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自然博物馆何鑫:治愈“大自然缺乏症” | 科技特有聊

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 2024-03-21


可以操控心脏手术导丝的机器人

跟随天宫二号飞上太空的冷原子钟

有了肺结节不用慌也未必要手术

……

这些科技青年的成果正焕新我们的生活

他们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是科技创新路上披荆斩棘的“先锋”

他们是选择主动“卷”起来一族 

但走近他们 聊一聊 

我们发现

他们也面临压力、挫折、困惑

他们也有日常的鸡毛蒜皮,柴米油盐

他们也会在课堂上被学生怼得无言以对

他们也焦虑于和我们一样的家长里短

……

上海科技推出《科技特有聊》栏目,邀请上海科技青年,聊聊他们的科技与“狠活儿”。


在“大自然缺乏症”愈发普遍的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体验自然教育?何鑫认为,户外活动、打卡博物馆、读科普读物......皆可。只要有心,还有许多方法可以激活大家的感受力、观察力。



“很多人会觉得上海是野生动物的荒漠,其实不然,这个城市里有500多种鸟,还有几十种两栖和爬行动物。”何鑫说。


在上海,许多野生动物在努力适应城市,但不同动物的适应性不同。以爬行动物为例,壁虎已经高度适应人类的灯光,能够在夜晚进行捕捉,但是对于蛇、蜥蜴来说,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难以生存。



“即使在目前的城市环境中,人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些存留的野生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是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间,而是这些动物经过了筛选,努力去适应城市环境。” 何鑫介绍道。

       “不过,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我们希望以这些动物为基础,给适应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生存空间。比如在营造城市绿地时,适当建立隐蔽场所,营造更密集的植被环境,保留一些自然植被,不要到处是园林栽种树木。”




在一些地方消失的物种,依靠人类可以重新回归吗?


20世纪初,欧洲出版的读物里提到,在中国上海很容易看见一种小鹿,名为Chinese Water Deer(中国水鹿)。“可以理解为梅花鹿的小亲戚。”何鑫解释道。这就是“獐”,曾经广泛分布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但伴随着人类城市的发展,这种动物在上海消失了一百多年。”



百年之后,科研人员试图把獐重新引回上海。为了找到合适的环境,何鑫和同事们先是选了一处小公园,后来又找到一片水源涵养林,人为干扰较少。2010年,獐被投放到南汇东滩,“这里的面积很大,但一直不稳定”。然而,他们欣喜地看到了野生动物顽强的生存能力。2020年,何鑫的朋友利用红外相机捕获獐的影像,“獐仍然在这里存活,而且繁殖率也不错。”


      近两年,科研人员在这里释放了更多的獐,希望通过数量补充真正恢复獐的自然种群。何鑫补充道:“如果我们能够把城市的公园绿地贯通,减少人为干扰,也许很多地方都会出现这样的动物。”



1939年,旅居上海的英国博物学家苏柯仁在《博物笔记:上海花园动植物指南》中写道:“对任何一个有小庭院、有时间在公园或周边乡野散步的居民来说,上海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自然的实验室。”



近年来,上海推出了一系列公民科学项目:在“听见万物”小程序里科普身边的蛙虫鸟兽;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期间开展科普和公众教育。“这些都是希望公众关注并了解野生动物,学会与它们和谐共处。如果能在城市中实现保护,我们就更有可能去关注远方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何鑫说。


      “欧美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会侵占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希望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之中,再走这些老路。我们希望在开发过程中,先能够去重视它的生态环境保护。比如,在西部地区已经实践得很好,这里的荒野提前被保护下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借鉴。”



无热爱,不科技

无专注,不科研

《科技特有聊》

大年初一起

早八点见~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