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情丨新冠肺炎疫情对「联合办公」的影响及防控建议

张禕辰 律师 正策法观 2023-08-25



「联合办公」是一种为降低办公室租赁成本而进行共享办公空间的模式,不同公司及项目的人员在同一空间中共享办公环境,完美体现了共享理念。然而,如今「联合办公」行业出现了优胜劣汰趋势,2019年「联合办公」行业也因资本等系列因素面临寒冬。
2020年初,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爆发,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大多企业的正常经营以及商业合同的履行等均因疫情而遭受重大影响。「联合办公」基于其商业模式有一定特殊性,当前阶段可能面临系列风险和法律问题,我们就此进行探讨及分析,并对该阶段的防控管理作出初步建议。




联合办公平台主流运营模式
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目前联合办公的主流商业模式如下图所示,常见的对分流客户的运营模式主要实行入驻会员制,具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固定办公座位   联合办公平台与入驻的客户签订租赁合同,约定由联合办公平台提供固定社区或场地供客户租用,双方建立“租赁合同关系”的情况下,联合办公平台同时提供相应的会员服务。
(二)移动办公座位   联合办公平台与入驻的客户约定客户每月度、季度或年度支付相应的会员服务费,即可免费使用该联合办公平台指定的场所及区域,如「公共移动办公区」,同时平台为其提供相比于固定位的会员更有限或相同的会员服务。相比于「固定办公座位」,其更类似于「会员服务合同」之类的综合型无名合同,其或包含租赁场地的内容,但并非传统或纯粹的租赁关系,如健身房与其会员之间的关系(具体应根据每家不同平台的规定或双方的协议约定为准)。
(三)临时办公座位   联合办公平台对外部公开开放其公共办公场所及共享空间,同时提供少量的服务以供临时办公需求的客户使用,一般该模式的计费方式为按时计费,客户往往通过扫码方式入场,出场时再次扫码,确定使用时间进而支付使用费用。



当前疫情局势下,联合办公平台面临的安全隐患及相关风险

基于运营模式的不同,我们认为联合办公平台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租赁或物业行业,其入驻的会员及企业也均是以创业团队、自由职业者、中小企业为主,其共性就是流动性大、年龄年轻化,其创新的工作氛围、开放的商业模式及便利的会员服务等特色更易汇聚人群,但在当前疫情期间,这无疑是一大潜在的风险。为了减少人群聚集,防止交叉感染,若不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管控,将会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及风险,如:

一)联合办公的营运模式以开放为核心思想和体制,注册即可入住使用场地及设备,但疫情期间若无合理管控机制,该机制或将给不愿意配合隔离、疫区违法逃窜在外的感染人群以及其他危险人群提供了便利,可能会由于对疫情的管控的疏忽,对入驻的大众群体造成威胁;(二)「移动办公座位」的会员因没有固定座位,该部分人员作为流动性较强的人员,可随意流动于平台旗下的各个不同共享空间,「临时办公座位」的全开放模式亦是如此且更为严重,若疫情期间无严格的监管约束措施,同样会存在上述相应风险;

(三)联合办公的驻场工作人员及负责人均偏年轻人为主,人手也未必充足,且基于联合办公往往系独立运营物业,或缺乏专业人员处理相应突发事件,相关医疗、警务等应急措施储备也未必健全,或有可能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存在综合管理意识、应变能力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形。


在此,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2条及国务院于2020年1月30日颁布《关于印发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卫生防护指南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15号】所做出的系列管理性强制性规范及倡导性规范,均提示联合办公平台作为重要且特别的平台企业,在疫情期间务必应作相应的调整,做好系列管理措施,避免意外情形的发生。




