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95口罩免费领?假的!别上当了!

近期,不少人的朋友圈被

“N95口罩免费领”的链接刷屏



该链接来源于一个叫

“光合小助手”的微信公众号



这“送口罩”的推文是否靠谱?

根据微信公众号最新的官方信息显示

“光合小助手”公众号因涉嫌诱导关注

账号被停止使用

目前该公众号已无法关注



查询发现,

“光合小助手”的认证信息为

深圳某广告传媒公司




而早在2014年起

该公司就已屡次被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目前,该公司已被列入

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君君在此提醒大家

遇到来源可疑的“送福利”信息

请擦亮眼睛,仔细甄别

切勿盲从,谨防“套路”!


此外,

下面十大借“疫”行骗的套路

也要认清!


01假卖口罩真骗钱

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医用口罩等防护物资的虚假销售信息,或主动联系急需口罩的受害人“销售”防护物资,收款后将受害人移入黑名单。


提醒:应增强防骗意识,保持理性,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防疫用品,对网络诈骗说“不”!

02谎称公益骗捐款

不法分子通过微信、QQ、社交网站等多种方式,以“红十字会”或医院等名义,在网络上发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献爱心”的虚假信息,让受害人打款到指定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提醒: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爱心捐赠,捐赠过程中不要提供银行账户密码及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谨防善心被不法分子利用!

03假扮客服“退款、改签”

不法分子借口受疫情影响,办理机票、车票等退改签,旅行合同取消、酒店押金退还、网购商品退款等,向受害人发送虚假短信通知,在钓鱼链接或诈骗电话中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密码等敏感金融信息,实施诈骗。


提醒:接到退款、改签电话或者短信,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拨打官方电话核实情况。切勿轻易透露个人网银、电子支付平台等账户信息,以免受骗上当。

04虚假回国机票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疫情期间留学生急于回国的心理,在相关留学生群、留学生社交平台发布包机信息,骗留学生支付“高价机票款”进行诈骗。


提醒:疫情当前,身处海外的同胞们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亦需时刻警惕不实消息,谨防上当受骗。

05谎称亲友感染新冠诈骗

防疫期间部分民众未能回家或暂时无法联系,不法分子遂冒充医务工作者或谎称他人亲友,以某人被确诊隔离医治为由,请求汇缴相关费用,或向社会公众发起众筹“医药费”“住院费”等,骗取钱财。


提醒:接到陌生人来电称亲友感染、需治疗等消息时,先保持冷静,一定要与亲友本人进行多渠道确认,切莫心急汇款、上当受骗。

06推销新冠特效药

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进行推销,谎称有提高身体免疫力或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的特效药,诱骗民众购买或向民众发送钓鱼链接,诱导输入个人账户信息及交易密码,盗取账户资金。


提醒:国家相关机构对疫情研发的所有药品均会在权威媒体公布。关注权威报道,面对打着“推销药品”旗号的不法分子,在未核实真伪前,绝不相信、不汇款。

07冒充疾控中心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谎称当事人高价向外销售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资,涉嫌参与重大刑事案件等。以核查个人资产是否涉案为由,诱骗受害人将全部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提醒:接到“疾控中心”或者“公检法机构”来电后务必提高警惕,要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对方信息是否属实,切勿轻易向对方透露私人财产信息。公检法等部门不会要求事主汇款、索要事主银行账户信息。发现被骗及时拨打110报警或者到附近公安机关报案。

08“疫情贷款”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提醒:切记要通过银行等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降低贷款风险,度过难关。不要轻信任何网友、网站、手机应用发布的贷款广告,不扫描、不点击任何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和链接。

09投资理财型诈骗

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


提醒:投资理财应当牢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拒绝高息诱惑。收益永远和风险成正比,面对过高的收益率应保持警惕和理性,切勿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

10信用卡逾期诈骗

防疫期间民众出行不便,不法分子以提升额度、卡片逾期冻结或征信黑名单等事由发送短信,诱导持卡人打开短信中的网址或拨打短信中的电话,进一步骗取卡号、密码、手机号、有效期、短信验证码等信息,或诱导受害人在所谓“解除黑名单”公众号内进行操作而实施诈骗。


提醒:银行不会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索取用户的密码和动态验证码。如遇到类似情况,就判断可能是诈骗。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和网络信息,不轻易拨打所谓的“客服电话”,市民如有疑问,可拨打官方平台电话进行核实。



● 寒冷预警生效!黑科技羽绒服走红,小心成“热炸弹”

● 感染后疯狂吃药,有人住进了ICU

● 微周刊№.66|听一听上周佛山消委会典型案例分析


更多消费维权资讯尽在消委君的手机网里面哦!



来源:第一现场、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
编辑:陈洁茵
校审:陈雁明
主编:黄玮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佛山消委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