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江访谈录·科创50人】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王慧:在G60科创走廊上,跑出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加速度”

李小佳 上海科技 2024-05-07


张江访谈录

王慧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执行负责人

坐标:上海松江

领域:低碳能源

就在几日前,洋山深水港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业界关注——在上海海事局远程安全监控和海巡艇现场护航下,“海港致远”轮为靠泊在洋山深水港的“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成功加注504吨绿色甲醇,实现了集装箱装卸和甲醇燃料加注同时进行。其中提及的绿色甲醇,正是新闻引起关注的核心,如今的它已经成为低碳创投圈的当红话题。

“理解‘双碳’目标,切入点是气候履约,核心是产业竞争,而关键是科技比拼。在绿色甲醇领域,我们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催化剂及其放大生产工艺,并联合企业实现了全球首套5000t/a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试验装置稳定运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杰出创新创业人才”称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执行负责人王慧表示,如今,在G60科创走廊上,平台正在跑出低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速度”,助力上海在低碳领域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两个身份“集于一身”,很锻炼人!


王慧不仅是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执行负责人,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为课题负责人,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致力于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创新。作为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上海簇睿低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负责人,她带领团队努力打通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致力于低碳能源转化利用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低碳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对于两个身份的“集于一身”,王慧笑言“很锻炼人”。


2017年底,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落户张江高新区松江园,王慧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的一名青年研究骨干,转型担纲平台执行负责人。



“最初,团队只有四个人,如今,团队已壮大到60余人。”从无到有招纳科创人才,添置仪器设备,组织研发,布局项目,王慧和团队一起围绕国家提倡的双碳目标,把科研院所、高校的最新技术和课题成果引入平台上孵化。她带领团队从实验室做到了工程化、产业化,把好的技术引进来,并利用平台,把创新技术更快地推向市场,在产学研衔接方面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


“没有平台之前,一些科研机构有时会‘闭门’造一些好东西,但企业并不一定知道。如今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科研技术的渴求非常高。我们跟企业合作,来做验证和产品化,通过平台这种大团队输出技术的效率更高。”王慧认为,降低碳排放不仅代表低碳生活,更代表通过低碳新技术,让创新技术产生创新效率,使能源利用效率更高,令排放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


推动技术从“高阁”走向市场


“让技术从‘高阁’走向市场,从实验室走进现实场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低碳平台的重要功能,也是我在平台工作的主要突破方向。”


王慧介绍,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自成立运营以来,陆续孵化培育出了睿碳能源、高潞空气、岚泽能源三家亿元科技企业,三家企业的注册资金合计接近10亿元。其中,睿碳能源注册资金约2.9亿元,致力于碳基高端化学品材料技术与产品的生产,绿色甲醇技术的产业化就落地在睿碳科技;高潞空气注册资金约4.1亿元,致力于利用天然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温室气体制备化工的基础原料合成气,公司的相关技术已在美国做全球首套的商业化运用;岚泽能源注册资金约1.7亿元,聚焦绿色燃料,旨在打通“储能制氢—储运氢—用氢”全产业链。



“我们不少技术和产品都是低碳创投领域的‘热点’和‘风口’,尤其是‘双碳’目标提出后,不断地有投资人来平台看技术。”王慧表示,除了上述三家企业,平台还在低碳技术工程化与产业化方面持续发力,并不断传出好消息。“大规模锌空储能电池、废塑料制化学品、有机液体储氢等项目科技企业,也正在孵化和培育中。自平台投入运行之后,就和我们院士工作站针对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启动了‘千瓦级锌空气电池储能模组’项目,目前已经取得多项核心技术突破,正在进入产业化阶段。”


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是上海市首批规划的18个创新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也是支撑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的重要创新力量。在王慧看来,功能型平台具有功能综合性、服务公共性和网络枢纽性的优势,既是新产业、新技术的策源地,又是连接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还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加速器,在打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王慧和团队欣喜地看到,成立多年来,平台在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化等多方面陆续结出了硕果。平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汇聚了24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大型能源集团的专家组成专家库,在低碳技术的策源和转化上发力,致力于碳的高效化和循环化利用,以及储能氢能技术开发和服务,相关技术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低碳行业的技术引领作用,低碳平台还吸引了陕煤投资20亿元在松江建立研发中心,促进松江相关产业链的完善。未来,很可能将在松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深化沪陕两地深层次合作,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化基地,助力又一个创新集群正在松江加速形成。


“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低碳平台除了开展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推动技术转化,也发挥行业技术服务的重要职能。”王慧介绍,目前平台面向企业可以提供定向化能源催化材料的技术开发、技术评价、概念验证及检测分析评价等技术服务,形成面向更多企业的溢出效应。



时光荏苒,从一名实验室中的科研“青椒”,到现在能够带领团队带领平台推动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甚至做到落地,王慧感到与上海和张江相伴让自己收获很多:“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位于浦东的张江科学城,低碳平台则位于上海西部的张江高新区松江园,可以说,我人生中最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二十多年,都是在上海尤其是张江实现的。”


王慧很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低碳平台蓬勃发展,逐渐建成了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成为了低碳能源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表示,“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将把握时代机遇和挑战,立足上海,立足张江,服务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加快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为我国低碳能源转型发展贡献力量。而低碳平台发源于G60科创走廊,作为技术策源地,平台的技术将服务于长三角、服务于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编辑:拾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