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颜真卿的湖州时间轴和朋友圈(下)
全文10492字,阅读约15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思苇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颜真卿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鲁公忠而见弃,刺湖期间处境微妙,一改常态,情托名胜,志寓诗文,交往方外,淡若隐士。他以编纂《韵海镜源》为媒介,以诗文酬唱、联句雅集为形式,“兴逐孤云外,心随飞鸟泯”,寄情山水,交往僧道,体现出不同于忠勤立朝的另一个侧面。
刺湖成了颜真卿跌宕起伏人生中最独特的一段岁月,湖州这个清丽之地秀美的景色和浑厚的人文积淀,获得了颜真卿别样的喜爱,让他释放出了性格中的多样性,甚至让他显得没有那么肃然与凛然。湖州的颜真卿确实想追慕山水了,诗人耿湋说“吴兴贤太守,临水最殷勤”,他在与文士、僧道山水唱和之间,解脱了自我,发现了生活的真趣,也暂时觅得了心灵的栖居之所。在湖州的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处事态度,使之通脱清逸,而且也影响了他的艺术境界,“湖抚十年”是“颜楷大成”时期。
大历十年(775)春,奉和张志和《渔父词》五首。
这是颜真卿来湖的第三个春天,他与湖州当地文人以及追慕而来的非湖州籍文士,热烈地打成了一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大唐诗人写给湖州最富有诗意的广告,就在这个春天,在颜真卿、张志和以及众人的唱和中诞生了。
张志和在湖州创作的五首《渔歌》,颜真卿的《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里并没有记载,但张志和是著名画家,最初的画名更著于诗名,所以唐及五代论画著作都有关于他的轶事及写作《渔歌》的记载。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张志和“颜鲁公与之善”,“自为《渔歌》,便画之,甚有逸思”。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也说:“初颜鲁公典吴兴,知其高节,以《渔歌》五首赠之。张乃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深得其态。”
南唐沈汾的《续仙传》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西塞山前’云云。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和二十五首,递相夸尚”。
但张志和《渔歌》曾经散失,经过“世与玄真子有旧”的李德裕多方访求,才得以留存至今,可惜颜真卿四人的唱和之作不复再见。
湖城西南,西塞山、妙峰山、栖贤山、苕溪、樊漾湖、溪风漾,山水相连,山水相映,山因湖而青,湖因山而媚,村庄应山湖相映而秀气逼人,恬淡清新。再多的沧桑变迁,再多的繁华往事,再多的幽怨哀惋,都在清亮明丽的泉水中消融得干干净净,一路劳顿都在遭遇桃花明艳,山色黛青的欣喜中欣然瓦解,这是怎样的一种诗意地栖居和诗意的人生啊!
大历十年(775)七月,湖州洪水泛滥,颜真卿书《湖州帖》记述灾情。
《湖州帖》传为颜真卿所书的一通信札,行书墨迹,8行,48字,讲述湖州地区发生水灾,百姓得到安抚一事。《湖州帖》又称《江外帖》,“江外唯湖州最卑下”,颜真卿对湖州的形势了如指掌,“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对水患之趋势、灾情之严重,如非身历其境、目睹其状者,不能道之。“赖刘尚书”云云,多亏朝廷派人来安抚、赈给。“人心差安”,关切舒缓之语气。“不然,仅不可安耳”!忧愁焦虑之心情,溢于言表。对于颜真卿的这一书帖,有人从用纸和笔锋考查,可能是宋朝米芾的临摹之作,但其点画厚重,轻松不拘,圆浑宽博,深具颜书意蕴。它焕发出奇妙无穷的浓郁的书卷气息。
