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妈妈走访日本、芬兰等5国,揭秘各国教育差异...
编者按:教育改革,既是当代世界之潮,也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教育大国,中国未来的教育应当走向何方,我们又能否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
一位来自上海的母亲,为此走访了包括日本、芬兰、印度在内的5个国家,制作系列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试图呈现教育的更多可能。
教育不仅关乎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关乎着我们如何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无论你是否是家长,都还欢迎你从这里开始,与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教育。
作者:小林君
公众号:精英说
为此,她化身教育方式的探索者,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五个国家,关注“他国”教育中一个个颇具诱惑力的个体感受,希望以此解答自己的困惑和焦虑。
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
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
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
……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一些答案,有了新的疑惑,在不断内省和观望中,人们已然意识到:
原来教育可以如此不同!
六集系列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上线不到一周,豆瓣评分9.1
日本:
从教育到“引导”,润物细无声
纪录片的第一集来到了我们的邻国——日本。
清晨,在大阪的若松家庭,妈妈轻轻进入女儿花果的房间“小花早安,起床了,加油加油!”镜头中的花果睡眼惺忪地揉着眼睛,独自走进卫生间、爬上小板凳,开始洗脸、穿衣……
孩子独立得让镜头前的家长羡慕。
当妈妈在给花果扎辫子的时候,拿出一张彩色打印的纸张和笔,女儿便开始在纸上画画填填,专注力丝毫没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花果妈妈的经验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如果感觉不到一件事情的乐趣,可能会不听话,不去做。那么,这时候,大人不应该勉强。而是以其他的方式进行沟通。比如,和孩子比赛,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比看谁更快一些,用类似游戏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用这样类似游戏的语言方式和她沟通,这样,虽然并不能每次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也会让她学会在一天里努力做到最好!
早餐结束之后,妈妈带着花果来到了莲花幼儿园。在这个充满了正能量的传统幼儿园,母女两人首先遇到的,是低下身子与孩子打招呼的老师们。
在每一个慌乱的开学日,都少不了不知所措的孩子,日本也不例外。
这一幕幕,让不少家长们找回了熟悉的感觉。但更多时候,这些孩子们的早晨是在吵吵嚷嚷、跑跑跳跳中开始的。
和中国的“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观念一样,园长说:早晨的时间尤为重要,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身体的节奏,去发散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的生命的苏醒,这是身体教育的一部分。
爬竹竿、玩泥巴、大声诵读……老师们会鼓励孩子们去做一些挑战自己能力的事情,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突破自我的界限,不断成长。(推荐阅读:坂本龙一上过的幼儿园:每天不上课,只教孩子玩,为何深受日本皇室青睐?)
户外运动、室内剑道、一天紧凑的日程安排,和师生间元气满满的问候,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完全燃烧”的积极感。
园长将孩子们这些密集的体能运动称之为“完全燃烧”,要享受燃烧完后的喜悦,“发散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的生命的苏醒“。
孩子们还被鼓励用洪亮的声音给老师回应,声音响亮度堪比大学军训时的喊口号。当被问及为何这样做时,园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把洪亮的声音向前方传递的同时,也是在表达着自我情绪和意识。”
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集体性社会,不免有很多规则需要去遵守。要让这些规则秩序以一种良好的形态运行下去,从孩子的童年抓起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现在看到的种种,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文化。
比如,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在意和关心他人的同理心,学校故意设计了关不紧的房门,把门设计成不会自动关紧,就是在提醒孩子,不要给人添麻烦。
如果不用力合上,会漏风,那么坐在门边的孩子就会觉得冷。“如果我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到10分,就会给他人添麻烦。”
