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说话”比光唠叨管用​

小土 小土大橙子 2022-03-28


小土叨叨: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跟父母完全无法沟通的感受,我们总听说“我是为了你好”,但事实上当表达方式不对的时候,我们根本感觉不到什么“为我好”,只觉得很唠叨,对吧?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学习让孩子能够接受的说话及倾听技巧。


今天说到的这些场景都是日常里会遇到的,也许换一种表达或许能化解很多的冲突,解决现实的问题。


 场景1 

在家换衣服



换种方式:


点评:有时候孩子本能的抗拒状态的转变,不一定是不喜欢这件事情,换个说法,孩子感受不一样,也许就顺利配合了。



 场景2

收拾玩具



换种方式:



点评:提前跟孩子约定好规则,比事后说有效得多。用“放回原处”比“收拾干净”这样的描述更具体直观,便于孩子执行。



 场景3

刷牙、洗澡




换种方式:



换种方式:



点评:习惯的养成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大人需要坚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找到宝宝抗拒的原因,用游戏力的方式,让宝宝乐于接受,方法可以变通,但最忌讳的是无法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养成习惯之后,其实就不那么抗拒了。 



场景4

出门不肯自己走



点评:用竞争、游戏、比赛的方式,把一件无聊的事情,变有趣。



场景5

上学要迟到了


换种方式:


点评:催来催去的经历大家可能都会有,一方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宝宝做事情确实会慢,要给多一些提前量,提前提醒。另外还通过想象,设想一些场景,把无趣的生活琐事变成一件挑战和冒险,做个戏精大人,让孩子乐在其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场景:

大人:催了你很多遍了!

宝宝—— 还是慢吞吞


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大人:迟到了就赶不上车了,妈妈心里挺着急的,这是第x次提醒你了哦

宝宝——行动起来


点评:用“行为后果”“情绪描述”来让宝宝了解到事情的影响,帮助他更好的理解他人。用具体“次数”来代替抽象的“很多” (最好配合手指头),让孩子不但知道要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会提高配合度。


如果总是催促无用,可以让孩子体验一次自然后果,比如上学迟到,体验过之后,孩子往往对为什么要快点有更直观的理解。



场景6

不肯进屋睡眠



点评:宝宝困的时候,脾气变大,所以睡前尤其容易情绪波动。不要总是硬碰硬,有时候分散一下注意力,做一些舒缓情绪的事情,入睡也就比较放松自然。


场景7

公共场合

大人:宝宝要乖哦!

宝宝心想:到底怎么算乖?


我们可以试试把一些抽象的形容“乖”、“好好的”、“听话”、“有礼貌”,用宝宝能明白和理解的话形容出来,让宝宝更好的理解。 


大人:这边人多,我们轻声说话,不打扰别人。走丢了就回不了家了,抓住妈妈的手不要松开。

宝宝:懂了。


这篇就到这里了,希望有了配图会比较方便家里老人家理解。有时候不是宝宝不乖,而是我们没有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跟他们沟通。


关于沟通这个主题,一起还写过拓展链接:懂他,他就不闹


最近固定下来是每周星期1-4推送,周末休息,如果有朋友漏掉推送,可以试试标星一下,这样就不会错过了。 另外上周五队友又投稿了一篇有点搞笑的内容,好多人叫他开个公号,已经转达了,争取下次再有投稿的话,就可以介绍他的号了。


点个在看鼓励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