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经常看到一些帖子,形容辅导作业会吐血,其实更早的时候,在自主入睡、自主进食这些事情上,家长就已经饱受挫败。我觉得,如果学起来、教起来真的非常费劲,一定不要憋着劲儿使蛮力。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今天一起讨论下“教孩子”的方法论。
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过:“最近发展区” (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帮助下仍然无法实现的,则完全超越了现有的能力范围。我们家长的角色,就是引导 、安抚、陪伴,给孩子提供发展能力的“脚手架”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理论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是在很多场景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关于睡眠的两种观点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睡觉这件事来说,我最常遇到的提问是:
我认为争论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本身就跑偏了,因为他们都是对学习本质的曲解,都是错的。自主不是瞬间完成的,宝宝从完全不会自己睡觉,到自主入睡,是一个漫长的学习的过程。会经历陌生到熟悉,也会出现反复。 A 如果不做任何尝试, 总是奶到睡着,全程抱睡,孩子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尝试自己平复情绪,放松身体,感受睡眠的过程?B 如果学习过程中, 强调一步到位的“自主”,完全不给予帮助,是否超出孩子能力范围,令孩子感受到过度的挫败,对睡眠心生恐惧,不利于信心的建立?就像“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到的,要想推动宝宝的学习,推动能力的发展,3 我们提供怎样的辅助,能够帮助宝宝从现有水平提升到有潜力达到的水平?
目标不能太低,太低没有前进动力,也不能太高,太高超出潜能范围,会产生挫败,难以为继。就像减肥,循序渐进还可能坚持。如果真的变成只喝白开水,体重下降的速度稍微慢一点都可能心态全崩,彻底绝望。
如果强求完全无安抚入睡,一旦效果不理想,也可能让家长陷入“我都放大招了,还是睡不好,完蛋了” 的无助中,而宝宝也会陷入对睡眠的恐惧。所以要相信孩子能自己睡,也要意识到学习不会一步到位。还要基于孩子现有的水平来决定策略,不要盲目跟风比较,看到谁家同龄的孩子睡了整觉,就一下子好焦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的不是替代孩子完成,而是提供脚手架,比如:舒适的睡眠环境、白天高质量的陪伴、充分的放电活动、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的生活作息 、适度的安抚......
由浅入深,将复杂的睡眠过程拆解开来,分步骤分阶段的改善,从最简单熟悉的入手,让孩子有机会尝试,逐渐撤除辅助,直至孩子能够完全独立完成睡眠的全过程,推动孩子能力的提升。不单是睡眠,很多技能的学习,都能借鉴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尊重孩子的现有能力,看到他们的潜能,协助他们去发挥潜能,不断提升能力。既不拔苗助长,也不低估孩子。比如,孩子刚练习抬头,有些老人一看到孩子费劲就放弃了,这时候如果帮宝宝把手交叉放在胸前,可能他就能趴挺久。
比如,孩子练习翻身,总是进展缓慢,如果我们试试帮孩子放好手臂、交叉腿部,把宝宝放在不那么软的地方,可能翻起来就容易很多。再比如,吃饭这件事,一开始可以让宝宝先完成抓住勺子往嘴里送这个动作,后面才是用勺子挖饭。自主进食也同样不是一步到位的,要想学习更顺利,我们需要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拆解,循序渐进。今天跑了一趟工厂,所以回家晚了,推送也跟着晚了,昨天推荐的科普课,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试看了?欢迎反馈,赠书抽奖逐个通知中,请大家留意后台消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