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葛均波:“如果她是我的母亲……” | 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俊 上海科技 2024-02-14


我国学科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最大的

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之一,

屡创中国心血管领域

医疗创新的“首例”,

这里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这里每年70万余人前来问诊,

多半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

在这里,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葛均波

日复一日

负重十几斤铅衣

站在手术台坚守在临床一线。



近日,葛均波荣获

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被提名人长期致力于

心血管疾病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此前,葛均波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问及持续创新的秘诀,

葛均波说,

“好的医生首先要会看病。”


“我一直在做的创新其实就是持续探究如何精确诊断、如何精确治疗,获得的60多项专利都是与此相关的。”


“作为临床医生,

会看病不只是冷冰冰地看病而已,

一定要亲身

去感觉和体会病人心里的感受。”


“我做医生,年龄越大越胆小”



今年11月,葛均波作为首位中国学者受邀在2023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AHA 2023)期间发表特别讲座:《泛血管疾病:我们做了什么,未来还能做什么?》为未来诊疗范式的改变指明了方向。(保罗·达德利·怀特国际讲座(Paul Dudley White Lecture),是为了表彰著名波士顿医生保罗·达德利·怀特博士在领导全世界心脏病学发展的杰出贡献而设,每年仅邀请一名学者。)


此前9月,葛均波还完成了一项“世界第一”,与团队应用新一代介入式人工心脏完成了一例高风险冠脉手术,手术的成功代表目前世界最小介入式人工心脏正式迈向临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世界心血管病学领域

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之一,

葛均波曾创造过多个心脏病领域的

“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2019年,

葛均波获国际心血管创新大会

年度唯一终身成就奖。



面对过往成就和荣誉,葛均波说:

“年轻的时候,治疗了一个病症会觉得很厉害,现在我会更加注重平衡——治疗以后给病人带来好处的同时会带来哪些坏处?我们怎么使这个方法能够更好,会给别人带来更多的益处,我现在都会这样思考。”



“作为一个老大夫,

现在我会思考怎么能用

最小的花费解决最多的问题。

所以做医生年龄大了以后,

越小心、越胆小。”


“假如你是我自己的母亲,

我可能就不一定建议放心脏支架”



“其实有时候我们在临床遇到问题的时候,觉得好像每天做的事情都一样,但回过头看,今年做的问题跟去年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不久有一个八十几岁老阿姨专门来到上海到中山医院看心内科门诊。葛均波说,“阿姨,假如你是我自己母亲的话,我可能就不一定建议放支架。”


“因为首先考虑阿姨这么大年龄没有高强度动作需要,血管狭窄的病症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放了支架以后,阿姨还要吃药,吃药带来的坏处并不比放支架带来的好处更少。所以我们可以平衡一下。”


这位阿姨听了葛均波设身处地的建议后,决定不放心脏支架,现在一直生活得很好。


葛均波介绍,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门诊病患是九十几岁甚至更高龄的人群,“这时,我们面对病人的时候就要系统考虑治疗方案了。”



老年病患是葛均波最近特别关注的群体。“我们的心脏有四个瓣膜,现在无论是国际国内都有微创的手段可以使心脏瓣膜进行修复或者置换。”


葛均波突破了传统外科手术禁区,围绕心脏瓣膜全系统,探索高危患者微创介入治疗新方法。2021年,葛均波被授予世界杰出华人医师奖。


“原来我们的心脏手术要开大刀,要体外循环。现在就好像把这个门拿下来,换上一个新的门框,装到一个遥控连着门框和门一起放进去。”葛均波用这样的比喻,“这样创伤就小,恢复又快,对好多器官疾病的病人打击就比较少。”


葛均波先后完成了我国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我国首例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亚洲首例经皮二尖瓣夹合术、亚洲首例经皮异位三尖瓣植入术。针对国外器械手术入路受限、操作复杂等问题,2018年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及其微创器械ValveClamp,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平均27 min,国际同类157 min),实现我国二尖瓣微创治疗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开启了我国心脏瓣膜病微创介入治疗新时代。2023年ValveClamp器械获批上市。


“我们一直讲,医生其实不能够保证病人长命百岁,万寿无疆,但是我们可以尽力让病人有限的生命当中,有尊严的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庭,或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这是我们医学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葛均波说。


研发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心脏支架



针对传统冠脉金属支架“永存体内”的固有缺陷,以国际首例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为工作基础,历时15年,2013年葛均波成功研制我国首个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2020年批准上市,标志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植入3-5年后支架完全降解,血管恢复自然状态,血管治疗失败率显著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可降解支架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23年获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


“其实做国产医疗器械创新

最开始是2000年

那时候想法非常朴素,

当时就想进口心脏支架这么贵,

老百姓用不起,

我们就想鼓励中国医疗创新,

做出我们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支架,

最起码能够帮助到一些病人。”

葛均波说。


从临床出发,再回归到临床,

创新链实现闭环


“我曾提出过一个创新口号:From the doctors. By the doctors. For the doctors.”葛均波说,在医疗器械创新的全过程中,从最开始的临床医生“发现需求”“提出需求”到“器械发明”,再到“器械使用”及最后的“器械评估”,医生角色不可或缺。


为更好推动医学创新发展,2015年葛均波发起成立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这是国内首个以医生为主体的心血管器械及技术研发创新组织。经过八年多的发展,CCI已孵化三十几家初创公司,从最开始的仿制改进到现在实现原始创新。


“我们的目的

还是为病患提供

最好的最优的治疗手段。”


“我们从一个专利或者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样品,然后做动物实验,证实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再回过来做临床,回归到临床闭环。希望通过打造创新合作平台,为创新者提供支持和便利,保护创新热情,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医学创新走向世界领先。”


创新医疗器械从概念到产品的关键路径被打通,实现闭环,从临床医生提出需求为起点,打通创新链。


“早在十几年前,那是我第一次被评为院士的时候,曾经有人问我,做了院士以后,你有何感想,以后做什么工作?”


“其实仔细想一想,拿到这一张‘纸’以后,是对你以前做的工作有一个专业的高度评价,但它不代表将来你能怎么样。我还是每天都在做这些日常的临床医生工作,接诊病人进行治疗,把病人送走,然后进行随访。”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始终在精进考虑怎么能够使治疗方法更有效,怎么使病人的更有生活质量。”


“这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对我来说也是一样。”葛均波说。


蓦然回首,木已成林。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视频:徐伊凝
摄像:赵仲弈
编辑:拾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葛均波:“如果她是我的母亲……” | 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俊 上海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