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在郝堂村听到的“闲言碎语” | 小鹰·日常
正文共:2197字 预计阅读时间: 5分钟
朱慧丽
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现服务于河南郝堂项目点。
2018年8月3日,友成小鹰“闯”入了这个对外以“美丽乡村”闻名的村庄,一个据说是被画家画出来的村庄。
在入村的第一个月,我们用脚步丈量着这个村庄,在好多蹭饭的日子,对于我们的感谢,村民只是笑着说“不算啥,都是歇歇脚而已”。
于是,这些文字就像闪亮的星星,一颗一颗被积攒起来,集成了五彩斑斓的星空瓶,将我们的蹭饭时光装点。而我们,也在倾听和行走中逐渐与这片土地有了交集。
一些孩子
(我们表示惊讶孩子怎么跟来了:你怎么来了?)——“我走过来的呀。”
(我们表示要走了)——“呃,你再玩一会儿嘛,在我家坐一会儿,你可以在我家吃午饭呀。”(纯真的请求以及不舍)
(一起去溪水里网小鱼虾米,我叫了男孩一声“亲爱的”)
小男孩立即转身斜睨过来,嘟起嘴,气鼓鼓地使劲用手指点我:“你再说!你再说!你,你,你给我回去!”、“恶心死了!给我正常说话,好好说话!”问怎么叫正常说话,男孩认真地说“就是别轻轻地细细地说话,给我大声说”,照做,然后他舒坦了,张罗着让我赶紧帮他拿石头拦住鱼儿。男子汉的气概就这么透露出来了。
村里唯一早点摊的阿姨
(今天人多,到八月十五前就是这两天人多了啊!)——“你怎么知道?!你知道得还怪清的,好像在这儿住了几年一样。”
随口就会唱农忙歌的阿姨
顺口就唱起来押韵歌:牵起你的手儿,留着你的味儿(找到民间版《味道》)
一位卖石凉粉的阿姨
某天看见一群游客将要向她的摊子走来,手里都吃着雪糕冰棒,她掩着嘴偷偷地埋怨了一句:“咋都吃冰棒,这就没人吃我的石凉粉了。”说完自己也笑了开来。
一个偏远村组的阿姨
(对我们志愿服务意义的质疑)
阿姨站在远处喊过来,质问:“你们来有什么意义呢,大学毕业回家好好地找一份工作不吗?!”然后看到我们跟旁边的叔叔聊天也慢慢踱步过来加入其中,当我拿出手机准备发吃饭信息时,阿姨警惕且非常有针对性地指着我说:“你拿出手机干什么?!要拍什么?!”随后又背手挺直身板说:“你录音我也不怕!”
她最后终于以舒服的姿势柔软了身子开始坐下聊天,直到孙子孙女回来了才走,离开时不忘说一句:“我还是跟你们不熟,还是不熟,要熟,就会请你们来我家喝一碗南瓜汤”(啊哈哈哈,可爱)
一个凉亭
村里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喜欢早起在凉亭里乘凉闲坐,看着人来人往,偶尔游客走得累了也会在凉亭坐一会。一群老人乘凉聊天,就有人说:“我们天天到这里,约定了坐一排,都是白头发老人,笑呵呵的,让游客一看,展示的是郝堂长寿村的形象,如果有人问你多少岁,一个个问过来就都说是90多岁了……”一边的游客听了这段呵呵呵直笑(简直老顽童)。最后还谈起这两天村里谁家办事(红白事),一群白发拄拐的老人在那里说说笑笑。生老病死,苦乐无常,在他们那里仿佛云淡风轻。
一个右半身瘫痪的老人
老伴讲述瘫痪原因:因为2年前儿媳妇去城里,顺带给买了一只烤鸭,老人家看到特意买给她的东西很是兴奋,还没来得及吃就想去邻居那里炫耀,在出去的路上突然倒下了。
关于龙王疮
一个得了龙王疮2年的阿姨一直提醒我,这个病发现了一定要早点治,早医早好,不然会死人的,得病的人满身都是一个个包,不能出门不能沾水,后来跟村里另一个阿姨说起,倒并不觉得这个病可怕,说这个疮村里专门有人治,那人做个法就治好了。
一个三岁尚不会说简单句的孩子
孩子会叫爸爸妈妈,能理解他人意思但不会表达简单句,对于自我需求主要以发单音来实现,因为沟通障碍孩子会发脾气。但是长辈并不觉得这是大问题,认为这是“贵人语迟”。我内心焦虑于是否要告知家长尽早去评估诊断,以免错过黄金期,又或者家长未必不知道,可能只是在等待中盼望着希望。
一名村庄建设者
“文明就要用野蛮来对待野蛮,不用野蛮,那么以后野蛮就是文明!”
一个历史名人
张玉珩,村里有他的后人,描述他“据说很警惕,吃饭要遇见响动,可以端着饭碗跳到屋檐上。很厉害的。”
一名修行者
每天往返徒步10几公里来山里做义工,在进山里的路上,脚步轻盈又坚定,表示没有也并不想与村里人有过多联系,修行在身在心,她说“就像你们有你们要做的事情,我去山里也有我要做的事情”,一起行走,聊起道,聊起不攀援的状态,认为能够这样聊天是一种善缘,送我一句“达者通幽魍魉路”,山风溪水还有此间无人的山道,一切静谧不语。
一次秋茶采收的跟拍
秋天的早晨,跟着电视台摄制组早起到茶山,沿着弯弯绕绕的陡峭山路看到了上千亩的茶山。一群人带着草帽提着竹筐子,在日出之前迎着露水采茶,完整体验了炒茶、烘茶的四道工序。
因为这里的春茶太有名了,秋茶没有销路、成本高基本上无人采收,但其实有民谚说“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但没得”。相信他们拍摄出的片子应该会完整记录这个过程。
要记录的,还有很多很多......
个人对这些家长里短很有兴趣,有时觉得这是乡村最能吸引我也是最特别之处:切切实实地过日子。这些“闲言碎语”里藏着一个村庄,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产生的活力。在随意而略显轻松的聊天中我们认识别人,一个月,开始融入其中并自适,我通过与人们的交谈真实感受到了土地与人的连接,“人”既包括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也包括我自己。
与村庄上不同的人接触,便不断感受到村庄给予的张力,而那些土地和村庄带领我感受的,未来我也想带给更多人。现在的我甚至有些期盼着不远处与教育有关的日子,那里面的渴望、苦痛、沉默与失望是我曾经到来的缘由,会是人与人沟通的注脚,会是催生个体努力改变的力量。
小鹰学员:朱慧丽
2018 年 9 月 1 日
编辑:2018小鹰王丹妮
作者:2018小鹰朱慧丽
修改/审核:耿向顺
创作不易,扫码赞赏一下作者吧!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小鹰计划 是友成基金会发起的青年发展与培养项目,旨在发现和支持具有天下襟怀的青年,沉潜中国乡村,用一年时间,开展社会创新实践,从而超越自我,认识社会,成长为行动力和影响力兼具的领袖型人才。
赞赏、留言、转发、点赞,都是对我们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