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两只老虎,为什么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 周末谈

2017-06-03 新京报传媒研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铲史官

(id:chanshiguancomic)




编后语

从儿歌演进的历史来看,我国古代的儿歌(童谣)多是民间自行流传的,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大量出现由作家、诗人创造的文学儿歌。

文学儿歌与民间童谣虽然在语言的浅近、结构的短小等外在形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价值取向和呈现方式上却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从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童谣的精神向度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暗合儿童审美接受心理的,也有消极情绪宣泄的;而文学儿歌的情感指向始终是儿童,价值取向也是向善的。

从呈现方式上来看,民间童谣具有作者的不可知性和内容的变异性,具有“群相习、代相传、不知作者所自”的特点;而文学儿歌是先通过纸媒发表再流传到儿童中间的,如胡适的《兰花草》。

《两只老虎》比较特殊,兼具文学儿歌和民间童谣的属性。据贺锡德先生在《365首中国古今名曲欣赏声乐卷》一书中指出,在上个世纪20年代,《雅克修士》由海外学子传入中国后,被填上了《两只老虎》的歌词。

《两只老虎》的歌词作者是谁,已经无从得知了。在民间传唱的过程中,歌词的内容被修缮得更为合理。从1920年代的“一只没有脑袋,一只没有尾巴”,到现在的“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这个转变点,大概在解放前后。

和所有的儿歌一样,《两只老虎》具备“夫蒙以养正,有知识时,便是养正时”的教化功能。教化,直接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小孩听不懂,也没意思。只有通过儿歌的形式,将道理编排进儿歌之中,唱给他们听。小孩觉得好玩记住了,稍长后若有心就会懂得。

《两只老虎》通过“比”的手法,将小孩熟悉的老虎(老虎帽、老虎鞋)比作小孩,来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会“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要听大人的话,做事别丢三落四,要有头无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教化都是规训。微观权力的压制也会导致反弹,所以,青春期的叛逆也就不可避免了。等到自己也做了父母,有了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双重体验,才能更为理性地审视自我,更加慈悲地看待这个世界。

参考资料

贺锡德《365首中国古今名曲欣赏》、缪裴言《中外轮唱歌曲集》、民国《歌谣周刊》、(明)吕得胜《小儿语序》、(明)吕坤《书小儿语后》、(法)福柯《规训与惩罚》、《江西文史资料选辑》、《保定文史资料选集》等。



近期好文荐读:


媒体人充电必备:订阅这6封Newsletter,让你的大脑承包整个传媒业 


这个夏天读什么?我们替你问了几家独立书店 | 书单 


同题报道千千万,糟糕标题毁一片 | 烂标题是怎么毁掉一篇报道的


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