位里的工作也是很忙的”,林焕佑谈起他俩的婚姻生活时这样说道,“我总是觉得对不起她。”1978年,林焕佑负责组建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在8年的时间内,他先后组建了四个专业、一个基础教研组、三个大的实验室,以及一座计算机大楼。1986年,他又被调到学校科技开发总公司(现资产公司)担任总经理,还获得了1993年上海市“优秀科技企业家”荣誉称号。“我能上大学都是党的培养,我对党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党叫我去,我绝对不会不去。”林焕佑一直担任总经理职务直到2000年退休。在此期间,王爱珍特别理解丈夫,一直在背后支持他,既完成自己的工作,又照顾家庭,还培养出了两个非常优秀的女儿。



退休后,林焕佑和王爱珍积极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王爱珍学插花、编珠子等。林焕佑就学书法、国画,还组织、参加了多次书画展览,“工作量是不少,但心情是很愉快的。”即便已经退休,两位老人还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贵州、西藏等贫困地区进行爱心募捐。


相互理解、支持、包容与信任,是林焕佑和王爱珍携手走过五十多年婚姻的关键词。生活虽然平淡,但他们乐在其中。历经半个世纪,他们的爱情在陪伴与支持中历久弥新。





6

遇到你是我一生的幸福


金婚夫妇——陈惠民、高水娟

陈惠民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

高水娟  上海大学期刊社  副编审


“他在信中问我能不能建立关系,我说可以。”那份含蓄而真挚的感情,如今回想起来,高水娟的眼眶中,仍有盈盈泪珠打转。那条天冷时套在高水娟脖子上的围巾,那把雨天递到她手中的伞,让高水娟认定,身旁的这个人,将与她携手一生。



陈惠民与高水娟是大学校友,在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相识。1969年下乡战备劳动,两人在朝夕相处中相互了解,初步建立了感情。1970年大学毕业,高水娟被分配到海军部队,陈惠民则毕业留校,继续在学校的无线电系做教学科研工作。


“一直到1973年,部队经审查批准可以结婚,我心里悬着的石头才终于落下了。”高水娟也没有想到,批准结婚这一天,对于陈惠民来说有着如此深重的意义。


在对方的影响下,成为更好的人。1976年,陈惠民被选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留学。此前学了8年俄语的陈惠民,对英文基本上一窍不通,他来到北京语言学院从英文字母开始学起。陈惠民回忆,“在北京学英语一年半,我一个地方也没去玩过。”



在英国的两年,陈惠民潜心钻研数字通信。“当时我们国家的通信技术非常落后,所以我到英国去,就一定要学到东西回来。”


1977年,考虑到家庭和孩子需要照顾,高水娟经组织批准复员,来到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处情报室工作。恰逢当时学校准备创办学报,高水娟就承担了学报的相关工作。从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到出版发行,都需要高水娟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而她的辛勤付出也使这份学报在当时的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中都取得了较好的声誉。


陈惠民从英国学成过来后,回到学校继续任职。除了完成党务行政工作外,他还承担了繁多的教学科研工作,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过去,陈惠民作为“双肩挑”干部,平时工作较忙,晚上回家吃饭,碗筷也来不及收,就又要奔回实验室,直到月亮高悬才再次返家。高水娟支撑起“大后方”,将小家庭照顾得细致周全。晚年时高水娟病重住院,陈惠民则寸步不离,细心地照料着。“有一次生病,我嗓子痛得吃不下任何东西,他就将食材用粉碎机打碎,再做给我吃,顿顿如此。”


如今,退休后的陈惠民在上海大学担任老教授协会通信分会会长,继续发挥余热。有空闲时,他就和高水娟参加市老教协组织的康养旅游活动,出去吹吹海风、赏赏美景,将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整个采访过程中,陈惠民的话不多,但被问到,“相濡以沫半世纪,想对彼此说些什么”的时候,陈惠民看向高水娟,停了几秒,略显羞涩地说道:“遇到你是我一生的幸福。”





慢慢长漫漫,老来常相伴

爱情,它早已被揉进了岁月里

是一路上互相搀扶

直到我走不动路了

你还愿意牵着我

晒晒太阳,看看夕阳


祝愿上大所有偕老伉俪

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幸福美满,甜蜜温暖

有亿点点浪漫!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离退休党委、工作处

采写:新闻传播学院 张羽 杨宇晖 赵茂君

排版:吴沁

责编:吴沁


往期推荐

共赏秋华烂漫,上海大学第二十一届菊文化节开始啦!

上海大学第三届安全文化节开幕

向前进 博青春!点亮进博“温暖时刻”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