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被「压力|焦虑|担忧|烦躁|无助」折磨的妈妈们......
小土叨叨:看这篇之前,先请选一下你所遭遇的情绪困扰(多选),之前群里妈妈也做了这样的投票,后来我请心理咨询师余婧 在课程群里做了一场针对性的分享。这篇是整理稿,也希望给大家一些安慰和帮助。
我是余婧,80后娃妈一枚。硕士毕业于悉尼大学健康心理学方向之后,我一直致力于心理健康领域。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注册系统心理师,目前一边带娃一边在北京做心理咨询工作。
新妈妈,新问题
下面我根据小土之前搜集的问题,关于新妈妈的心理调节做一些讲解,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新妈妈的压力是一个既具体又庞大的话题,我看了小土收集的新妈妈问题投票,问题基本可以总结为三大块儿:
1、“我不够好”
娃睡多了,睡少了,有没有毛病,哭闹咋整,病了咋整……表面上看起来矛盾点在娃身上,但往下追问,为什么你承受不了呢?其实重点在妈妈自己身上。大多数对娃的担忧焦虑,实际上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
这一块儿是新妈妈们情绪最容易波动的主题。
2、“资源太少”
新妈妈睡不够,纠结上班还是带娃这类问题讲的是可利用的资源不足的主题。但资源充足是相对的,资源不足是绝对的,这可怎么办呢?
3、“人际难搞”
队友,婆媳关系,甚至母女关系,这也是个不容忽视的主题,处理好了如虎添翼,处理不好烦上加烦。
初为人母通常是人生最大的喜悦
但与此相伴的,是新妈妈们面临的巨大压力。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首先是身体的变化:极为严重的睡眠不足首当其冲;
其次无论是剖腹产还是顺产,伤口恢复都会迁延一阵子,造成的生理痛苦在所难免;
激素水平的变化十分剧烈,让新妈妈像在陌生的水域行舟,情绪的小船儿说翻就翻;
生育后阴道粘膜脆弱干涩,性生活疼痛非常常见,再加上性欲减退,如果老公提出要求,满足吧身体难受,不满足吧久而久之又可能影响夫妻关系,至于身材走样等生理压力,更是不一而足。
心理变化同样带来巨大的压力:孩子仿佛一个无底洞,不满足ta内疚,满足ta崩溃,很多妈妈会感觉整个生活被孩子吞噬了;
焦虑感也是非常重的情感负荷,面对未知和无常,还有这么小的生命,太多失控感,太多不确定了,焦虑、紧张随之而来,压得很多妈妈喘不过气来。
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压力:原本夫妻二人的家里要挤进来好多人,小宝宝、老人、保姆……等等等等,处理跟这些人的关系劳心劳力。
人生重心的变化同样会带来很大压力,新妈妈们无论之前的重心在哪里,都不得不暂时将重心转到育儿上,之后一部分人逐渐回归事业,一部分不会,但无论如何,这种生活重心的巨变也是很大的压力之源。
这个量表叫“生活压力事件评量表”(SRRS)。
过去1年内压力总值在150~199为轻度压力,患有抑郁症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的概率为30%。
如果到了200~299的中度压力,概率为50%。
如果到了300以上的高压区,则概率上升到80%
(当然,这是美国人的常模,中国人比较皮实,但仍然很值得借鉴)。
各位新妈妈算算自己的压力值,是不是都蛮高的?在这么大压力下,我们崩溃一下子真的不是自己的错。
如果哪位妈妈的分数的确比较高了,要正视起来,主动积极地减少压力源、引导情绪,避免各类身心疾病的发生,特别是:
产后抑郁
内分泌变化的影响
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内分泌环境变化极大,尤其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这是产后抑郁症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研究发现,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患者表现情绪愉快;分娩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患者表现抑郁。
遗传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高发,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她对抑郁症的易感性。
躯体疾病
有躯体疾病或残疾的产妇产后抑郁高发,感染、发热等对产后抑郁的促发有一定影响。
孕期情绪
怀孕期间有过严重的情绪波动,如搬家、亲朋离逝等都会使孕妇更易产生产后抑郁症。很多女性在孕期已经会显示出产后抑郁症的征兆,产后抑郁情绪会继续加深。
完美主义
由于完美主义的女性对产后当母亲的期望过高以至不现实,遇到困难时不愿求助,造成适应新妈妈角色的困难。
缺少支持
如丈夫很少一起照顾孩子或者女性缺少丈夫在精神上的支持,产后抑郁的概率也会上升。
还有很多原因难以穷尽,并且在诸多压力下,即便没有产后抑郁,新妈妈们也面临着诸多的……
怎么应对呢?
