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遥望王屋寺:山依旧,塔影依旧

2015-03-31 最桐城

遥想王屋寺

|李国春


最近因公去了几趟陶冲驿。正逢暮春三月,车行在桐潜公路上,三湾河流经之地,但见垄亩之上,麦菽青葱,菜花金黄;远眺王屋诸峰,蓊蓊郁郁,心里不由叹服:西乡无处不美!同行的友人告诉我,王屋山为桐西形胜,世人皆说西乡人文荟萃,其实西乡人文昌盛之源尽在王屋,其山巍然高耸,头枕大别山,面临菜子湖。从山中流出汩汩清泉,灌溉了万顷良田,西乡的先民们世代受其滋润。友人的一番话越发增加了我对王屋山的情愫。

王屋山的秀美历代多有赞咏,尤以清代湖南石门人姚琅《过三安铺望王屋山》为绝:峰势迤逦出,低昂自抱环。亭亭云在麓,曲曲水依关。石紫凝丹接,松青老鹤还。谁言行役苦,我已记游山。

自古名山必有名刹。王屋山也以其迤逦低昂、曲水依关之态接引八方高僧大德,来此郁秀之地结缘宏法。王屋寺因缘而生。历史上的王屋寺创于何时?庙宇殿堂何等规模?西乡人记忆中的王屋寺只以传说为凭。在众多的传说中以北齐高僧安禅师讲经化雉鸡、稠禅师锡杖解虎斗尤为神奇,至于传说中的王屋寺和大唐朝的建立有关,可能为近人的附会。

尘封于历史中的王屋寺究竟如何?传说中许多故事为西乡人津津乐道,一说王屋寺始建于北齐,并将稠禅师(又称僧稠)的公案附会于桐城王屋山麓。其实佛教史上的稠禅师为北朝北齐(公元550——557)时期人,同文宣帝高洋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离奇的故事。《中国佛学大辞典》收入稠禅师事迹:齐邺西龙山云门寺僧稠,能修禅法。尝山行见两虎斗,以锡杖中解之而去。齐文宣帝为建云门寺,屡幸寺,稠师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人以此谗于帝。帝大怒,欲自来加害。稠师冥知之,避寺去二十里,孤立道旁。帝至而问之。曰:恐鲜血不净精舍。帝下马悔谢,躬身负师还寺。稠禅师似乎有神仙之术,幻化无穷,非常人所能。传说中又将北齐另一高僧安禅师与王屋寺结缘。清康熙六十年纂《安庆府志·人物志·释》记有安禅师事迹:戒业精苦,文宣时居桐城王屋寺说法,讲《涅槃经》。有雌雉来座侧伏听,讲毕辄去,又讲辄来。至三卷后雉不来。或问之,安曰:“雉已作越州某家女矣。……”后果为其所度化。虽为地方史志,但此说仍以故事为本,仍不足为证。

传说很难证明两位禅师创建了王屋寺。从中国佛教史看,禅宗虽在北朝时由印度传入中土,但达摩传来的是印度禅。苏渊雷在其《禅宗史略》一文中说:“在印度禅变为中华禅的过程中,牛头法融实为转关。至此,带有老庄、玄学化的中国禅宗开始建立,写下了中国禅宗史的第一页。”从时间上看,达摩到中国为梁武帝普通(公元523)时期,而稠禅师(公元486——560)生平几乎与达摩同时代。况且据唐《续高僧卷》载,稠禅师先至嵩山少林寺,佛佗禅师赞其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后在西王屋山、青罗山等地修禅(引自《中国佛教小辞典》)。因此可以推断,在禅学初传中国时,地处江淮的桐城不太可能就有大德禅师来此修习。而彼“西王屋山”会是桐城之王屋山么?