据《旧唐书·五行志》记载,大历十年(775)“七月己未(二十八日)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荡州部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同治《湖州府志》卷四十四《祥异》门亦载此事。按情形判断,当年江南一带遭遇了一场大台风带来的大暴雨,再从时令看,七月,正是夏收夏种之后,故帖文有“田苗”云云。帖文所述的刘尚书,即当时任吏部尚书的刘晏,湖州等地遭灾,兼领度支使的刘晏采取相应的救急措施,故颜真卿不忘蠲救恩惠,帖文特书“赖刘尚书”云。受刘尚书委派右散骑常侍萧昕曾来江南宣慰赈给,皎然有诗《陪颜使君饯宣谕萧常侍》,中有“江涛凋瘵后,远使发天都。昏垫宸心及,哀矜诏命敷。恤民驱急传,访旧枉征舻。外镇藩条最,中朝顾问殊”等语记述此事。
大历十年(775)秋仲,偕友至平望驿秋游,颜真卿有《登平望桥下作》,张志和水戏而卒,颜真卿为之撰神道碑称颂之。
这一年秋仲,颜真卿得空率众人往平望驿秋游,留下了一首《登平望桥下作》诗,“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但也就在这里,“张志和戏水而卒”,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关于张志和的死,说得非常含糊。最后只是说:“忽焉去我,思德滋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铭文结句云:“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幸而《续仙传》留下了一段记载:“其后真卿东游平望驿,志和酒酣为水戏。铺席于水上,独坐饮酌笑咏,其席来去迟速,如刺舟声。复有云鹤,随覆其上。真卿亲宾参佐观者,莫不惊异。寻于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
好友张志和的意外溺亡,是颜真卿这一年的心痛之事。颜真卿为他撰写的神道碑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一改以往先交代谱系,后赞颂墓主功业的写作模式,而是将张志和的性情、逸事进行浓墨渲染。在颜真卿笔下,我们知道了更多张志和的人生,少年成名,也曾走入仕途,而后弃官,隐入江湖。他曾十年不出门,穿衣不讲究,但在艺术世界里,他却是另一番逸兴飞扬的状态。“忽焉去我”,“烟波终身”,成仙只是美好的想象,是后人对一位才子身后归宿的内心安置。
大历十年(775)十月,时隔20年,长子颜颇自河北来湖团聚。
安史之乱,整个颜氏家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本追随安禄山的平卢将领刘客奴异旗反正,“真卿欲坚其意,遣贾载越海遣军资十余万,以子颇为质,颇甫十岁……”颜真卿后来撤离平原,从此颜颇杳无音信,颜真卿为家族撰写碑文,多次写到颜颇死难之事。没有想到,二十年之后,颜颇千里寻父,突然从河北来到了湖州。
皎然有个好习惯,在湖州与颜真卿相伴的数年,几乎每遇事都会赋诗,二十年后颜氏父子重逢当然也有诗,即《奉贺颜使君真卿二十八郎隔绝自河北远归》。诗中云:“相失值氛烟,才应掌上年。久离惊貌长,多难喜身全。比信尚书重,如威太守怜。满庭看玉树,更有一枝连。”惊、喜、重、怜,四个字道尽了20年父子重逢既激动又复杂的心绪,非常具有画面感。长子颜颇的归来,为颜真卿的大历十年披上了幸运的色彩,湖州也确实算得上是颜真卿的幸运地了。
大历十年(775)十一月,听闻朝廷平叛捷报后书《刘中使帖》。
《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墨迹本。行书,信札。这件28.5×43.1厘米的信札是颜真卿行草书中字体最大的,凡8行,计41字。中使是朝廷派出的太监,刘中使,名刘清潭,奉命到瀛州督战。吴希光、卢子期都是安史之乱叛将田承嗣的部将,归顺后又发动叛乱。卢子期袭击磁州,被舍利将军擒获,面对唐军压城,吴希光投降朝廷。听到胜利消息传来,颜真卿写下了此手札,“足慰海隅之心”、“吁!足慰也”之句,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颜真卿喜悦的心情流淌在字里行间。都说颜真卿的字大气厚实,但我们看这个字帖,不少用笔很凌厉的,颜真卿真的是压不住心中的喜悦了,恰如杜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刘中使帖》历来为书家们所重。