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构建立体国际传播新格局,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社论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1-09-02

打造从中央到地方的立体国际传播新格局,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记者在人群中奋力拍摄。摄影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能不能向世界及时、准确展示国家形象。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让世界更好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显得越来越必要。所以,构建多维立体的国际传播新格局,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取得的发展成绩来看,快速变化的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故事。比如,去年以来全球疫情蔓延,中国不仅在全世界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也及时向国际抗疫伸出援手,并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但与此同时,中国抗疫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污名化。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有利于消解国际社会的污名和偏见,打破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也有助于向世界及时传递和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以更好展现大国担当。

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本就对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相较于我们的发展速度,外界的认知更新往往“慢半拍”,由此就更容易放大理念隔阂与观念偏差。

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也要求我们更要注重此一方面的软实力建设,重新营造中国国际形象,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以减少在融入全球的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摩擦与阻力。


△一位记者备着直播设备进行直播。摄影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当然,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不仅仅是中央层面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各地要加强对所属地方媒体建设外宣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地方媒体在传播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发力。

要知道,中国国际形象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就包括多元立体的地方特色。不同地方各具特色的内容相加,共同组成了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一面。

而现实中,地方媒体因为深耕本地,往往对所在地的民情、特色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因此,各地要善于调动所在地的资源,聚焦地方特性,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把更为鲜活的内容传播出去,讲好一个个生动立体的“中国故事”,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对外传播格局。

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不仅有利于提升国家宏观层面的国际交往水平,也有市场层面乃至公民个人层面的切实利好。比如,能够减少企业“走出去”时的沟通和信任成本,中国公民在外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还是构建新的国家形象,都要尊重传播规律,讲究适度、得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无疑为相关工作亮明了原则。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和“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有助于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也是中国更好融入世界的必经之途。这道“必答题”,我们必须答好。


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强调,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形成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尊严形象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



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新京报App
本文编辑:刘颖

投稿、合作邮箱:

xjbcmyj@bjnews.com.cn

- 阅 读 推 荐 -


向“新闻搬运工”“洗稿”说不,新《著作权法》来了


新京报2021年一季度总编辑奖获奖作品公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