如果各位妈妈身边有非常完美主义的同事,努力在做得各种完美各种好,无论工作生活还是人际,请问,生活中和他们呆在一起感受会如何?
很多答案都是:累。
和孩子的相处也一样,而孩子对家长的情绪体验是格外敏感的,如果妈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太苛刻,那么自身的焦虑水平也是很高的。
这不但让妈妈自己容易抑郁,而且孩子的焦虑也会随之增高,就更可能出现情绪反应(哭闹等),这时妈妈会进一步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更加焦虑,由此恶性循环。更何况,在焦虑态的妈妈对孩子的观察能力会下降,进一步恶化了这种状况。
所以,做个“差不离的妈妈”、“还不错的妈妈”、“说得过去的妈妈”、“还可以的妈妈”(Winnicott称为good enough mother)有时反而是个更良性的状态。
婴儿有很多让父母无所适从、失控的投射,耐受这种焦虑性的投射,做到“还不错的回应”就足够了。
要给婴儿积极的关爱,也要相信婴儿内在的力量,有时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超过我们的。
须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和谐的夫妻关系,自我实现的人生榜样,孩子在身边长大并给予平衡的关照(平衡即承认有限,兼顾多方)。
做到这些,孩子就大概率不会有什么问题,过度付出对孩子并不好。
网络发达,各种育儿理念都广泛传播,一片混战下无数妈妈就陷入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带,生怕一不小心伤害了孩子”的焦虑中,再加上老一代的育儿理念和我们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
但实际上,最核心的一个准则被忽略了,就是“针对个体而言,我们其实找不到‘最好的抚养’”
无论是什么学说,都承认一个共识:我们无法预知未来。
而这意味着我们其实找不到一个确保孩子以后有美好人生的方法,这种焦虑是无论做多少研究都无法彻底消除的,耐受就好。
所以, 其他一万个孩子有多大概率长成什么样子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面对眼前这个孩子,我们用心地去体验、感受、观察、互动,找到更多可以调动的资源,然后在这些基础上,做出一个“还不错”的选择,这就足够了。
这方面推荐陈忻老师《养育的选择》这本书缓解焦虑。
婴儿的哭泣会给妈妈们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这个话题。
哭是婴儿非常重要的与外界交流的信号,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婴儿的哭泣:饿了哭尿了哭困了哭无聊了哭想换人抱了哭……
许多妈妈面对孩子止不住的哭,自己就会非常崩溃,会非常焦虑地找原因,如果婴儿的哭泣长期无法安抚,妈妈们的焦虑就也要爆表了。
而事实上,有时婴儿的哭就是没有原因的,或者找不到原因的,这些哭并不会真的造成ta的生理伤害或者心理创伤,让ta哭过去就好了。
想让ta体验到母爱有的是机会,只要母婴之间的底色是积极温暖的,通常孩子的底层安全感就不会有大问题。
一个平时得到充足关爱的婴儿,也不会因为几次哭着入睡,而给人生染上绝望底色。
婴儿哭泣并不说明妈妈是个坏妈妈,在确认婴儿生理健康、也没有饿了尿了等问题的前提下,妈妈们要学会耐受婴儿的哭泣而不自责与过度焦虑——就告诉自己,ta在发泄情绪。
这一点说来容易做来难,我自己知道这些,在孩子哭的时候也还是会焦虑值嗖嗖地往上窜,究其原因,除了生理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太习惯“以己度人”了:
成年人的情绪是有一层防御机制过滤的,如果一个成年人像婴儿一样大哭,往往是内在痛苦已经积累到相当高的程度了,但婴儿没有这层过滤机制,所以有时虽然他们哭的天崩地裂地动山摇,但可能只是憋了泡尿,还没学会顺畅地撒出来而已。