联合办公平台未严格管理或将承担的相关责任

若联合办公平台在疫情期间未做好合理的防控管理,或将承担相关责任,简要分析如下,法律层面而言,主要面临的责任有如下三大类:(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12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第31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第77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知,若联合办公平台在疫情期间,在经营期间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等保障措施及合理的注意义务,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可能面临承担赔偿责任的风险。(二)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首先,「联合办公平台」或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规定,涉及「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结合实务角度出发,因联合办公平台在会员入驻前收集其个人信息,我们认为:在疫情管控阶段,若出现管理不严的情况,可能因为基于对疫情的恐惧,平台方的工作人员或将更易触犯该罪名,将有关会员的个人信息予以泄露。对此,我们提示平台仅能严格依法向政府部门提供合法收集的相关办公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情况,不得擅自收集和传播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会员个人信息,切实保护公民的关于传染病感染及防治的隐私权,综合平衡保护公众知情权与公民个人隐私权。

其次,「联合办公平台」直接管理人员或有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等规定,涉及「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我们认为:在疫情管控阶段,如联合办公平台的管理人员在知晓或应当知晓会员人群中可能存在危险人员的,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但因过于轻信可以避免或疏忽大意未发现应当发现的重要信息,以致发生了疫情扩散、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相关管理人员及负责人即有可能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联合办公平台亦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其依据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4条规定:“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一)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二)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三)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四)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前款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决定处罚的,从其规定。”

另外,目前虽无明确性规范来规定平台方具有相应的义务或惩罚机制,但就从社会及商业层面而言,若平台未尽管理义务或因过失引发了疫情的扩散等不利后果的,无疑将对该平台及该地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一段时间内将失去客户及市场的信任,结合已处于寒冬期的联合办公行业,未来恐难以有立足之地。



对于联合办公疫情防控管理的建议
目前联合办公平台在吸纳会员过程中,一般都已普遍适用实名认证制度以确定客户及会员的真实身份,基于此已有了比传统平台更便利的查核通道,疫情期间,在不侵犯客户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分别针对于不同的对象予以调整相关的运营方针,在此,我们汇总相关的管理建议如下:
  • 建立全平台疫情防控机制,制定平台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 排查每名入驻会员假期期间流动信息情况,以App、邮件、电话、短信形式向全体会员收集了解信息,同时做好根据先前注册的人员信息进行比对,针对武汉、黄冈等其他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会员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情形,必要时上报有关部门,由其采取隔离或其他相关措施;

  • 提前对厂区内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场所的设施、设备进行消杀防疫,人员集中的重点区域应多次消杀;

  • 疫情防控宣传资料发放到位,线下纸质版,及线上APP均同步置顶投放;建议尽可能居家办公或远程办公,建议宣传减少移动办公人员的流动量,对固定办公人员做好管控工作;

  • 以区域、楼层为单位,及时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的宣讲,同时针对平台内部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以提高特殊时期内的管理能力及突发情况处理能力(该方法亦可通过线上模式予以进行);

  • 安排社区管理人员对入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并做好记录;

  • 发现疑似或确诊人员,及时向附近的疾控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 疫情阶段取消所有在平台场地组织开办的线下活动,或调整至线上;

  • 暂时取消或关闭「临时办公座位」等向不特定的社会人士短期租赁或短期提供服务的项目及通道,谢绝非会员入场;

  • 严格做好防控记录,并向当地政府、社区、街道办事处等上报平台内部疫情的防控等措施和进展,关注当地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复工的通知和政策,遵守当地政府的要求,以政府官方公布的信息为准。在无法准确判断时及时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系确认,避免企业受到二次影响;

  • 加强安保力度,同时严格管控并审核提前复工的人员,避免对于提前复工的人员有遗漏情形;

  • 其他相关措施(具体根据不同平台的实际情况及需求予以进一步细分)。



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全国各地正大力开展疫情防控狙击战。为了减少人群聚集,防止交叉感染,「联合办公」平台也应严格根据中国目前疫情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商业模式及服务机制,做好全方面的合规化管理,并配合及遵循疫情防控管理措施,避免相应风险,迎来新的转机。



正策法观

Joint-win Partners


●  致客户的一封信——正策律师,与你同行!


●  战疫情 |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


●  正策年会 | 二零二零,成长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