元鲜于枢评论说:“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张宴称赞说:“观其运笔点画,端有闻捷慷慨效忠之态。”明文徵明认为在颜书存世墨迹中“此帖为最”。全帖气势磅礴,笔力纵横矫健,字与字之间的转笔处,时有牵丝实连,时有笔断意不断,运笔流畅,一气呵成。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第四行“耳”字,如锥行沙上,一笔到底,竟占一行,其听闻捷报后的欣慰之情,忠心国事的拳拳之心,一泻而出,借此线条一抒为快。且情无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线条更加遒逸联绵。第五行二字相联,六行三字相联,七行四字相联,又似情激不已。启功曾感慨说,“真迹颜公此最奇,海隅同慰见心期。请看登峰造极处,纸上神行手不知”。
大历十一年(776)春日,李萼改任他职,雅集联句送行。
据《颜鲁公行状》载,李萼原名李华,后睿宗有敕改名。至德元年(756),李萼年仅二十余,就成为颜真卿抵抗安禄山叛军主要参谋和助手。李萼于广德元年(763)任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后任富阳丞。颜鲁公刺湖州,大历八年正月到任,即辟富阳丞李萼为湖州防御副史。李萼在湖期间参加了《韵海镜源》的编撰工作,并多次参与颜真卿和皎然的联句活动,《全唐诗》存其所参与的联句有十五首,仅次于皎然。皎然也与李萼过从甚密,他《五言采实心竹杖寄李侍御》云:“竹杖裁碧鲜,步林赏高直。实心去内矫,全节无外饰。”这首咏竹诗赞颂了李萼的清雅、高直和真诚的品格。皎然诗集中有十首写给李萼的诗。
那年春天,欢送李萼改任他职,是颜真卿在湖雅集唱和活动留下诗歌最多的一次。皎然有《奉同颜使君真卿送李侍御萼,赋得荻塘路》:“落日车遥遥,客心在归路。细草暗回塘,春泉萦古渡。遗踪叹芜没,远道悲去住。寂寞荻花空,行人别无数。”还留下了颜真卿、李萼、皎然、张荐四人唱和的五首联句,从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颜真卿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言送李侍御联句》:“吾友驻行轮,迟迟惜上春(颜真卿);东西出饯路,惆怅独归人(皎然);欢会期他日,驱驰恨此身(张荐);须知贡公望,从此愿相因(李萼)。”
《五言玩初月重游联句》:“春溪与岸平,初月出谿明(张荐颜真卿);璧彩寒仍洁,金波夜转清(李萼);孤光远近满,练色往来轻(颜真卿);望望随兰棹,依依出柳城(皎然)。”
《五言重送横飞联句》:“春田草未齐,春水满长溪(李萼);出饯风初暖,攀光日渐西(颜真卿)归期江上远,别思月中迷(皎然)。”
除了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外,酒酣之际也留下了两首有趣的联句,《七言乐语联句》和《七言馋语联句》。
大历十一年(776)四月, 作《崔孝公宅陋室铭》。
唐朝人似乎非常喜欢作《陋室铭》,而最有名的《陋室铭》,是诗人刘禹锡所作。盛唐的崔沔也曾写过《陋室铭》,颜真卿大历十一年(776)四月所撰的《崔孝公宅陋室铭》记载,“崔沔为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广;大历时,其子崔佑甫恐茂烈湮沦,罔垂后裔,乃刻《陋室铭》于井北遗址之前,以抒所心”。可惜崔沔的《陋室铭》没有传下来,清学者钱大昕认为,崔沔和刘禹锡都写过《陋室铭》,就像李德裕和欧阳修都写有《秋声赋》,桓谭和华谭都写有《新论》,扬雄和杨泉都写有《太玄经》。总之,谁才是《陋室铭》的真正作者也就成了一段公案。
大历十一年(776),夏秋之际,迎送拾遗耿湋宴集联唱。
