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版《黑镜》刺痛中国亿万父母心:以爱之名的伤害,何时才能停?

枝枝 精英说 2021-06-17



在最近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父母持上岗证上岗,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消息一出就得到了网友们热情地附议。

“一百个支持,终于有人提这个了!”“有的人养动物都费劲,别说养孩子了!

图 / @新京报


网友们的抱怨并非没有缘由,近年来“中国式父母”的养育方式来不断被诟病,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也呈现出这些家庭中扭曲的相处模式。
豆瓣评分8.5的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正是这样一部以亲子关系为内核的科幻剧,该剧播出后反响剧大,获得了5项金钟奖,被称为亚洲版《黑镜》
电视剧由《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和《必须过冻》五个系列故事组成图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部大受好评的电视剧,改编自台湾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从17岁上大学做家庭教师以来,吴晓乐在13年时间里一次次踏入台湾中产家庭的秘密生活。
在这些家庭中: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
无论是家长抑或青少年,这些真实故事里最隐秘的情感,最无奈的选择,最伤痛的疤痕,悉数摊开在她面前…也真实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
图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幸的成长经历,究竟是东亚社会大多数孩子的苦痛,还是少数人的烦恼?性别不平等现象是否困扰着青少年,他们的人生选择会因此而改变吗?
今天,说姐就想从《妈妈的遥控器》出发,聊一聊那些以爱之名的伤害。

你以为孩子会呼吸,其实早已窒息
小伟的妈妈得到了一个遥控器,那只遥控器可以操控孩子的人生,方式是重复孩子的一天。
只要孩子做错事、不按照妈妈的意愿做事,妈妈就启动遥控器,让儿子进入无限循环的一天,直到其被折磨到服输。
图 / 《妈妈的遥控器》

起初,由于小伟伪造了成绩单,妈妈让他无限地过礼拜三。重复在礼拜三里的小伟过着一模一样的日子,内心焦虑却不知道原因所在,直到妈妈告诉他:“我希望多给你一次机会改正错误。”
图 / 《妈妈的遥控器》

小伟改正了错误后,妈妈很满意。然而,她要继续使用遥控器,把儿子送去补习班里,重复循环10次,以此来让儿子的成绩变得优异。
从此,小伟的妈妈变得恐怖、阴森:“我们光有资源不够,你还要好好读书。快告诉妈妈,你要努力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不让妈妈失望。”
在妈妈的”魔咒“之下,小伟日复一日去补习班里上同样的课、听老师说一成不变的话,他的内心几近崩溃。此时,妈妈却正满意于自己的”操控“,以为这样儿子未来会感谢自己,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图 / 《妈妈的遥控器》

在小伟重复循环10次后,他得以过到第二天,在正常的时空里,他在图书馆里遇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热爱绘画的女孩。
女孩性格开朗,天真无邪,她带着小伟回家,小伟见到了和自己家庭截然不同的氛围。父母和乐,完全尊重女孩,女孩才十几岁就染发,父母根本不制止;女孩喜欢画画,父母在阳台上留下一个空间给女孩随意涂鸦……
图 / 《妈妈的遥控器》

小伟爱上了女孩的家庭,也因此爱上了女孩,在被妈妈控制、被学业压迫的青春期,女孩成为他唯一的慰藉,使他心里尝到了唯一的甜味。
然而,一切在被妈妈发现后破碎。妈妈按下遥控器,把时间调回了两人相识之前,还扬言儿子不准和女孩再见面,不然就无限循环儿子的一天,让他再也过不到第二天。
小伟反抗无效后,割腕自杀。然而,每一次死后妈妈都用遥控器将时间退回到割腕之前。
死不成的小伟,惨白着脸,几乎苦苦哀求:“妈,你还要我死多少次?”
图 / 《妈妈的遥控器》

妈妈说:“直到你不自杀为止!”
终于,在妈妈的遥控器下,小伟屈辱地长大。成年后,妈妈不满小伟的女朋友,给小伟安排相亲。小伟似乎一辈子都逃脱不了妈妈的控制,他偷出了遥控器。
然而,在拿到遥控器之后,他被妈妈发现,妈妈对他说的话让他万念俱灰,“你以为我只有一个遥控器吗?”
图 / 《妈妈的遥控器》弹幕

到此,小伟的故事结束了,网友评论:“妈妈把孩子丢在了水里,以为孩子会呼吸,其实孩子早已窒息”,而故事引发我内心关于亲子关系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有多少父母假借着爱的名义绑架着孩子。这种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的观念,压抑着多少孩子的心。

