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企掀海外并购潮 |1月份并购额创历史记录
甫一开年,一些中资企业就掀起了海外并购狂潮,并购的外国公司数量创下新纪录。包括海尔(Haier)以54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的家电部门,以及大连万达(Dalian Wanda)以35亿美元收购《侏罗纪世界》(Jurassic World) 的制片商传奇娱乐(Legendary Entertainment)。
俄罗斯媒体:仅2016年1月,中国企业在海外就有82项并购案,总价值约730亿美元。
据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2月10日报道,2016年从对通用电气的并购开始。美国巨头以54亿美元的价格将家电业务卖给了海尔集团。这笔交易有助于海尔获得在美国拓展业务的平台。
中国的另一家公司大连万达集团收购了美国电影公司传奇影业。中国投资者甚至还打算买下美国芝加哥证券交易所。
当然,中企并购的公司并不仅限于美国。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在业界引起很大震动。先正达公司是全球顶尖的农化企业之一。这笔交易价值约430亿美元。
仅2016年1月,中国企业在海外就有82项并购案,总价值约730亿美元。相比之下,2015年1月的数额要低得多:55项并购案,总价值约62亿美元。
专家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企业努力通过海外并购来不断壮大。瑞士信贷银行市场发展部主管维卡斯·塞特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企业越来越积极地寻找发展壮大的途径。”
但并购狂潮不仅仅是源于对扩大业务的追求,打开过去对中企关闭的市场大门也是目的之一。
塞特认为:“海外并购的目的之一是争取新市场、新品牌和新技术,部分情况下还为获得能对应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供应网络。
英国媒体:近日中国化工以创纪录的430亿美元报价收购先正达,此举让西方银行业期待并且准备好迎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激增。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4日报道,尽管中国企业长久以来一直对收购外国资产感兴趣,但是并购顾问们将中国企业最近的一系列交易与日本企业1980年代的收购热潮进行了对比。当时,日本企业掀起了收购浪潮,将包括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和电影制片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在内的资产收入囊中。
今年以来5笔规模最大的跨境收购中,有4笔涉及中国企业竞购美国和欧洲资产,这些资产总价值达617亿美元。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是迄今最大的一笔交易,这笔交易被认为表明了中国企业拿下优质战略性资产的决心。
“这种规模的交易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一名服务中国客户的银行业人士称。
“这明白告诉你他们现在比以前更擅长追逐目标……我们今年很可能会看到与1980年代日本企业并购潮类似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潮。”
去年,中国企业参与的收购交易总价值达6560亿美元——刷新了历史纪录。今年,收购交易依旧活跃,包括海尔以54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以及大连万达以35亿美元收购《侏罗纪世界》 的制片商传奇娱乐。
高盛企业跨境并购部负责人詹姆斯•德尔法韦罗称,随着中国企业寻求其他增长动力,它们在全球并购中扮演的角色将日益突出。
“过去一年,它们成功地完成了一些非常显眼的交易,已经开始提高对执行风险的认知,”他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和美国经济复苏,中国买家正日益发现外国资产相对国内投资更具有吸引力。”
中国企业正在关注着多个领域的机遇,尤其关注科技、工业、娱乐和休闲行业。它们也表现出对知名消费者品牌的偏好——比如去年复星集团收购度假村集团“地中海俱乐部”。
国家支持的企业往往追求特定主题。食品安全就是其中之一,收购先正达就是基于此主题。
“我认为你很可能会看到中国企业在购买海外资产时更加积极,”独立投资银行瑞德首席执行官肯•雅各布斯预测称。
然而,他认为中国企业关注欧洲资产的可能性更大。
“我不确定美国是中国企业收购资产最容易的地方,”他解释称,“我认为,事实上,欧洲很可能会是(中国更大收购动作的)受益方。”
报道称,对于其他中国买家,存在两个更深层次的障碍。
第一,它们需要相关的西方政府批准它们的收购。上个月,中国私人股本投资者向飞利浦旗下照明公司Lumileds提出的看似无害的收购,被美国政府一个委员会以国家安全担忧为由叫停。
第二,它们的收购兴趣可能因中国经济放缓而减少。但是,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联席主管顾宏地称,中国近期的市场波动和人民币贬值并未伤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背后的所谓“走出去”战略。
他认为,眼下出现的很多交易构成了中国企业长期战略的一部分,其中部分交易是在人民币近期贬值前很久就已经策划好的。
在某些方面,全球股市回调或许有益于中国买家。
海外资产估值降低可能会加快海外并购交易。一个例子是壳牌以4.8亿美元将旗下的马来西亚炼油厂出售给山东恒源石化。油价下跌对石油巨头形成的压力推动了这笔交易达成。
山东恒源反映出另外一个主题:小型企业首次进军海外。
花旗集团全球跨境并购部联席主管彭高年称:“中国的境外并购颇为强劲,重要的是,并购主体日益多样化,既有中国化工这样的系列并购方,也有第一次进行海外并购的买家。”
德国媒体: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把目光投向德国。
今年年初又有一家德企被中企收购,从 "德国制造"变成"中国拥有",哪些德企尤其合中国公司的胃口呢?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月30日报道援引德国《商报》的报道称,中国收购德国公司的胃口越来越大。2016年刚刚过了4个星期,中国投资者就创下了一个纪录。中国化工1月斥资9.25亿欧元收购了德国特种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 Maffei),这笔交易是迄今中国在德国的最大投资行为。与此同时,德国废弃物管理公司EEW也引发了中国企业的竞购兴趣。
《商报》称,乍看上去中国人在德国的投资任意随性, 仔细观察却可以总结出两大趋势:其一,中国买家对熟悉“工业4.0”的企业感兴趣,即工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的公司。另外,绿色增长领域也是一个明确的重点。这方面包括循环利用、水处理和可再生能源。
标题为《中国五花八门的购物车》(Chinas bunter Einkaufszettel)的文章称,中国在德国的首波投资中有一部分是失败的尝试,比如2002年中国家电巨头TCL收购德国电视生产商施耐德的案例。仅过了两年这家公司在德国就宣告破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情况大有不同。
《商报》文章称,中国企业的脚步更为谨慎。中方对德国经理们放松管制。中国建筑机械生产商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水泥泵生产商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被视为一个成功典范。维柴动力对德国老牌叉车生产企业凯傲(Kion)的收购也同样顺利。
文章写道:"中国商务部拥有囊括几乎全球所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的十分全面的研究报告。目前关于德国的报告就有长达139页,其中不仅列举了相关法律框架,也明细地记录了各个行业的具体情况以及优秀企业的名称。"
北京的经济转型纲略"中国制造2025"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德国的"工业4.0"计划。作者Stephan Scheuer表示,购物清单上机械制造、汽车配件供应商等行业都是转型纲略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北京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定了一个路线图。这是投资者们奉行的准则。
文章最后表示:"克劳斯玛菲、普茨迈斯特和凯傲仅仅是个开始。将来中国公司在德国一定会有更大手笔的收购。与'工业4.0'相关的企业和拥有绿色科技的公司都要留心。"
去年,中国企业参与的收购交易总价值达6560亿美元——刷新了历史纪录。鉴于中国美元储备面临着剧烈下降的严峻形势,通过收购海外企业实现曲线换美元的投资方式恐将更加疯狂。2016年,中资企业的投资收购热潮注定将波澜壮阔。
来源:互联网
亲,您看完本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