耿湋是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初由周至尉入为拾遗后,大历八年(773)至十一年秋,曾奉诏使往江淮一带充括图书。耿湋先适湖州,然后赴严、越诸州,夏秋之间又经湖州归朝,恰好杨凭、杨凝兄弟并旧友陆涓等来游,颜真卿组织了大型的雅集联唱活动,12人联句的《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和10人联句的《又溪馆听蝉联句》等都收录在《全唐诗》中。水亭就是颜真卿在《柳恽西亭记》中说的“湖州乌程县南水亭,即梁吴兴太守柳恽之西亭也。缭以远峰,浮于清流,包括气象之妙,宾资游宴之美。观夫构宏材,披广榭,豁达其外,睽罛其中。云轩水阁,当亭无暑,信为仁智之所创制”。溪馆就是霅溪馆,原为东晋谢安故宅,南朝吴兴太守萧琛始建为白蘋馆。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刺史韦明扬改为开政馆。或许颜真卿觉得“开政”过于政治化了,唐大历九年(774),将其更名为“霅溪”,流露出颜鲁公对湖州本土风物的尊重与喜爱。这次雅集中耿湋也留下了一首《陪宴湖州公堂》,而《送耿湋拾遗联句》则是颜真卿与耿湋两人唱和,在大历湖州联唱中比较少见,中有“喜来欢宴洽,愁去咏歌频(颜真卿)”“顾盼情非一,睽携处亦频(耿湋)”,两人都用了一个“频”字来表达彼此的依依不舍之情。
大历十一年(776)秋日,整治白蘋洲,筑八角亭及茅亭,书南朝梁吴兴太守柳恽诗于亭上。
采蘋桥与白蘋五亭浮雕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江南曲》是柳恽在吴兴太守任上创作的,为湖州带来一处传唱千古的胜境——白蘋洲。唐宋时代,湖州城内霅溪东南岸因契合柳恽《江南曲》的意境,因而名之为白蘋洲,在历代诗文中,白蘋洲也是一处文人墨客歌咏得最多的湖州人文景观。大历十一年(776)颜真卿对白蘋洲进行修整,清淤导流,作八角亭和茅亭,并书柳恽《江南曲》于亭中。由颜真卿筑亭并书《江南曲》一事可以看出他对湖州风雅文化传统的倾慕之心。
皎然留下一首《晦日陪颜使君白蘋洲集》:“南朝分古郡,山水似湘东。堤月吴风在,湔裾楚客同。桂寒初结旆,蘋小欲成丛。时晦佳游促,高歌听未终。”
这个秋季颜真卿游兴正浓,重阳日还和皎然一起水楼赏菊花,皎然亦有诗云“重阳荆楚尚,高会此难陪。偶见登龙客,同游戏马台。风文向水叠,云态拥歌回。持菊烦相问,扪襟愧不才”。
大历十二年(777)二月初一,送辛晃北上,有《送辛子序》。
辛子是指《汉书》学者辛晃,时人将颜真卿高叔祖颜游秦著、曾伯祖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决疑》摘编为《汉略》,辛晃曾为之作序。也许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文朋聚会诗赞辛晃,颜真卿为其撰序。中有“二月初吉,金陵气暖。抵淮上之诸侯,所如必合;及滁川之美景,未至方欢。群子赋诗以宠之。”
大历十二年(777)三月二十八日,权相元载获罪下狱,不日赐自尽。
大历十二年(777)四月十二日,诏召颜真卿入京。四月撰书《柳恽西亭记》、《湖州射堂记》及题永兴寺额。
大历十二年(777)四月的颜真卿既兴奋又忙碌,权相元载下狱自尽,诏令返京等消息接踵而来,得知消息后,心怀不舍地作下《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湖州射堂记》等。还在岘山上接待了路过的李阳冰,他是李白族叔,是唐代篆书的代表人物,小篆集大成者。《颜氏家庙碑》颜真卿撰书,李阳冰篆书额,世称“双璧”。关于李阳冰这次湖州之行,有皎然的《同颜使君真卿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时会》诗为证。
2019年9月8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并首次公布了“镇馆之宝”——“唐颜真卿西亭记残碑”,这是目前颜真卿湖州时期唯一存世碑刻。残碑其中的一侧面末行落有款识,可知此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首夏(即四月)。颜真卿所写的“西亭”是湖州最早的古亭之一,为柳恽所建,他曾与郡主薄吴均曾在此同赋西亭五韵。皇家子李清出任乌城县令,向刺史颜真卿提出修缮之请,修好后,颜真卿亲自为此事撰书碑文《西亭记》。一直以来,我们对这块碑的了解仅限于《颜鲁公文集》所收的《柳恽西亭记》,宋代以后,几乎无人见过此碑真身——甚至没有一件拓片传世。