所以,作为新妈妈的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婴儿的这个特点,积极关注ta通过哭声传递的信号,但也别为此太过于焦虑。
更不必有“好妈妈就总有办法让孩子不哭、孩子哭了就是当妈的不称职”类似的想法。
有的新妈妈会在某些时刻,体验到一种完全无法描述的悲伤或是恐惧,那种感受会像海啸一样袭来,让人手足无措,陷入巨大的情感漩涡中。
有时这种莫名的情感体验主要源于激素等生理影响,这种情况,大多数时候这种体验会在短期内消退。
但也有的妈妈长期处于这种巨大情感冲击的扰动之下,这时就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了,因为有时这种情感扰动源于生理环境的异常紊乱,也有时是因为有的新妈妈自己在婴儿期体验过抛弃性体验。
(区别于现实中的真实抛弃,比如因病进行了长时间的母婴隔离,或是自己的妈妈因为抑郁等原因,而完全无法及时回应自己),
而在生育时自己早年的创伤性体验被激活了,而由于这些感受产生于学习使用语言之前,所以无法被语言描述,因此冲击格外强烈,再叠加上其它的压力,新妈妈的心理负荷是非常巨大的。
此时新妈妈可以做的是不用慌张与自责,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处理,这种体验会逐步离去。
5 接纳各类的想法
有的新妈妈会被一些突然涌起来的想法、梦境吓到,比如杀死婴儿等等。
这种梦境、想法的冲击力很大,会让很多妈妈压力倍增,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会不会真的干出这种事情,但实际上,这些梦境、想法都是可能出现的。
母亲对婴儿有天然的母爱,这是“政治正确”的事,如果哪个妈妈说自己感受不到对孩子的爱、或是体验到了对孩子的恨,仿佛就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
殊不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母婴之间有着最天然的情感纽带、爱的联系,但孩子的到来也会给母亲巨大的压力、多重的负面影响,如果新妈妈们发现自己内在有着对孩子的仇恨等,一闪而过,这都是正常的事情,甚至某种程度上说,能觉察这个部分反而说明自身的心智化水平可能较高。
知晓这个部分的存在,与它们和平相处,就足够了,这是常见的现象,不是疯了,也不是罪恶。但如果你有实施场景,有计划和步骤,要引起重视,及时寻求帮助。
老话说得好,为恶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每个人处理情绪的方法都有很多,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但是多一些路数总没有坏处。
新妈妈面对的情绪浓度要比之前高很多,这时,更刻意地去寻找一些情绪处理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堵不如疏,情绪这个东西,越是压抑越是积聚,就像蓄水池的水,不定期泄洪会更猛烈地泛滥。
疏的方法有很多,运动、音乐、聊天、买买买、打沙包(可用枕头代替,快速有效又健身,固定住或让队友举着,要求自己用最大力度最快速度连打3分钟不到时间不许停,也可把沙包想象成愤怒对象,大部分情况下焦躁情绪都释放了)……选择、发展自己适合的就好。
另一个部分则是观察、陪伴和理解,有很多这方面专门的书籍,比如《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等。大体的核心是,悬着一根弦提醒自己,当情绪来临时只是观察,集中注意力观察自己呼吸的变化、肌肉的紧张、脏器的感觉、涌上的感受、飘过的思绪等等,唯一不做的就是评判。
