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辍学的天才,27岁被美国政府逼死,被称为互联网之子却终生与不公抗争
“世上自有不公之法,
我们是要安于循守,
还是要且改且守,待其功成,
抑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后台回复关键词「互联网」,获取纪录片收看链接
这段耐人寻味的话语
出自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亨利•大卫•梭罗
一个半世纪以来,它启发了无数有识之士
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社会变革
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亚伦•斯沃茨
就是其中最不应该被人遗忘的一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亚伦生于1986年,逝于2013年
在那如流星般短暂的27年岁月里
他曾是电脑天才,是从斯坦福辍学的叛逆少年
更因主张信息公平与公开化的激进举动
终生与美国政府对抗,直至被逼自尽
而这一切,都被镌刻在纪录片《互联网之子》中
它不仅是对这个天才少年跌宕人生的回望
更是一曲久久无法消散的悲情挽歌
纪录片《互联网之子》,豆瓣评分9.1
1986年,亚伦•斯沃茨生于芝加哥一个富庶的中产家庭。除了他之外,家中还有两个兄弟。
在亚伦的兄弟眼里,他从小就是与众不同的。
亚伦格外聪明,一岁不到就会读书写字,小小年纪就有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架势。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当兄弟们还光着屁股在花园的泥坑里翻滚时,小亚伦却知道把他们叫到身边,给满脸懵懂的兄弟教这教那,享受着“为人师表”的乐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超群的智商,是上天赐予亚伦的礼物,也为他日后在电脑编程领域的卓越表现埋下了伏笔。
两三岁时,亚伦接触到了电脑,并开始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那年,他竟无师自通地创立了一个网站——The Info,类似于如今的维基百科,所有用户都可以就一个事物的定义加入自己的见解,并实时修改更新。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很难想象,这种内容共享的新颖理念,竟出自一个毛头小子。而当The Info网站正式投入“运营”时,比真正的维基百科还早了五年。
亚伦的兄弟对此颇为自豪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凭着这个眼界超前的网站,亚伦获得了国际上的电脑编程奖项,并受邀前往剑桥大学参观。
在一众业界精英之中,个头小小的亚伦是那么引人注目。当致力于研究电脑技术的成年人看到这个12岁的孩子,全都震惊得无以复加。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然而,年龄身高的“差距”并未消磨亚伦与专家高手切磋的决心,他先后加入了不同的编程小组,与大人们共同探究某一领域的最新技术。
亚伦无疑是优秀的,他不仅有着一流的编程能力,在思维创新方面也是独树一帜。他紧紧跟上了大人们的步伐,甚至,比他们走得更远。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渐渐的,在各个高校与企业的研讨会上,一个还不到讲台高的孩子,开始屡次登台发言。
而当亚伦在科技界声名鹊起、被无数科技大佬环绕时,只不过是一个15岁的少年。
亚伦与“超文本”概念创造者泰德·尼尔森(左)、“鼠标之父”道格·恩格尔巴特(右)
2004年,18岁的亚伦毫无压力地考进了斯坦福。这个被普通人视作梦想的精英学府,在亚伦的一些好友看来,其实还有点“委屈”他。
某编程实验室的一位学科负责人曾在私底下这样吐槽:“让亚伦•斯沃茨去斯坦福念书,简直是在给一群成绩超群的高中生陪读……”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这种说辞并不是指斯坦福不好,而是亚伦实在太出色,与同龄人相比,他的光芒过于耀眼。
而就亚伦本人而言,在全球顶尖的高校求学,也远远不能满足他探索虚拟世界的渴望。
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出了许多自己发现的、现有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天才如他,想实现人生目标,也根本不必仰赖于一张名校文凭。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天才总有相似,历史总有重复,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曾辍学,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电脑科技公司,而亚伦,也走了一条类似的路。
在斯坦福读完大一之后,亚伦主动从学校退学。但他从未想过要做“比尔•盖茨第二”或“乔布斯第二”,将科技转化为商业世界的影响力,而是摸索出了一条践行正义使命的路径。
亚伦的理想,就是信息世界的公正与公平。
早在亚伦15岁时,就曾协助“知识共享”理念倡导者、哈佛教授劳伦斯·莱斯格编写了一个有助于实现互联网信息与知识公共化的程序。
