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鲍某性侵案后续,无良媒体侵害少女隐私:你看到的新闻,通篇写着“吃人”

点击关注 精英说 2021-06-17


四月以来,随着鲍某性侵案持续引发热议,越来越多的信息和证据在这几天接连爆出。然而随着各方媒体的介入,人性幽暗的一面也逐渐暴露...


在鲍某一案中,等待反转的“围观群众”、“不完美受害人”的舆论质疑,为媒体开辟了崭新的利益区间。


一些媒体为了蹭热度、求爆点,采取了一系列违背基本职业道德的恶劣做法:


追寻到被害人老家、多次打扰被害人家人、采访被害人邻居和学校等与案件完全无关者,打探、挖掘与案件完全无关的各种信息,无端泄露被害人及其家庭的隐私......


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害人李星星(化名)的委托,

案呼吁媒体不要恶意挖掘被害人隐私


“新媒体时代是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


而在这起性侵案中,当部分媒体们“流量”会带来无穷的收益时,他们批量产出了“母女骗财”、“不伦之恋”,甚至“二奶转正”等看上去十分有“看点”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对受害者隐私极力挖掘,全然不顾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让说姐联想到了当初轰动一时的“台湾明星白冰冰之女绑架案”,女儿被绑架期间,母亲苦求媒体无果,记者的围追堵截和介入报道最终导致绑匪提前撕票。


这起案件使得台湾媒体遭到社会大众的严重谴责,但那个被歹徒残忍杀害的女孩,永远地停留在了16岁的雨季...


演员白冰冰和女儿


或许只有在悲剧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才会看到,那么多媒体传递的信息跌破了人类良知的底线;我们才会发现,即使在全球传播的新媒体时代,真实(truth)、人的尊严(human dignity)和非暴力(non-violence)仍是各类媒介必须秉承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标准。


她死去的时候,

离17岁生日还有2天


白冰冰,中国台湾女歌手。


她出身于一个贫苦之家,幼时时常遭到家暴。虽然学业优秀,却被迫辍学,打工以贴补家用。直到后来参加歌唱比赛,演唱才能被挖掘,才顺利出道。


图片来源自网络


年轻时的她远赴日本发展,与日本漫画家梶原一骑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后因丈夫孕期出轨,白冰冰毅然决然带着7个月的身孕回到台湾,从此和女儿白晓燕相依为命。


图片来源自网络


对于命途多舛的白冰冰来说,聪明伶俐的女儿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光芒。


然而,42岁那年,正在摄影棚里拍摄的白冰冰收到了一通恐怖电话。绑匪拍下了女儿白晓燕的裸照,剁下了她的左手小指,并告诉白冰冰:“想见女儿就立刻来龟山墓园。”


白冰冰十分恐慌,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龟山墓园,发现了沾满了女儿血迹的手指,以及一封求救信:“妈妈,我被绑架了,现在很痛苦,你一定要救我,他们要五百万美金。不可以报警,要不然我命休矣……”


图片来源自网络


看到这里,白冰冰几乎晕厥。在一番挣扎之后,她决定寻求警察的帮助。


台北警方在接到报案之后迅速行动,成立了专案小组进驻到白冰冰家。但警方泄露了行动消息,台湾媒体纷纷闻风而动,他们直觉有什么“惊天大事”将要发生,而他们,绝对不能错过!


从警方进驻的那天开始,白冰冰的电话就整日整夜地响个不停,来电话的不是绑匪,而是排队等着挖料的记者。


白冰冰知道媒体的大肆报道只会刺激绑匪,或许会对女儿痛下杀手,作为一个母亲,她绝不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白冰冰在电话里无助地哀求:“拜托,不要写,不要写,真的不要写。”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但在利益面前,一位母亲的无助和眼泪会有什么重量呢?


