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安心,学习才能用心——李玉贵老师工作坊观察记(上)

罗雅馨 校长高参 2022-05-13

校长高参 罗雅馨


“听了李老师的课,我有了深深的罪恶感。”


“正如李老师所说,我自以为嘹亮的那个声音,在课堂上是多么嘈杂,自己才是课堂上最吵的人……无比惭愧,我是市场里那个用喇叭喊的最吵的叫卖声,我的学生也只能扯着嗓子来讨价还价。”


“在参加学习前,有很多朋友问我,你一个数学老师干嘛还要去听语文的培训。但是两天半的学习过后,我发现玉贵老师的很多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没有学科差别的。”


以上反馈,来自湖南邵阳市湘郡铭志学校的老师们,李玉贵老师为期三天的“以教师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情研究工作坊”让他们受益匪浅,而他们体现出的反思能力、学习转化能力也让这位台湾名师印象深刻。


一位资深媒体人全程旁听,在朋友圈感概:“我听着听着,产生一种奢望——如果请李老师举办100场工作坊,影响上万名小学老师,背后是受益的数十万孩子……中国教师太需要这种基于实践和反思的教育启蒙。”


我亦全程参与三天工作坊,现结合工作坊内容,梳理李玉贵老师的教学实践与理念,供大家参考、学习。

此为上篇,今日次条为下篇。



小组分配有诀窍


李老师的做法(以下行文,简称“做法”):课堂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四人。四人组两两相对,互相交流,异性同侧而坐,同性对角坐。


李老师的用意梳理(以下行文,简称“梳理”):学生的关系,是需要老师去经营的。要让孩子觉得,我在班上有朋友,而不只是同学,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分享与帮助是至关重要的。李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课堂小组讨论,以偶数为宜,最好不超过四人(以防出现学困生落单的情况)。建立四人小组学习关系之前,须先建立两人一组的稳定学习关系。课堂交流时,往往同性之间比较倾向互相交流,因此,为了让4人都充分参与进来,同性不宜同排而坐。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协同学习,尖子生会吃亏。但李老师认为,学优生自己的“懂”,和能给别人讲“懂”,能解决别人的“懂”,是不一样的“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间不仅能互相学习,还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向他人请教与教别人时互助互惠的温暖姿态。

 

做法:同学们通过确立桌号和个人编号,互相认识和确定彼此搭档。不管以前相不相识,都要温暖相视,真诚微笑。老师会给学生提问,如:“对于这个问题,你学习伙伴的观点是什么?”“有没有你没有想到但是你的学习伙伴有想到或启发你的地方?”


梳理:在很多班级,孩子只想对老师说话,认为只有跟老师发表才是有价值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促成的。有时候,孩子不想跟同学交流,一方面是教师没有指导,一方面是教师太鼓励学生对老师给出好的回答。让孩子们在小组里交流,而不是只会举手对老师发表,这样,每个人的参与才能最大化。让学生复述自己对于伙伴的观点,并询问对方是否是这样想的,是训练聆听、理解与表达的好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还纠正了学生用代词称呼其他同学的做法,强调学生要称呼自己伙伴的名字,而非“这个人”、“这位同学”、“他”、“她”。当她发现一个学生在回答时,另一个在点头,对别人说话的内容有回应,她会提出表扬。这些训练,都可以让学生知道,老师强调的不只是你发表了什么,老师还在意你有没有和同伴互动,你聆听了什么,交流了什么。


 

聆听的策略


做法:李老师给举手定规则:在老师提出了问题并表达了可以举手后,学生才能举手。当老师选定了发言对象后,其他同学的手要及时放下,并转身把注意力放在发言同学身上认真聆听。


梳理:我们经常对学生说要认真听,但未必真的有教小孩主动地听,深入地听,安静地听。我们要教学生学会聆听老师,要落到具体情境中来,比如老师提问并示意举手后才能举手,能促进学生对于老师说话内容的理解和对于聆听内容的咀嚼。


学生要学会聆听同学的发言,当有其他同学发言时,无论出于礼貌还是学习,都应该认真地听别人说完,而不是举手。因为在他人发言时举手,往往意味着,自己没有认真聆听他人,且急于表达的背后,往往是自认为自己可以想得更好,课堂需要学习力,而不是表现欲。

 

做法:在课堂开始时,李老师会问同学,组内讨论交流时,音量应该如何?个人发言时,音量应该如何?


梳理:音量的适宜,既是一种尊重,也是课堂高效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组内讨论时,成员的音量应该能让组内伙伴能够清晰听到,但是又不能太大让其他组听到,或者对其他组造成干扰。课堂发言时,发言者的音量应该能让班上同学能够听到。


另一方面,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李老师个人的音量都保持在一个平稳状态,即能够让所有人清晰听到,但是又于课堂节奏和内容环节相配合。在她看来,声音就是权力,音量往往与发言权紧密联系,因此教师要对包括自己在内的课堂音量有所觉察。教师对自己声音有意识的调控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对于自己音量的控制。老师的声音,是最直接的教具,要具有触感,能传递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做法:每次点学生发言后,李老师不仅不会凑到学生跟前,盯着学生或者迅速回应,反而会有意识地慢慢转向所有学生。学生回答完后,她通常会有意识地停留1-3秒。


