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表现上海弄堂鸽笼房,电影大师造出了它

2017-09-20 杨岚 电影山海经

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在9月17日做了一件造福影迷的好事:在全国247家影院同时放映了刚在多伦多电影节世界首映的默片《奋斗》。影片的数字拷贝携带的一条声道为对应现场配乐伴奏而做成无任何声音,一条声道对应常规无现场配乐伴奏放映而携带全新配乐。在之前文章推送里,吴祯已经介绍了影院播放无声的那条声道造成90分钟死寂尬看的情况,今天由我来跟大家聊一聊影片本身、技术背景和修复情况。涉及部分剧透,请观看者注意。



在全国艺术电影联盟关于《奋斗》的宣传稿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该片是已知最早使用升降机拍摄的中国电影”。这句话其实值得商榷。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升降机拍摄。看过《奋斗》的朋友印象很深的一幕就是镜头跟随着主角走上楼梯而垂直移动上升,以楼道的横剖面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了这个三层楼的房子结构以及住户分布情况。


熟悉中国电影史的观众,看到这个镜头时,一定首先闪过“这个镜头之前看到过”的念头。没错,同样的机位、同样的手法,其实在另外一部电影里出现过,那就是孙瑜导演、王人美、金焰、郑君里主演的《野玫瑰》。而且上海观众还有幸看过《野玫瑰》现场钢琴伴奏的大银幕,那是在秦怡老师为了怀念金焰而举办的2010上海首届(也可能是唯一一届)中外无声电影展上。


《野玫瑰》公映于1932年,《奋斗》也公映于1932年,具体的上映日期据说在一本资料书上有,但我没有这本书,所以仅就现有资料来谈。根据《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记述,《野玫瑰》拍摄于1931年-1932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之后增加了抗日结尾,《奋斗》也因一·二八事变而把三角恋故事的最后一段完整改为抗日。


而最重要的是,升降机这个东西,在《野玫瑰》和《奋斗》之前是根本不存在于中国电影史的,这是孙瑜导演为了拍《野玫瑰》而发明出来的。根据孙瑜自传《银海泛舟》记述,他“请了一位同济大学工科毕业的技术员设计打样,造了一架有四丈高的摄影升降机,第一次用升降跟镜头拍法,细致地展现了上海下层市民不得不忍受的‘鸽子笼式’的弄堂房子”,“这一架用四五个工人手摇的摄影升降机,当然比不上今天摄影场所拥有的电动摄影升降机,但是在一九三二年却是中国电影界唯一和最早的一架升降机”。


通过以上两段摘录不难看出,无论《野玫瑰》和《奋斗》的上映日期谁先谁后,在升降机的使用上,《野玫瑰》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首次使用,《奋斗》则可以称为首批使用,毕竟,假如孙瑜不拍《野玫瑰》,这台机器也许就不会被制造出来。


另外,在升降机的使用上,孙瑜和史东山的艺术造诣高下立见。《野玫瑰》里,升降机的使用非常精炼、点到即止,因此让人有惊艳之感,而在《奋斗》里,升降机的镜头一共出现了六次之多,但大部分与剧情、空间交待无关,单纯重复。



《奋斗》本身的艺术质量相较于联华同期其他导演的作品而言也属普通,但有两段戏可以说让人眼前大亮,惊喜程度远超升降机镜头。一场是袁丛美想要侵犯陈燕燕,一个推镜、一个拉镜,充满情欲张力。一场是夜袭战,观众可以看到最真实的国民党军服、钢盔以及阵地战等的呈现,特别是夜色中鬼魅般行进的镜头,几乎让人有看德国表现主义默片的错觉。


至于修复效果,《奋斗》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由于目前关于影片修复的资料几乎没有公开,因此很难根据影片原始素材的质量、修复思路出发点、修复工具与手段等进行完整评估,仅从观感而言,并没有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对比度、密度、细节等都无从谈起,为了抗抖而造成明显的叠影在人物头上形成奇怪的光晕更让人以为在看当时流行的神怪默片(陈燕燕继父被追一幕)。


当然,《奋斗》能够被修复并在全国各地的大银幕上放映,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我们衷心希望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技术更上一层楼,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经典国片。


2017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放映:

上艺联常州站

一念无明/我心雀跃

日本电影大师展丨日本:艺联海外展

八月 丨 提着心吊着胆 丨

走出尘埃 丨 深流不息 / 生门  

电影与音乐大师展 丨

新西兰:艺联海外展 丨 塔洛 / 黑处有什么 丨

百鸟朝凤 丨 红楼梦 丨 浮生 丨

2016年放映回顾 丨 2015年放映回顾


上海·电影·放映·影迷·交流

电影山海经|电影迷小小的家

微信ID:Cinematographe


长按二维码关注电影山海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