第二天,《中华日报》和《大成报》两家报纸还是大肆报道了这则消息,很快,记者、采访车纷纷赶到白冰冰的家门外,把她和警方的举动一刻不漏地进行详细报道,导致绑匪对警方的部署几乎了如指掌。


4月16日,绑匪再次打来电话,确认钱有没有准备好。至此,白冰冰已经几日不能闭眼,四处筹钱。


1997年4月18日,在便衣警察的陪同下,白冰冰开车前往付赎金,但在她的车子后面,好几辆电视台的新闻采访车一直紧紧跟随,导致绑匪迟迟不肯露面。


白冰冰心急如焚,警方也下车骂电视台记者,要求他们快点离开:“你们还有没有一点职业道德?你们这样做是会死人的。”但对方毫不悔改,义正言辞地表示:“他们(其他记者)不撤,我们也不撤。”


图片来源自网络


媒体的过度关注彻底激怒了绑匪,对方7次要求更改交易地点,但最后都在媒体的围追堵截之下拒绝露面,此后的4天半,绑匪彻底失去了消息。


而白冰冰的家里,电话依旧无休止地响着,白冰冰崩溃了:“拜托,不要跟踪我们,离我们远一点!”


18日傍晚,绑匪因不满白冰冰报警,屡次交易不成,对小女孩痛下杀手,次日白晓燕因不堪殴打导致肝脏破裂,腹腔内出血身亡,21日被绑匪弃尸于中港大排水沟内,进一步尸检表明,白晓燕在生前曾遭到歹徒的强暴。


她被残忍杀害时,距离她17岁的生日还有2天。


图片来源自网络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白晓燕遇害之后,她惨死的照片仍旧没能逃过媒体之手。其中TVBS、自立早报刊登出被害人裸露照片,而中国时报也刊出白晓燕惨遭凌虐的尸体照片。一些媒体甚至聘请所谓的专家,分析探讨绑匪如何虐待、残杀一个小女孩至死,内容触目惊心。


即便如此,媒体还是不放过白冰冰,在当晚的电视采访中,白冰冰流着泪控诉道:我们孤儿寡母,你们不能这样欺负我。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个个新闻热点,引得媒体人趋之若鹜。故事落幕,他们则四散而去,留下一地鸡毛和无可挽回的破碎。


知乎上有人提问说:“白冰冰女儿绑架事件之后,对台湾的媒体传播有什么影响?”


下面只有一条评论,写着:“你看现在的台湾媒体有一丝的自责和改悔吗?”


图片来源自知乎


遭受性侵之后,

媒体剥夺了她离开的权利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发挥了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强大的影响力,也不可避免地肩负了更多的责任,也因此,当今时代比以往更需要强调“媒介伦理”


媒介伦理指的是媒介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了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伦理规范。而当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时没有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没有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就是所谓的“新闻伦理失范”


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少媒体罔顾道德和职业操守,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获取信息,这种病态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仅发生在台湾,也发生在大陆。


图片来源自韩剧《匹诺曹》


2008年,时年14岁的少女汤兰兰,向五大连池市的警方写了一封举报信,信中提到自己从6岁开始,就频繁遭受家人和亲友村民等十余人的多次性侵,时间长达7年之久。


当月底,仅有60多户人家的大旺村(化名)陆续有16人被抓,最终包括汤兰兰父母在内的11人被判处5到15年有期徒刑。


汤兰兰交给警方的举报信


由于案情过于恶劣,完全颠覆了家庭伦理和社会基本良知,对小女孩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警方和政府为了保护孩子,帮她更换了姓名,迁出了户口,让她有机会在新的地方开启崭新的生活,希望远方的平静和安宁能够逐渐抚平她内心的伤痛。


但2017年,汤兰兰的母亲万秀玲释放后,相互串联陈某付、于某军等以不同的方式到非指定场所上访,并试图找到汤兰兰未果。于是,万秀玲想到了借助少数媒体炒作,企图翻案。


2018年1月30日,一则《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的报道出现在网络,各大流量的媒体门户争相转发,引发舆论讨论。


记者称,汤兰兰的“失踪”成为了案件疑点,追寻真相就要找到汤兰兰本人。并在文章最后公然放上了已经更换名字迁出户口的汤兰兰新的户籍信息,全网呼吁“寻找汤兰兰”。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名多年前曾遭受侵害的女孩,在看到媒体大肆报道汤兰兰案后,联想到侵害自己的案犯同样即将出狱,害怕到整夜被噩梦折磨,最后跳楼自杀。


而她本来即将结婚,开启自己全新的生活......