有多少孩子,被爱伤害
这部剧有魔幻的成分,但它的内核却极其真实,控诉的是糟糕的亲子关系,父母把孩子私有化,对孩子强加过度的控制。
当初书本出版后,作家吴晓乐没有预料到有那么多25岁左右的读者会看这本书,他和编辑预设的是35岁左右、有小孩的父母,但是出书后才发现,阅读的年龄层从15岁到70岁都有,范围相当广。
这也说明,对于这个话题,受众很广,很多人深有共鸣。
图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在知乎上,不少网友分享自己被父母控制而抑郁的案例。

我考研失败,第二年想继续,我全家反对。然后,我妈在我不同意的情况下,给我在一个三线城市周边买了房子。买完房子,就定了一个装修公司就走了,我要盯着装修公司装修。


这是亲戚给的建议,说给我买个房子让我在城市定居。我当时真的很想走,但是我做不到,因为她拿出了全部积蓄,小100万,考研的学习计划因为这个房子全盘打乱了。


然而,我宁愿在外面流浪,但是我没有爸爸、没有亲兄弟姐妹,所以我不能流浪,我还要给我妈养老…


这位网友小时候喜欢文学,妈妈灌输不能从事文艺、没前途;大学偷偷报了离家最远的地方,被骂了一个月;大学毕业想留在外边,妈妈天天电话威胁……
当他考研的计划被搞乱后,他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还有网友说:“重大决定都是被父母做了决定,因为相信父母总是为我们好的 ,觉得自己亏欠他们,他们付出太多,所以我总是舍弃了自己的想法。
当被控制长大的孩子,成为成人后,要么变得软弱、毫无主见,要么就会叛逆到与父母的关系破裂。
2018年,一则新闻震惊全网。北大高材生、留美博士王猛给父母写了一封万字长信,控诉父母从小对他的控制。
图 / 成都商报

王猛,曾是四川省某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在写万字控诉书之前,他已经连续12年不回家过春节,拉黑父母六年。
在信中,他回忆儿时之事,字里行间都是“控诉”。
图 / 网络

他上学的时候穿什么衣服都要父母决定,上初中了还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嘲笑,小学到高中所有的圈子几乎都是父母认识或了解过的,大学期间父母的关爱如影随形,父母交待亲戚、老朋友照顾他……
无论他怎样向父母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
父母的控制好像如来佛祖的五掌,任孙悟空本事再强也难以逃脱。
父母的掌控,为何难以逃脱
有些父母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的“爱”是一种“伤害”,因此有些孩子终其一生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像王猛一样与父母决裂,本不是为人子女的初衷,更多的子女希望能和父母达到和解,然而,父母以爱之名缚孩子,孩子岂是那么容易逃脱?
说姐作为90后,是个独生子女,也有被父母束缚到喘不过气来的绝望。我很想做自己,很多次讨厌那个听父母话的自己,然而每一次妈妈开口说话,我总是屈服。
比如,我本来计划中秋节假期和朋友一起去旅行,我打电话告诉我妈我们总算买好票的消息,她听到说:“中秋聚餐怎么办?”
“每个人这天都要跟全家团圆的,如果你旅行不回家,等于毁了大家的节日!你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我还剩下几个中秋节可以过?”
最后,我没有去成,朋友对我很失望,但是没办法,如果我去了,强烈愧疚感、罪恶感会把我逼得玩得一点都不快乐。
小事情的一再妥协,导致大事上也毫无自主能力。回想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上,每一次我都因为父母的决定,做出违背自己本心的选择。
我厌恶自己的妥协,直到我看到心理学书籍《情感勒索》,才知道妈妈看似没有强迫我,却对我进行了情感勒索。
图 / 豆瓣读书

为什么我总是没法坚定自己的立场。为什么父母总能在情感上控制我们?
作者解释道:

父母大多情况下室非常有技巧的控制者,让愧疚、歉意笼罩着孩子。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让我们倍感挫折。为了逼我们就范,让我们被罪恶感和自责压着。然而,很多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毫无察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难以遵从我的内心,因为父母的语言告诉我: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做,你就是忘恩负义,你就是“白眼狼”。
习惯了听从父母话的我们,早已学不会说“不”,每一次说不都伴随着内心强烈的歉意。
可是,父母以满足自身想法为出发点的“爱”,真的是爱吗?
真正的爱,是尊重你的选择
腾讯视频《和陌生人说话》栏目曾经做过一期特别节目,请来父子、母女现场对话。看过后,才发觉亲子之间最好的爱,是我懂你的想法,尊重你的选择。

其中一对母女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妈妈54岁生日时,女儿做了一个决定,对妈妈出柜,这是女儿20年来心里的包袱。
妈妈得知后从此夜夜晚上失眠,痛苦流泪,女儿从小到大的经历就像过电影一样,她想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女儿为何与一般人不一样。


