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正贵:这段时间,我读懂了真实的十一学校

李建平 校长高参 2021-09-22


本文获源创图书授权刊发,限于篇幅有较大删减,标题由“校长高参”所拟,未经作者审阅。原文请参阅《嫁接十一学校:六位教育者的寻变之旅》 ,李建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 


—“校长高参”即将推出汪正贵校长专栏,敬请期待—


汪正贵来十一学校之前是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的校长。这是安徽省第一所示范性高中,是赫赫有名的“全国最具幸福感学校”,以骄人的办学成绩被誉为“江南城市教育一枝花”。


汪正贵是全国知名校长、教育管理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首批专家库成员。他30岁就做校长,先后担任过初中学校、高中学校校长,高等职业学院院长;从事过基础教育管理,也从事过高等教育管理;从事过普通教育管理,也从事过职业教育管理。


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为人谦和、大胆有为、有想法又有办法。


就是这样一位校长,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选择离皖赴京工作。这一选择,在亲朋好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们完全不理解他的选择。


“就是李希贵校长的那几句话打动了我,为了他说的不确定性,为了他说的真教育,更为了能和李校长这样有情怀的人一起做教育,我都没有细想,就到北京来做‘北漂’了。我将自己清零,真正从零开始。47岁之后重新过一种人生,从头开始,重活一回。”汪正贵语气坚定地说。


1


看十一学校,看不见的往往比看得见的重要


2015年11月16日,汪正贵来到北京十一学校。他在日记里写道:


晚上8点多到学校公寓住下来,房间里有一张床、一张沙发、一张办公桌、一组书柜。第二天下午与李校长见面,谈到了三件事:一是各处看看,参加活动,听会;二是了解文件资料,熟悉十一运作模式;三是读书,李校长送给我17本书。


他说:“我们一起做点儿事,也许我们连教育的边儿还没有摸着。”


初到十一学校,汪正贵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工作上、生活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让他感觉特别不适应,甚至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忽忽如有所失”的惆怅。


也许,人生的蜕变需要的正是打破舒适区,恰似雄鹰重生、凤凰涅槃。

一位同学曾送给汪正贵两句话相勉:


“以虔诚之心,抵住世俗的喧嚣,传递求真向善的力量;以赤子之情,保持探索的姿态,追寻教育的人性温度。”他将这两句话当作前行的路标。


在十一的日子,让汪正贵有了别样的体会,他写下了十一感怀:


与十一神交已久,此次近距离相处,感触良多。教师敬业,学生自由,干部、职员勤勉。思想的力量,创新的意识,改革的魄力,实干的精神,实为开风气之先。


“说真的,很少有人能读懂十一。这里是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的高密集区,它的养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吸取完的。


我在十一待了大半年,对十一的了解还是粗浅的。不能只是看看表面,表面呈现出的只是样态,背后一定有价值观、文化的支撑,还有操作层面的机制、方法、策略等,这些都值得琢磨。


一般人学习十一,觉得就是学习课程分层分类、学生选课走班等。其实,可学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


这些只是显性的做法,更重要的是隐性的、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显性做法背后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及它所蕴藏的教育意义与追求。


看不见的往往比看得见的重要,为何要做往往比怎样做更重要。如果你只是学习一些显性的表面的做法,那么,你还没有学到真经。如果你这样去做,那么你再来十一时,就会发现它已经另寻他途了。


所以,研究十一的改革经验,如果不深入研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就很难真正读懂十一。”


近距离接触十一,使汪正贵对十一的变革有了更深的了解。


“许多人为我感到可惜,而我却认为自己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我为什么要来十一?一是为了寻求自我突破;二是因为受到李希贵校长的感召,他值得追随。”汪正贵对自己的选择越来越坚定。


汪正贵又说:“我们要想获得重生,就要勇敢地告别过去,重新开始,重新生长。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自我更新的历程。我们必须把旧的思想、旧的习惯抛弃,才能获得再生。


我们只要愿意改变旧的思维和习惯,学习新的技能,就能发挥潜能,创造崭新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改变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


改变是痛苦的,但改变又是必需的。当我们通过改变获得重生时,我们就能领略生命新的长度和高度。否定一个东西是容易的,而建设一个东西则很难。”


“来十一已经一段时间了,奇怪的是,我什么事情都没做,可好多认识与观念都变了。”汪正贵由衷地感慨。


“我丝毫没有恐惧感,我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一切都从头学起,这样才可以没有包袱,打开自己,接受挑战。我从十一学校学到了不少东西,有了许多新的领悟,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收获。”