图片来源自网络


美国职业记者协会(The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在1996年修订的《伦理准则》(Code of Ethics)中详细提到:“新闻工作者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要表示同情。当面对孩子或者性犯罪受害人时,要非常谨慎和小心。”


日本的伊藤诗织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开谈论性侵,对受害者的生活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我很难再继续过以前那样的生活了。”


然而,从白晓燕到汤兰兰,再到如今的李星星,即使从专业主义的视角出发,我们依旧看不到部分媒体人身上本该出现和遵守的职业原则。


从白晓燕到李星星

趋炎附势的新闻消费主义


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新闻消费主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所谓的新闻消费主义,为了迎合受众喜好而生产的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的新闻,以满足观众的感性欲望,这使得新闻呈现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蚕食了新闻本有的意义。


图片来源自韩剧《匹诺曹》


带着这个概念,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多家媒体对于鲍某性侵一案的报道。


首先,南风窗的报道成功地唤起了公众的关注,但报道本身并没有完整地交代出各方的信息,主要以李星星的视角出发,缺少对母亲长期缺位的探讨,也没有采访到涉事警察、以及当事人鲍某,而鲍某的“发言缺失”,为后续的“阴谋论”埋下了隐患。


但不论是在南风窗还是财新的报道中,鲍某都没有否认自己与14岁幼女发生关系的事实。前者很好地站到了道德的一面,不论鲍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至少在道德和舆论上是要受到谴责的。


再看财新的报道,它补充了鲍某的发言,让原先的讨论不再成为“一家之言”。但文章以“小说化”的写作方式主观臆断,把案件描绘成一个早熟阴暗的14岁女孩,企图向养父索爱、索求钱财的故事,完全违背了媒介伦理的基本原则。


迫于舆论压力,财新编辑部发布了道歉声明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新闻是“伪环境”、“伪物品”、“伪事件”的制造者,虚构并导演着物品和事件。


他认为,在消费社会,媒介市场以攫取更多商业利益为目标,其报道在形式、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追求大众喜闻乐观的方式。这导致了部分新闻报道不再倾向于逻辑清晰的描述事件,反而越来越多地使用修辞语言,放大细节,追求刺激感和新鲜感,以冲击感制造“卖点”和“热点”。


比如塑造一个“心机深重”、玩弄感情、恩将仇报的14岁女孩,带来的故事反转显然更加具备催化舆论的“化学效应”。


图片来源自韩剧《匹诺曹》


在报纸最初繁荣的时候,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就曾经表达过自己的愤怒和失望。他认为,部分新闻报道有时扩大了空虚、暴力、凶杀的负面情感,利用受众的某种心理去吸引读者、引导舆论方向,完全背离了还原真实事件的初衷,而这样的描述方式,只会将新闻报道引向一个更为隐秘的“黄色新闻”时代。


他说道:“在这心安理得中,我们生活在代替他人屠杀和暴力的想象之中。阅读暴力和残忍行为,这是一个事实,对于蹂躏妇女这种事也不例外,我直觉地感到是和侵略者一起进入了他血淋淋的渴望和贪欲之中,而不是进入牺牲者的情感之中。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对待群众,如果你是激起他们想要的情感,而不是激起他们应有的情感,那就是个错误的让步。”


在当今时代,媒体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也发挥着更大的能力,无数新闻工作者前赴后继、为之牺牲奉献的,是一个积极健康、真实公正、客观公平的媒介环境。


它基于事实和证据,而不是依靠主观臆断,它立足于道德情感,而不是阴谋论调,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大众的知情权,保护那些处在聚光灯下、无措的受害者们......


后台回复关键词【鲍某某

精英说为你推送这起性侵案的始末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Reference:

News.China:“白冰冰之女绑案”到“林奕含自杀”,新闻媒体伦理底线何在?

财经新闻考研:从实务角度出发,《财新》的高管性侵养女报道为什么输了?

论文网:国内新闻消费主义现象反思

孙绪彬、杨倩:浅析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意义的蚕食

 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管涉嫌性侵养女”案,媒体报道如何打开“黑箱”?

狐狸晨曦:各大媒体为何不肯放过汤兰兰?这已是一场传统和新生媒体的战争

被媒体迫害致死:台湾艺人白冰冰之女白晓燕绑架案始末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分享到朋友圈吧-


精英说线上课堂




艺术与设计就业方向及前景怎么样?

艺术如何帮助你提高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

零基础到顶尖艺术设计学院

你都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4月24号(本周五)晚8点(北京时间)


帕森斯时装学院前院长、

Nike及Polo等国际品牌创意总监Simon Collins

将与帕森斯服装设计系前系主任

Jasonpaul McCarthy

为我们带来一场

国际视野下

【艺术设计教育必要性】

的深度讨论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