思考良久后,她接受了孩子的一切。她说:“既然她不能改变,我就改变我自己。我把这个孩子带到世界上来,那是我的责任啊,我不接受她,那谁还接受她呢?”
图 / 《和陌生人说话》

主持人说:“还是因为你很爱她。”她说:“对。”
尊重、接受让女儿的人生得以绽放一些快乐。
当女儿第一次把女朋友带回家时,妈妈很高兴。她庆幸女儿能找到幸福:“有人爱我的孩子,能够陪伴我的女儿,我已经很满意了。”
几个月后,对方家长以“与妈妈断绝关系为由”要求其分手。女儿后一任女友遇到妈妈癌症晚期,妈妈的遗愿是:希望她结婚。这个女孩完成了妈妈的遗愿,选择了分手。
节目中的妈妈不想再让女儿尝失恋的痛苦,加入了同性恋亲友会,还亲自为孩子相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妈妈,女儿觉得很幸福。
图 / 《和陌生人说话》

节目中,还有一对父子的对话。
马清运,是著名华裔建筑师,曾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儿子马伯骞进入青春期之后,迷恋上演艺成绩迅速下滑,摩擦不断。
图 / 《和陌生人说话》

2016年,马伯骞决定退学,来中国追求演艺事业,爸爸听到儿子的想法时,当时就在车上掉泪,他说:“这是我完全不知道的领域,作为父亲,我感觉失去了权威。”
承受着由儿子退学带来的异样眼光,马清运虽然内心痛苦,却仍尽全力支持儿子。他知道娱乐圈是一个复杂的圈子,他甚至做好了“豁出老命保护儿子”的决心。
2017年,马伯骞参加选秀节目《明日之子》,获得了亚军,马清运全程看了比赛成为了儿子的头号粉丝。放下建筑学院院长的身段,承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他希望给儿子自由的人生选择。
图 / 《和陌生人说话》

马伯骞对爸爸很感恩:“现在和爸就是很舒服的感觉,很多事情都是我懂我懂。”
控制并不是爱,控制是借着爱的名义,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真正的爱,是尊重与包容;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好,不管你糟糕也好、优秀也罢,我都爱你。

当孩子降生时,是一张白纸,父母随意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对于孩子来说,她接收的反馈形成了他。想想父母手中握着的权力,真是一个伟大又可怕的权力。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正是基于对于父母手中权力的探讨,希望借着哲学家纪伯伦的口来告诉所有父母和即将为父母的人: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作者: 枝枝,来自海岛的漂亮姑娘,用文字诉说时代故事。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参考资料:台剧《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知乎:如何摆脱父母过度控制的人生?
新浪教育:北大骄子万字控诉父母 父亲:照着书没教好儿子和陌生人说话特别节目:爸妈 谢谢你们尊重我豆瓣读书《情感勒索》


致读者




最近有不少读者向说姐反映,没有在8:45准时收到我们的推文,其实精英说一直在定时、定期更新,只是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算法,如果你不把“精英说”设为星标,就会错过我们的消息
如果想要获得优质的推文,最好的办法是点击公众号主页右上角将精英说“设为星标”;或者你可以为今天的文章点个“在看”、让我们出现在你的“常读订阅号”方便查找。

如果你完成了这一步,不妨将截图发送至精英说后台,说姐会从中抽取15位送出今天推文中的图书一本!

主题:家庭类

🌟今日福利


内容介绍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得旗号叫“为你好”出版后引发巨大争议,数月雄踞博客来总榜NO.1,读者有人愤怒,有人哭泣
同名网剧由台湾公视制作,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豆瓣万人评分8.4,被称为“亚洲版《黑镜》”。


作者

吴晓乐,台中人,1989年生,台大法律系毕业,喜欢鹦鹉。

十八岁那年遇见第二位学生,相处经验太美好,从此开始在不同人家间奔走教书的生活。

二十二岁,生怕蹲在家里成日胡思乱想,接了一堆家教工作塞满所有时段。岁月流转,得了好多故事。二十又五,她把故事逐一记下。

2014年,她将所闻所见写成故事,结集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引发大讨论。台湾公视将本书改编为网剧,与公视主频播映外,也在Netflix全球同步播出,在无宣传的情况下,一举冲上日本Netflix人气剧集第1名。无数读者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自己。



将公众号精英说设为星标,并将截图发送至后台,说姐将从中抽取15人送出以上图书一本(申明:本次活动6.5上午10:00截止,最终解释权归精英说所有)



你“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