情绪没有好坏对错,存在就是存在,单纯地去观察、陪伴自己的体验。(比如观察到嗓子很堵,就持续观察一会,不做别的)如果可以理解安抚它们就去理解安抚,如果做不到就不做,这样和自己的情绪“呆一会”,一般几分钟到二三十分钟后,剧烈的情绪也会像流水一样流走。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一关系,也是家庭的核心基石。在孩子出生阶段,新妈妈的资源往往不足、期望越多越好,这时,一个良好的夫妻关系将给新妈妈源源不断的提供支持。
在生理心理的双重作用下,很多新妈妈会把所有精力聚焦在孩子身上(有的是被弥补心态驱使的),这时夫妻关系往往会被忽略,而这种忽略反而会加剧妈妈的资源不足,并埋藏家庭隐患。
相反,在这一阶段,和老公积极地做一些彼此都可接受的、促进夫妻关系的事,巩固夫妻同盟,是调动家庭资源的最底层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我们要不吝于谈论我们的困难、需求、期待等等。
有的妈妈对自己要求很高,会幻想自己是个超人,而适度求助会让这类妈妈产生羞耻感,而这个阶段妈妈的资源就是非常稀缺的,求助各类家庭成员都不意味着你自己是差的、不好的、不合格的妈妈。
不必被“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类似的说法绑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可以求助时求助,让自己舒适一些,让娃面对一个相对自然、放松而不是紧绷、焦灼的母亲,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调动资源时也要注意给出“正反馈”,要不吝于给出我们的感谢。
有的妈妈会觉得“XXX不是应该的吗?”是的,是应该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所有应该的事都做好的,用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给出鼓励、感谢,是促进“调动资源”良性循环的另一保障。
有的妈妈会掉入一个名为“围绕孩子的完美主义”的坑里,因为面对新生儿我们往往是焦虑的,生怕ta受到一点点伤害,在这种焦虑和对婴儿的保护心下,这类妈妈对外部资源提供的不完美帮助的宽容度是很低的。
比如娃爸手法粗糙地给孩子洗了澡,有的妈妈会更多看到“娃爸给孩子洗澡”并加以鼓励,有的妈妈则更多看到“娃爸手法粗糙”并加以批评。
久而久之,前者娃爸会更容易多做一些并且越做越好,后者娃爸则更容易退缩不管,娃妈则更容易陷入“果然没人帮我”的恶性循环。
须知,手法粗糙的洗澡往往不会真的伤害到孩子(也许体验差一些),地板擦的不干净往往不会真的造成呼吸道感染,孩子换尿布晚了一些往往不会真的决定他是否红pp,水温高了两度低了两度,往往不会真的损伤孩子的皮肤,给队友们更多的锻炼机会,才有可能促进整个家庭的共同成长。
有的妈妈可能会有些强迫型人格在这个时期爆发严重,即便知道“往往不会”但还是会被“万一呢”的焦虑所捆绑,这类妈妈可以考虑求助专业帮助。
现代社会中,老人住家帮带孩子已非常普遍,而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也逐步累积爆发出来。
其中一部分矛盾可以通过家庭内的智慧化解,但毕竟老人改变起来相对困难,所以还有一部分矛盾可能长期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新妈妈们有所取舍了,想清自己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才有可能找到一条心态平和的相处之道。
带娃不是竞赛、战场,和老人相处不必求全。
下面我举个例子
小A和婆婆之间剑拔弩张:“婆婆从不认可我,我做多好她都不认可!我尝试着按照书上的说法和她沟通了多次,可是一点用也没有!现在我们家的火药味越来越浓。”“那,婆婆不来可不可以?”我澄清了一下。
小A沉吟片刻,觉得还是无法安排。
然后我问她:“你让婆婆住在家里,和你们朝夕相处,是为了从她那里得到什么呢?”