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
“知识共享”,在当时听上去似乎还很玄妙,但它的目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对传统的版权法提出挑战,让原本深受版权所困的知识与信息,能够在互联网的公共领域里进行合法的公开化,从而让更多人拥有走近它们的权利。
那是一个古老制度撞向新生网络的时代,新旧交替之间,唯有“惠及公众”的初衷从未改变。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这段特殊的经历,深深影响了心智仍在发育阶段的亚伦,此后,他理所当然地觉得,即便是最新的电脑科技,也需要为服务民众而存在。
而亚伦的另一位忘年交、“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也对这个少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当他将足以改变世界的利器——互联网牢牢攥在手心,最先想到的却不是牟利,而是将它免费开放给公众,让其渗透进千家万户。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公开”、“公平”、“公益”,这几个词逐渐塑造了亚伦的三观。所以,当他从斯坦福辍学、进行互联网创业并取得成功时,他并未在缔造所谓“商业帝国”的道路上一去不返,而是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真正让他感兴趣的议题。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彼时,亚伦创立的Reddit网站刚刚被传媒巨头所收购,一夜之间成为了身价千万的富翁。
不过,他还是保持着创业的“苦行僧”作风——穿掉色的衬衫、睡在比碗橱还小的“格子间”。
只有一件事,能勾起这个新晋富豪的兴趣,那就是“黑”进美国法院Pacer系统,从中下载数千万份原本需要公众付费才可浏览的文件。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Pacer,在不少教师、学生、法律工作者乃至市民眼中,是令人无语的一种存在。明明在公众知情权范围内的法律卷宗甚至法规法条,都需付费才能阅读,每页的价格是10美分。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这个莫名其妙的阅览系统,每年为美国法院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生意。它更像是一种天然的悖论——一方面政府鼓励民众知法懂法,另一方面又摆出一副无赖嘴脸,“先给钱”!
那穷人该怎么办?凭什么他们要被阻隔在付费高墙之外?亚伦这样想着,与志同道合者共同策划了对Pacer的“攻击”,他编写了一个程序,从Pacer系统里抓取了760G的文档,并上传到在线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在大量搜集文档的过程中,他甚至发现了法院滥用职权,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秘密……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亚伦的这一举动,第一次引起了FBI的关注。他们开始跟踪亚伦,监视亚伦父母的住宅,但由于牵扯到法院侵犯公众隐私权的事情,最终亚伦并未被起诉,侥幸地逃过了一劫。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可是,这却仿佛预示着不幸的开端。
2011年,亚伦以相似的手法“黑”进了一个学术期刊在线阅览知识库——JSTOR。
以JSTOR为代表的知识系统,明明早就接受过政府补贴与纳税人供养,可当公众想要浏览论文时,却不得不再次支付一笔阅览费。
这笔阅览费,并没有给到学术论文的创作者,而是全部装进了出版商的口袋,相当于少数的利益集团,垄断了属于全人类的知识财富。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以JSTOR为例,他们声称全面开放学术期刊的成本费用是2亿美金,而事实上,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也根本不可能放弃这块肥肉。
就这样,愤愤不平的亚伦故技重施。他混进麻省理工一个没上锁的机房,准备下载一大批学术期刊,并在互联网上免费开放给公众。
没想到,这一切早就被暗中蛰伏的FBI看在眼里。然而他们没有出面干涉,而是悄悄在机房里装了摄像头,任由他开展下载计划。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FBI的做法,已经有点类似于“钓鱼执法”。当一无所知的亚伦下载完480万篇论文,却在出门的一刹那被按倒在地,暴力相向。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在法庭上,亚伦被划归为了“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刑犯,他被控以四项罪名,并面临着高达35年的监禁。
这一切都预示着,早已对亚伦不满的政府,终于开始实施紧锣密鼓的“报复性”举措。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好在,在民众的抗议与律师的周旋下,亚伦最终得以保释出狱。而在出狱后亚伦才发现,原来最大的“受害者”JSTOR早就撤销了起诉。
