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丨张少刚:笃志力行韶华赴,无非一念育苍生
时节如流,木铎长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自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一代代学子在校园里治学修身,成长成才,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走出校园后勤勉笃行,追求卓越,已为各界翘楚。校友会通过“校友风采”栏目,推出系列校友采访文章,宣传母校育人成果和优秀校友事迹,传承母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共担使命责任。
校友简介
张少刚,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国家开放大学研究员。
1
忆得旧时师大事,壮岁风情心中留
巍巍师大,百廿风华。张少刚老师在谈到对母校的回忆时,时常露出和蔼的笑容。他形容心中的北师大是“友爱”和“典范”。“友爱”是指北师大的师生、同学之间的相处都其乐融融,十分友爱团结。“典范”是指大家做事情都力争做到最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张老师在访谈时提到他一直记得母校的校训,并用几十年的光阴努力践行着。
虽然张老师已从师大毕业很多年了,但对师大仍有着诸多印象深刻的事,尤其是老师们的教导和关怀让他终身受益。其中,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就是他的导师,北师大教育技术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技术创始人,尹俊华教授。在访谈中,张老师言辞恳切地说道,“尹老师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安排我和另一个同学到英语老师家里一对二听英语录音上课,让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不少,为后来负责外事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张老师还谈到了裴娣娜老师,他认为裴老师在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课上让学生们不断修改、打磨自己课程论文的方式令他感触颇深、收获颇多。学无止境也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在心底扎根,成了他之后不断鼓励学生进步的动力源泉。时隔多年,裴老师的教导仍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都陪伴着他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时刻。
当我们询问张老师对母校最难忘的事物时,他缓缓地说道:“这里的人最难忘。在教育学部求学的过程就是我不断进步和提高的过程,‘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善人居,如入芬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和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联结,自己也会产生智慧,感知到更高的东西,从而不断进步。”
2
辛勤坚守四十载,开放教育为人人
1981年,张少刚老师从吉林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毕业后,经国家分配来到了广播电视大学担任物理老师,他讲授的物理课借助广播电视台面向全国播出,这也让他和广播电视学校结下了40年的不解之缘。
后来为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国家制定了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分别由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三部委完成。其中燎原计划是专门负责将星火计划中的科学技术应用制成电视片,再借助卫星电视推广到全国各地。为此经教育部批准,1990年4月,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之前在广播电视大学制作过电视课程,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张老师便调动到这所新学校,专门负责农村实用技术工作,开展面向农村的远程教育工作,这为他后来继续选择远程教育,坚定远程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奠定了基础。
一直坚信“干一行爱一行”的张老师在1991年选择来到北师大教育技术专业攻读研究生。在谈及为什么选择教育技术方向时,张老师笑称自己是“需求导向,工作导向”,由于有在内蒙古农村插队下乡的经历,张老师更了解我国农村的真实情况,因此他深知在农村将实用技术制作成电视片,再借助远程教育在农村播放将对农村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为更好满足工作开展需求,他选择了教育技术专业。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努力争先,全情投入,夯实了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基础,提高了自身研究能力。
1994年他硕士毕业,又回到广播电视学校工作了两年。1996年,张老师接到组织部任命来到河北省阳原县扶贫,担任副县长。扶贫结束后的1999年,张老师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英国诺丁汉大学交流学习。200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开展对农村党员干部的远程教育工作,组织农村党员进行远程学习,张老师参与其中的资源建设工作,挑起了课程组副组长的重任,一干就是八年。直至今日,张老师回忆起这八年的农村远程教育推进工作时仍然倍感自豪。
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成立,结束了八年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作的张老师来到了国家开放大学,延续他和广播电视大学的缘分。经过不懈奋斗,工作刻苦、认真负责的张老师慢慢从校长助理到学校党委副书记,同时分管学校的科研、外事、中专学校的工作。由于他工作突出、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国务院还向他授予了政府津贴,这不仅是他辛勤工作被认可的标志,更是一份莫大的荣誉。
张老师完整的工作经历与广播电视大学有着深厚渊源,在这承载了他近40年工作岁月的地方,最令张老师自豪的就是“电大不仅招生多,而且普及范围广”。国家刚恢复高考时,由于高校招生能力有限,导致积压的人才多,但这时电大不仅邀请到华罗庚等名师讲学,更是利用广播电视开展教育,推动了全国各地的教育普及。直到今天,广播电视大学通过远程教育毕业的学生在所有毕业学生的总和中占10%,为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做出了极大贡献,“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电大人”,成为一份老电大人的伟大荣光。
“为那些拖家带口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提供上学的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服务”,这在张老师心中就是了不起的事业,而张老师在工作中找寻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成为了他工作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如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而“开放”一词也表明学校不再是以“广播”这一技术驱动,而是以人为本,张老师认为“以人为本”是指不分老幼,不分男女,不分种族,只要想学习又有能力学,都可以学习,体现的是一种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他期待未来的国家开放大学能加强技术上的保障,通过云端学习,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更好地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让“人人都受教育”的理念更广泛地传播。
2017年张老师正式退休,但退休后的他并没有“不问世事”,仍然在教育技术协会兼任常务副会长,希望能借助教育技术协会这个平台继续为教育技术多做实事。
3
立志宜思真品格,躬行实践驱迷茫
就业一直是毕业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对于师大学子怎样更好地走出校园,适应身份的转变,张老师也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校园很单纯,而社会就复杂得多”,“还是要多接触社会,把自己的学习和读书跟社会多衔接,多思考,而不要盲目地去记什么东西,另外也不要放弃到社会体验的机会。最好的就业指导就是让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去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社会人才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和张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主动性。在学校期间,不论是实习机会,还是实践活动、志愿活动,张老师都建议我们主动地去参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在应用之中才能绽放出它耀眼的光芒,而我们则要抓住这种实践的机会。
我们跟张老师聊到,学校提供给我们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很丰富,同学们也很积极地参与,张老师连连点头,嘴里说着:“对对,就该这样!给自己增加这种阅历感,是你们能够把握自己的未来,减少盲目性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张老师对于当代年轻人对未来迷茫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们担忧未来,其实就是害怕未知。因为有太多因素无法控制,而使我们内心产生焦虑的情绪,这在现代社会很普遍,也属正常情况。使我们驱散迷茫的最好方法就是行动。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活动中,不仅是了解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发现自己所爱之处的重要机会。未来的发展有很多条道路,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锻炼机会,才能减少自己的未知和不安,多一份娴熟和踏实。
在访谈接近尾声时,张老师对师弟师妹们寄予了真挚的期望。他建议师弟师妹们尤其关注一个词,那就是“专注”,要有沉下心来的定力,做任何一件事,都把事做清楚、做明白,这样才能干一行爱一行。除此之外,张老师希望他们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发扬光大,为国家教育方面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
避免收不到消息
请一定星标关注我们哦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