时刻要严谨、追求完美,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尽量不给他人添麻烦,这是日本社会秉持的社会理念。
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幼儿园与其说在“教育”,不如说是在引导,这种无处不在的小细节,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深感惊叹。
芬兰:让孩子们慢下来
纪录片的第二集,周轶君来到了芬兰,一个被评为“拥有世界上最佳教育体系”的国家。
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屡次打败了欧美其他国家,而且全球创新指数(GII)也一直位居前列。在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幸福报告》中,幸福指数还排名全球第一。
在多年前一份对赫尔辛基两万多名父母的调查中,曾总结出芬兰父母对孩子五个方面的核心期望:
孩子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圈;熟悉当下的知识和技术;每天要有两个小时的户外运动;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如果和中国父母的期望相比,就会觉得这些要求也实在是太“简单”,但在走访芬兰的这段时间里,却让周轶君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奥义。
在这个以教育闻名全球的北欧国家,节目展示了其尊重和鼓励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方式,学科和心智并重的理念,能让孩子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
比起知识的灌输,芬兰的学校更注重常识教育,通过每周一次的跨学科实践课,引导孩子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激发创意。
在芬兰的小学,有一门课叫做现象学习,其实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点类似于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真实的生活话题,融合各学科知识。
设计一张能在北欧寒冷环境下生存的动物的脸;设计一个在荒岛上的飞机失事避难所……在一次次实践中,将自己的所学全然应用到这个过程中。
通过手掌丈量脸部,了解眼睛、耳朵的位置和比例,想一想什么样动物的脸庞可以在漫长的冬季生存下去?在钟表刻度中学习数学,以诗句记录当下,在敬老院与老人们互相临摹脸庞,听他们讲儿时的故事。
自然而然的,孩子们会在老人脸上看见皱纹,记录“时间”的纹理。
敬老院里,邻座的一位老太太从未学过画画,但几十年来依然坚持爱好,在听到老师娓娓道出绘画这件事本质的时候,周轶君心生感触动情地哭了。
因为她像太多中国孩子一样,从小到大反复经历着一件事——被否定。
最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不要停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相信:
或许将来学生们不会记得自己读三年级时学过的数学或科学课,但是他们能记得与那些老人对话的情境,记得「时间」「年龄」和「我自己」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这门课程最大的意义。
“人只有在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面对面的交谈中,才能找到自己。没有与他人的关系,你什么也不是。”
相比于中国的父母,芬兰的老师和家长们没有那么急迫,他们允许孩子慢慢来,允许孩子有别的选择。
究其根本,是将孩子的一生作为教育的跨度,认为自然的成长规律是一个人先要寻找到内在的动力。
一位芬兰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有iPad和手机,一切都变得更快了。而老师的任务是让他们慢下来,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推荐阅读:不补习、不鸡娃,学习压力最小、幸福感最高的芬兰,到底有何教育秘诀?)
在学校教室的墙上有一颗树,上面都是一些代表优秀品质的词,这就是积极教育。
哪怕学生不擅长数学、科学或艺术,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力量,比如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善良、坚毅、有好奇心、同情心等。
芬兰课堂的幸福秘密,也在于作业少,户外时间长。
每天有长短不一的课间休息,最长一次是45分钟。他们认为孩子每日专注学习6小时,就会达到注意力饱和,继续“塞进去”是一种浪费。在那样天寒地冻的北境,孩子们不论外面的雪多厚,都会都跑出去活动。
在这个拥有诸多森林和湖泊的纯净国度,芬兰人很好地做到了将学习与身处的环境融合,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比如老师会发给学生不同颜色的卡片,让他们根据颜色去森林里寻找不同的东西。
然后,再让学生们寻找气味,学生们需要在森林里找到不同的植物,然后形容它的气味,并根据自己的嗅觉和想象为这些植物起名字。
在这个起名字的过程中,完全异想天开,全凭感受,根本不在乎标准答案。
除了“可爱的”,还有“恶心的”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负面的字眼,这一切只为了让孩子全面感受大自然,更好地珍爱大自然。
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回到所在的环境,森林就是孩子们没有围墙的课堂,将学习与身处的环境相融合,培养着孩子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关心和在意身边的一切。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精英说线下沙龙邀请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