自始至终,都是美国政府在刻意主导与推进着对亚伦的制裁,而这种本不应发生在民主国家的事情,也让这个案子充满了诡异的色彩。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被保释出狱的亚伦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重新投入了争取互联网信息公开与公正的战斗。
这次的目标,则是《禁止网络盗版法案》。
可据说在当时,亚伦已经患上轻度抑郁症。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禁止网络盗版法案》本是一个旨在保护著作权、遏制盗版行为的良好举措,可它具体实施的方式,却缠绕着扼杀网络自由的嫌疑。
只要一份“侵权声明”,任何人都可以不经事先审批随意关停被质疑的网站,包括但不限于切断该网站的资金流、强制谷歌删除其链接等,一旦被滥用,可以想象其危害会有多严重。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亚伦和所有法案的反对者一样,认为它是在变相地摧毁现有的互联网结构,对公民的自由表达权构成了可怕的威胁,这无益于实现公平公正,也与亚伦一直以来的理想背道而驰。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亚伦不仅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更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编程领域的天赋。他写了一个“一键请愿”的在线程序,让反对者能够极其便捷地加入到请愿大军中。
短短几天内,数百万人签名的请愿书淹没了白宫,而这场斗争,最终以反对者获胜而告终。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斗争的胜利让亚伦欢欣鼓舞,只是他无法预料到的是,这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胜出。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2012年9月,在“JSTOR学术论文下载事件”过去将近一年后,联邦检察官再次就此案对亚伦提起了诉讼,而这次,原先的四项重罪却突然毫无预兆地变成了十三项。
对于他的审判,早就超出正常的司法范畴,演变成个人与政府权威之间的对决。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此时的亚伦仿佛被卷进了无法回转的残酷司法系统的齿轮。一面是他自己,一面是居心叵测的国家机器。他孤独地抵抗着,日渐无力。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越来越多的监视与限制,亲友被一个个带去盘问,所有家产也都投入了与政府打官司的巨大消耗中。除了案件,亚伦的生活里再无他物。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这对于一个始终秉持着理想主义的天才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更何况,他还患有抑郁症。
亚伦是不愿意认罪的,自己没有做错,这一点自始至终都很明确,但与天生的才华相伴而来的敏感与脆弱,也让他注定走不出困局。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2013年初,亚伦被发现在一间公寓内上吊身亡。回忆起噩耗传来的场景,所有与亚伦相识的亲友师长,都一度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在他们眼中,亚伦的灵魂永远纯良素白,被政府界定为“重刑犯”,这是对他最大的侮辱。
他是当之无愧的“互联网之子”,一生都在履行深信不疑的道德原则——信息共享与言论自由,用公平公益理念贯穿于时代,从未改变。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互联网之子》
有人说,版权与利益,分享与继承,这些概念的边界本身就是在不断扩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亚伦所做的一切未必就绝对正确。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在历史进程中,有一种东西叫“旧世界将死未死,新世界将到未到”,亚伦恰恰就处于这样一种时代交叠的裂缝中。为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平”信念,他采取了所能采取的一切方式,最终成为殉道者,这即是他的独特价值所在。
而他的选择,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作者: 克里斯,精英说90后小编,香港传媒小硕,一个脱离高级趣味涉猎广泛的嗷星人。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
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精英说读者专属社群邀约
阿里巴巴喊你一起“轻”创业
手把手教你换道超车
直播时间:5月30日 20:00-21:30
扫描二维码回复“阿里”
即可报名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字人才轻创计划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