2


始终如一坚持“学生第一”


“只有恢复教育的尊严,教育才能重新赢得尊重;只有摆正价值取向,人的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突破。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我知天命之年,能与他们一起做教育,真的是一种幸运。”


“初来十一,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教师的工作状态、敬业精神与合作分享的氛围。你能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对学校的热爱。老师们想的与校长想的是一致的,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我不相信这可以靠制度做到,制度不会让一个人由衷地微笑、充满激情地工作,制度只能规定一个人的底线,比如不做什么事。”


这引起了汪正贵的深思。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学校管理的系统工程中,如何找到门道,看到关键呢?就十一学校来说,什么是关键呢?”“我觉得可能是价值观和文化。”汪正贵说,“十一学校改革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彻底坚持‘学生第一’的教育价值观。”


李希贵校长常说:“看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看他们的精神状态,看他们的学习生活,看他们对学校的感受如何……”这句话真是点到了关键处。


“我在十一学校这段时间里,看到了真实的十一。”汪正贵十分感慨,“真实需要底气,他们愿意把真实的一面袒露给你,很了不起。从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出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海报内容丰富,是孩子们不受压抑的自我表达,色彩、形式都体现着他们奔放的个性,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学校是他们的。”


“校园生活如此自主、自由、丰富、开放,说明这所学校真的是学生的学校。”


汪正贵言之凿凿地告诉我:“这所学校真的是为学生好,真的是以学生为本。我过去当校长时,还不能算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有时可能只是借学生的名义,有时只是说一说,遇到困难、冲突、矛盾时就退缩了。而十一学校始终如一的坚持让我觉得了不起。他们‘以学生为本,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的彻底性,他们的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就是我们与他们的差距。”


他进一步分析:“表面上看我们是以学生为本,实际上有时可能是为了学校、为了面子,甚至是为了自己。很多真正为学生好的事想做而没做,或者做了但并不彻底。一旦遇到冲突,首先想的是社会怎么看、领导怎么看、同行怎么看,什么都考虑到了,就是没有考虑学生怎么看。也许我们过去做的并不完全是真正的教育,有些甚至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在一次“新学校”论坛上,汪正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办学究竟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似乎不需要选择,因为我们天天都说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很少有人说以学校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其实不然,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言行不一的事常有发生,我们说的和我们做的并不完全一样。”


“其实,学生才是校园生活的真正感受者,他们生活在其中,冷暖自知,他们的体验是真实的。管理者应该重视他们的体验,放下身段,借用他们的眼睛,通过他们的视角,重新打量我们的学校,改善我们的管理。”汪正贵进一步分析,“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的主人。也许我们管理者将他们视为短暂的过客,并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主人地位。我们的教育也多是自上而下式的,缺乏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学校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的学校?汪正贵深深地体会到,需要我们把学校交出来,交给学生。当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时,他们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心灵就会舒展,各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自主,从而负责;自由,从而真实。学生真实而快乐地生活在校园中,同时也在自由与快乐中生长、创造。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有一天,他们离开了,还会牵挂,还会回来,于是学校成为母校。


他随手翻开《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你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我们可以原谅许多东西,但永远不能原谅的是对学生和教学的轻慢态度。


“这些带着浓浓的教育情怀的语言,不是规定,也不是制度。在我看来,《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是对‘学生第一’这个核心价值观的解析,这是学校管理的价值准则,是教师的行动哲学。”


汪正贵对此十分认同。他说:十一变革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处理方方面面的事情,而且是自觉的、一贯的、彻底的。这是‘道’,遇到问题时始终以此为指南,找到核心价值观,到哪里办学都是一样的,自然会生长出许多新的东西。如果是‘术’,它一般是封闭的,在新的环境下,一般不再生长,会死掉。”


“来到北京,近距离接触李希贵校长,我发现他信念坚定,而且始终坚持。他心中只有一把尺子,那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他的一切做法都源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观。”


汪正贵认为自己和李校长的差距,是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没有李校长贯彻得彻底。


3


我们是常常有想法,没办法


对汪正贵来说,在十一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莫过于每天下午四点十分后,活跃在各个教学楼里各种教育沙龙中。这些教育沙龙有些是学校组织的,更多的是教师一群一群聚在一起自发的交流合作。