现存的西亭记残碑,中部自左而右斜向横断,只存上部;顶部左右角为半圆角,下半佚失,仅存残石一块。碑石为石灰岩质,根据复原推测,全碑原高有270多厘米。由如今尚存的残碑可见,全碑四面环刻,如今尚可辨认的共有266字,和《颜鲁公文集》中的记载略有异同。颜真卿在湖州一共待了不到五年,走向古稀,彼时,颜真卿69岁,正值书风完全成熟的阶段。比《西亭记》晚一个月的《李玄靖碑》也撰书于湖州任内,被认为是颜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同为四月撰书的《射堂记》,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评价说:“鲁公在湖州所书,刻于石者,余家《集录》多得之……若《射堂记》者,最后得之。今仆射相公笔法精妙,为余称颜氏书《射堂记》最佳,遂以此本遗余。”
《西亭记》的篆额分刻碑阳、碑阴两面——碑阴之额有小篆“柳文畅西亭记”六字,碑阳上部隐约有“□(重?唐?)修梁吴兴□(郡?)”数字,当与碑阴连读,惜字口浅而泐,无法全部确认。这种分刻两面的情况,在其他颜碑中都未曾见,而《西亭记》更是仅余的实物。我们现在看到的碑阴字口最为清晰,点画饱满而有锋芒,可以想见用笔发力的情形,极可能是碑刻的原貌。而碑阳——由于此碑为易于腐蚀的石灰岩材质,右侧大部字口甚浅,拓本中能辨别的字虽含糊却显得瘦硬。由此推断,碑阴应当是覆在泥上的那一面,而碑阳暴露在水中,受冲刷腐蚀最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碑阴也有一半被冲刷的痕迹,它在掉入苕溪时应当斜着覆如泥中,以至于在一面碑阴中出现了两种情况。《西亭记》成为我们观察这种外在力量改变碑刻风格的一个极好样本。
大历十二年(777)五月,重立项王庙碑,撰书《项王碑阴述》记述项羽湖州事。撰书《李玄靖碑》。
关于颜真卿在湖州的驻留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四年四个月,以四月十二日的返朝诏令为界。二是四年八个月,以八月二十五日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为界。其实此二说都不准确,颜鲁公何日离湖赴京的,文献没有记载,现在虽无法考证,但大历十二年(777)五月间依旧逗留在湖是可以确证的,因为《项王碑阴述》与《李玄靖碑》等都撰书于五月的湖州。也许我们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中间点,比如,六月离湖赴京,更为妥帖。这么算来,颜真卿在湖州呆了实足四年半时间,这是颜真卿颠沛后半生中,在一地驻留时间最长的。
就要离开了,颜鲁公似乎要给湖州有个交代,就在这年四、五月间,他不停地撰、书、刻跟湖州有关的内容,四月有《柳恽西亭记》《湖州射堂记》、题永兴寺额。五月有《项王碑阴述》。撰书《湖州石柱记》和编辑十卷《吴兴集》也是大历十二年(777),应该也是在这一年的四、五月间的事。这些兼具书法艺术和文史价值的尊贵资料,对湖州来说,价值就不可估量。颜真卿在湖期间撰写的跟湖州有关重要碑文有:
大历八年(773)十二月,《吴兴沈氏述祖德记》。颜真卿姻亲沈怡为其十八世祖、南齐沈驎士重修《述祖德碑》,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阴记。介绍沈驎士德行,赞其累徵不起,名重江表,这是吴兴沈氏最重要历史文献。
大历九年(774)春三月,《杼山妙喜寺碑铭》,为庆贺《韵海镜源》编成,撰碑铭,刊于石。碑铭记载了山的方位、高度、周长和山名的由来。同时记载了妙喜寺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黄浦、黄浦桥、温阁、何楷钓台、避它城等古迹。
大历十二年(777)四月,《柳恽西亭记》,略述梁吴兴太守柳恽与郡主簿吴均事迹,主要褒扬县令李清宰邑功绩。
大历十二年五月,《项王庙碑阴述》。宋嘉泰《吴兴志》载“在墨妙亭”。后佚,文存《颜鲁公集》,说明“西楚霸王当秦之末,与叔梁避仇于吴中,盖今之湖州也”,了却了项羽叔侄“避仇吴中”的一段历史公案。
大历十二年(777),《湖州石柱记》是颜真卿写的湖州地方志。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称《湖州石记》,“文字残缺,其存者仅可识读,考其所记,不可详也。惟其笔画奇伟,非颜鲁公不能书也”。嘉泰《吴兴志》载:“凡境内山川、陵墓、古迹皆入记,刊之石柱,故名,又名《吴兴地记》。”石于清初佚,现存文字收录于《颜鲁公集》。