禅宗为中国佛教六大宗派之一,中华禅宗真正成熟于中唐而盛行于晚唐、五代。在初唐以前的禅为佛教之禅学,僧人修持叫习禅。禅宗在六祖慧能后形成一花五叶的繁荣气象,晚唐五代特别是宋代,江南各大名山禅寺迅起。明天顺六年纂《直隶安庆郡志·寺》载:当时桐城境内寺、庵有四十三处,无僧归并废寺六处;清康熙六十年时统计,桐城境内有寺、庵三十七处。这些寺、庵大都初建于宋代,少数如投子寺建于晚唐。而王屋山正是禅宗宏法之地。从现存王屋山麓大量的僧人灵塔看,王屋寺是禅宗五派之一的临济宗道场。黄忏黄在他著的《中国佛教史》一书中写道:“()仁宗时,临济宗之石霜楚圆下,有黄龙慧南、扬歧方会;开黄龙、扬歧二派。与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并称五家七宗。后临济宗最盛。”又引《五灯会元续略凡例》:“临济宗自宋季稍盛于江南,阅元而明,人宗大匠,所在都有。·····经()世宗(雍正)削去支派后,法脉遂绝。”由此可以揣想,桐城之王屋寺最早应建于宋代,兴盛于元、明而尽隳废于清中叶。和北齐时代的安、稠禅师并无关联。

这一揣想被又一史料所证实。天顺《直隶安庆郡志·卷八·寺观》载:“桐城,王屋寺,去治西六十里,宋稠禅师创。洪武戊申年僧愿海重建。”这里又出现一位稠禅师,显然不是北齐时期的那位稠禅师。是另一位稠禅师吗?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能寻觅出两位同名大德的印迹么?只有就教于专家了。就其所载王屋寺的创建时代来说,应该真实于坊间所传。

至于说到崇福寺,应该和王屋寺没有统续。同载天顺《郡志》:“王屋山崇福寺在日就乡,(北宋)崇宁年(公元1102)慈明禅师创。永乐元年僧普简重建。正统二年僧祖鉴增修。”同在“日就乡”境内,香火炽盛的还有双石庵、大龙四面山普济寺等六座古刹。“日就乡”,明、清时期桐城四乡之一。四乡分别为:桐积乡,县东二十里;大有乡,县东四十五里;清静乡,县东北五十里;日就乡,县西二十里。“日就”取日栖西隅之意,大概就是旧时民间所称“西乡”了。王屋寺离县城六十里,而祟福寺在距县城二十里的日就乡境内,两寺的前衰后兴,会有前世今生的因缘际会吗?

遥望王屋山,山依旧,云依旧,当年的寺庙、僧人,现在哪里?


寻找王屋寺墓塔群

|汪向军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上次去巢湖的鼓山寺,和省佛协秘书长智文大和尚说起桐城的王屋寺正在重建,希望大和尚从繁忙的法务中能抽出时间到王屋寺来指导,也希望大和尚能对王屋山已发现的60余座墓塔鉴别一下年代。毁于一旦的千年古寺王屋寺以前叫崇福寺,主持恒正禅师,他当时所遵循修行的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

临济宗是佛教六祖慧能下的第六代义玄开创,因为义玄在河北镇洲(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积极举扬属于自己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他为临济宗,与福建的崇福寺同出一脉。歌谣《表桐城》曰:“隋朝有座崇福寺,唐朝世民翻了新,也是太宗定的名(指定‘王屋寺’名)”。王屋寺鼎盛时寺内有“大的神像百余座,和尚足超五百双”。虽无法论证歌谣达到什么样的真实程度,但王屋寺所位于的村子里有庄户人告诉说那个时候庙里稀饭是要用水车来车,可见当时寺庙之兴盛和所具有的规模是无庸置疑的。后来寺庙兴衰更替,无文字记载。

没有想到很快就接到智文大和尚的电话,说他准备来桐城,让我在下高速的路口等。于是我联系王屋寺的现任当家师父妙航来城关一道去接大和尚,在有小南风飞行的春天,我们向陶冲方向行进,这条路对于我已经是非常熟悉,不同的是每一次来去心情迥异。窗外的春天被阳光簇拥着愈发明亮,山披着绿色长袍跟着车速奔跑,这个时候的田野正在进入受孕期,连农民也不愿意打扰它们的幸福。闲适的鸟儿在寻找着自己的食物。

很快我们一行就抵达王屋山,从远处看王屋寺所在的位置,是一座有着典型“靠背椅”形状的山头,山前地势开阔,一马平川。从风水的角度,这实在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当年的高僧在此建造寺庙,应该是很好的选择。来不及休息,大和尚就让我们领着他去王屋山看看那些散落在草丛中的墓塔。