小A想了半天,叹了口气说:“我就希望她能好好待孩子”。
于是我们开始讨论,好像一方面小A其实没那么需要婆婆的认可(当然有了更好),而另一方面仍然会被婆婆的不认可掀起巨大的情绪反应。
考虑到老人的可塑性相对较低,小A最后决定放弃“我要婆婆认可我”这个需求,来更好的满足“我需要孩子被更好地照顾”这个需求。
而当“婆婆的不认可”从一个被迫的现状变为一个主动放弃的选择时,小A的情绪也自然下降了很多,出乎意料的是,随着相处日渐轻松,反而婆婆逐步给了小A很多好评。
当然,婆婆不认可让小A这么激动也许是和她一直不被自己的妈妈认可有关的,这是另一个成长话题。
人际链接、支持团体是对抗糟糕情绪最好的武器,心理学上称之为“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包括所有与我们产生情感链接的客体、环境、组织,除了亲密关系(老公、父母、宠物等)外,月嫂、保姆、朋友、信任的师长、闺蜜、微信群、爱好小组、宗教团体(如果有信仰的话)、特定组织(比如参加的公益团体等)、心理咨询师等等等等都是我们重要的支持系统。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没有足够资源,而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其实有资源,自然也就无法调动这些资源,初为人母是人生中最资源紧缺的时期之一,这个时候所有可能帮到自己的资源都要主动地、积极地调取使用。
也许一些妈妈会害怕拒绝、害怕麻烦他人、会体验到某些羞耻与焦虑的感觉,这时可能我们需要做的是面对现实:自己确实不是超人,而这个时期确实资源短缺,也许我们可以“柿子捡软的捏”,找自己最容易调动的资源去调动。
由于激素等生理原因,很多女性从怀孕期开始到哺乳期,会逐步处于一种所谓“元初母性关注”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女性对于情绪的体察能力是极其敏锐的(为了保护婴儿,这是写在基因里的东西),而相应的自己内在的情绪波动也是非常大的。
然而,现代职场很多时候又要求我们有适度的情感隔离,要求我们理性地处理问题不要卷入个人情感,这才是“professional”的表现。此时,生物性的状态和社会性的需求就会有冲突产生,再加上有的妈妈要背奶,种种因素使女性重返职场的压力很大。
在这个过程中,新妈妈一方面要允许自己有一个过渡期,不要“逼自己太狠”,如果自己出现了“不那么专业”的表现,要知道这是和生理相关的,不必过度自责。
另一方面,也可以刻意地做一下状态切换,比如上班前对着镜子做个自我催眠:现在开始我将做回职场女性,我可以适度的情感隔离,这不会伤害到我的孩子,当我下班回到家后,我对情绪的敏感性自然会回来。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切换方法,哪怕只是这样一个弱暗示,也是很有用的。
12 逐步恢复事业追求
重返职场有很多困难,但我们是不是就不要回到职场呢?
不是的,为了妈妈们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恰恰建议新妈妈们把重返职场(更精确地说是恢复事业追求)放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对于客观条件(比如经济状况过差、夫妻关系非常不稳等)和主观体验(就是“感到”缺少安全感)中任意一个不足够“安全”的妈妈,不建议长期全职在家。
原因是,当我们有自己的事业时,我们的生存焦虑会得以缓解,我们的人格独立性会得到确认,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会得到加强,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的良好心态。
而生孩子本身是一个重要的“生”的过程,也会提醒我们“死”的焦虑:父母的老去,我们自己的老去,生命的意义归于何处,等等焦虑也会在这一时期在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侵扰我们的内心世界,而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包括但不限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恰好是安抚这种焦虑的重要途径。
有的妈妈会把抚养好孩子作为自己相当长时间内唯一的生命意义所在,这样做是有一定危险的,除了对于夫妻关系的破坏外,仅从母子/母女角度看,孩子总会长大、独立、与妈妈分离,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妈妈都把孩子当成生命的唯一重心而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那么面对孩子的长大、独立、分离,这类妈妈内在会非常焦虑。
一般离开“做事儿”状态的时间越长,重归时的焦虑就越大。有时就一拖就拖下去了。而面对累积下来的无意义和失控感,很多人处在如下两种状态里:
一是用焦虑、愧疚等缠住孩子,阻止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很痛苦;
二是缠不下去了,被迫面对自己的生命中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自己很痛苦。
13 逐步恢复社交、爱好、运动、性生活
屎尿屁的生活容易抑郁,新妈妈也需要逐步回到“正常”生活里来,不光大人要适应孩子,也要让孩子适应大人,让家庭内部整体协调起来。
因此,在生育前的社交、爱好、运动等都有必要逐步恢复,也许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一开始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量,但只要用心安排,大部分妈妈还是可以抽出时间保障少而精的私人生活的。
这个部分非常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相比于完全被屎尿屁拴住的妈妈,能够更好照顾自己的妈妈反而孩子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回应。
性生活是一个单独的话题,涉及到生理问题也涉及到心理调节,有太多家庭在生孩子后长时间无性,然后与夫妻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互相促进了。
夫妻间要做好交流,要有恢复期,确保娃妈不会剧痛、受伤,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双方都有必要正视彼此的性需求,并找到符合自己家庭现状、双方都可接受而比较预约的性互动的模式,尽早恢复正常的性生活。
如果长期无法恢复,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有时是一些心因性的恐惧导致无法正常性生活,男性女性都会出现,这可能需要一些专业处理。
14 出现抑郁症要就医
前文已述,产后抑郁很多时候是生理性的,也是有功能的,不必因为产后抑郁症状的出现就自我否定,因此求助不丢人。甚至可以说,求助是一个人有强大自愈力的表现。
我国的精神类疾病长期被污名化导致很多悲剧,对于有产后抑郁出现的新妈妈们而言,可以把去精神科理解为去看内分泌科,事实上也差不太多。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遵医嘱,遵医嘱,遵医嘱!找个靠谱的医生,然后服药遵医嘱,停药遵医嘱。如果副作用不好受,可以协调医生换药,但不要擅自停药。抑郁症治疗中有许多因为擅自停药而造成的巨大悲剧,这点一定要牢记!
