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起箢(yuan)子去串门

2018-02-26 刘景森 旅课草堂

怀念那些背着箢子出门儿的日子

冬至月、腊月、正月,这三个月正是农民兄弟最悠闲的日子,在地里忙碌了近一年,不管庄稼收成如何,特别想找找亲朋好友分享一下或喜或忧的心情,顺便联络一下因忙碌而渐渐疏远的感情。于是乎,亲戚间开始走动起来了,在大诸城这种正式隆重的串门叫“出门”而最隆重的出门当属正月初的“出门”了。

自记事起,正式的“出门”,装盛礼品的是一种特殊的礼器一箢篼,诸城一带叫箢子,这种器物一般用柳条精心编织而成,与筐相比,细密无缝,具有丝毫不漏的优势,所以宜盛面粉及其它细粮。箢子有的不着色,通体呈柳条去皮后的原白色,有的除外沿之外染上一层红漆,箢沿再着上一圈黑漆,精致漂亮极了。箢子大小不一,最常用的是三升箢子。这里顺便啦呱一下,有一种个头小的箢子,它有个特殊用途,就是闺女出嫁后生了小宝贝,如果是小子,孩子过百日时,娘家人会送小宝贝一个小箢儿,说是“送个小箢(通常读四声)儿,长个好老汉儿”,如果生个小嫚儿,就送把小勺儿,据说蕴含“送个小勺(诸城一带读shuo)儿,长个好老婆儿”的美好祝愿之意。

农村的“出门”,除了常态化的正月初的“出门”外,还有不定时的喜事,也是联络感情的好机会,这时的“出门”也是非同寻常的隆重。亲戚的儿子要娶媳妇了,要“出门”。这时的“出门”叫做“送大饭”,在过去“送大饭”的贺礼是用箢子盛上一刀猪肉(一般为六斤或八斤)和一捆地瓜粉条。主人照例只留一部分,其余的让客人带回,顺便让他们带回点喜糖和熟花生,这叫“回箢子”。闺女、侄女或外甥女生小孩,也要“出门”,这时“出门”又有了新名堂,叫“送祝米”,可能是送粥米之意,城东一带叫“送汤米”,这时人们备的厚礼是用箢子盛上些面粉或小米以及两斤红糖,喝完喜酒后,喜家会奉上几斤面条和一把鸡蛋作为回礼。

当然正月初的“出门”最为热闹。过年前除了备年货之外,还得备下年后“出门”的年礼。70年代中后期,几个户联合炸下几斤面的油条,马庄一带叫香油果子,两股拧在一起,出锅后呈椭圆形(马庄一带至今还有炸这种椭圆形油条的),正月“出门”时,由于“出门”的家数较多,看姥娘,看姑,看舅,看姨,一家也不能少,而油条数量有限,怎么办呢?这自然难不倒勤劳聪明的农民兄弟,他们用细高梁杆把香油果子串成一串,让它们整整齐齐“站”在箢子里,这样就会产生油条虽少但感觉很满的错觉。那时的农村,自行车不亚于现在的大奔,是奢侈品,据说有人会把它整天擦得锃光瓦亮,然后挂在墙上,所以,多数人家出门儿主要靠步行,背着装满年礼的三升箢子,风尘仆仆地走姑家去姨家。当然,这些亲戚也会竭尽全力地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大侄大外甥。主客一家人围桌而坐,姑父或姨父少不了烫上一壶老白干,爷们儿推杯换盏,家长里短,几杯下肚,话更投机,完全忘却了冬日的寒冷,酒浓,情更浓。酒饱饭足后,依照规矩把带来的香油果子留下几条,其余的再由客人带回,送外甥或侄子到门外,说着些回家带好的话,挥手道别,依依不舍。那时的亲戚多,加上效率低,这种亲戚走动往往是接近元宵节才能结束,那些香油果子经过走街串乡,终于完成了它的外交使命,当然也就所剩无几了,这时,大人才放心地分给孩子们“享用”这硬如石头的“美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过,尤其是大包干之后,农民兄弟的日子渐渐富足,出门的礼品也随之发生了变迁,先后由油条变成大白饽饽,再就是用皮包装上十条八条的青岛饼干,最后变成了现成的点心或箱装的白酒。代步工具也由自行车,摩托车,变成了小汽车。节奏快了,效率高了,没有了过去的慢慢悠悠的生活,倒有些像走马观花,少了些娓娓叙旧,多了急躁寒暄,似乎更少了些浓浓的亲情。

从此,箢子,作为出门礼器的功能渐渐消退,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真的好怀念那些背着箢子出门儿的日子。

作者简介:刘景森,山东诸城人。70后一线教师,教书育人之余,逐梦文学,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中国食品报》、《诸城文学》、《文学前线》、《作家阵地》、《齐鲁文学》、《婺江文学》等多家纸媒及网络媒体。追求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真的情感。

*编者申明:文章由本平台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旅课草堂所有,转载请联系旅课草堂。(@后台君小狄,微信dhy178743499/电话18810650742,欢迎交流!)

-----------------------推荐阅读---------------------

-----------------敬请关注:旅课草堂-----------------

旅途,是最美的课堂||乡村,是最美的世界

乡村美学营造第一门户

乡土情结人士早餐必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