此外,还有《谢太傅塘碑阴记》,为颜真卿“取旧史遗文,刊石而书其阴”,保存一段珍贵史料,“太保谢公,东晋咸和中以吴兴山水清远,求典此郡。郡西至长城县通水陆,今尚称谢公塘”。位于湖城西北与长兴交界处的白鹤山,“山石精好可为碑版”,《颜鲁公文集》收录有《白鹤山灵济庙碑》文,关于白鹤山石料做碑文还见于他的《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州西有白鹤山,山多乐石,于是采而斫之,命吏干磨砻之,家僮镌刻之,建于州之骆驼桥东。”
颜真卿刺湖诸碑志,湖州的诸石撰于斯、铭于斯,也镌于斯、立于斯,外地的碑志诸石也皆出于斯。值得一提有吴文休、吴崇休兄弟,为本地刻石世家,颜真卿存世碑志署有刻工名者仅此二人。“自抚州刺史蒙除湖州,八年秋七月戊戌,于州骆驼桥东追建,吴文休镌”出自《天下放生池碑铭》;“大历十二年夏五月建,渤海吴崇休镌”出自《李玄靖碑》。
作于大历十二年(777)五月的《李玄靖碑》,署“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鲁公撰并书”,极右可能是颜真卿存世碑志中,最后一块自题湖州刺史职衔的。在即将离开湖州之际,颜真卿自我做了小结,“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这种优游闲适的诗意太守生涯,随着元载伏罪鲁公再次入朝而戛然而止。
大历十二年(777)八月,经杨绾和门下侍郎常衮推荐,任刑部尚书。十一月,献《韵海镜源》于朝廷。
建中四年(783),颜真卿七十五岁 。正月,卢杞建议派真卿前往劝谕李希烈。十七日,真卿任淮西宣慰使,只带了侄与家僮数人凛然赴难。
贞元元年(785),颜真卿七十七岁。正月五日,真卿移囚于蔡州龙兴寺。自撰遗表、墓志、祭文,以明死志。八月,颜真卿被辛景臻等缢杀。噩耗传来,三军恸哭失声。
韵海楼雪景
刺湖数载,颜鲁公在诗、文、书方面建树颇多,存世的《颜鲁公集》,湖州作品几达三分之一强,《韵海镜源》编撰完成,留下碑记、碑帖、题额等现在可查的就多达二十余种。湖州的颜真卿人书俱老,他荣辱不萦于心,寄情山水,寻幽探胜,以诗文碑版为乐,放流形骸,超然世外。他的书法在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在老辣中富于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出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出自己的豪迈气度。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一碑有一碑之神韵。可以说这一阶段颜真卿书法艺术达到了自然老成的最高境界。
刺湖数载,颜鲁公接续风雅,进一步塑造了我们这座城市的闲雅尚文的文化形象。南朝梁代柳恽吴均公余之暇,或毗山赠答,或西亭赋诗,抒离别情,勉励友情,开了吴兴郡守宾客雅集风尚的先声。柳吴唱和之西亭毗山二亭作为文事的见证地,成为之后一批批吴兴太守们追寻前贤,欲继风雅的绝佳之地。这些亭堂楼台触处见山,触处可以引溪流,都是山水清远、景致幽雅之所。颜真卿与众嘉宾的宴集唱和,在湖州掀起了一场诗歌盛会,其上承晋宋以来的郡守宾客唱和遗风,下启赵宋的郡牧文豪集会风气。以宴游饯别和人文旨趣为集会主题和格调,毗山、岘山、杼山都因郡守宾客雅集唱和名噪一时,欢宴酬唱之间洋溢着对湖州历史、人文的高昂兴致,充分展现了湖州雅集风尚,积淀并最终完成了湖州闲雅尚文的文化形象的塑造,对湖州文化品格建构贡献巨大。
颜真卿之后300年,北宋熙宁五年(1072),湖州知州孙觉建墨妙亭,“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其中就有颜真卿的《石柱记》《射堂记》《晋谢太傅塘记》等碑刻杰作。苏轼应邀作《墨妙亭记》云:“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7年后的元丰二年(1079)苏轼也获任湖州知州,后来他在《答湖守刁景纯书》中感慨道,“吴兴自晋以来,贤守风流相望,而不肖独以罪去,垢累溪山”,所谓“罪”即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900年后的清康熙年间,“三风太守”吴绮任湖州知府,将岘山上的三贤祠增扩为九贤祠,祠中供奉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在湖州任官的名贤。诗人宋琬在《吴园次艺香词序》中感叹道:“吴兴山水,秀绝东南,而唐,宋之间复多贤太守,颜清臣、苏子赡其最著已。两公幸当太平无事时,得以优游闲适,极登临燕赏之娱,而其风流遗事,宛在耳目之前,而残碑断墨犹为人宝,惜爱玩而不忍弃。”
