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绝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对话天真蓝教育传媒创始人、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原副主任李斌

2017-02-06 贺俊浩 哎呦教育


大年初十,正式开工,先给大家拜个晚年!祝福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多做好梦,梦想成真!



文章来源:新华社《中国记者》2017年第1期


编者按:李斌仍然习惯用当年做报道的经验来谈自己现在的创业项目,习惯用专家型记者的标准和要求,依靠深度专业的思维方式,谈透一个现象。在新闻报道和新型内容产品之间,有深度、高质量的内容,是贯穿两个领域的共通线索,至于方式方法,很多时候也会有相似之处。 


经历了从普通记者向专家型记者的转变,李斌许多报道都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不满足仅是教育领域的旁观者,他毅然选择跨出创业的步伐,踏向教育实践的领地。说到创业历程,他直言自己正在经历双重角色的转变——从一名知识分子向一名商人转变,从一个媒体人向创业者转变,性格变得更加平和,工作变得更有规划。


作为仍然以内容驱动为主的教育传媒公司,天真蓝力争做教育工作者的过滤器和连接器,相信在不断发现、挖掘和积累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将创新出更加契合用户需求的内容产品,探索出崭新的商业模式。


教育创业者,没有情怀走不远

——对话天真蓝教育传媒创始人、《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原副主任李斌

本刊记者:贺俊浩


一、“不满足做旁观者和观察者,要做参与者和实践者”


中国记者:能否介绍您的个人经历与职业生涯?为何会进入新闻业?从事过哪些工作?有哪些突出成就?


李斌:我的本科和研究生先后是在湖南师大、兰州大学读的新闻与传播学。2004年研究生毕业时对找工作有很明确的目标:一不考公务员,二不进大学教书,就是去媒体,而且只进中央媒体。当时不知哪来这样的自信,幸运的是,在中国青年报实习时表现还不错,毕业后就顺利进入报社。读了7年新闻,为中外一大批优秀记者的故事所鼓舞,产生了强烈的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感觉天底下最好的职业就是记者。


在中青报工作约12年,经历了三个部门:教育科学部、冰点周刊和评论部。起初我做的是教育报道,2006年冰点重组队伍,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一直到2008年。在《冰点》期间,我的思维方式、写作风格和采访的基本功都得到了锤炼和提高。


中国记者:为什么后来离开冰点周刊,又回去做教育报道?


李斌:2008年我主动向《冰点》主编提出回教育,得到了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因为我做了几年记者后,更加明确了要在教育领域深耕,做一名专业的教育记者。此后五六年,我一直在报社的教育部,直到2014年初,因为领导关心和利于解决一些成长问题等因素,把我调到了评论部。但我不管是在《冰点》还是在评论部,始终在关注和报道教育。


在中青报工作这么多年,谈不上有突出的成就,但的确扎扎实实采写了一批报道,有的还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一些教育问题的讨论和改革,比如我2004年采写的《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系列报道、对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乱象的报道、关于衡水中学的评论等等。几年前,有朋友把我的部分教育报道集结成一本书,得到一些师长的积极评价,知名学者杨东平老师称之为“认识媒体与教育关系的崭新样本”,不仅从社会良知的立场批评和揭示问题,而且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关注改革,为教育第一线实质性的变革鼓励与呼吁。


中国记者:您觉得做一名优秀教育记者的魅力是什么?


李斌:其实,我最初是想做财经记者的,歪打正着的成了教育记者,而且对教育越来越有兴趣。教育小到对个人和家庭,大到对国家和民族,太重要了。推动国家的进步要靠人,而在培养人的方面,教育,或者说学校的作用不可替代。采访教育,某种程度上是在触摸、感知国家的未来,会有忧虑,也能看到希望。我国的基础教育问题重重,不论是揭示问题还是关注、反映改变教育的探索,都很有价值。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教育领域的重视还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很多有才华的记者仍集中在财经、时政报道等领域,优秀的教育记者太少。


中国记者:为什么选择离开基础夯实、条件优越的职位,去面对更多不可能的挑战?


李斌:我确实有理由继续在中青报工作,虽然纸媒势微,我依然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媒体之一,而且报社的工作氛围很好,业务至上。离开主要有四点想法:


首先是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中青报是体制内的大报,如果继续在这里做下去,我能预见自己几年以后的样子:顺利的话,解决正高职称和正处级,采写一些还不错的报道,但很难有新的更大的挑战让我再度燃起激情。而离开这个安稳的位置,未来就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知对我来说很有诱惑力,也许会让我活出另一个自己来。


其次是不满足做旁观者和观察者,想去做教育领域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做记者时间长了,对教育领域了解越深,越是接触那些有号召力、改变力的教育界人士,就不可避免的有了加入他们之中,一起去改变中国教育的欲望,这种欲望这几年越来越强烈。


三是想深入到教育一线去挖掘和探索。中青报是一家综合性大报,它的特点决定了,在这里做教育记者很难深入教育一线。但要做一个专业的教育记者,必须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研究学校和课堂,与校长们、师生们多交往。这正是我接下来愿意做的。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现在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必须要考虑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资源,这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


中国记者:离开时有没有纠结?主要风险有哪些?如何平衡风险和创业利益?


