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啤啤虾说丨疫情期间除了可乐,啤酒也是很多上海人民的硬通货

啤啤虾 啤酒日报 2023-04-14



这是「啤啤虾说」的第11篇推送


谁能想到,这都21世纪了,在经济高度发达的魔都,小区人民居然过上了以物换物的“返祖”生活。


1个大蒜换3个鸡蛋

1瓶酱油换6个鸡蛋

洋葱可以换土豆

土豆可以换馒头

……


当然,在疫情期间,食物链交换顶端的是可乐,因为可乐可以换万物。


不过,啤啤虾发现,除了快乐肥宅水以外,啤酒也炙手可热。分享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大半夜一位邻居小姐姐吃力地抱着一个箱子走到大堂,里面装的是各种品牌的啤酒:青岛、三得利、科罗娜、百威,甚至还包括了重口味的罗斯福系列。谁都没想到,箱子里的啤酒没一个小时就被拿空,作为置换,邻居们往箱子里投入泡面、牛奶,以及各种花式零食等。



啤啤虾所在的小区之前一直是以团购的方式维持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这次交换居然开启了楼里的以物换物,更有邻居直接把家里的啤酒放在大厅,大大方方的免费分享;啤啤虾惊喜的发现,有几个邻居居然隔着窗户高举手中的啤酒,来个远程碰杯,让人在枯燥的疫情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小确幸。



啤酒能够像可乐一样,成为疫情期间部分人的硬通货,主要受益于啤酒在国内的普及,国人渐渐接受了从西方舶来的啤酒,这种淡色清爽又解渴的饮品在较年轻群体中诞生了新的社交方式。


说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啤啤虾印象中,上海这座城市与啤酒的关系好像总是因为“艰难与困苦”,才有了强联系。除了这次疫情下使得平日里提及次数不如红酒、洋酒的啤酒多了许多“存在感”啤酒在上海大受欢迎似乎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年代。


孤岛时期的上海,物资匮乏,很多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般纵享美酒之乐,啤酒却是个例外。战争并没有消减人们对啤酒的热情,各种宴会中,啤稳居C位。由于供不应求,啤酒价格从沦陷前的三角钱/瓶一路飞涨,竟达到了沦陷前的10倍甚至更高,和今天疫情期间菜价被哄抬10倍的处境颇有相似之处即便是这样,啤酒依然是那个时期的大热产品,以至于政府不得不颁布限购令,很多餐厅客人供应啤酒甚至只能以半瓶/人来计算。举个例子,你们一桌8人吃饭,餐厅最多只卖4瓶啤酒,要是不尽兴,那只好购买别的酒勉强作为替代品了。


时至今日,即便日子再难,啤酒也不存在限购这种事了。啤酒由刚进入中国时的稀缺品成为今天好喝不贵,又能拉满气氛的大众消费品,这种曾经的舶来品,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承载简单快乐的符号,啤酒在中国的转变也为中国都市生活与文化风貌变迁增添了一个鲜活的注脚。


言归正传,再回到疫情期间的以物换物,啤酒能带给我们一些慰藉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困难时期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给予的善意;不过啤啤虾更希望看到上海早日解封,人民回复正常生活,到那时,让我们举起啤酒瓶,光明正大的来一场干杯。


图片来源:Pexels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微博“编辑部酒事”,



一起聊聊我们的酒事。



不定期还有福利掉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