刺湖数载,颜鲁公带来忠烈,在无形之中塑造着我们这座城市忠贞刚毅的精神气质。嘉泰《吴兴志》载:“公在郡累年,德政洽于千里,邦人仰其忠烈”。唐贞元四年(788),杨顼(即杨昱)为湖州刺史,距颜真卿离开湖州之后7年、殉节之后3年,他在州治大门外为故守颜真卿立了一块“颜鲁公去思碑”。此后,历代都为他立碑颂德,或建庙奉祠,或筑墓守陵。寓居湖州的宋朝诗人张元干的《拜颜鲁公像》有:“吴兴祠堂祀百世,凛凛英姿有生意。坐令异代乾没儿,莫敢徜徉来仰视。”章敏德的《湖州题颜鲁公祠堂》也有:“杖黎上访鲁公祠,一见目明心皦皦。未说邦人怀使君,且为前古惜忠臣。”
颜真卿死后,史载葬陕西万年县颜氏祖茔。但湖州安吉的荆湾颜村历史上也有颜真卿墓。明嘉靖《安吉州志》说“唐刺史颜真卿墓在荆溪乡”,清同治《安吉县志》引乾隆《安吉州志》,“或因公刺湖州,其子孙有葬其衣冠于此者”。清沈树本辑《湖州氏族考》记载:“颜氏有仲弘,于宋南渡时,知真卿有墓在安吉之荆溪,由山东涉江来筑室于墓西偏,里名颜村,世居以奉真卿祠,本朝康熙癸丑进士(颜)正色其后也。”颜村出土了清乾隆年间所立“唐太师颜鲁公之墓”碑,现存于安吉县博物馆,大字左侧为“皇清乾隆癸卯(1783)孟冬七十世孙承世七十一孙钰重立”,右侧为“大明嘉靖丁未(1547)季秋奉训大夫知州章启重建”。整块碑刻字体为严谨工整、端庄遒密的颜体楷书。表达了颜氏后裔对颜真卿的缅怀追忆之情,也是颜氏后裔在安吉繁衍生息的实物证据。
安吉颜村出土的清乾隆年间所立“唐太师颜鲁公之墓”碑
颜真卿是朝堂的耿介忠臣,一身刚毅连“怼”数任权相;颜真卿是抗逆的书生将军,率军民与安史叛军拼杀沙场;颜真卿是后无来者的艺术大家,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真卿是儒雅的的文章太守,以风流宛在名扬千古。颜真卿稳重如山,颜真卿柔韧似水,在儒雅风雅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忠贞刚毅的心。儒雅之风盛行后,湖州人开始变得文质彬彬,但并不是说湖州人的刚劲豪爽之气就从此丧失了,刚劲豪爽的这种文化基因依然在湖州人身上代代遗传,一旦时机恰当,到了关键时候就会显露无疑。版画家赵延年曾经说过:“当自然灾难、兵祸或者其他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湖州人的骨头还是硬。”这是风雅湖州人的另一面。
岘山因李适之、颜真卿两位名人先后率宾朋登临饮酒赋诗、宴集联句的佳话浓缩了历代文人的风流文雅。宋代诗人李处权《游岘山观颜鲁公洼樽呈谹父》云:“人物如公亦伟哉,洼樽寂寞岘山隈。”如今岘山山前,建有一墓一馆,西为陈英士墓,东为钱壮飞纪念馆,纪念的是两位中国近代史上湖州籍英烈。陈英士自称“其美一书生耳”,却性格豪迈侠气,做事勇敢果断,他有一口头禅:“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15岁辍学就商的陈英士,先后办了《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协助于右任创办著名的《民立报》,还与柳亚子等文人同为南社成员。1916年5月18日,为发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上海萨坡赛路14号寓所内,被袁世凯、张宗昌派人设计刺杀,年仅38岁。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隐蔽战线“龙潭三杰”之一,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主力红军四渡赤水后,钱壮飞在贵州省金沙县一带牺牲,年仅39岁。钱壮飞多才多艺,特别以美术见长,还编演过许多话剧并亲自参加演出。钱壮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来源:湖州发布
编辑:柯佳琪
湖 图
秋色
“南太湖号”拍客:飞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不再接受邮箱投稿)。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