李斌:当然。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舍不得离开报社,也舍不得放弃体制内的身份,这种身份是让我的父母感到骄傲的,也会让一些人对我另眼相看。但我也想得很明白,不需要再靠那些虚的东西生活。我需要考虑的是,离开已有的这个大的平台,自己是否能够凭借扎扎实实的努力,得到别人和市场的认可。


创业确实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媒体报道的那些创业英雄,其背后是无数的创业失败者,不能因为羡慕他们的成功而去创业。对我来说,最大的风险无非创业失败,即便真失败了,凭借我在报社多年的积累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要找个提供一定条件的工作应该没问题。而且,因为有朋友的大力支持,我不需要举债创业,不会给家人过大的压力。因此也更能轻装上阵、全力以赴。


中国记者:您独自出来创业的自信和要面对的困难分别是什么?


李斌: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前面说了,有朋友、师长、团队的大力支持,包括财力和资源方面。我做的是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相信能够做好。在报社,还算一个好记者,如今来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我以往做报道,会把每一次采写过程当作学习机会,所写文章也大都能得到同行与教育界的认同,我明白什么是好的报道,也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我对教育的感觉和判断常常与一些教育大家不谋而合,这给了我自信。另外,我在报社积累的重要的人脉资源,不是以报道为交易结识的,而是因为我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行为,他们没有因为我离开报社而疏远我。


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来应对明天的挑战,一个好的记者,一定是善于学习和反思的,这种能力对创业者很重要。我想我具备这一点。


说到挑战,一是如何找到清晰可行的商业模式。许多对创业公司的报道会误导我们,带来焦虑感,以为创业者都应该在创业之初就想好商业模式,然后才可能成事。其实,商业模式一定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通过这几个月的实践,我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原则:不利用媒体造势,但要努力做事;不求模式性感,但求先活着。活着才有机会从长计议。我们可以走得慢,但要走得扎实、走得远。目前,我们已经有较好的现金流来支撑成本支出,相信再过一段时间的打磨,盈利模式会逐渐清晰起来。


二是如何带团队,包括寻找志同道合、优势互补的人才。做记者的时候更多是单打独斗,但现在我要实现角色转变,更好地激发每个同事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助推他们成功。


二、“做好过滤器和连接器,高效精准地提供信息服务”


中国记者:您觉得创业对自己有什么改变和提升吗?包括性格、思维和做事风格等等。


李斌:离开报社八个多月,正在逐步转型:从一个知识分子向一个商人转变,从一个媒体人向创业者转变。这两组身份是存在冲突的:作为知识分子往往自视清高,不好意思谈钱,但作为一名商人必须要谈钱,不谈钱就走不下去。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不盈利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以前我做为媒体人,习惯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别人,有质疑的精神,很愿意找问题。但作为一个创业者,是要去解决问题,甚至需要跟以前看不惯的人更好的交往。


我的性格变得更加平和,以前像一个有点理想的愤青,容易批评别人,现在则设身处地感觉到做成一件事情很不容易。以前我的生活比较随性,易情绪化,工作生活都缺少规划,现在必须让自己有章法起来,今天、这个月、未来一年要做什么,必须要提前考虑,否则会陷入一团乱麻,被琐事缠身。看的书也跟以往不一样了,现在主要是针对公司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的需要去学习。

 

 

中国记者:请介绍一下天真蓝教育传媒的业务内容,为何这样选择和确定业务方向?


李斌我们是一家内容驱动的机构,以媒体+教育项目的方式为中小学提供信息服务和学习解决方案。媒体项目正在筹备中,它的主要功能是发现、挖掘和积累优质的教育资源。它将通过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过滤器和连接器来实现这一点。所谓过滤器就是要为教育工作者筛选并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专业内容,为他们节省获得有效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所谓连接器,就是通过我们的媒体服务,能让校长们、老师们打破地域等限制,彼此连接,共生共长。在此基础上,我们会携手优秀教师打造优质的教育产品,比如“安迪月读营”(原六个口袋亲子阅读计划,点击可了解),为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记者:天真蓝教育传媒的产品,具有什么样的新媒体基因?