首先,我们来到方庄山脚下的一处坐化缸前,坐化缸又称和尚棺(即和尚坐化缸),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指得道高僧圆寂后,盘坐在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连缸体一起安葬。眼前的缸体裸露在外,虽然时光久远,但仍能看出这座缸制作规整,精巧美观。缸体釉面依然呈金黄色,烧制十分考究,绘有六方图案,图案包括仙鹤、花鸟、祥云等。整个主题图案布局疏密有致、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寓意深刻。由此可见,出自此处的坐化缸应为王屋寺一得道高僧坐化缸,至于是哪位得道高僧,还有待大和尚进一步考证。

在坐化缸的边上还有一座墓塔,墓塔通常有墓碑,记载着僧人的经历,可眼前这座塔前所记载的文字已经风化,所以也就无从得知塔内的僧人生平。这时我居然发现我的一个方外朋友西印师父的墓地也就在这里,他曾经是檀香寺的当家师父,不期而遇,就象当年在阎王殿那样,合十礼拜后,陪着智文大和尚继续沿着山道向上攀越至王屋山顶端东北向阳的一处墓塔前,墓向东,墓前有一座三层五面六角青石塔,塔顶已失,边长80厘米,现高2.1米。墓后有碑,宽40厘米,高80厘米,碑文曰:大清康熙四十一年岁次壬午丰月吉、崇福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崇石洽祖师之墓。智文大和尚告诉我,临济宗为禅宗五家七宗之最活跃的一宗,他也是临济宗传人。趁着大和尚礼祖的时候,我站在墓塔边上远眺,有凉凉的山风徐徐而来,我仿佛看见远处的那条羊肠小道上,头戴斗笠、身穿一袭灰色僧袍的祖师们朝正在修建的王屋寺鱼贯走来。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王屋山草丛与树林中继续寻觅,还有许多僧人的墓塔零星散落在山野间,有的立在山坡,面对阳光,依旧有些神气;有的半埋草丛间,沉默不语,几乎消没于历史。这些墓塔有石有砖,大都残破,带着漫长而无情的岁月的气息。塔的形制,无一雷同,有的形似经幡,有的状如葫芦,有的如一间幽闭的石室。它们的样子都是塔内僧人各自的性格象征么?每个塔内一定都埋藏着永远缄默的神秘又孤独的故事吧。这时我想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位学者曾经不惧艰辛的学术探求和确凿无疑的考古发现,才使得五台山佛光寺这座千年宝刹从历史的遗忘中被解救出来,中华之文物,侥幸逃过千年的,却大多逃不过这近百年。如果王屋寺以及这些墓塔群当年也能碰上这两位学者,我只是假设,那么不幸就会避免。但今天的王屋寺与这些墓塔群能与大和尚接上缘,是否又算有福的呢?

从王屋山发现这么多祖师或无名僧人的墓塔,象:临济正宗三峰第四世崇福中印、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石洽禅师等等,特别是王屋寺原主持恒正禅师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中有过记载,我们足以能够想像当年王屋山崇福寺的规模,至少有常住僧五百人上下。这样规模的寺院,在当时的江淮,乃至长江沿岸,都是少有的。同时这些墓塔的发现丰富了王屋山佛教文化内涵,也为王屋寺恢复增添了佐证。

一座座墓塔的剪影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孤寂,苍凉。生者在塔外,为死去的祖师还有不知名的僧人祈祷,祷祝他们在又一个春天里,开始来生的旅途。


【本文经微桐城编辑节选】

如需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及时联系tcts3869@163.com



微桐城

为桐城呐喊 为品牌扬帆

「深度关注桐城 分享桐城魅力」

订阅号:weitongcheng

服务号:ahpgcm

私人号:pingecm

微博:@品格传媒

我们致力于打造精致的桐城读本。

人文桐城丨乡土桐城丨一周看点丨看 桐 城

找我们可以加品格传媒私信(pingecm)。

我们欢迎您的投稿(tcts3869@163.com)。

我们的动力就是您的支持就是点赞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