梳理: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全班把注意力集中在发言者身上。如果老师在跟前听,并且快速回应,全班的注意力就会停在老师和发言者之间。同学举手对老师说话,权力结构的核心是老师。协同学习,就是要把老师的集权淡化。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不要盯着他,而是要跟其他孩子同感,和其他孩子一样去聆听,去关注其他孩子的反应。答完后,不要急着回应,先停1-3秒,给其他同学咀嚼的时间,给同学之间交流的时间。


 

营造让学生安心舒展的课堂环境


做法:整个课堂环节,李老师都没有提出要同学们坐姿保持端正这类要求。


梳理:很多时候,老师特别喜欢顺从的孩子,对孩子的个性特别不容纳,包括孩子们的“动”。 在李老师看来,孩子的行为动作,是他们内在思维的外在表征,是学习的讯息。对于没有学习道理的标准化坐姿的要求,封闭了孩子的认知表征系统,让孩子们不得不内化和隐化内心所有的情感、社会与认知信息,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做法:在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当学生忸怩无措时,李老师在递话筒时鼓励:“话筒自己拿,坐着说,放心地说。” 当碰到学生不敢说或者支支吾吾时,李老师安慰道:“你只要开口就是一百分了,不用担心说得好不好”,学生在这样的鼓励下最终总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便因为卡壳花了较长时间,或者所说内容没有所谓的“亮点”,李老师在仔细聆听后说:“对不起,你是被老师的题目限定了。”然后跟全班同学说:“他非常厉害,他中间都没有放弃,没有把话筒交出来”。


梳理:孩子回答问题时,如果不敢回答,老师需要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孩子卡壳,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会,可能他们正在非常努力地进行思考,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对其予以打击,或者说“你先坐下,下次想好再说”,然后点其他人发言,其实是非常残忍的,这不仅会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很差,让他内心受伤,之后更加不敢说。前一个孩子支支吾吾时,如果点下一个举手的孩子,正如在向班级释放“信号”,那就是:之后更加不敢说,让他内心受伤,也会向班级释放信号,那就是老师只想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老师不接受或者说不喜欢你们的“不懂”。在李老师看来,差异是课堂最珍贵的资源,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库。


 

师生间的约定与联结


做法:李老师上课开始时,会和学生说明并约定下课时间。


梳理:和学生约定下课时间,既是让学生对于课程时长有个大概了解,也是对于学生下课休息权的尊重与保护。尽可能按时下课,对于学生持续长久进行高效学习与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做法:李老师上课时叮嘱学生说:“你们上厕所时,经过别班,走路要比平时更慢,更轻。如果你前面有人,你不要想冲过去超过他。”


梳理:立德树人,这句话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或者教师的口号,而应该落实到学生们的行为实践中来,没有学习的育人是空的,立德树人,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与活动中的内容。老师不仅要引导班内同学的关系,还要教导学生注重班级与班级的关系。学生上课时如果需要上洗手间,或者下课后上洗手间但别的班级还没有下课,就很容易影响到别人的课堂。同时,下课时的追赶打闹也容易造成安全问题,无论何时何地,孩子的平安都是第一位的,而安全是可以落到具体情境中进行训练的。  


李老师相信,所有发生作用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能被看见的。如果学生没能实践,那很可能是因为老师认识还不够。但这些能够被看见的教育,都需要被教导。


因此,她会在具体事情中教学生如何做子女和如何对待父母,比如父母回家时自己应该上前,问候的同时看看有没有自己可以帮忙提的东西;她会教学生如何具体地致谢和道歉,措辞要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中而不是表面的“谢谢”或“对不起”。

 

做法:李老师在上课时几次问道:“这节课谁还没有举手,还没有发过言”?下课前又说:“这节课没有发过言的,在角落没有被老师发现的学生,对不起”。


梳理:课堂属于每一学生,协同学习,要尽可能让每一个人真正参与进来。李老师反复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言,而不只是那些学优生或者想要发言的。下课时会对没有发言的学生表达道歉,一方面是对想要发言但没有被点到的学生表达歉意,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点到,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不敢发言或者不想发言的学生的暗示与鼓励。学生没有被点到或者不想、不敢发言,不是因为他们不优秀,而只是老师可能没有看到或者时间实在有限,希望他们以后能够主动发言。

 

做法:学生下课前,李老师提示学生收拾自己的用具,不要遗漏,并嘱咐学生们要练习安静地收拾东西。


梳理:做事时能够安静是一种能力,在公共场合,让自己的行为不干扰到别人和空间,是我们需要训练孩子并落实到日常习惯中的。


另外,从诸多细节上可以发现,李老师在安排学生们做什么时,指令往往十分具体,连动作、动作的大小、动作的影响都有进行引导。因为,在她看来,孩子的行为不到位,不是孩子的错,而往往是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是教师对事情的理解、方法和重视不到位。

 

做法:李老师在表扬完学生们的优秀和潜力后,补充道:“你们很棒,谢谢你们的老师把你们教得这么好。”然后学生们纷纷望向自己的老师们,点头肯定。


梳理:喝水不忘挖水人。每一个孩子的点滴进步与优秀的背后,都含着他人的付出。表扬学生优秀的同时,不要忘记提醒他们,感恩他们背后的辛勤耕耘者。只有师生间形成了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成长的紧密联结关系,教师才能更好地营造班级协同学习氛围,经营学生间协同学习关系。


李玉贵教师工作坊联系咨询:


黄老师:18310029608 (微信同步)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李玉贵老师工作坊咨询

识别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号咨询有关情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