李斌:所谓新媒体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去中心化、重互动、善连接。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人的需求,要回到人本身,把这几点当作重要原则来研发产品和服务。我认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并不一定要在线上才能体现。一方面,我们会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另一方面,也会组织各种线下的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面、在一起是不可替代的。但线下活动也要尽力在去中心化、互动、连接等方面做好文章。我们推出的新学校香山训练营和“安迪月读营”(原六个口袋亲子阅读计划),遵循这些原则执行,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效果都不错,得到了参与者的积极评价。

 

三、 “抓住深耕的领域,出色到别人无法替代你”


中国记者:通过您的创业经历,以及当下传媒变革的新环境,您认为记者应该怎样做,以提升自我竞争力?


李斌: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我关心的是在这轮转型中,传统媒体能否找到把内容变成现金流的有效模式。这直接关系到一些市场化媒体的生死存亡。当传统媒体依靠广告生存的路越走越窄时,它必须考虑其他“生财之道”,比如研究长期以来所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基于内容的增值服务。


从我个人的经验教训来看,做记者期间要广交朋友多读书。除了结交媒体同行,在各行各业都要有几个能谈得来的朋友,他们会在关键时刻起作用。一定要真心实意多多帮助实习生,他们未来会成为你重要的支持者。


传统媒体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资源,我们要珍惜在其中的机会,深入了解这个社会运行的方式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感兴趣、愿意深耕的领域,成为某领域有建树的专家型记者。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淘汰了自己,没有优秀到不被别人忽视的程度。我觉得不管是哪行哪业,只要优秀到别人没法忽视你,就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的机会。


要有危机感,不要觉得自己身在某个大媒体就很厉害,设想一下,当你离开这个平台之后,还能不能继续得到别人的认可?


中国记者:您在招聘启示中提到了情怀,您觉得从入职媒体到现在重新创业,贯穿始终的情怀是什么?


李斌:情怀一词已经被创业者搞坏了,如今一提情怀,很多人就会笑,认为你在装。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不管是做记者,还是做教育创业,没有情怀都是不行的。对我来说,这其实是责任感的体现。


我觉得作为所入职媒体的一员,必须对报社负责,不能有损报社形象,所采写的报道要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检验。现在创业,就要对用户负责,通过提供符合教育规律的好的产品,去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我之所以把公司取名为天真蓝,其中蕴含着我对中国教育的想象和美好的祝愿,我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没有雾霾,童年的教育可以自由呼吸。因此,我们绝不会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去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这是不能突破的底线。


中国记者:请简述一下您对所创新机构的未来愿景,创业以来,到实现愿景,遇到或将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


李斌:天真蓝教育传媒的宗旨是为中小学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学习解决方案,助推学校升级换代,推动实现理想的教育。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众多学校在寻找办学信息、校长和教师培训、儿童阅读等方面的解决方案时,能首先想到并选择我们天真蓝。同样重要的是,这个机构能成为同事们愉快工作、创造价值、体验成功的理想平台。


连接现实与愿景的,无疑是一条充满风险的艰难之路,走在这条路上,困难会一个接一个,从团队的建设、资金的来源、机会的选择到产品的研发、销售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大问题,都会导致此路不通。我们会在不断的遇到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前进。未来很难预测,必须把心中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可行的小目标去实现,这一段路走通了才能走到下一段。这里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不管路有多难走,都要清楚自己的大目标在哪里,不能背离初心;二是要及时复盘、不断纠偏,从经验教训中学习,别让小错变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中国记者:您的个人近期和长远目标是什么?有无现实中追赶的目标?创业以来遇到过什么感人的,或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李斌:我的个人目标已经和天真蓝捆绑在一起了。我们不一定要做大,但一定要做强,要为基础教育变革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近期目标是让公司先活着,所以得尽快研发新的教育产品,形成一定的竞争门槛和造血能力,在2017年把销售规模推上去。创业以来让我很感动的,是那些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帮助我的朋友和师长们,他们让我感觉到了“真爱”印象很深刻的是焦虑感和喜悦感,前者来自项目推进受阻时,后者来自用户对项目的高度肯定和支持。



招聘招聘!你想当“内容总监”去统筹教育全媒体内容生产吗?你想当“策划编辑”参与创意少儿阅读产品策划研发吗?你想做个“运营编辑”负责阅读项目相关微信公号、活动的运营吗?点击这里《我拼命抖动羽毛,只为吸引你如果你相信:要改变教育,必须改变学校;改变教育,能让世界更美好。欢迎加入天真蓝!


“我家孩子已经五年级了,还是参加了六个口袋阅读计划后才真正爱上阅读的,已经养成了晚上睡觉前看半小时书的习惯,有时候作业写完比较晚了,她明明已经很累了,还是会拿起书说:看一会就睡。真的太让我高兴了。”


六个口袋亲子阅读计划经过迭代升级,已更名为“安迪月读营”。了解并参与这个能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产品,享受新春特惠价,请点击此处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