多说一句,已经有很多抗抑郁类药物在十余年的纵向研究中,未见透过哺乳对婴儿的负面影响,如果还不放心,那么要分清轻重缓急,母乳是好东西,但奶粉也不错,确诊产后抑郁症的新妈妈们一定不要为了母乳喂养而拒绝遵医嘱服药!
你的生命、孩子有妈妈陪伴成长比其它的一切更重要。
实际情况是,大家可以把寻求心理的专业帮助理解为腰疼了去找大夫按个背、脚酸了去足疗店捏个脚、身体胖了去找私教健个身。
专业的咨询师会把握好“宣泄情绪”、“解决问题”、“促进成长”的时机、比例、节奏的,所以无论是想要有个情绪出口、还是确实遇到了困惑需要解决、还是只是希望个人可以更好成长,都可以寻求靠谱的专业帮助。
好的,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全文完,本文的作者是余婧,邮箱 yujingpsy@qq.com ,大家今后有什么样的困惑或者需要,可以给她发邮件)
延展阅读:
误区 排查 清醒时间 作息 解读哭 问答 情绪 奶睡 抱睡 频繁夜醒 早醒 接觉 小睡短 并觉 0-6个月案例 6个月以上案例 过敏 早产 湿疹 鼻塞 胃食管反流 厌奶 肠绞痛 不踏实 胀气 打鼾 钙 跳跃期 入睡晚 睡后半小时 半夜起来玩 站起来 小土安抚法 小土陪伴法 抱起放下 easy cio 法伯 睡袋 安抚奶嘴 安抚巾 安抚物 产后抑郁 翻身 大运动 睡眠倒退 安全座椅 旅途 倒时差 绘本 漫画 笔记 二宝 音乐 规则 视频 辅食 APP 入托 家庭 催眠曲 课程 拍睡 游记 英语启蒙 吃货 斜颈 案例 自主进食 口呼吸 入托 游戏力 蒙特梭利 安全 小土陪伴法 群 熊孩子 噩梦 倒时差 PET 拍睡 婆媳 0-3个月 4-6个月 7-9个月 妈妈的睡眠问题 自主排尿 感觉统合 坑娃照 恐惧怪兽 二胎 双胞胎 护牙 等待游戏 放电 下厨 执拗期 科学育儿 心理安慰 群
关于这个号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新浪微博@小土大橙子 因为小子睡眠的问题,关注婴幼儿睡眠,专注于此数年,是国内首位获得认证的婴幼儿睡眠咨询师。
本微信平台文字系原创或授权转载,非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理解。喜欢的话,请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联系我,请发邮件 185553115@qq.com 个人微信号 xiaotudachengzi1
【下载链接】婴幼儿睡眠文档(50页)或 https://pan.baidu.com/s/1i5hUdBB
【必收帖】[新]280+篇睡眠&养育文汇总(愿你和宝宝都安享睡眠)
【10小时睡眠课地址 】复制淘口令到淘宝APP可以参加 入睡难?夜醒频繁?抱睡奶睡?小睡短?小土睡眠课陪你共渡难关[附试听及购买地址]
这篇很长,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