一次,他参加了史建筑老师的语文组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是什么力量让老师们在一起真诚地交流、分享、合作?这背后一定隐藏着管理创新与教育智慧,隐藏着很多机制、工具和策略。


“我们当校长的往往都非常重视制度,而忽略机制。什么是机制?机制与制度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如,我们规定必须怎么样、不许怎么样,如必须穿校服、不许迟到等。这是制度。


机制是一种制度设计,而且是系统的设计,解决的是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简单地要求你去做什么,而是要撬动你内心的某个东西,让你愿意去做。机制不是外在的控制与约束,而是内在的激活与撬动。这是机制的灵魂。”


“制定制度很简单,但往往缺乏智慧。李希贵校长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特别有实践智慧,将智慧体现在制度设计上,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制度的实施。”汪正贵由衷地感佩。


“我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十一招聘老师,试讲需要学生来听课。按照传统做法,由团委书记安排,找部分学生来,是很容易的事。但星期天你凭什么要人家来呢?李希贵校长在会上说,我们不叫‘请学生来听课’,我们叫‘招聘学生主考官’,在全校招募,并且担任主考官有额外学分,让学生自愿来参加。这就是智慧。”


“我们常常是有想法,没办法,缺乏策略和方法,缺少把理想变成现实的工具、策略和机制。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仅有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大量的策略、工具、方法。这是极高明的实践智慧。”


汪正贵发现十一学校有个安全隐患汇报机制。


“谁发现了安全隐患,学校给予奖励。这看起来是件很小的事,但内含大智慧。这样一来,全校4000多人就都成了安全员,学校只花了很少的钱进行奖励,而安全隐患却能被及时发现。学校还奖励师生金点子。这就是众筹意识。4000多个脑袋都在动,都在为学校发展动脑筋,这是怎样的力量!”


“我过去做校长,有一件事很纠结。我知道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绝活,比如优秀教案、个人题库等,如何让他们主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总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如何将这些极具价值的成果保留下来给年轻人参考,总是缺乏有效的机制与办法。


十一学校则采取了尊重和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的机制,比如购买教师的优秀课例,内部共享或结集出版;收购优秀教师的教案,放在校史博物馆;对教师的原创试题,学校采取奖励的方式保护;等等。


通过这样的机制,保护了教师的知识产权,使其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成果拿出来与同伴分享,并在分享与交流中得到反馈和提升,让教师本人、同事、学校都有所得。这一做法的内在机制是承认、尊重和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满足教师被尊重的内在需求。”


4


老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


教师管理是当今校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来十一学校参观学习的校长都会问到的问题。


汪正贵说:“我是通过一件一件的事,感受到老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善待老师。


十一学校尽一切可能,给老师以课堂教学的自由与自主。这样,老师才会真实并有创造性,才会有责任心与成就感。他们还给老师调动与支配资源的权力,将资源放在离一线教师最近的地方,很好地运用了需求管理的机制。十一的这一理念,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需求管理不仅要发现和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教师的未来需求,将教师的需求引领到更高层次,为教师搭建平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很多中小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其实那是需求感的丧失:缺乏需求,也缺乏被需求。管理者要适时创造需求,帮助教师重新发现其内心深处潜在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以激活其内在的动力。


比如,十一学校在教师职称制度之外,设置校内教师职级制,分为教学和学术两个发展方向,共十个等级,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大的平台与期望,也提供更多的挑战与激励。学校还专门设置了教育家书院,为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不同的服务,培养课堂里的教育家。”


汪正贵觉得,十一的这一做法值得借鉴。他说:“需求是一把钥匙,就像汽车的打火钥匙一拧就可以发动汽车一样。”


“当然,最重要的机制是学校治理结构。十一学校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结构决定功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从根本上保障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价值观的实现。从行政权力走向师生权利,这是学校治理结构的重要变革。”


 “教育变革,学校转型,根本上需要一份使命感和担当,需要一种教育信念和情怀,也需要勇气。”在十一学校与李希贵校长有了近距离接触后,汪正贵对此有着很深的体会。


“我从他的身上不仅看到了信念、担当、魄力,还看到了勇气。他让我们看到,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对社会、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是多么重要。”


“我们有时候缺乏勇气,总是担心失败了怎么办,很顾及自己的‘帽子’或面子,或者说不能坚定地相信自己做的就一定是对的。李校长启动改革的时候,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若没有勇气,是做不了的。”


自从来到十一学校后,汪正贵深度发现十一学校,也重新发现自己。他认为,这一年多来,他完成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自我重启。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